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及以上人口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9%。这是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年全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中的一组数字。也就是说目前中国大约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是60岁以上的老人,中国的老龄化程度正在不断加深。那么对于农业来说,人口老龄化会带来什么影响呢?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谷保静教授等与国内外合作者通过研究,用一组组数据科学量化了老龄化的影响,首次阐明了农村老龄化对农业发展的作用路径,并给出了应对方案。
北京时间2月23日,这项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Nature)上刊登。论文第一作者是公管学院/环资学院博士生任琛琛,共同一作是管理学院教授周欣悦,通讯作者为谷保静。论文合作者还有环资学院的徐建明教授,以及英国生态水文中心的StefanReis教授等。这是继1月5日在《自然》发表文章后,谷保静团队再次登上《自然》。
威胁是如何“威胁”我们的联合国人口署的数据显示,年至年期间,中国农村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增加了一倍,在年达到约15%。预计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农村人口的老龄化还将不断加速。与年轻人相比,年龄大的农民通常教育水平偏低,难以采用科学的管理知识与先进技术来经营农业,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然而,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农村老龄化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威胁呢?在想出解决办法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农村人口老龄化究竟如何影响农业生产与经营;对粮食安全、环境污染以及农业可持续进程带来了多大的影响。课题组利用浙江大学的中国家庭大数据库中年、年和年约个农户调研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模型探究了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农业可持续进程的关系。结果显示,年中国大约有万亩耕地弃耕与农村人口老龄化有关,使全国平均农地规模减少约4%,对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年中国各省农村老龄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同时,农村老龄化与农地规模的变化使农业机械投入减少6%,化肥和有机肥投入分别减少2%和64%;单位面积的农业产出和劳动生产率分别降低5%和4%;农民从农业部门获得的可支配收入减少15%。但另一方面,化肥投入的减少并没有减少化肥流失,农村老龄化导致与化肥流失相关的环境污染效应增加3%。也就是说,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会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威胁农业可持续发展。按此推算,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重挑战。“根据*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预测的全球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情景,即共享社会经济道路(SSP)情景,我们预测未来随着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年中国的耕地弃耕率将从年的5%增加到6-15%,平均农地规模将减少2-9%。”谷保静说,同时,单位面积农业投入、产出与劳动生产率都将大大减少,“如果不采取干预措施,未来人口老龄化将带来严峻的粮食安全挑战和环境污染压力,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破题从改变农业经营模式开始在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对不同的农业经营模式进行了对比。相对于传统的小农耕作,以家庭农场、合作社农场与工业化农场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受老龄化困扰较少。农场里的年轻人多,他们的文化水平也更高,且平均农地规模明显更大。这表明新型经营主体会吸引拥有较高教育水平的年轻农民来经营大规模农业。年传统小农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对比
同时,在年,新型经营主体的总投入、化肥和机械投入分别比传统农业高41%、%和68%。种种因素的叠加,显著提升了农场管理水平——与传统小农相比,其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了24%,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9%。于是,团队又设计模型进行模拟计算。他们发现,如果未来中国能鼓励传统小农持续向新型经营主体转型,农业投入、农地规模和农民收入将在年分别比年增长约14%、20%和26%,还能减少4%的化肥流失。由此课题组认为,推广新型经营主体可以扭转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农业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可持续发展方面优化。未来SSP情景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变化,其中,NF,代表新型经营主体
论文评审专家认为,这项研究大大推动了对农村人口变化和农业发展关系的科学理解,阐明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为应对农村老龄化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路径。此外,这项工作还对实现“无贫困”和“零饥饿”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特别是对中国以及全球其他面临相似问题的国家和地区。
交叉研究碰出新火花人口老龄化是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