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H-O模型的基本假定不包括()。[中央财经大学研]
A.生产要素可以在部门间自由流动
B.两种商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同
C.两个国家的要素丰裕度不同
D.两个国家的消费偏好不同
D
H-O理论建立在以下几条基本假设之上:①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使用两种生产要素;②两国生产方法、技术、劳动生产率相同;③一国的资本相对丰裕,另一国劳动力相对丰富;④一种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一种产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且要素密集度固定;⑤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利率低,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工资率低;⑥商品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要素在国内可完全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⑦不考虑需求,或需求偏好两国相同,并且不变;⑧完全自由贸易,商品在两国间流动没有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等限制。
国际贸易中大国与小国的区别,是根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
A.GDP的值
B.人口和地域的大小
C.该国的贸易额
D.该国在某种产品的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程度
D
在国际贸易中,区分一个国家是大国还是小国,并不是从国土面积、政治、经济等方面界定,而是取决于该国在某种产品的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程度。贸易大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供需变化(进出口量的变化)会影响国际市场价格,而贸易小国则只是国际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
下述例子中,显示出的是内部规模经济的选项是()。[暨南大学研]
A.广东顺德乐从镇的家具市场
B.天津的食街
C.香港作为亚洲的金融中心
D.美国的大型家庭农场
D
内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分摊到每个产品上的固定成本(管理成本、信息成本、设计成本、科研与发展成本等)会越来越少,从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美国的家庭农场呈现出规模越大,盈利越多的特点,是内部规模经济的集中体现。
中国生产手表需8个劳动日,生产自行车需9个劳动日,印度生产手表和自行车分别需12个和10个劳动日,根据比较优势学说,()。[暨南大学研]
A.中国宜生产和出口自行车
B.中国宜生产和出口手表
C.印度宜生产和出口手表
D.印度不宜参加国际分工
B
分工前,根据中国和印度在生产手表和自行车上所花的时间可以确定:在中国,1单位手表=8/9单位自行车;在印度,1单位手表=6/5单位自行车。因此中国在生产手表上具有比较优势,中国宜生产和出口手表。
新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暨南大学研]
A.凯恩斯
B.亚当·斯密
C.俄林
D.李斯特
C
在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贡献最大的应是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和伯尔蒂尔·俄林。
二、判断题
里昂惕夫之谜说明了实践的验证结果与比较优势理论之间的矛盾。()[暨南大学研]
x
里昂惕夫运用他所创造的投入-产出分析法,计算了在年和年生产每百万美元美国出口商品和每百万美元进口竞争商品所需资本和劳动数量,发现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与要素禀赋理论相悖,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根据罗布津斯基定理,一国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将导致该国劳动力密集产品产量的增长,而其他产品的产量不变。()[暨南大学研]
x
罗伯津斯基定理是指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3蒙代尔在H-O理论的基础上证明了生产要素流动与商品贸易之间的替代关系。()[暨南大学研]
?
罗伯特·蒙代尔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基础上得出国际贸易与要素流动之间是替代关系的结论。他进一步推断,对国际贸易的阻碍会促进要素的流动,而对要素流动的限制则会促进国际贸易。
一国应按照比较利益进行国际分工。()[暨南大学研;南京理工大学研]?
李嘉图认为,在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按照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国际分工,可使劳动配置更合理,增加生产总额,对贸易各国均有利。
里昂惕夫悖论颠覆了要素禀赋理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
x
里昂惕夫的分析结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的结论完全相反。但是,一旦影响生产率的技术差异被控制,要素禀赋理论似乎就能获得预言能力。
三、名词解释
产品内分工[南京大学研;南京农业大学研]
答:产品内分工是指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同工序、不同区段、不同零部件在空间上分布到不同国家和地区,每个国家和地区专业化于产品生产价值链的特定环节进行生产的国际现象。一般认为,产品内分工必须具备以下3个方面的条件:①产品的生产需要经过2个或2个以上的连续阶段;②2个或2个以上的国家参与产品的生产过程,提供价值增值,每个国家专业化于一个以上的生产阶段,但不是完成所有的生产阶段;③至少一次的跨越国界,也就是说至少一个国家必须在它所从事的生产阶段使用进口投入品,或出口的产品作为另一国家生产中的投入品。
产品内贸易[北京邮电大学研;中央财经大学研]
答:产品内贸易是以产品内分工为基础的中间投入品贸易。一个国家或其企业只是从事产品的特定部件或特定阶段的专业化生产,这种现象在产业组织理论中被称作垂直专业化,在国际贸易领域即为以垂直专业化为基础的产品内国际分工。
比较优势理论[河北大学、研;宁波大学研]
答:比较优势理论是指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自由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其《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形下,其中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占据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则优势国可以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那种商品,劣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那种商品,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国际交换,双方仍能从中获益。该理论可以概括为:“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比较优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暨南大学研;浙江财经大学研;南京大学、研;南开大学研]
答:比较优势是指,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各生产单位对资源的占有、分配和利用等情况的差别,造成了比较优势的产生。而比较优势的差别直接导致了生产物品的专业化(即所谓的“社会分工”)和贸易的产生。这种专业化的结果是,当每个人都能够专门地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时,生产就会变得更加有效率,从而整个社会可创造的物质财富总量与其整体的经济福利便会有所增加。专业化所带来的总产量增量,就是贸易的好处,那么,贸易的进行,也就由此变得顺理成章。同时,更多可分享的总产量本身,同样促进着专业化决策的发展。
要素禀赋论(H-O模型)[浙江工商大学研;上海财经大学研;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研;南开大学研;河北大学研;湖南大学研;中央财经大学研]
答:要素禀赋论最早由两位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师生俩提出,后经萨缪尔森等人不断加以完善。要素禀赋论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从各国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解释了生产成本差异的原因,从而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根本性原因,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奠定了基础。
要素禀赋论认为:在国际分工中,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即如果一个国家劳动丰裕,资本稀缺,则应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劳动稀缺,资本丰裕,则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里昂惕夫悖论(里昂惕夫之谜)[福州大学研;中央财经大学、、研;暨南大学研;上海大学研;武汉大学研;南开大学研]
答:按照要素禀赋理论,在国际分工中,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在这样的观点下,一般认为,美国是一个资本充足,但劳动力相对不足(高工资率)的国家,因此,美国在生产、出口机器设备等资本密集型产品方面应具有相对优势,进口的则应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进行经验检验,得出资本资源充裕的美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多于进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又大于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个结论严重违背了要素禀赋论,因此被称为里昂惕夫悖论,也称为里昂惕夫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