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国际商学院传来好消息
中外合作金融学本科项目首批毕业生中
65%的学生被世界一流大学录取
考研升学率达67.5%
今年中外合作金融学本科项目首届40名毕业生,其中21名同学在大三通过两校签署的合作协议交换到阿伯丁大学继续后两年的学习,并完成了全部学业,成绩优异,获得阿伯丁大学的高度评价。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7.5%的同学获得世界排名(根据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前50名大学的硕士录取资格,其中林凯欣被全美第一所研究型大学、世界排名第12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录取,邱星源被世界排名第14,G5超级精英大学之一的全科研究型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录取,朱祺被世界排名第26,与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齐名的G5超级精英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录取,另有8名同学被爱丁堡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和伦敦国王学院等录取。共有45%的同学被世界排名前的大学录取,考研升学率达67.5%。
中外合作,引进优质教学资源
据了解,华南师范大学与英国阿伯丁大学合作举办的金融学专业,是中国教育部于年9月正式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作为华师首个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项目运行之初就得到学校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
据介绍,该项目采取合作培养和共享资源等形式,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将世界精英与师资请进来,使学生从这里走向世界。国际商学院与阿伯丁大学商学院密切合作,借鉴、吸收了阿伯丁大学的学科优势,引进外方25门优质课程,立项建设了22门全英或双语课程,并引进了26本原版教材,构建了以全英双语课程为核心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在项目的教学过程中,英国阿伯丁大学委派教师过来教学,与中方老师进行人才培养的沟通,并且提供教学大纲、课件、课程练习、试卷等配套的课程教学资源,提供国外专业领域的知识。
面对学生在全英或双语教学的专业课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国际商学院从多方面做出努力。“首先,学院会和学生进行多渠道沟通,了解学生主要在哪个方面遇到困难,例如,是全英教材过于生涩难懂,还是课程内容难度较大等。其次,英国阿伯丁大学老师来授课时,我们会安排中方老师作为助教辅助学生学习。此外,学院还开设学术英语等课程,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日后的出国留学做准备。”国际商学院黄玮老师介绍道。
据部分学生反馈,他们在入学初期需要逐步适应全英或双语的教学模式,但通过一年学习,已经能够完全习惯双语或者全英教学,在大三、大四的两年,能够很好地去应对国外的学习生活。
培育国际化应用型人才
据介绍,国际商学院中外合作金融学本科项目致力于培养具备经济、金融、管理和法律等领域专业知识的综合型人才,他们将会是精通英语,掌握金融、管理、法律等专业知识,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能够在金融行业、房地产行业进行投资、分析、决策、管理,具有跨文化背景,拥有全球视野的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国际商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会根据英国阿伯丁大学的必修课程,结合华南师范大学、国家教育部对本科生的培养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负责该项目的国际商学院副院长柴少明指出,在办学过程中,学院与阿伯丁大学商学院共同探索合作项目的运行和管理方式,构建了国际化的课程体系,组建了一支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形成了基于在线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建立了有效的联合管理机制和质量保障体系,并最终构成了该项目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柴少明说,该模式坚持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立德树人的理念,以学生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导向,与外方协同育人,实施主要专业课程的全英/双语教学,注重校内外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多种平台,提供参与跨文化交流和出国留学的机会。同时学院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施中所构建的全英课程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获得学校第九届和第十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达到一定的学科成绩和英语水平的情况下,金融学学生可以申请以交换生的身份赴阿伯丁大学学习,完成相关课程后可以取得双学位。目前有49名同学在阿伯丁大学学习,其中21名同学已完成学业。
全英课程教学
中外合作金融学本科项目中外语授课比例高,这无疑是对刚从高三升上大学一年级的学生的挑战。这个专业的学习可谓“道阻且跻”,国际商学院教师潘晓健对学生们给予了高度评价,“学生们都十分刻苦”,因此他们很快从一开始的“有困难”到“进步很快”,最后逐渐适应了特殊的语言环境。
潘晓健讲授微观经济学原理、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和财务报表分析四门专业课。他在教学中反复强调Efficiency,即高效率——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佳成效。同时,他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能力,学生终身学习、终身提高自我便有了根本的能力保障。”他通常提前一周将书中的重点告知学生,要求学生自学,并在第二周进行测试,通过这种方式考核学生运用书本理论知识解答计算题的能力。
潘晓健有十余年的出国交流学习和跨国公司就职的经历,对东西方文化和中西方教育制度也持有较为深刻的见解。在课程教学中,他参考借鉴了一些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CaseStudy(案例教学法)和GroupStudy(团队研究法)。“这些本来应该在研究生或者MBA阶段才用到的教学方法,如今我们已经在本科生阶段低年级实施了。”在向学生介绍金融业面临的挑战和风险时,潘晓健便以古老且负有盛名的投资公司贝尔斯登和次贷危机等实际案例为切入口进行讲解。他认为这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有很强的推动作用,能够促使他们灵活地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能“迫使”他们赶快掌握英语表达及学习能力。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尽快融入英国大学的学习环境,扩充他们的国际视野,适应国际化思维方式和英语国家的教学方法,这对学生以后两年在英国的交换学习和研究生学习,尤为重要。
此外,潘晓健还主张用完整度高的国外原版教材进行授课,并搭配中国本土案例对深奥的原理进行阐释。“我在跟学生们讲Options(期权)的时候,用了中海油(新加坡)的案例;Presentation方面,我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讲述资产回报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区别,然后我再集中向学生讲授该知识点。”国际商学院的办学理念是建设国际课程本土化、本土课程国际化的特色专业,这在中外合作金融学本科项目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国际商学院将继续以国际化的视野和标准来推动该项目在人才培养上再上一个新台阶,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到世界一流的高校继续深造,为国家经济建设所需的高层次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作出应有的努力。
下面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下
首届毕业生的风采吧!
林凯欣
被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录取
全美第一所研究型大学、世界排名第12
等待申请结果的过程十分漫长,林凯欣坦言自己都快“佛系”了。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等来了好消息。“收到结果的那天,我只是照常检查邮箱是否有新邮件,然后,居然看到了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邮件!”林凯欣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强度大,林凯欣却能应付自如。她会根据教学计划提前翻阅相关章节并标注关键词,并且格外重视对句子理解有影响的单词。谈到所在班级的学风,林凯欣表示,大家的求知欲十分强烈,每到课间,许多同学都会围着老师提问题,去晚了就只能在外围“遥望”。
林凯欣大三时获得了前往加拿大参加MITACS本科生实习的机会,这次科研经历让她获益匪浅。在此期间,林凯欣辅助小组完成了一个互联网生态服务估值平台的搭建工作。“我们会交流新想法。教授时刻提醒大家要有团队意识,要相互扶持。”她十分敬佩外国同学对待科研的热情和工作中展现的严谨,“整个学术氛围推动我不断学习新知识。”林凯欣说。
林凯欣表示,辉煌的背后也存在失败的经历,她的求学过程并非一路坦途。“最大的挫折是申请研究生路上的考试,因为总是考不到满意的分数,心情一天比一天焦躁。”她坦言自己最后也未能达到目标分数,但所幸从未放弃。曾经一位背包客的一句话让她深有感触——Youonlyliveonce,抓住这仅有的一次机会。林凯欣希望华师学子能够保持前进,不要因为一时的惰性而停止。“每天做好一件事就是一个成就。”林凯欣十分期待即将在世界顶尖大学开始的学习与生活,面对机遇与挑战,她正时刻准备着。
朱祺
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录取
世界排名第26,G5超级精英大学
与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齐名
得知自己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录取后,朱祺第一时间把这个喜讯告诉老师。他十分感激老师们自始至终的栽培、陪伴与支持。他认为自己较强的思辨能力是在课堂中练就的,“老师会把相关科研成果融入课堂,而其中的科研缝隙会激发我的灵感。”
朱祺认为打动目标院校的是自己展现出来的明确目标。“这是我最大的优势,促使他们最终选择了我。”朱祺对房地产经济颇有深刻的见解,这得益于他长期的刻苦钻研。他的大一绝大多数时间都在阅读,在涉猎大量文献后,终于选定要深入探索的领域——房地产经济与金融。到了大二,他踏入了真实的房地产市场,去接触这个实践性极强的科目。丰富的房地产市场实习经历使他对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研究生申请材料中关于中国房地产市场改善措施的阐述就是一个吸睛的加分项。
朱祺坦言自己的学习方法其实很朴实。“在课前,我会大量阅读以增加知识储备,如习题、教科书、讲义等。”课后他仍会下一番大功夫,通过多种渠道深度学习。事实上,金融学班内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都很高。朱祺说:“我们班的学习氛围很好,大部分同学都很上进,同学之间都乐于互帮互助。”
总结本科四年的学习经历,朱祺最大的收获是海量的知识。“学术的世界很大,我所学的只是那沧海一粟。”对未来,他表示任重道远,命运总会眷顾足够努力的人。
李如玥
被世界排名第38的伦敦国王学院录取
在学习氛围浓厚的国商中外合作办学金融学专业班级里,李如玥一直用严谨认真的态度要求自己,对她而言,这是一个有爱的班集体,和谐融洽,团结上进,并且大家都有着坚定的学习目标,这个氛围一直激励着她刻苦努力。
在大学四年里,李如玥参加了许多志愿活动,其中包括在相对落后的地区进行短期支教。当地儿童对教育的极大渴望和热情令李如玥难忘,同时她也意识到短期的志愿活动并不能给当地的教育环境带来根源性的改变,只有人们投入更多的努力并且实行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政策,当地的教育才能够得到改善。这段经历坚定了她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决心。李如玥在研究生申请的时候选择了与教育相关的专业,她希望能够通过教育事业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对社会做出贡献。
郑舒绮
被世界排名第38的伦敦国王学院录取
从小憧憬出国留学的郑舒绮,在选报志愿时选择了中外合作办学的金融学专业。全英授课的教学模式,对她来说是一种尝试和挑战,因此,在大学四年的求学生涯里,郑舒绮在专业知识学习方面投入了大部分精力。得知自己被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录取,郑舒绮感到十分意外。在她看来,虽然自己一直很努力,但与往届申请者相比仍有一定距离,“能够被那么优秀的学校录取,感到非常惊喜。”
谈及大学四年的感受,郑舒绮直言:“大学四年每一年都很重要,要把握好时间,提前做好规划和准备,并为之努力奋斗。”
陈雨晴
被世界排名第57的曼彻斯特大学录取
成功申请曼彻斯特大学,对于陈雨晴而言,是一个意料之中的结果。早在高考之前,陈雨晴就有出国的想法,所以国际商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的金融学专业是个不错的就读选择。
提及大学四年的学习感受,陈雨晴直言:“我们是这个专业的第一届学生,班级人数少、氛围好,大家基本都将注意力放在学习上。”本科后两年到达阿伯丁大学后,陈雨晴将重心放在学习和适应外国生活上,“差异挺大的。”在她看来,中英教学的一大差异是对过程和结果的不同注重程度——国内学习最忙的是期末,考核偏向于结果性的评价,这种模式给学生提供了相对充裕的文娱、社会活动时间;国外学习则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平时有许多小测试以及文献阅读作业,这种模式在有效地巩固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有较大的学习压力。
提到出国和考研的计划制定,陈雨晴说:“一定要早做规划,而且要有更长远的规划。其实本科四年的时光过得很快,一眨眼,就毕业了。”
周希
被世界排名第57的曼彻斯特大学录取
从小就有出国打算的周希,在高考志愿填写时选择了国际商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的金融学专业。进入班级后,周希担任班长,与同学们一同交流学习,分享信息,举办活动。
除学术外,周希也注重哲思能力和生活质量。他希望自己对世间万物保持好奇心,也保持深入思考的能力——观看文艺作品时,他会不自主地迸发出各种奇思妙想,如爱情的本质、上帝视角下家人的含义等。“这些都是伪命题,没有人可以给出标准答案,所以值得思考。”此外,周希注重生活的品质,“我觉得热爱料理是一个人热爱生活的体现。”由于对饮食料理的热衷,他被辅导员调侃为“活得最有质量的人”。
思考生活中的哲学,也思考求学路上的所见所闻,中英双方教学的差异给了周希莫大的感触。英国的教学特点是课时少、资源多。“三门专业课、三门作业辅导课,在英国学校是较常见的课量,而更多的时间则需要学生通过主动研习学校提供的资源来完成课业。另一方面,英国院校注重学以致用,不少的课程设计都包括了实践活动与小组作业,比如,在阿伯丁大学学习期间,导师曾组织同学们去机场进行实地考察,分析机场周围地段的商用价值。”
当被问及对中英教学模式差异的看法时,周希说:“教育没有优劣之分,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基于国情与历史背景而定的。再者,无论在何处接受教育,教育赋予人类的都不应该只有专业知识与求职技能,更严谨的思辨能力也是接受教育的绝佳馈赠。”所以,他建议师弟师妹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被动接受知识,而应该在尊重现有理论的前提下,保持批判与怀疑的空间,主动思考并对知识进行再创造。同时,学生不应该画地为牢,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诉求与看法,并注重自我规划与自我培养。
陈洁丽
被世界排名第59的悉尼大学录取
陈洁丽曾经作为游学大使,在合作院校的全额资助奖励下赴阿伯丁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她认为,国商中外合作办学金融学专业为同学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实践机会,在大学四年的学习收获中,除了专业的认知以外,最大的成果就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养成。
对于大学四年的学习,陈洁丽坦言:“每一次接受新知识的过程都需要自己去查阅资料、看文献并解决问题。”这一过程非常繁琐,但使她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并且培养了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陈洁丽在研究生阶段选择了一个新领域进行深造,主要方向是市场营销与大数据。谈及未来,陈洁丽表示,在掌握好本专业的硬技能的同时,也要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