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少数派周良谈市场无效的巨大机会简单买进四
TUhjnbcbe - 2024/9/13 17:23:00

“以四大行为例,目前估值大约是0.9倍市净率。而四大行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这些年来基本都维持在14%左右。

一块钱的净资产,交易价格只有九毛钱,每年如果估值不变,可以赚一毛四分钱。收益已经有百分之十六十七了,这还是在估值不变的前提之下。

而它的估值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这波大蓝筹强势风格周期里面,四大行卖到1.5倍市净率,才是合理估值而已。

简简单单的买进四大行,一年的年化收益就有20%了。”

股海沉浮27年的周良,用三句话浓缩了自己的投资经验,再毫无保留地用这些方法,如此直白地告诉你一个超级大的投资机会。

他是在“聪明投资者”价值研习社线下活动中做的分享。

周良的业绩超好,年至今,不仅旗下全部产品正收益,(令一些投资者羡慕嫉妒的是,连年高点发行的新三板产品目前也全部是正收益),去年40多个产品平均收益超过50%。

不仅收益高,回撤也低,去年平均最大回撤仅为5.2%,今年来虽然目前有些产品有亏损,但亏的不多。

这是他第一次如此完整地把自己找到市场无效性的方法倾囊相授,“聪明投资者”根据周良的现场分享,制作了线上音频课程,文字纪要如下(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寻找市场无效的地方

演讲人周良

一、寻找市场无效的地方

我是周良,来自少数派投资。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们以往的一些投资理念和经验总结,供大家参考。

大家看到演讲的标题,叫做寻找市场无效的地方。学过投资学的人都知道有效市场假设,就是说,股市价格波动已经反映了大多数人所获得的信息,反映了大多数人对于价格的预期。

如果你对市场的判断、预期跟大多数人一样,投资行为模式跟大多数投资者一样,市场对你是有效的。在一个有效市场里,要获得超额收益,是很困难的事情。

如何去寻找市场无效的地方。

我的投资时间长,炒股有27年时间,从年高中毕业,还没上大学就开始炒股,从散户开始。大学学的金融学,毕业以后去申银万国研究所当研究员,后来又去了资产管理总部做投资经理。

有段时间离开了证券公司,在一个美国的基金评级机构理柏基金评级,做基金的研究和评级,这是一个挺好的经历。

做研究员、做投资经理,是自己在做投资,做基金的研究评级,是做裁判员,从评判别人的角度来看投资,是一段很有价值的经历。

年离开证券行业,出来做私募。无论是以前在证券公司工作,还是在做私募,也是在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投资水平,也是做出了一定的投资业绩。感到最有所收获的,是在投资研究理论上的心得。

二、最有价值的三句话

我们有一个比较创新的、少数派的投资研究理论体系,是这么多年从散户到机构,从证券公司到私募基金,在市场上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一套方法体系。

我们把这套方法体系归纳成三句话,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第一句话是,创新的研究体系。

传统的证券投研体系是什么样的?大家肯定很熟悉,我们去参加一个卖方策略会,他从宏观经济开始讲,讲市场策略,讲行业强弱,讲个股基本面,有些人还会讲一些技术形态。

这些基础工作是要做的,但它完全不是我们的研究重点。我们的研究重点是在这些传统的基础研究之上,去找大多数人的误区,这是少数派投资的研究重点,我们的研究员每天在做的是在找误区、找市场无效的地方。

第二句话,唯一的投资目标。

我们唯一的目标不是一时赚钱,在股市上我们看到,太多的人,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都是一时赚到了钱。牛市来了,大家都赚钱了,熊市一来,大家就亏钱了,结果一个市场循环下来,连市场的平均收益都没赚到。

我们的唯一的投资目标是长期的积累绝对收益,我们在乎的不是一个季度,甚至于一年要赚钱,在乎的是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把绝对收益能够不断地积累起来,是我们唯一的投资目标。

投资目标不一样,投资方法,投资出发点是完全不一样。一个看市场只看三个月的人和一个看三年的人,看三年的人的优势是很明显的。

第三,从投资方法上来讲,我们是多策略的投资方法。

我们不是单纯的价值投资,不是单纯的成长股投资,甚至于也不是单纯的长线投资,不是单纯的短线投资,都不是。

这跟成长过程有关。我们以前在券商做资管,现在做私募,都强调绝对收益,而不是相对收益。而市场每年在变化,很多单一的投资方法,面对市场变化时,很难做到长期的绝对收益,而且起伏太大。

市场每年不仅在变化,而且在进化。交易对手一年比一年更加聪明,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的运作手段,一年比一年更加高明。监管方法每年也在变化。

在千变万化的市场面前,用单一的投资方法去长期战胜市场,很难做到的。

事实上,往往是某一种投资风格会持续很多年。你如果不是这种投资风格的人,可能很多年都赚不到钱,或者做不出超额收益。

对于券商资管、私募基金来讲,可能没等赚,已经被市场淘汰掉了。我们要根据市场环境变化,选择收益风险比高的投资方向。

每次做选择、做投资决策的时候,要衡量潜在收益和风险,寻找那些潜在下跌空间不太大的,同时,潜在上涨空间远远大于潜在风险下跌空间,这才是我们要选的收益风险比高的投资方向。

如果每年都能找准这些收益风险比高的投资方向,从长期来看,一定能把绝对收益不断积累起来。

三、实战案例1:年的方向选择

我用实战案例来解释,什么是市场无效的地方,什么是收益风险比高的投资方向。

我们从年开始做私募,少数派5号是第一个产品,到目前是五年时间。沪深指数经历年低迷、年慢涨、年上半年的市场高潮期。随后的三轮股灾,、年市场也是相对弱势,年就走得更弱了。

五年当中,发生过牛熊转换,发生过市场风格的切换(年上半年以前是中小创成长股强势风格周期,年以后是大蓝筹的风格周期),但我们的绝对收益却在不断的累积。

我用几个关键时点的一些投资案例来解释,什么叫做市场的无效性?什么叫做收益风险比高的投资方向。

第一个案例是年,市场很低迷的一年,上证指数最低到过点,大家说现在这行情难做,那年难做多了。

大家知道,公奔私的案例高潮一般发生在市场高潮期,年上半年是高潮期。但我们是在年市场最低迷的时候出来做私募的。

这是我们少数派的选择,我们是做了很多准备、很多研究才出来的。

年市场很低迷,宏观经济增速从八点几到8%,到7.5%,到7%,逐渐下滑。很多研究员说,经济增速下滑过程中没有牛市。资金不断离场,市场越来越低迷。

但这是一个误区,我年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十年一遇的投资时机》,发表在中国证券报上,这篇文章现在在网上还能搜得到。

当时的市场情况下,虽然宏观经济增速不断下滑,但是7%左右的增速,跟中国过去30年去比,是下滑了。但是放到全世界去比,当时它依然是全世界增速最高的经济体,而且是一个规模极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它是一个很好的经济环境。

当时,我们能找到很多收益风险比极高的股票,无论是成长股还是价值股,遍地是黄金。

比如,上汽集团的分红收益率有9%点几。十块钱买的股票,每年现金分红将近1块钱,将近10%,买个银行理财才5%的收益率,这种股票往下空间已经很小了,在熊市尾声,再跌10%、20也是有可能的,但往下的空间很小,潜在风险很小,而它的上涨空间可能是一倍、两倍,分收益风险比是极高的。

不仅是上汽集团,中国平安、万科等等,虽然后来又经历过三轮长期调整,现在这些股票的股价也比年翻了几倍。

当时是一个十年难得一遇的投资时机,写完这篇文章不久,就辞职自己出来做私募了。

年,我40岁,十年才等到一次的机会,再等十年,我50岁了,可能没有勇气出来自己做私募了,就出来做私募了。

但是,到底市场哪一天是最低点,谁都不知道的。我们能判断的是,它的潜在下跌空间很小,潜在上涨空间很大,收益风险比很高了。

我们在年是9月份成立,当时市场很低迷,大多数人都叫做珍惜生命,远离股市,我们是大胆买入,高仓位持有。

买入以后,我们经历过市场考验,但是年五、六月份开始,市场开始慢慢走强。年,我们什么事都没做,有67%的盈利。

四、实战案例2:年的短线操作,“短线也必须建立在研究分析之上”

下一个案例是年二季度。

年,市场极度乐观,很多人放了三倍、五倍的杠杆,浙江还有人放了十倍杠杆去炒股,创业板指数最高到了平均倍朝上的市盈率。

在我们从事私募的整整五年中,净值增长低于指数的,只发生在年二季度。

我们唯一的投资目标是长期积累绝对收益,在乎的不是某个季度或者某一年要赚钱。对于长期积累绝对收益来讲,有时候要放弃一些潜在风险大的投资机会。

年二季度看似潜在收益很高,赚钱效应很好,有个客户打电话给我。他自己买了一个创业板股票,连着三个涨停板,当时,三个涨停板比比皆是,十来个涨停板的都有。

他说,你做少数派5号,涨了连三个百分点都不到,这水平怎么能够出来做私募?

表象上看,当时的赚钱效应很好,但是他没有看到潜在风险:创业板平均一百多倍的市盈率,流通股日换手率,沪市超过3%,深市超过了5%。这种情况在年10月份多点时看到过。无论是估值、市场情绪指标,都临近市场的高位期了。

高点是哪一天出现,谁都不知道,你能够判断的是,潜在风险已经极大了,收益风险比变得很低。

当时,大多数人出现了情绪上的误区,股市是一个很情绪化的市场,我们身处其中,很容易受市场情绪的影响。

大多数人乐观、赚钱的时候,你也会变得乐观,会加大杠杆去做投资。年二季度,这种情绪的误区出现了,市场变得极度乐观,但是对于股票投资来讲,最要不得的就是受市场情绪影响,你要不断用理性分析去说服自己不受情绪影响。

我们在年二季度做的投资决策是把中小创全部抛掉,对大蓝筹开始控制仓位,所以,我们怎么也跑不赢市场,不要说是中小创指数了,连指数也跑不赢,因为我们的仓位低,没有中小创的股票。

高位期的谨慎,是不容易的,因为很容易受到市场情绪影响,我们的产品净值每周要公布的,别人都在赚钱,你的产品不赚钱,所承受的压力是极其巨大的。

为什么市场上会发生这么多的情绪共振,发生这么多的从众行为?因为从心理角度,每个人都是逃避压力的,从众就是减轻心理压力最好的途径,大多数人都是从众的。

而做股票投资,最要不得的就是从众,你要不断用理性分析来克服从众行为。

我们为什么取名叫少数派?就是时刻提醒我们,要用理性分析去避免从众行为。

年的6月下旬开始到7月上旬,上证指数是从多点跌了百分之四十几,个股跌50%以上的比比皆是,这是第一轮股灾,在短短的十几个交易日发生的。

正是因为我们在高位期的谨慎,在市场调整百分之四十几的情况下,我们的回撤是十个百分点左右。更为关键的是,市场跌了以后,大多数人都是满仓套牢了。我们是几乎空仓,等到了一个市场跌了百分之四十几的机会。

年7月份,我们的净值出现了一波飙升,它是一个很特殊的案例,是做短线超跌反弹的案例。

很多人说,做短线,做超跌反弹,是不是刀口舔血?是不是风险很大?

你要进行分析,所有的投资判断都是建立在研究的基础。

如果没有依据,无论是做长线还是短线,都是在赌,都是在拍脑袋。如果有研究分析依据,哪怕是做短线,它都是一个投资。

研究员重点工作不是在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要做的,但我们的重点是找误区,找市场无效的地方。

我们当时做了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不难做,但当时没有一家卖方机构在做。

年的三轮股灾,最大的杀跌动能是融资盘,是去杠杆,因为以前没有这么多的杠杆资金,没有这么多的融资盘,这是年的三轮股灾极其特殊的一个现象。

年6月,市场开始下跌,那些场外融资盘放了三倍、四倍或者十倍杠杆的,一下子就爆仓了,平仓平掉了。

到了年7月上旬,连券商的两融盘也开始爆仓了,券商两融当时最多可以放1倍或者1.5倍杠杆,在市场跌了百分之40的情况之下,也爆仓,要平仓了。

国家早就开始救市了,6月下旬降准、降息,涨了半天,7月上旬证金公司筹集了2万亿资金,每天真金白银在买,但因为融资盘在不断地爆仓要平仓,每天就是几百只股票压着跌停板在平仓,甚至是千股跌停。

很多上市公司为了躲过大跌,公司停牌,它的股票平不掉了,只能去平其他股票,连锁反应,造成市场流动性危机了。

当时,我们通过观察一些样本营业部里面融资盘的平仓情况,来推测整个市场融资盘的平仓压力,这是一个不难做的研究,通过样本去观察整体,极有价值。

我们发现,7月7、8、9号这三天,是券商两融盘平仓的高峰期。到了7月9号,该平的全平完了,那些放了一倍杠杆的,都已经爆仓要平掉了,接下去的杠杆都很低了,不需要平仓了。

机会来了,市场跌了百分之四十几,个股跌了百分之五十几,买入成本是市场平均成本的一半都不到,连国家队都套牢了20%了,当时买入成本比国家队还低20%。

而且,市场的杀跌动能——融资盘的平仓压力枯竭了,在那个时点,下跌空间已经极小,市场上大多数人还沉浸在牛市思维当中,觉得这只不过是牛市回调而已。

加上当时市场的存量资金非常丰富,保证金存量有2.5万亿,现在连1.5万亿都不到了。一旦形成反弹,一定有人会去追涨的。

我们就在7月9号的集合竞价和开盘后的15分钟里面,从空仓变成了满仓,当天就买到过跌停板开盘涨停板收盘的股票。

净值飙升在短短一个星期里面发生,这是一个短线操作,但同样是有研究分析依据的,同样是收益风险比极高的投资方向,也是找到了市场上很多人的误区。

在年的下半年和年上半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大部分时间空仓了,这是我们应对熊市早期的一种投资方法,就是长时间的空仓,短时间的做超跌反弹。

熊市里,往往第一波下跌的超跌反弹是最有价值的,它跌幅巨大,反弹空间也会比较大,是具有操作价值的。在整个的熊市早期,这种机会还会反复出现。

但是我们要记得,在熊市早期,市场资金是在不断离场的。年从6月底到12月底,整个市场的保证金存量从2.5万亿逐步减少到了1.5万亿,反映了市场资金在不断离场。

虽然熊市早期会有很多反弹,甚至于是持续时间很长的反弹。比如说年9月份到12月份,持续四个月的一波反弹,甚至有客户给我们压力,别人都在赚钱,你们怎么不操作呢?它很具有迷惑性。

但是大家要记住的是,特别是熊市早期,市场资金不断离场,整体波动区间会下移的。虽然它会夹杂着不少反弹迷惑你,但从趋势来看,它会不断下移,我们在熊市早期一般都是长时间的空仓。

短时间如果出现巨大跌幅,做投资决策判断的依据被你找到了,可以做一些超跌反弹,但是不能恋战。

五、实战案例3:年的网下新股熟悉规则,利用规则变化机会

直到年,我们找到一个新的收益风险比高的投资方向,就是网下新股,我们从年开始做网下新股。年网下新股发生了规则调整,取消新股预缴款。

以前打新股,是要现金缴款的,现在打新股不要钱,中签以后再交款,简单几个字的调整,如果很熟悉网下新股,你就找到机会了。

不要缴款,可能就是百分之三、四十的年化收益,几乎是没有风险的,潜在收益极高。这符合收益风险比原则的投资方向。

我们赶紧去申请网下新股的询价资格,那时候,私募基金要通过券商去拿网下新股询价资格,当时因为对网下新股还比较陌生,我们找了六家券商,后来有一家券商给我们拿下来了,就开始做网下新股了。

我们是行业里面最早批量参与网下新股的,也是至今为止参与网下新股最多的一家私募基金,比第二名多出整整一倍还不止。

少数派5号牵涉到产品合同的调整,推迟到8月中旬才开始参与网下新股,但是在年都有百分之十几的盈利,一些参与的比较早的,有百分之二三十的盈利了。

六、跟随市场变化和进化

年,收益风险比最高的是大蓝筹,回过头去看它是容易的,但你事前怎么样看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

年到年,我在浙商证券做资管,团队以挖掘成长股出名,我们在行业里面率先挖掘成长股,当年的成长股是收益风险比极高的,是市场大多数人所忽视的,年创业板刚刚设立,年玩中小创的人还很少。

但是年到年,恰恰是中小创成长股强势的风格周期,我们在年能够找到很多收益风险比高的成长股!无论是园林装修,白酒、视频监控、TMT或者油服设备等等,能够找到很多收益风险比高的成长股。

年利润增速百分之三四十的,动态市盈率市盈率才30来倍,那时候做的都是成长股,那三年也是弱势环境,指数都没涨过,但是我们还是做出绝对收益来了。

年,我们出来做私募基金了,满仓长线持有大蓝筹,赚到了超额收益。

年上半年是高位减仓,下半年是做短线的超跌反弹,三轮股灾当中别人都亏钱了,我们在三轮股灾当中是赚钱的。

年年中开始,我们满仓大蓝筹,同时也是参与网下新股最多的私募基金。

年继续满仓持有大蓝筹,同时开始大规模地投资港股,这是我们几年来的投资方向的一个选择。

我们一直在变化的,市场是变化的,我们也要变化,不仅是变化,还要进化,什么时候你不进化了,可能离被市场淘汰也不远了。

七、事前风控才是最有效的

我再提一提风险控制,做股票投资,风险控制是很重要的一点。

我反复提到了,我们要找的是潜在的下跌风险不太大投资方向,这是前提。

我们观察,有很多的风控指标,投资分散度、个股持仓上限、仓位高低、止盈止损、预警线、平仓线,等等,以及风险调整、收益指标,波动率,都是风险监控指标。

但是一个投资组合在买入的瞬间,所承受的风险大小已经被固化下来了,所有的风控指标只是在事后观察投资组合的波动而已,它往往是无效的。很多人做风险控制,只看这些风控指标的,它是无效的。

为什么三轮股灾当中,90%的机构都逃不过三轮股灾,它们的风控都是无效的,他们仅仅在观察这些波动、观察这些风控指标而已,他们没有做风险控制。

如果在年的6月份选择了一篮子的中小创股票,投资再分散,止盈止损定得再严格,预警线平仓线定得再高,爆仓爆得越快。这些都是事后的,它不是有效的风险控制。

我们很强调,选择投资方向的时候,首先前提是那些潜在下跌风险不太大,然后在里面选择那些潜在收益高的,事前风控才是最有效的。

八、大蓝筹风格会持续好几年

事前知道大蓝筹是年收益风险比最高的投资方向,是不容易的。现在我们回过头去说,大家都知道了。

站在现在的时点,再往后判断,又是不容易的,因为你看未来它是看不清楚的。

我们的判断结论是,大盘的强势风格会持续好几年,可能是两三年,可能是三、五年,甚至于更长时间都有可能。

这张PPT上面列出了五个维度的分析,这五个维度,没有讲宏观经济,没有讲行业的强弱对比,没有讲技术形态,甚至于没有讲个股基本面,它不是传统的证券风险分析体系,但是它决定了当前和未来几年市场变化的关键纬度。

在任何一个时点上,看多的人很容易找到十条看多理由,看空的人也很容易找到找到十条看空的理由。

能够找得准决定市场的关键因素,才叫水平高,判断才能够准确。我们找这些关键因素跟投研体系有关系,我们找的都是大多数人的误区,是市场上无效的地方。

九、大蓝筹误区一:没有认识到股票供应与资金需求之间极端的结构性差异

第一个维度是供求关系。

大多数人看目前的股票供求关系,整体非常严峻。

一方面,股票筹码供应量很大,新股发行、老股增发、大小非减持,供应量很大。

另一方面。增量资金不太多,能观察到的保证金存量在缓慢减少。

在整体的供求严峻的情况之下,大多数人做出的判断就是,股票不能玩了,得把股票抛掉,退出来休息。

但如果把研究做深,你会发现,在整体供求严峻的情况下,存在极大的供求结构性差异,而这种差异带来投资机会。

我们所有的研究都是建立在数据基础上。无论是年、年还是年,我们统计发现,股票增量集中在中小盘股票上,而资金需求却是集中在大蓝筹的。

无论是新股发行、老股增发还是大小非被减持,几乎全部都是中小盘的股票。这两年发行了这么多新股,没有一支是大蓝筹。

而现在增量资金是MCSI的外资,保险资金,还有一些这两年容易募到钱的公募或者私募。

这两年谁容易募到钱?是像东方红这样的,以价值型思路做投资、长期业绩表现特别好的,容易募到钱。他们募到钱还是延续价值投资的思路。

股票增量集中在中小盘股票上,而增量资金的需求都集中在大蓝筹上面,这种供求的极端的结构性差异,很好解释了,为什么这两年大蓝筹越走越强,而中小创越走越弱。

十、大蓝筹的误区二:没有认识到大蓝筹的稀缺性

第二个维度讲筹码的稀缺性。稀缺的,才有上涨动力。

大多数人印象中,大蓝筹动辄几千亿、上万亿的盘子,它怎么可能稀缺呢?中小创才稀缺,一个才十几亿的盘子,二十几亿的盘子,但这是个误区。

大蓝筹几乎是没有供应增量的,不仅没有供应增量,连存量也很稀缺。

举个例子,工商银行1.9万亿元流通市值,中国最大的上市公司,但它的前十大股东拿走了所有筹码的96%点几,真正A股流通市值才3%点多,不到亿元。

有多少人要买工商银行?指数基金要买,外资要买,保险、公募要买,现在中小散户也开始买了,它才八百亿元。

它还不是个案,四大行加在一起,才多亿的流通市值。

我们把市场上比较公认的低估值、可持续性、高确定性的大蓝筹,全部计算在内,贵州茅台、格力电器、上汽集团、中国平安、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等,三十几个加在一起,A股的自由流通市值是不到2万亿元。

对比一下,现在中小板和创业板的流通市值是6万亿元,什么是稀缺的?什么是不稀缺的?跟大家印象中的是完全不一样的。

大蓝筹很稀缺,不仅没有供应的增量,存量也很稀缺,这是筹码的稀缺性。

十一、大蓝筹的误区三:金融被公募低配了20个点

第三个维度,交易对手的行为。

这一点,卖方机构

1
查看完整版本: 少数派周良谈市场无效的巨大机会简单买进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