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从经济学视角下看城市堵车问题小白财经说
TUhjnbcbe - 2024/6/19 18:10:00

近年来,我国经济日益增长,城市化已是大势所趋,拥有私家车的人也与日俱增。随着城市化发展和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的交通拥挤和堵塞问题愈发严重。拥挤的交通除了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影响以外,还会造成大量其他方面的不良影响,例如交通成本的上升、空气污染、交通事故变多、噪音污染等。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和部分人口密集的城市,交通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市民和政府机关。有研究表明,因交通拥堵和管理问题,中国15座城市每天损失约10亿元财富。因此,解决交通拥挤问题,不仅仅是每一个市民的心愿,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乃至社会的进步都有很大益处。

▲堵车图

城市堵车的原因

解决交通问题,首先要了解城市堵车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交通方面,也存在供求关系,只是与一般商品的供求关系不可同日而语。正常情况下,新的需求促进供给的发展,进而使整个供求关系共同进步。而交通供需关系面临的问题是,当需求到达一定水平之后,新的需求将会导致供给的减少。通俗点说,在交通当面,新使用者的加入会导致所有其他使用者使用成本的增加。同时,这种增加的成本并不由新使用者支付,即新使用者既不用支付更高的成本,也不用考虑如何去解决。

▲堵车图

举个例子,一条公路上汽车越多,车流的运动速度也就相对较慢。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过这一路段的车辆也会减少。而虽然后面来的车辆会加剧这种拥堵,但拥堵所浪费的时间由所有交通参与者共同支付,对路面的磨损、环境的污染等各方面压力也压到了社会、政府以及其他公民的身上。

▲堵车图

在经济学上,城市堵车所产生的成本被称为“外生成本”,这种成本并没有有效地包含在各种交通服务的价格中,因此使用者也没有支付交通的全部社会成本。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这种价格是过低的。并且,拥堵造成的其他问题,比如长时间堵车造成的环境污染、城市噪音、交通安全等各种外生成本,全部需要整个社会为此支付代价。

另外,城市道路本身属于一种准公共产品,其具有非竞争性特点,但非排他性不充分。不妨这样理解,路面宽度有限,一辆汽车使用道路的某一路段,必然会排斥其他车辆对这一路段的使用,否则就会造成拥堵。同时,公共道路的车辆通过速度并不决定某人的出价,一旦遇到拥堵情况,无论为这次出行支付了多少成本,都会被拥堵在这里。如果这一路段未达到设计的车流量时,即使增加车辆,道路边际成本也不会因此增加,但如果达到甚至超过了设计能力,想要解决类似问题,资金成本的投入将会是成倍的,无法用单辆汽车来计算边际成本。

▲堵车图

就是搭便车现象的出现。这种现象是指在人享受了公共产品所带来的便利或是直接消费公共产品时,没有支付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由于在城市道路的使用中,出行者不需要为自己的出行购买特定的实物产品或其余服务,市场也就无法提供相关的公共产品,这样会让城市道路的提供成为政府的职能,增加政府的负担。

就像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平均每天使用城市道路的频率并不算少,但却不曾为此付出过成本。城市的人行横道、斑马线、沥青马路等的维护,全部由政府负责支付相关费用。由于私家车数量的增加,环境污染、城市噪音、交通安全等方面的成本也与日俱增。这使得政府的压力越来越大。政府的财政收入及用在交通方面的部分有限,城市交通等方面维护所需费用的增加,让政府对狭窄路面的扩建成为难题。

▲堵车图

解决城市堵车的对策

很多城市第一反应就是修新的道路,但经常缺乏资金。即使政府有足够的资金,可以增加道路承载量。通过增加道路承载量进而增加一个城市的交通容量是各国各城市面对交通拥堵问题是最常见的做法。但这种做法也有弊端。第一,单纯增加道路承载量,如增加道路交通设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堵车问题。常见的现象是,新道路设施的建设可以减少出行时间,但与此同时,其他道路上或其他交通工具上的交通量会向该道路上转移,经过一段时间后,新建道路上也会出现堵车情况。

有人会问,这样不就让其他道路上的车辆减少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些新出现的交通量,或者是车辆,是由于以前受道路水平限制而没能实现的潜在交通量。试问,每个城市有多少人虽然有购买私家车的经济能力,但却由于交通不方便的因素没有买私家车;有多少人又是因为“早高峰”或者“晚高峰”而让自己家里的私家车长时间处于闲置状态?新道路的扩建,会激发这部分人开车上路的欲望,是道路扩建的初衷功亏一篑。

难道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城市堵车问题吗?其实,政府可以采取适当鼓励或限制的经济政策来克服边际个人成本和边际社会成本的偏离。具体做法就是直接向实施交通拥堵的私家车主征税,通过征税把政府或者是社会所负担的成本转移到由于个人行为产生交通拥堵的私家车主上。而出行者从个人利益出发,会根据自身经济状况选择自己的出行方式,交通量也会相对下降,达到最佳交通量。

目前,许多国家都在采取相应的做法。如英国,在重点路段向驾车者收取高额的拥挤费或者停车费来限制人们对车辆的需求,从而减少道路中车辆的数量来改善交通。新加坡还会在道路使用不足的情况加,为选择使用这段道路的私家车主提供补贴,更完美的解决了相关问题。

另外,个人的边际效益直接影响人的行为规范。具体来说,有时候道路上车辆没有超出道路设计的车流量,却由于部分人开车时的违规超车、加塞的行为产生交通事故,导致塞车;或者原本就有些拥堵的路段,由于加塞、超车的行为的存在变得更加拥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文明现象呢?从经济学角度,超车和加塞对个人而言是具有较强边际效益的,因为它直接带来时间方面的收益。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社会,竞争使人们生活工作节奏加快,时间和效率观念较传统农业社会更为强烈,人们开始追求以更短的时间、更高的效率实现或扩大自身效益。同时,这种行为或许也能满足部分人精神慰藉和快感。但是其所承受的负担或成本,不过就是一些瞬间的排斥、波及极小的声誉损失,成本几乎微乎其微。

▲违法超车图

怎么杜绝这种情况呢?最主要的思路是增加行为成本。首先要严肃法纲,通过严肃法律法纪,完善道路安全交通法,通过法律手段改变和约束人们偏好绝对自由的内在动机。其次是加大处罚力度,对于出现超车、加塞情况的车辆,进行监控摄像的拍摄并处以罚金,收到的罚金用以交通道路的维护和新道路的建设投入;同时对私家车主进行长时间的思想教育,通俗点说,既然他为了节省时间而损害他人利益,就要对他进行“时间”上的处罚。另外,建议强化社会公德和公众舆论的约束力,要增强群体意识,把交通违法与个人诚信记录挂钩,强化舆论媒体曝光,让交通违法者声名狼藉,进而减少与消除违章超车、加塞现象,降低和控制社会运行成本。

▲交警办案图

在日本影视作品或者动漫中,我们经常看到主人公乘坐大型轨道交通以及大型轨道交通网所覆盖的东京都。东京都中心区的交通枢纽站,不管是主角乘坐新干线去城外游玩,还是在城市内由地铁换乘电车,大都在站内就可实现。有数据表明,在早高峰时的市中心区,有91%的人乘坐轨道交通工具,而乘坐小汽车的人仅为6%。由此可见,发展公共交通,是最符合城市交通作为公共产品的本意,仪式一项切实可行的措施,不仅可以减少城市堵车问题,还能减少城市噪音和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可谓是一举多得。不过这种措施也有其局限性,首先是行业发展问题。公共交通的发展会对汽车行业的发展产生冲击。并且对于个人而言,小汽车无论是舒适度还是便捷度都要高于公共交通,拥有一辆私家车也是个人身份和地位的体现,,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肯定会希望拥有自己的私家车。但总体来说,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日本轨道交通图

智能交通系统,简称ITS,是一种综合利用电子、信息、传感器等科学技术手段而发展起来的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新型交通管理系统。其包括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电子收费系统等子系统。其中的电子收费系统(ERP)早在~年间就在中国香港进行过试验,取得了较大成功。挪威、美国等也采用ERP,均获得了成功。但在实际中,大多数城市尚不具备如此的高新技术,因而,对于目前的大多数城市,该技术只能停留在传统线路和停车需求控制上。并不能解决所有城市堵车问题。

交通拥堵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单独的治理方案是起不到很好的作用的。而且效果也不会维持很久。所以,治理交通拥堵问题应当从多方面入手,对各种方法进行综合运用,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城市交通发展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应该做好城市道路交通的长远规划,将城市交通引向运量大、高效、低耗、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一旦城市居民收入提高到普遍能够购买汽车水平,我国的交通拥挤问题必将更加严重。现在北京已经开始实行单双号来解决交通问题了,但北京的汽车保有量依然在以每天上千辆的速度疯狂增加,北京环境和交通仍然面临很大问题。

▲堵车图

合理化建议

政府加快建设和完善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网络、优化城市内公交线路布局、做好公共交通的换乘系统、鼓励自行车租赁服务发展以构建以人为本的公共交通体系。在此基础上,在通过制定包括停车费、牌照费在内的经济政策缓解交通压力。同时加大对交通违法者的打击和处罚力度,杜绝交通隐患。增加包括电子收费系统在内的智能交通系统的开发工作,今早让该系统在更多的城市落地,从根本上解决现在交通存在的问题。而单双号、错时上下班等政策限制了人们的出行选择,长期执行难度大,但短时间执行确实有一定效果。各城市政府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将其作为应急预案。主要还是要以经济政策为主,通过经济手腕使交通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分配和调节,从而达到管理经济需求的效果。

希望我们国家每座城市的道路交通,都可以向智能化、高效化、安全化、人性化发展。在以人为本的同时,做到运量大、高效低耗、可持续发展。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经济学视角下看城市堵车问题小白财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