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8/14 17:02:00
说到“读书”大家都不陌生,我们从上学就开始读书,工作后职场能力提升需要读书学习,生孩儿养娃遇到难题还需要读书。喜欢听书爱学习的你,手机里是否也还有囤着其他的课程,家里也有很多藏书呢?可是工作忙、家务忙、带孩子忙,忙的连自己休息放松的时间都没有,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读书呢?那些未读书和课,变成了未完成的任务,看到会不时自责一下。而我分享这本书正是适合那些买了书读不完,而心怀愧疚的人。这样读书就够了:个人学习力升级指南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31.2购买《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不仅仅教你如何快速阅读,更是解救那些“看过很多书,听了许多课,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的人。书中提倡的核心理念是“书的价值不在于读,而在于用”,如何将书本当中的知识,结合自己遇到的问题,找到解决方法,解决问题,这是本书的核心思想。这个理念的适用边界是致用类的图书,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思考快与慢》这些解决问题类型的书。作者赵周是拆书帮创始人,拆书帮曾服务无数企业、商学院、读书会,他们所提供的服务不只是针对知识的解读,更多的是对帮助学习者提高反思能力和以及改变成行动。书中提到一些观点对我是当头棒喝的感觉,分享给大家。第一点:一本书必须要读完吗?第二点:培训式学习为什么比读书学习贵那么多?贵在哪?第三点:知识不值钱,片面追求“干货”是一种病。一本书必须要读完吗?作者给出的答案是:没必要!应该先确认自己读书目的,然后选择不同的书,使用不同的读法。不知道大家对于书是怎么看,书在我的心中有莫名权威感和崇拜感,觉得每个知识点都需要了解,现在想想可能来源于上学的经历,教课书上的答案是唯一的真理和标准。可是我们现在市面上的书并非教科书,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的,我们需要把书看成工具而非权威,读书是为了我们借鉴别人的经验,来过好自己的生活。读书之前我们应该先确认自己的目的,然后选择不同的书,并使用不同的读法。如果你为了消磨时间读书,选择小说和诗集,那读不读完没关系,正读跳读都无所谓,沉浸其中,体验当下就可以了。如果你为了解决问题而读书,选择致用类的书,关键是为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不用在乎是否读完,是否弄清了作者的逻辑,而应该拆为己用,联系个人经验加以运用。比如你想高质量陪伴孩子,选择了游戏力系列的《亲子打闹游戏的艺术》这本书来读,大纲中可以看到第1.2章是讲了打闹游戏的意义和准备,第3章到第7章讲了5大类打闹游戏怎么玩。如果你想通过游戏增加和孩子的肢体接触,来建立亲密、温暖、充满爱的链接,可以重点看身体接触类游戏这章,如果你想通过游戏来促进孩子的社交、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可以重点看想象类游戏这章。致用类书籍需要我们把书当做字典一样去使用,就像你不需要去把字典读完一样,一本书不是必须要读完。你可能会想,如果一本书没有完全读完,我这书买的不是浪费了,没有物尽其用?不是的,首先任何一本书都有很多你能学的知识,但其中也有很多知识是你不需要学习的,不需要花费时间在上面的。大家有看过《神探夏洛克》嘛,有集剧中华生惊讶的发现,大名鼎鼎的神探的福尔摩斯居然不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福尔摩斯解释道,因为人的大脑容量有限,他不能让这些没用的知识占据那些存放有用知识的位置。他说:“这与我有什么关系呢?你说我们在围绕着太阳转,就算我们在围着月亮转,这对我或者我工作也不会有半点影响。”我们的时间、精力、大脑都是有限的资源,好钢用在刀刃上,我们只需要学习我们现在需要用到的的知识,那些暂时用不到的不需要花费宝贵的精力。即便是将来需要了,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知识很方便,将来再去学习也来得及。这和我们在学校为了考试而学习有很大的区别。上学的时候我们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来说,看不懂和记不住是致命问题,上学的时候担心考试不过呀,养成惯性后,哪怕没考试也觉得学习就是为了获取更多、更全面的知识点。这是错误的!你可能会想,书不读完怎么能把握作者的体统或体系呢?对于成人的学习来说,知识体系很重要,但是重要的不是把作者的体系搬进自己的大脑,而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们经常听到说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这里所说的学习能力,不是快速读书、记忆知识、应对考试的能力,而是改变行为、解决问题、升级能力的能力。所以划重点一本书不用读完,只读你需要的部分就可以了!其次,读得越多,不见得用得越多。读书的价值和读得多少没关系,读得少而精反而更可能去应用。特别是经典类的书目,读一遍往往只是理解字面含义,内涵的部分还是需要再结合案例反复琢磨才会应用。比如《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本管理类经典书,中国亚马逊排行榜稳居前20名。7个习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先定目标后有行动)、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已(先理解别人,再争取别人的理解)、综合统效、不断更新(磨刀不误砍柴工),这7条里面哪一条你不知道?但是大多数人都是知道做不到。作者的贡献不是发明了这7个习惯,而是讲述这些知识的内容和方式,帮助读者落实到行动上。知道这7个习惯没有意义,应用、行为改变、解决问题才是重点,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结合自己遇到的问题,思考方法的应用,指引行为。所以不见得书读的越多,会用的也就越多。浮光掠影的读十本书,不如仔细研读一本经典书去应用来的价值大。你不需要因自己又多读了一本书而鼓掌,需要的是为看到自己因为读书而改变的行为习惯喝彩!最后只要能将读的书应用上一丁点,书给你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书价了。书的价值不是为了填充书柜,满足自我内心的安全感;不是为了晒朋友圈,向别人证明你是积极向上的人。读书是为了让我们活的更好。买了这本书、读了这本书并不代表真正完全拥有一本书,必须把这本书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才行。简而言之书的价值不在于读,而在于用。如果你读了很多书,仍然觉得生活一团糟,可以停下来想想,我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吗?我是因为什么而读书?还是带着问题和疑惑去读书寻找答案的吗?当我找到答案以后,愿意去为之改变么?其实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这本书看起来是教怎样读书,实际是通过掌握拆书法,全面提升成人学习能力、构建个人知识体系。而拆书重要的不是快速找到书中的重点,重要的是拆书能否为我创造价值、为我解决问题。所以大家如果想通过读书提升自己的能力,首先不要求自己书全部读完,然后以自己的需要为中心,怀揣着问题去读书,然后致力于内化和应用知识,实现能力提升和行为改变,而不是理解和记忆知识。培训式学习为什么比读书学习贵那么多?贵在哪?说到能力提升,除了看书,我们经常会参加一些线下的培训课程来学习提升,这些线下培训课程动辄上万块,但是听完课总结一下,你会觉得内容和书上讲的知识点没差别呀。那为什参加一场培训那么贵,买本书才几十块钱。培训贵贵在何处呢?是因为作者藏着掖着什么干货没有在书中讲出来嘛?为什么我们没办法通过看书,达到培训的效果呢?作者书中给出了答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两者的差异:书是作者用文字的方式讲述核心知识点,而一场培训是培训师用口头的语言讲述核心知识点,并通过案例让学习者更容易理解知识,将知识和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思考如何将知识应用到自己的问题中,对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并且还会现场演练将知识应用实践,在演练之后还的可以得到点评反馈,来反思优化。你发现两者差异在哪吗?培训贵就贵在培训师促进学习者将知识点拆为己用。所以如果你可以结合本书中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反思经验,规划应用,行动执行做到这些,你就拥有了价值百万的能力了。将一本书转化达到和参加培训一样的效果。我们如何锻炼这种思维模式呢?书中提到一个供个人学习的便签学习法。当你遇到书中的理论、建议、观点或者较难理解的地方时,先对自己问一个问题:这对我有多重要?如果这对于原书的知识体系很重要,而对我现在并不重要,那就pass。如果对我重要,则放慢阅读速度,细读相关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简要重新复述相关信息,也可以是总结自己得到的启发、有价值的提醒标注重点。重点是关于书中这个信息,问问自己有没有相关的经历,是否听说或者见过类似的事情写出来,拿一张便签纸写你的行动计划。尽量先写应用的目标,再写下达到目标应实施的行动。把所有的行动计划的便签纸贴墙上,提醒自己落实行动。比如你在育儿书中看到“面对孩子先解决情绪,在解决事情”这句话,先想想自己之前的经验,孩子不想上幼儿园闹人,你是怎么处理的,是强拉硬拽给送到幼儿园?还是答应给买玩具哄着去?还是妥协不想去就不去?然后拿出一张便签纸,写下应用的目标“下次孩子不想上幼儿园闹人,我先解决孩子的情绪,再解决事情”具体行动步骤①看到孩子的情绪、共情②控制自己情绪,允许并接纳孩子有坏情绪③温柔而坚定的告诉孩子要去幼儿园。然后把这张便签纸贴在你可以看到的地方,提醒自己改变行为方式。这样记笔记的方法是学习思路的外在表现,在过程中又不断强化对应的学习能力。当你习惯了这样的学习方式,你就拥有了价值百万的能力!文中给我第三点比较大观点冲击就是:知识不值钱,片面追求“干货”是一种病。我们前面有分享到培训“拆为己用”的部分最值钱,有人会问,那核心知识价值多少钱?核心知识最多值30块钱,也就是一本书的价格。简单来说知识不值钱。这简直太违背我们的认识了,不是“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生产力”吗?这个作者居然敢说“知识不值钱”。作者讲到,知识就像是水,本身很好、很重要,但在信息时代,额外得到一份知识太容易了:且不说网上书店和百度,线上网课,仅仅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