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读哈佛中国哲学课之二五道口的颜学姐
TUhjnbcbe - 2024/10/4 17:21:00

本文作者是葛惟昆教授。葛教授为香港科技大学的荣休教授,清华物理系的教授,现为北大客座教授。获得葛教授的授权发表此文。

“屡屡构思《读书笔记》,记录读书、赏文之所见、所得,却总是难于下手,主要碍于时间有限、也利用得不好,始终提不起笔来。试以《散记》形式,不拘时间,有则记之,无则加勉。”

—————————————————————

读书散记15

自上期开始推介的”哈佛中国哲学史课“(以下简称《哈佛》),在哈佛受本科生欢迎的程度,仅次于火热的时髦课程”经济学原理“和”计算机科学入门“。这不能不令人惊叹。

本书的第1章《重新创造‘道’》和第5章《老子与以柔克刚之道》,显然与老子《道德经》关系最为密切。但在第1章里所说的“道”,和我们通常理解的《道德经》中的“道”并不简单地是一回事。

作者表示:“本书的题目(指其英语标题:道—思考任何事物的一种新路(Path–ANewWaytoThinkAboutEverything))来源于一个中国哲学家常用的概念:‘道’。”但是作者没有纠缠于“道”的释义,而是把它当作“一条我们通过自身的选择、行动和关系而不断去开拓的道路”。从而,“在生命的每一刻,我们都在重新创造‘道’”。最重要的是,《哈佛》认为:“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所有哲学家都赞同的统一之‘道’,但他们一致认为,正是开拓‘道’的过程拥有无尽的潜力,促使我们改变自身,进而改变我们生活的世界。”

我个人很赞同这种对“道”的理解,而不赞成如同一般考证老子的原意,更不欣赏那种不懂装懂、故弄玄虚,把“道”说成玄而又玄、不可认知的天机一类的说法。

“道”,就是世界的原初,是一种基本的道理,是一种发展的道路,而对于这种道理和道路,持有不同世界观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认识和实践。《哈佛》作为教科书,不拘泥于《道德经》原著,而是融会贯通,以“道”为线索,阐释中国古代各个学派的哲学思想,并试图与现代人的认知和实践相结合。这无疑是一种新颖而洋溢着生命活力的治学之路。

《哈佛》对老子《道德经》的诠释独具一格,只强调了老子“以柔克刚”的思想。但是他们对“道”的认识还是很精辟、很深刻的。他们认为,“对于老子而言,‘道’是一种原始的、无差别的状态”,即《道德经》所言: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所以在宇宙的层面上,“道”接近于现代物理学所说的“大爆炸”之前的那个存在。因此《道德经》把“道”当成万物之母,从而万物是关联的,越是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就越接近“道”。而越接近“道”,我们就越深刻地理解整个世界,因而就会获得能量,而变得越有力量。而且“道”不是唯一和一成不变的,是可以再创造的,即如《道德经》所言: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对于“道”的认识,其实就是对于世界运行方式的了解,并进而根据自己的环境和所面临的问题,重新创造“道”。也可以说是从宇宙生成的特殊,到世界运行方式之普遍规律的一般,再回到具体问题的特殊。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辩证法。

耐心读完《道德经》的人恐怕不多,虽然只有字,分为81章。但上面这第一章,却是几乎所有读过书的中国人都似曾相识。对于“道”与“名”,各种真知灼见有之,无知妄说亦有之;旁征博引有之,牵强附会亦有之。哈佛教授认为,《道德经》全书要连续阅读、融会贯通,否则“就会错过《道德经》论点中的一个核心部分:在我们没有把《道德经》、自己和世界看作分离和独立的时候,我们才能达到‘道’的状态。”

换言之,《道德经》把世界当成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而“道”是属于整体的,是关于整体的一种概括。宇宙源于“道”,遵从“道”,我们在世界上也必须以“道”的原则,关联地、整体地看待和处理事务。“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本,而我们不仅仅是在追随“道”,更可以通过重新设定我们在不同境遇下的行为模式,去适应环境、调整规划、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等,从而在实践中成就自己的“道”。这的确是一种新颖而富有指导意义的“道”观。

根据这样一个原则,《哈佛》重点阐述了以下三个命题:

一,以柔克刚

老子说: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现实世界充满竞争。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就是弱肉强食。但是在人类社会,智慧是强大的重要因素。而从“道”的视角来观察世界,从普遍联系的观念去处理世事,我们就会更有全局的胸怀和气度,会为别人着想,会站在客观的立场来思考问题,从而包容谦和,容易团结人,取得民心,最终占据强势。

《哈佛》以柔道和战争解释了以柔克刚的道理。最突出的事例就是年拿破仑入侵俄罗斯、占领空城莫斯科的战役。俄罗斯人在库图佐夫的统帅下,一路退让,焚烧莫斯科,使拿破仑狂妄地宣称自己是俄罗斯帝国的统治者,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但俄罗斯的苦肉计在严寒的冬天狠狠地惩罚了拿破仑,他的50万大军只剩几千人溃逃回到法国,拿破仑帝国从此开始走向彻底覆灭。

二,无为而治

按照《道德经》的逻辑,库图佐夫元帅就是一位无为而治的大师。《哈佛》尤其赞赏那种不冲动、不焦躁,以不变应万变的气势。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怨天尤人,不颐指气使,而是心态平和、面不改色,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所谓无为,就是冷静、沉着、胸有成竹,遇事不慌、临危不惧、积极应对。或者简而言之,就是顺应“道”,这样不但能纵览全局,而且能理解周围的人和事,通过温和与柔韧创建出一个新局面。诚如“哈佛”所说:“真正的影响力不在于公开强悍的权力之中,而是来源于一个让人感到十分真实以至于无可置疑的世界。老子式的圣人正是如此行事从而发挥出其巨大的影响力的。”

中国历史上不乏鲜明的事例。周瑜的赤壁之战,诸葛亮的空城计、七擒七纵;康熙四皇子胤禛(雍正皇帝)引而不发的继承皇位之争,等等,都是以弱胜强、或以智而力敌的范例。

三,道法自然

《道德经》说:

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哈佛》认为,《道德经》无尽的能量在于它有能力帮助人们增强其影响力,靠的不是强权和暴力,而是协调与联结,或者说,顺其自然。他们列举了几个历史上的事例。

首先是亚布拉罕·林肯。他在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中,庄严申明:“人人生而平等”。这在那个还充斥着黑奴的时代,犹如平地一声春雷,具有爆炸性的震撼力,当时的舆论界完全无法接受。但是这一声呼唤,终于在林肯死后逐渐变成国家的共识。南北战争、解放黑奴,成为美国历史的转折点。尽管种族歧视的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但“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至少在舆论上无人再敢于反对。

另一个例子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施行的改革计划。他的改革被称为“罗斯福新政”,其要点是加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管控,提高税收,维持高累进税制,同时提高福利。他以监管型国家体制,建立规模庞大的公共基础设施和覆盖面广泛的教育体系,促使美国进入了历史上最长的经济扩张时期。这种切中时弊、及时有效而且大刀阔斧的新政,虽然一开始也受到阻力,但最终取得成功,也是道法自然的体现。

最后《哈佛》一书提到,里根总统执政时期,对上述“新政”改弦更张、反其道而行之。里根主张小政府、大社会,停止基建和扩张教育体系,降低税率以鼓励经济发展。这些主张一开始也引起很多质疑,但经济发展的事实使人们信服,从而被广为接受。顺势而为,是“道法自然”的精髓,也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因势利导”、“与时俱进”、“随机应变”等等的含义。中国古代兵法非常讲究因势利导。《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有一句名言:“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追本溯源,这都是“道法自然”的发扬光大!

《哈佛》认为,按老子的观点,我们永远可以把自己置于弱者的地位,以柔克刚。按照老子的学说,我们只要以联系的观点看待和处理周围的事物,就能创造出自己的“道”,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小小的“老子”,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世界。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哈佛中国哲学课之二五道口的颜学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