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商业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TUhjnbcbe - 2024/5/18 16:34:00

分工:人类在经济领域中为进行合理的劳动而使劳动专业化的做法

交换:交换双方为了让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别人的商品,必须彼此承认对方是私有者。从表面(实质)看,交换是商品实体的运动(所有权的让渡)

商品交换:是一种买卖的交易,亦即平等主体之间自愿的交换,是一种典型的市场化交易。

市场:狭义商品交换的场所。广义:社会关系或利益关系。

有形市场:商品交换有固定的场所

商业:即商品贸易行业,是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行业,属于市场化交易的范畴,是贸易的一种特殊形态

信用:信用是指一种借贷行为,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者是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以协议或契约为保障的不同时间间隔下的经济交易行为。

商业信用:指企业之间在商品交易中自发产生的一种直接信用,是一种直接的融资方式。

消费者权益:指消费者在生活消费过程中,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所应当享有的权利和利益

消费引导:指政府、经营者以及其他社会组织采用行政、经济、舆论和法律的手段,对消费者进行消费教育,对其消费行为加以科学指导,使其消费行为合理化与科学化,以实现预期的消费目标

消费结构:消费过程中消费各种消费支出的比例关系

非对称信息:指在交易当中一方所持有而另一方却不知道的信息或知识,尤其是对方无法验证的信息或知识

合约:指当事人(两人以上)在地位平等、意志自由的前提下,各方同时为改进自己的经济状况(至少是理性预期)而在交易过程中确立的一种权利流转关系

商品流通: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是商品交换过程连续进行的整体。

商品流通渠道:即商业客体运行渠道,是指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过程中所经过的流转线路和经济组织。

流通规律:

等价交换规律:指商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亦即商品按照符合商品价值量的价格进行交换

自愿让渡规律:指商品流通中,买卖双方在意志自由和互惠互利的条件下完成商品交换的必然现象

供求规律:指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之间必然要相互适应,总是向供求平衡方向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竞争规律:指在市场经济中,不同经济主体之间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经济利益而进行竞争的客观必然性

货币流通规律: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货币的独立运动

商业运行环境:指商业经营活动的外部因素与条件。它包括经济环境和非经济环境

商业运行的经济环境:指影响商业运行的经济因素与经济条件

商业运行机制:商业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活动功能

商业投资:指商业经营者将这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投入到商业经营活动之中,就是商业货币投资

商业主体:指商业活动的行为主体,即商业经营者,一般简称为经营者,常常与生产者、消费者相对称

客体:主体活动的对象或受体。

商业客体:商业活动的客体,是指在生产领域与消费领域之间由商业主体组织流通的商品

零售:是指针对最终消费者的销售活动,是一种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商品交易方式。

零售商业:指商品流通过程的最后一道环节,是将商品直接出售给最终消费者的商业形式

业态:面对不同的消费需求形成的不同的消费形态。

3S主义:连锁经营的三大原则即简单化、标准化、专业化

批发:用来满足生产消费需要或商品再流转需要而存在的,发生在生产者之间、经营者之间、以及经营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不涉及最终消费者的销售活动。

批发商业:从生产者或其他经营者采购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再将其提供给再销售者、生产者及其他生产资料消费者的经济行业。

批发交易组织:是指为批发交易提供场所和条件,并为商品流通服务的组织机构。

电子商务:所有运用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商务活动

一交换与商业

社会分工与内部分工虽有许多相似和相互联系之处,但是二者本质上是不同的。

具体表现:1社会分工中独立劳动发生联系是因为生产者各自的产品都是作为商品而存在的,而内部分工的劳动者彼此的劳动成果不作为商品,而是作为经济体内部各种劳动的共同产品,2社会分工以不同劳动部门的产品的买卖为媒介,而内部分工则是以劳动的结合为使用媒介,3社会分工以生产资料分散在许多互补一览的商品生产者中间为前提,而内部分工则是以生产资料积聚在一个经济体中不为前提。

分工的客观必然性:由于资源的制约、技术的限制和提高效率的需要所决定的。1.资源的制约: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往往不可能占有其所需的一切资源,因而受资源条件的制约,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尚不能完全摆脱资源条件的束缚,而且资源条件在长期内难以改变。2.技术的限制:技术往往具有垄断性,其分布往往具有不均衡性,再加上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的保护等,使技术的传播、掌握笑话需要一定的时间。3.分工往往可以增进效率,促进整体发展。具体表现为人力资源、提高劳动熟练程度、促进技术改进、摆脱自然束缚等

分工与交换的关系:分工是交换的基础,交换是分工之必须。从理论和历史相结合角度来分析:(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与商品交换的出现,即畜牧业与农业实现了分工。该两业打破了原始部落的传统模式,出现了专业化生产的该两业部落。于是出现两部落之间的商品交换,但此时的交换主要是剩余产品的交换,并不占主要地位。(二)第二次。。。。。的发展,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和等价物业随之出现,为商品交换的扩大创造了必要条件。货币不仅使交换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交换数量增加,而且使交换产生了质的飞跃,为商业的产生创造了前提条件(三)第三次。。。与商业产生即商业从产业部门独立出来。产生了商业,同是创造了商人。商业的产生,标志着商品交换关系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商业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社会分工向深层次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使原有的生产部门获得了蓬勃发展,使新生产部门不断出现,使原本属于商业内部、为商品交换服务的部门如金融等业相继从商业部门中分化出来,变成独立的部门。综上所述,分工是交换的基础,无分工便无交换;交换是分工是必需,无交换,分工无意义。分工的深化要求交换的发展,交换的发展又促进了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分工与交换密切联系,彼此相互影响。

商品交换的形式:商品交换共经历了简单的商品交换-简单商品流通-发达商品交换三个阶段。简单商交是商交的原始形态,表现为直接物物交换(W-W)。商品流通是总体来看的商品交换,是连续不断的商交过程,又分为简单商品流通(W-G-W)和发达商流(G-W-G)(1)简单商交:典型的物物交换,特点:交换的双方既是生产者也是交换者,要求双方在需求的商品、时间、空间、和数量等方面严格一致否则无法成交。不等价交易常见,成交率低,交易范围狭小。(2)简单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特点交易范围扩大,交易风险大,需要专业的人从事生产交换。3.发达的商品流通。即商业,是专门媒介商品交换的经济行业

市场的功能:1)经济结合的功能2)资源配置的功能3)价值实现的功能4)经济核算功能5)调剂供求的功能

信息导向的功能

市场的类型:1.按商品交换的主题不同,分为:消费者市场与组织市场2.按商品交换的客体不同,分为: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3.按商品交换的时间界限和商品交割的程度不同,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4.按商品交换的空间范围不同,分为:地方市场、全国市场和国际市场

商业与简单的商品流通相同与区别:相同:1二者都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基础之上。2都是由买和麦两个独立的环节所构成。3.都是以货币为媒介。区别:1流通形式不同2流通目的不同3提现的经济关系不同。

6市场特点:1竞争2自发性3两面性4开放性

市场体系:1商品市场:农,工,生产资料2要素市场: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商业的职能:1.联结供求职能。最原始、最本质和最主要的职能。包含三个内容:1)商品购销:商业职能的基本内容2)商品调整:商品调整解决了供求间的矛盾,为商业发挥联结供求职能、媒介商品交换所必须3)信息沟通:引导生产和消费(不同于手工业、农业)2.物流职能。调节时间的产销矛盾、调节地区之间的产销矛盾、调节生产和消费在数量上的矛盾(蓄水池),促进商品生产和消费的统一,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商品运输:是为了求得商品供给与需求在空间上的统一2)商品储存:是为了求得商品供给与需求在时间上的统一。3.辅助职能。便利交换和实体交换的职能—风险承担,资金融通、信息,主要有两方面:1)资金融通的职能:垫支资本活动2)风险承担的职能:流通过程存在许多风险

二货币、信用与商业

信用的要素:具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信用工具、授信方资产、时间间隔,是信用得以存在的要素

信用的类型:1.根据信用主体(授信者)的不同,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财政信用、股份信用等根据信用客体用途不同,分为:生产信用、流通信用、消费信用等2.根据信用期限不同,分为:长期信用、中期信用、短期信用和不定期信用等3.根据债权债务关系性质不同,分为:公对公、公对私、私对私以及私对公的信用4.根据信用关系载体不同,分为:口头信用、书面信用和挂账信用

信用的作用:1保证社会化生产的顺利进行2实现资本转移3减低交集成本,提高交易效率,4促进了股份自豪的发展5极易产生泡沫

商业信用的形式:1.赊销商品:先付货后付款的销售形式。2.预付货款:先付款后付货的销售形式。一般用于部分生产周期较长的产品。3.分期付款:商贸企业向消费者提供的一种信用销售形式。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先付定金,然后按要求在一定期限内付清购买商品的全部货款,商业企业收取一定的资费或附加费。4.延期付款5.经销、代销6.汇付贸易7.托收贸易8补偿贸易

商业信用的特点:1他是从事再生产的企业之间进行的直接融资活动。2由于这种融资活动一般不经过金融市场或交易所,因而是否要收付利息,完全由当事人双方协商确定,不直接受金融市场上货币资金价格的影响。3他与社会再生产的资金活动有直接的联系,它的产生要以再生产过程中商品资金的余缺,货币资金的余缺为条件,因此他会导致一些企业资金占用的增加,另一些企业资金占用的减少。4它能够把多个债权债务关系连接起来,形成债券债务关系锁链。5商业信用的建立和消除完全决定于信用双方的意志,不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批,不需要公布财务状况和评定信用等级。6在某些情况下,商业信用可以不需要流通工具。7商业信用关系的建立和消除一般由相同的当事人履行,

为什么古今中外商业信用会得到发展?宏观:1企业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相互联系为商业信用的存在提供了经济基础。2企业资金在循环、周转过程中的余缺是商业信用存在的直接原因。微观:1通过商业信用,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2可以融通资金,开拓市场。

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关系: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的基础,银行信用需要引导商业信用,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可以相互转化。(一)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的基础。1商业信用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为银行信用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2商业信用票据的产生和流通,是银行信用票据产生和流通的基础3商业信用关系的确立表明信用关系双方拥有一定的资本,为银行授受信用提供了条件。4商业信用关系的普遍化和经常化,使信用关系制度化,为银行信用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二)银行信用要引导商业信用。1确保商业票据规范化,保障债权债务关系正常化。2制定正确的贴现政策,开展贴现业务。3开放金融市场,使票据流通,引导商业信用合理的流动,改变人们金融资金的构成。(三)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商业信用转化为银行信用,主要是将商业票据到银行进行贴现。银行信用转化为商业信用,如向银行贷款、预付货款、补偿贸易中的买方信贷等。

三消费与商业

消费结构:含义:消费过程中消费各种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

影响因素:收入水平、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现象、

变动过程:一般遵循恩格尔定律,不排除在长期趋势中恩格尔系数会偶尔或规律性的上升。基本生理需要满足后,人们会把注意力转向更高层次,如文化娱乐旅游等支出比重上升,符合恩格尔定律。同时不同需求层次内部也在不断变化。需要的深度和广度两种趋势结合在一起反映在消费结构上的变化就是长期趋势与阶段性变化交织在一起。

消费结构变动对商业影响:1.消费结构变化引起商品结构发生相应变化(生活必需品向高档耐用品)2.引起商业组织和商业经营方式发生相应变化(新的业态不断涌现)3.导致商业活动进一步细化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物流业)

消费社会化:消费领域中的服务不是由消费者自己来完成,而是由社会来提供。1.家务劳动的社会化(缩短家务劳动时间:①技术提升-有时会受限,②家务社会化)2.社会公共消费的比重增加(满足精神需要)

对消费影响:促进商业服务业发展

消费者权益:含义:消费者在生活消费过程中,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所应当享有的权利或利益。

实质:货币权利。

内容:1保障安全权、2知悉真情权、3自主选择权、4公平交易权、5依法求偿权、6依法结社权、7求教获知权、8维护尊严权、9监督批评权。

受损表现:产品质量与效用失实、产品价格与计量欺诈、假冒伪劣产品横行、产品广告虚假宣传、服务质量低劣

受损原因:市场发育不完善与市场秩序混乱、生产者与经营者市场意识不足,职业道德低下、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消费者在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薄弱

保护途径: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加快国内统一市场的建设、生产经营者树立正确的市场意识,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增强社会责任感、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建立健全行政保护,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加强教育提高消费者素质

四商业活动的特点与商品流通规律

商业活动规律:1.等价交换规律2.自愿让度规律(自愿让渡是指交换双方在愿买愿卖的情况下,完成商品交换过程)3.供求规律4.竞争规律5.货币流通规律

等价交换规律:指商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亦即商品按照符合商品价值量的价格进行交换

资源让渡规律实现条件:以不同所有者为基础、以平等互利为条件、以经济利益为核心

自愿让渡规律:商品流通中,买卖双方在意志自由和互惠互利的条件下完成商品交换的必然现象。

自愿让渡规律实现的基础和条件:1.以不同所有者为基础2.以平等互利为条件3.以经济利益为核心

作用: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商品质量、有利于商品合理流通、有利于市场竞争、有利于协调各种经济关系

供求规律: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之间必然要相互适应,总是向供求平衡方向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供求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支配着商品价格的变化.(2)支配着商品流通的数量和构成.(3)支配着商品流通的方向和时间.(4)支配着生产和消费.

竞争规律:在市场经济中,不同经济主体之间为了最大限度的实现自身经济利益而进行竞争的客观必然性。

作用:主要表现为:(1)促使商业经营者提高经营素质.(2)促使市场活跃与繁荣.(3)优胜劣汰,推动经济发展.

竞争规律发挥的作用的条件:1)公正平等2)独立自主3)经营自由4)效益优先

竞争手段:1.价格竞争:竞争者通过一定的定价方法和定价策略来硬的竞争优势的一种竞争手段2.非价格竞争:通过各种有形和无形的竞争策略来硬的竞争优势的一种竞争手段

货币流通规律:由商品流通引起的货币的独立运动

商品流通特点: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合一

影响货币需求量的因素:1.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2.商品的价格水平3.货币的流通速度

商流:所有权的变动

表现方式:1.比较依赖于集中场所—集贸2.不依赖集中场所—证券商品交易所、期货

物流:商品实体在空间上的位移

商流与物流可以分离:商品自身不变动,只有所有权变动。

表现形式:1储存2运输3生产职能在流通领域的延伸

信息流:1市场信息(广告硬、软)2管理信息(咨询)3技术信息(版权:知识产权、垄断:科技进步,人类生命延长)

资金流:现金形式(灵活,小额)、非现金形式(信用)

商业活动的特点:⒈商业活动是商流、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统一。⒉商业活动必须以市场为中心。⒊商业活动有自身的运动形式。⒋商业活动是复杂劳动。⒌商业活动是有效劳动与无效劳动的统一。⒍商业活动具有很强的服务性。⒎商业活动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⒏商业活动是以特色经营为立足之本和成功之道。

五商业运行环境与运行机制

商业环境:

1.硬环境:自然条件(气候地理)、基础设施

2.软环境:经济环境:(1)宏观(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方向):经济的发展趋势、运行方式、政策法规

(2)微观(行业环境):供给状况(制造业:资源,食品业:原料)、需求:劳动吸引外资、竞争对手

(3)企业内部环境:调整使之适应外部环境

文化环境:思维方式

如何评估:1环境的稳定性、2适应性、3两者成本对比(技术,管理方式,风险等)。

选址:1所在地规划状况:(1)物理特征(2)经营特征:风格(3)期限

2交通:枢纽:异地,同城。

3行业:成熟区域(竞争策略,租金)、不成熟区域(发展前景,可能存在风险)

4商业街:

六商业投资与筹资

决策机制包括:决策点、决策权力的分配、授予等内容

商业投资的分类:

按投资项目过程不同,分为:筹建项目投资、施工项目投资、投产项目投资和收尾项目投资

按投资项目建设性质不同,分为:新建项目投资、扩建项目投资、改建项目投资和恢复项目投资

按投资项目建设规模不同,分为:大型项目投资、中性项目投资和小型项目投资

按投资项目建设用途不同,分为:经营性项目投资与非经营性项目投资

按投资项目隶属关系的不同,分为:中央部委项目投资、地方项目投资、中外合资项目投资、各种商业联合体项目投资、私营商业项目投资于个体商业项目投资

商业投资调查的程序:分5阶段:调查准备阶段、探索性调查阶段、调查设计阶段、结论性调查阶段、追踪调查阶段

商业微观投资决策的主要内容:1.投资地点2.经营范围3.投资能力4.建筑材料

商业投资决策的方法: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

七商业主体、客体及其运行

商业主体,客体及渠道关系/权力

商业主体:1个人2企业3企业集团

商业主体的运行要素:

指构成商业主体运行的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有形的与无形的各种因素,主要包括:商业人员、商业资本、商业物质技术设备、商情信息、商业人员教育培训、商业经营管理等要素。根据其特征与功能的不同,分为3个层次:

1.实体性要素:(1)商业人员:是主导力量。特点:1支配资本,控制物质技术设备。2完成商业运行中的具体商业活动。3推动商业的发展。(2)商业资本:商业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价值形态,特点: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其中流动资本比重占绝对优势。自有资本和信贷资本:大部分为信贷资本使得商业资本经营成本利息支出比较高。提高商业主体的财务管理能力和商品资本的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益。(3)商业物质设备:商业活动中的经营设施与经营手段,特点1.有机构成低2.发展变化缓慢。

2.非实体性要素:(1)商情信息:即市场信息,对市场商品供求状况与商品经营状况变动的客观描述。1)商品需求信息:首位。商业活动以消费者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中心来开展经营活动2)商品供给信息:采购更合理的商品和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品3)市场竞争信息:及时的采取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获得相应的市场份额。4)宏观导向信息: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以便抓住机遇,扩大经营或调整经营结构。5)宏观控制信息:宏观外部环境具有不可控、动态和复杂的特质。所以要了解宏观外部环境。6)商业主体内部信息:做到将市场机会变成企业机会,达到知己知彼的目的,从而更好的开展商业活动。(2)商业人员的教育培训

3.运行性要素:主要指经营管理。

(1)经营:主要协调商业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商业主体的外部均衡

(2)管理:主要协调商业主体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商业主体的内部均衡。

商业组织的类型:依组织化、体系化与社会化程度的不同,商业组织可分为:商人、商业企业、商业企业集团和综合商社等形式

商业主体运行:商业主体的经营活动。

商业主体的运行目标:1利润目标,商业主体运行的自身要求,为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2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目标,社会对商业主体运行的客观要求,表现为追求相应的社会效益。

决定因素:商业主体的运行目标的两重性是由商品流通的两重性决定的。商品流通:商品价值流通和使用价值流通的统一。

商品运行的基本特征:自主经营。反映了主体运行的本质规定。

商业主体运行的客观要求:1经济运行必须实行市场经济。2市场环境竞争有序,市场态势相对均衡3购销关系相对稳定4商业主体与客体运行比例协调。

商业客体的分类:即商品的分类。广义上的商品,泛指一切可供买卖的经济物品,狭义的商品是指经过生产,具有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使用价值,并能在市场上进行交换的有形经济物品。

商业客体的分类:

按商品用途不同:1.消费资料:日用消费品,选购消费品,非渴求品。2.生产资料;设备,原材料,零部件。

根据商品生产的来源不同:1.农产品2.工产品

根据交易时消费者是否可以体验商品:1.前验商品2.后验商品

商业客体的运行过程:商业客体在商业主体的推动下,有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实现商品的价值并替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商品流通。商品实体流通、货币流通过程和信息流通过程的统一。

商业客体运行原则(制约因素):

1.自然约束性原则:(1)使用价值中心原则(2)生产消费趋近原则(3)合理流向原则(4)路线最短原则

2.经济约束性原则:(1)价值主体原则(2)时间节约原则(3)最大利润原则(4)环节适度原则(5)成本最小原则

3.社会约束性与原则:(1)商业客体运行要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为基本原则。(2)商业客体运行要有利于协调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三方面的关系(3)商业客体运行要有利于国家实施宏观调控

运行目标:1.获取利润2.最大限度的保有使用价值3.缩短流通时间4.保留适度的环节5.合理流向:路线最短,时间最快,成本最低

商品流通渠道的分类:1.产销合一渠道(流通渠道)2.产销结合渠道(营销渠道)3.产销分离渠道(供应链)

影响商品流通渠道的因素:1.商品因素(体积与重量、易腐性、单位价值、标准化程度、技术性和非技术性/崭新度)2.市场因素(市场区域、市场规模、市场密度、市场行为)3.厂商因素(厂商的规模、经济实力、管理能力、市场整体目标与策略)4.中间商因素(中间商的可得性、使用中间商的成本、中间商所能提供的服务、中间商的规模和能力)5其他因素:交通运输,餐厨技术

取得流通主导权的方法:流通主导权者为了支配流通渠道,掌握流通渠道的主导权,采用垂直联合法和流通系列法

渠道成员关系:1.分工合作:2.冲突:各自有各自的利益。实质上是争夺渠道权

渠道成员之间的冲突:是一种直接的、受个人情感因素影响的、以对手为中心的行为。各自有各自的利益。实质上是争夺渠道权。

冲突原因:(1)角色对立(2)资源稀缺(3)感知差异(4)期望差异(5)决策有分歧(6)目标不一致7沟通障碍

生产资料流通的特点:1生产资料流通具有生产性2生产资料流通具有相对稳定性3生产资料流通具有批量性4生产资料流通具有较强的技术性5在生产资料流通中,无形损耗所造成的损失比较大。

发展趋势:渠道权利时逐步下行的,生产-批发-零售-消费者

商品流通渠道渠道主导权:是指控制商品流通渠道,并使该流通渠道上的构成者为自己的市场销售策略效力。

原因:由商业产业的市场结构决定的。

类型:1生产者主导型2批发商主导型3零售商主导型。

取得办法:1垂直联合法2流通系列化法。

意义:具有客观必然性,对我国商业体制改革具有现实意义。出现主体多元化现象,承认现实的基础上,转换经营机制,扩大服务职能,重塑新体制。

八零售商业

零售商业含义:⒈零售商业属于商业范畴,是一种商业形式,具有商业运行的一般特点。⒉零售商业的服务对象是最终消费者。⒊最终消费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⒋零售商业销售商品的同时,还提供相关劳务。⒌零售商业除了销售之外还执行刺激和便利最终消费者购买和消费的服务职能。⒍零售商业销售的商品一般限于生活消费者及其相关劳务,而不包括生产资料。

零售商业特点:零售商业+(1)平均每笔交易额小,但交易频率高(2)商圈较小(3)属劳动密集型行业(4)布局上点多面广,且往往设于繁华地段或居民区内(5)业态多种多样,既具有竞争性,又具有互补性(6)诱导性强(7)注重服务(8)竞争激烈(9)要求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

零售商业的功能:1.消费者采购代理的功能2.生产者与批发商采购代理的功能3.稳定物价的功能4.物流的功能5.服务的功能6.传递信息功能7.融资功能8.承担风险功能9.建设与传播商业文化的功能

业态的基本标准和特征:(1)目标顾客(2)选址(3)规模,单店规模而非企业规模(4)商品结构(5)商店设施(6)销售方式(7)价格策略(8)附加服务

零售业态类型:与上面标准相对应

1、根据零售业态要素的组合不同,可分为食杂店、百货店、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折扣商店、仓储式商店、目录展示店等。

B百货店:经营日用工业品,非食品的大型零售商店。(1)开始是所有人,后来目标是白领女性(有钱,追求一定精神体验,消费非理性(2)城市中心区,成熟商业区(3)单店规模大(4)商品结构小,种类少,是若干专业店的集合(5)设施豪华(6)零售,有柜台,人对人服务(7)初期一般,后来越来越贵(8)附加服务比较多

百货店按其经营规模,可以分为大、中、小三类。一是独立百货店,二是连锁百货店,三是百货店集团

说明:百货商店是最古老的业态形式,使用明码标价,交易效率高。传统的砍价消费效率低,消费者权益的得不到保障。

C超市:以经营食品为主,其中生鲜食品要占有一定的比率。采用自选服务方式为满足消费者日常生活(1)家庭主妇(2)可以在商业区(百货商店内)或居民区(小中型超市)(3)要求单店规模(4)食品占一半多,生鲜食品占有一定比例。(5)设施一般(7)低价或平价(8)几乎没有

D便利店:(连锁化程度高、营销手段日益丰富、信息技术先进化、功能综合化)以经营食品(加工食品)还有一小部分日用品以满足人们便利性需求的小型零售业态(1)未婚青年男性(2)社区(3)规模小,否则,便利性无法满足。(4)新型城市综合体(8)和小型超市有区别,有附加服务如加热、堂吃等。

备注:一般24小时营业。不是所有挂着便利店的都是便利店。

E专业店:(专门经营某一大类商品的零售业态。最大特点是要求销售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满足消费者对这一大类商品的需求。可选商品的品种、规格、花样、价位十分齐全,采取规模化经营,价格低廉)(1)目标顾客专门需要的人们(2)最好扎堆出现(3)中型(4)结构单一(5)设施讲究(6)一对一服务(7)价格高(8)有附加服务

备注:专卖店:专门经营或授权经营制造商品牌,适应消费者品牌选择需求的销售业态。专卖店和专业店区别:专业店是经营某类商品,专卖店是对某品牌的需求。

F专卖店:对某一品牌商品的需求

G折扣店(廉价店):(2)郊区,远离城市中心。(3)超大规模(7)价格低,质量有保证。只是过季或是老旧,廉价不代表廉质。

H仓储会员店:储销一体,批量销售,实行会员制的大型商店。(1)中小商人(2)交通便利的郊区(3)特大型(4)日用工业消费品为主(5)简陋(6)批量销售(7)便宜(8)没有附加服务

I目录展示店:向顾客提供商品目录的商店。

按是否设立门店来划分,可分为:A店式商店B无店铺商店:(1)邮购商店(2)上门推销(3)自动售货机售货(4)电视商场(5)网络商店

根据管理系统的不同,可分为:A独立商店B连锁商店(联号商店,是指由若干同行业店铺以共同进货的方式连接起来,共享规模经济效益的一种零售商业业态)C租赁商店部D消费合作社E商店集团

根据零售商店聚合程度的不同,可分为:A商业街(是指同类或异类的多家独立零售商店集合在都市的一个地区,形成销售商品的零售区域或零售集中区)B购物中心(指多种零售店铺、服务设施集中在由企业有计划地开发、管理、运营的一个建筑物内或一个区域内,向消费者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商业集合体)

选择零售业态类型的原则:(1)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原则(2)以业态合理化为原则

影响零售业态定位的主要因素:(1)选址(2)竞争程度。零售上应尽可能地避免聚在一起开设新的商店,以免影响自己的商圈(3)商品。选择什么样的业态,必须要考虑到商品本身的特点(4)规模和租金租金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经营费用的高低,从而影响到商品的价格竞争力(5)其他主要包括价格策略、销售方式、投资规模等等

影响零售商业业态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1)生产因素。当小生产占统治地位时,商品种类少、数量小,商品业态以杂货店、初级专业店为主。(2)消费因素。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习惯~形式等极大的限制着零售业态的发展(3)技术因素。零售业态要以一定的技术做支持,这是零售业态发展的硬件部分(4)生活方式(5)人口因素,人口的总量结构分布的变化往往促使零售业态的发展和变化(6)文化因素。通过作用于人的西乡、观念、意识而影响其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变化。

三次变革:1.百货商店(最古老),城市化,巴黎:巴黎春天,工业革命,人口开始聚集,新兴城市出现,快销商品出现,休闲女性(钱和身份的象征)2.连锁,标准化:进货和销售分开,纽约:美国绿茶公司,不占据主流地位3.超市:超市与连锁结合,食品,纽约:金卡轮,包装品质做到标准化

1.百货商店(最古老)春,工业革命发生,组织方式改变人口开始聚集,生产力提高引起的商品聚集,从而产生新兴城市。休闲女性身份出现。城市化的过程就是百货店的发展过程。

2.连锁商店的出现。特点一是标准化,二是进缓和销售分离。在当时不占据主流地位。

3.超市市场的出现。年以后,物质基础具备,计算机技术开始应用,冰箱开始普及,包装技术是食品等的标准化得以实现,物流技术,汽车技术的发展。逆城市化出现女性开始工作,人们无法每天购物:加快了超市的发展,社会意识反抗传统。

4购物中心,电商

关于零售商业演进的主要理论:

1.自然淘汰理论:(达尔文适者生存)经济、人口、社会、文化、法律和技术等方面环境变化,都会反映在零售系统的变化中去。1)宏观零售2)单要素研究:托马斯-社会因素;韩国金-顾客因素3)阶段预测法:经济发展程度与零售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借助发达国际的零售经验预测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趋势4)达尔文理论:企业和业态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调企业的主观能动性。

2.零售轮转理论:(哈佛大学教授M.麦克奈尔)又被称为车轮理论,认为零售业态变革有着一个周期性的像一个旋转的车轮一样的发展趋势。新的零售业态最初都采取低成本、低毛利、低价格的经营策略。当他取得成功后,必然会引起他人效仿,结果激烈的竞争促使不得不采取价格以外的竞争策略,诸如增加服务等,这势必增加费用支出,使之转化为高费用、高价格、高毛利的零售业态。与此同时,又会有新的以低成本、低毛利、低价格为特色的零售业态出现。于是轮子又重新转动。价格是决定零售业态的唯一标准

3.手风琴理论:(综合--专业)用拉手风琴时风囊的宽窄变化形容零售业态经营范围的演变特征。主要是以商品经营范围来分析零售业态的演变。零售业态的经营范围是不断地从综合化向专业化在向综合化方向循环发展的,每一次循环不是过去的重复,而是赋予新的内涵,从而出现了不同的零售业态。专业化与综合化互为主导也相互补充。

4.生命周期理论:(美国戴维森、贝茨和巴斯)1.创新期:生命里极其强大,投资风险极大,不成熟,淘汰率高2.发展期:迅速成长,市场份额迅速扩大,大量吸入投资3.成熟期4.衰退期:老而不死

5.商品攀升理论:认为当零售业态增加相互不关联的或与公司原业务范围无关的商品和服务时,即产生了商品攀升。

连锁经营成为当今世界零售业发展主流的原因:

⒈可以降低经营风险⒉可以快速获得成长⒊可以享受规模经济与专业化分工带来的益处⒋可以提高流通效率。

⒌可以扩大经营规模,改善服务6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与技术,提高管理水平7.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连锁经营的三大原则:1.简单化2.标准化3.专业化(专家化)

连锁的三种类型:1、正规连锁: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店铺,属同一个所有者管理,经营同类商品。2、特许连锁:企业把自己开发出来的产品,服务,营业系统以及合同形式授予加盟店,予以规定区域内的经营权和营业权。3、自由连锁:以大型零售企业为骨干,以中小企业联合为龙头,以某个批发企业发起,与一些长期稳定交易的零售企业自愿加盟,批发企业为配送中心。

专业店是指经营产品线长而深的商店,是专业化程度教高的零售商业业态。

专业店优势:⒈能满足顾客的挑选性要求。虽然经营的商品种类单一,但是能提供丰富的品种,商品的规格、档次、花色、式样齐全,使消费者较容易购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⒉经营者以某一顾客群为目标市场,针对性强,对消费者需求反应敏感。⒊经营方式灵活,可以与厂商合作。⒋容易树立起商店的特色。

专业店劣势:⒈经营商品的类别少,不能满足消费者其他方面的需要。⒉对商店的经营水平及技术要求高。

九批发商业

批发与批发商业的关系:(1)批发属于贸易范畴,批发商业属于商业范畴。(2)批发可以发生于生产者之间、经营者之间或者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而批发商业只能发生在经营者与生产者之间或经营者相互之间,而不包括生产者相互之间发生的批发交易,即批发商业的主体必须是经营者(3)批发商业居于中介地位,往往是“较高的中项”,而批发除此以外,还包含了直销的形式。

批发商业的特点:1.交易额一般较大:单个的批发商业交易额一般大于单个的零售商业交易额;整个批发商业的商品流转额要高于零售商业的商品交易额(2.基本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3.商圈比较大4.服务项目相对较多5.交易往往具有理性化6.投机性较强

批发商业的作用:(1)保障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2)降低社会交易费用:批发商业的存在降低了交易的总次数;降低了社会商品储存费用(3)推动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促使社会分工不断深化(4)促使商品流通向高级化发展:1批发商业促进了高级商品交易组织形态的出现;2促进了居间性流通服务组织的产生和发展;3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

批发商业的职能(1)集散商品(2)调节供求(产销之间时间和空间矛盾)(3)商品整理(分等、分级、打包装、按规格、用途编配、再加工等)4)信息沟通(沟通信息鸿沟、节省信息投入费用)(5)资金融通(6)风险承担

批发交易组织的含义:批发交易组织是指为批发交易提供场所和条件,并为商品流通服务的组织机构。

含义:(1)批发交易组织提供的服务主要是交易的场所和条件,条件包括运输、仓储、加工、包装、信息、结算、交易方式、监督机制等(2)不是批发商品流通的主体,不具有商业职能,不从事商品买卖,而是为批发商品流通的买卖双方提供服务(3)是非营利性的、自治性的流通服务组织,一般以批发交易主体为主,由同业公会出面集资兴办、营运和管理

批发交易组织作用:(1)促进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2)规范交易行为,建立市场秩序(3)降低流通费用,节约交易成本(4)促进商品生产,繁荣地方经济

批发交易组织的主要类型(1)根据批发交易组织中经营者买卖的商品范围不同,分为专业性批发交易组织与综合性批发交易组织(2)根据批发交易组织地理位置的不同,分为产地批发交易组织、销地批发交易组织、集散地批发交易组织(3)根据批发交易组织的组织化程度与交易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批发市场、贸易中心与商品交易所

贸易中心的特点(1)交易批量巨大(2)以远期合同交易为主(3)吸引力强,辐射面广

商品交易所的特点(1)交易主体必须是商品交易所的会员或其委托者(2)交易客体仅限于商品交易所指定入市的商品(3)交易高度定型化:交易方式是固定的,即商品交易所对合同文本、竞价办法、履约方式等有一系列的明确规定;结算制度与保障制度严密;商品检验设施齐全,技术先进,标准品制度与等级制度十分完善

影响批发商业发展的因素:(1)生产状况:生产者的地理分布、规模与结构、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程度、生产者的产品范围(2)需求状况(3)生产与需求的差异状况(4)商品性质P

现代批发商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生产方面的变化对批发商业的挑战(2)需求方面(3)流通方面与技术方面P

现代批发商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挑战:

⒈生产方面的变化对批发商业的挑战:⑴生产集中程度的提高对批发商业的影响⑵生产的纵向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对批发商业的影响⑶生产的产品范围的扩展对批发商业的影响⑷生产向销售的前向一体化扩张对批发商业的影响。

⒉需求方面的变化对批发商业的挑战:⑴需求者需求规模的扩大,使其与生产者直接打交道的能力增强,从而有可能绕过批发商业⑵需求者的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可以生产者集中采购甚至自办批发机构,从而对批发商业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⑶需求专业化趋势增强,要求批发向专业化方向转化。

⒊流通方面与技术方面的变化对批发商业的挑战:⑴现代金融业与保险业的发展,为商品流通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和风险保障⑵贸易中心、商品交易所等组织化程度较高的批发商品流通服务组织的存在,使得批发交易更为集约化、公开化、社会化⑶商品标准化与物流技术的日益发达也影响了批发商业传统的商品修整作用的发挥⑷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批发商业所具有的信息功能大大降低。

机遇:

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增强了批发商业的活动能力2.商品的品种、数量、规格、花色的迅猛增长以及消费需求的复杂多变强化了对批发商业集散商品、编配分装功能的社会需求3.物流业的进步使得批发商业可以扩大商业经营范围

与生产和零售的集中化趋势并存的是中小企业存在,为批发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5.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继续深化,批发商业的中介作用将进一步得到发挥6.消费水平的提高制造了新的供求差异,为批发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

我国批发业存在的问题:

1.在批发体制改革方面存在不足:(1)“三多一少”流通模式的运行,过分注重了多渠道的形成,而没有真正确定一个合适的“度”,结果造成了一些紧俏商品层层倒手、层层加价,少缓解反而逆转为“多环节”;某些供大于求的商品。由于加地利微二无人问津,致使多渠道反转为“少渠道”。这种模式原本的要求与现实运行的反差,引致了批发秩序的混乱。(2)在部门、地区、所有制之间利益分配关系远未理顺的形势下,“开放式”经营体制已成为地区封锁与保护主义抬头的根源。(3)国有批发商业的整体优势在多头批发商业主体的冲击下日益减弱,宏观经济效益降低(4)工商矛盾、产销矛盾、批发矛盾加剧,不仅降低了整个流通的计划性,也加大了商品供求间的矛盾程度。

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3.批发秩序比较混乱4.缺少大批发商5.批发技术落后

十二电子商务与商业

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主要区别P

交易虚拟化(2)交易透明化(3)交易动态化(4)交易网络化(5)交易个性化

电子商务的主要优势P(1)全新时空优势:销售空间虽网络的延伸而延伸,没有任何地理障碍,零售时间由消费者自己决定(2)全方位展示产品及服务的优势(3)密切用户关系,加深用户了解的优势(4)降低交易成本的优势(5)提高交易效率的优势

基本特征(1)虚拟性:在互联网交易平台中,交易双方虚拟身份(抛弃身份和地位,平等交易,但是会加剧信息不对称)(2)开放性:法律惩处不到位,不好判断性质(3)及时性:时效性快(4)整体性:系统性过于精细

电子商务的主要类别(1)按电子商务的交易对象分类:1.企业与企业间的电子商务(即B2B);2.企业与消费者间的电子商务(B2C);3.企业与政府间的电子商务;4.政府与消费者间的电子商务;5.企业内部的电子商务(2)按电子商务的网络支撑平台不同分类:1.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2.基于内部网的电子商务;3.基于其他网络的电子商务

开展电子商务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P(1)要有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及商务理论与实务的人才(2)要有现代化的电子工具(3)商品要信息化(4)交易要有安全保证

电子商务系统框架P(1)三个层次:1.网络层(硬件基础设施,是信息传输系统)2.多媒体信息发布、传输层3.一般业务服务层(2)两个支柱:1.公共政策和法律;2.安全和技术标准

网络营销的特点:(1)广泛性(2)可视性(3)实时交互性(4)能动性(5)敏感性

模式:互联网联所有信息移动互联时代(1消费时间的碎片化、2社交化)

B2B阿里巴巴B2C京东天猫C2C淘宝(平台式功能:1.聚合买卖点2.撮合交易)

制约因素:1.技术(根本因素)2安全因素3.物流(基础设施)

电子商务对商业经营观念的变革P:1.时空观念的变革2.低成本扩张观念的变革3.营销观念的变革4.学习观念的变革

1
查看完整版本: 商业经济学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