怎么样每年读三四十本书的呢?你又是怎么把书评写的这么详细的呢?
跟大家分享一下个人的阅读方法:
一个是填补知识的盲区,第二个就是解决当下的困惑。
人不可能说活成别人的样子,活成千千万万种人的样子,最直接的体验就是通过阅读或者说跟人聊天,去获取其他人的那些经验,那么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可以进行一个互相补充,会让你的知识区变得更加的大,然后在你碰到类似的情况,或者说面临人生的很重要的选择的时候,你可以随时调取那部分的数据库。
怎样才可以做出一个非常明确的选择?能够做出一个不后悔的选择,读书的一个最简单的一个目的,有时候你碰到一本好书,能够解决你好几年的困惑,就像你在生活当中或者在社会当中摸打滚爬好几年,有一个问题就是怎么的死死想不通,纠结很久,突然碰到一个好书,会发现原来年前人家已经把这个问题给解决透彻了,突然醍醐灌顶,又想通了。
读书就读精华的书,然后从头读到尾,因为人的生命真的太有限了,你活着就这么几十年,你哪有那么多时间去浪费在一些烂的书上面,或者说一些不值得读的书上面。要挑诶就挑精华了,就像谈恋爱一样,看准了去谈,别整天在一些乱七八糟的人身上浪费时间,你说是不是?
那什么样的书可以被定义为精华呢?这里有三个方面的标准:
第一个是你这些论证啊,都是要严谨的,发现有些作者他纯粹是宣泄个人的观点,但他不用任何的资料文献去佐证,甚至连个citation都没有,一定要读那些资料来源清晰的,你翻开书的最后一页,肯定会有文献参考,一定要有严格的这个research和这个论证的过程,那一本书好不好,也要看作者的个人经历和他的credibility,就他的可信度啊,那么如果是一个专家的话,你要看是不是在他所在的领域去发表一些观点。
如果是他不熟悉的领域,他去扯的话,那其实并没有什么可信度,那么当然也不一定所有的书都是专家所写的,有一些可能是记者啊,或者说一些比较通识的人去写的,那这种时候你要怎么看呢?看他有没有采访这些相关领域的专家,或者说去做一些很严谨的文献的调研,
第三个,就是看出版社是否靠谱吗?那么老牌的出版社就那么几家,大家也都知道,无论是国内外,一样就老牌的出版社它有一个非常严谨的process,帮作者去填补这个信息的不足等等,所以好的出版社的书相对来说它的质量也会比较高,那么一本书的精华程度也会由他的这个源头语言所影响,我认为如果他的书原来就是用英文写的,就去读它的英文原版书,因为在翻译过程当中,会因为文化语境肯定会有一些信息的丢失,翻译的时效性也没有那么强,因为等一本书翻译好了,制作好了已经好几年过去了,可能这个信息啊,这套知识体系有可能就失效了,所以这个时间也特别重要,所以一本书如果刚出版的时候是中文的,就读中文的是。英文的,诶,能读英文话就尽量去读英文的,像我每年读的三四十本书里,当中至少有一半以上都是英文的原版书,当然中文版也有,但是我个人觉得它翻译的并不是特别好,不同语境下,它的研究的主题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比方说国外关心那个话题,可能国内并没有引起兴趣,但是你很感兴趣,那你只能去看那个英文的书,那么中国有些很热门的话题,国外是没有的,那你只能去看中文的书。那读不同的语言书呢,相当于可以给你有更多的视角,你可以把两边的知识体系全部可以串联起来,然后你就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
读书笔记怎么做?
第一种,就是普通的摘抄式笔记,
第二种,是结构式的笔记,
第三种,是辩论式的笔记,
这个是我的以前的读书笔记,通常初中、小学初中阶段纯粹就是摘抄,相当于好词好句收集本,就像小学生所做的那种,
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就开始做的是结构式笔记,非常清楚的知道这本书的逻辑架构是什么,每一章的中心思想给它写下来,然后把论点一、论点二、论点三罗列出来,每个论点当中你要看它是否有足够的examples,是否有足够的evidence证据、例子和数据等等,然后你觉得特别好的一个观点呢,你可以进行一个扩充,而写的详细一点。
然后有些非常好的一些数据细节,你可能之前没有看到过,可能你写论文的时候会用到,你可以把那些数据给摘下来,每一张你都会写一个小小的summary。
总结一下这一章它主要讲了什么,然后同时你还写一个小小的。自己response看完这一章的信息和数据之后,觉得他这个观点是否成立,是否读过其他的书啊,里面有没有类似的观点或者说相反的观点,诶给大家说说我的读后小感,看完一本书之后,都会根据原来的这个一系列的我的读书笔记啊,我再写一个读后感,这种结构式笔记比较适合读那种比方说社会学啊,科普类的,经济学的这些书,那么有一些像散文或者哲学式的东西呢,可能逻辑性它是有的,但是并没有那么多的数据和案例支持,所以那种情况下可能更适合摘抄式笔记。
当你读的书越来越多,知识面越来越广的时候,我们就到了第三种的读书笔记的方式,也就是辩论式笔记,除了你要做前面的结构式的总结,把一本书的作者的这个观点总结下来,同时你能够旁征博影的把其他的类似的作者,或者说他的一个反对观点的作者的内容呢,一起结合进来,让他们俩像吵架一样。开展辩论赛,好,或者说更多的人进来,三四个人,三四个作者一起开展辩论赛,同时你也可以参加到这个辩论赛当中。
然后把你的观点露出来,把这么多观点呢进行一个碰撞,那这个呢叫做辩论式笔记,但是辩论式笔记呢,应应该来说还是要到一个读书的高阶再去做,为什么呢?因为你在初阶的时候,你可能没有接收到那么多的信息,会有很多的偏见,或者说自己的预设的立场,所以在读的时候,可能这些作者已经就吵架吵起来,你可能就听不进他的观点了,所以我的建议呢,是把前两种笔记先做好,你要能够听懂作者在讲什么,先去尝试理解他的观点,beopentodifferentargumentsbe。
怎么一年读30-40本一天花30分钟读。读20页的书,一个月下来30乘以20,那就是页书,如果每天读30页的书,那一个月下来就是页书,那一般的书有多少厚?你看看这随便比较厚的这些书啊,像《飘》,《乱世佳人》这个已经很厚的了,但这小说也很好读,这个是页,已经是很厚很厚的书了,一般的书就两三百页,所以你就当一本书页好了,那你一个月如果能读下页的书,就相当于已经读了两本了,如果你一个月读了页的书,那就相当于读了三本了。
立目标。一个月读个一两本书真的不难,读书要掌握一个时间效率,可以选择在你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去读一些你觉得难度挑战性比较大的书,人一天当中能够做的决策的数量是非常有限源,如果你想要利用好早上的清醒的时间的话,其实要减少一些回邮件呐,回信息的一些消耗脑力的行为,那把这部分脑力决策成本节省下来,然后去阅读的话,你能够获得一些收益。
那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很多,读书真的只是其中的一种,你还要去行万里路,去跟不同的人去交流,去不同的文化当中体验,那这些学习方式呢,能给你带来全新的体验,也能拓宽你的这个共情力和知识面的。
读书是一个很难替代的一种学习方式,因为与视频和声音相比呢,读书它有自己的优势,就文字他所能够承载的信息浓度仍然是最高的,但是视频和声音的优势在于它能传递人的那种温度和音容笑貌,那个是书籍,文字是没有办法呈现出来的,所以他们是互相补充的,不同的载体嘛,是能够带领我们超越时间和空间,遇到和我们灵*契合的人,那这个呢,是可能是我们生活当中遇不到的一些睿智的人,他们进行了一次深入灵*的对话,那这个呢,是一个非常奇妙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