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
名词解释
私人物品: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公共物品: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非排他性: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非竞争性:该产品被提供出来以后,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其他人消费该产品的外额成本为零
经常性支出:是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和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社会保障支出,其特点是社会直接受益或当期受益
资本性支出:是用于购买和生产使用期限一年以上的耐用品的支出,包括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其特点是一部分当期受益,更多是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受益
购买性支出:财政支出获得所需要的商品与服务,从而实现国家的职能
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的对称,指政府无偿向居民,企业事业或者其他单位供给财政资金。政府按照一定方式,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给居民或者其他收益者的支出
税收支出:是指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殊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个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形成的一种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税收收入:是指国家依据其政治权利向纳税人强制征收的收入,它是一种最古老,也是最主要的财政收入形式,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纳税人:税法规定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负税人:税款的直接承担者
扣缴人:税法规定具有代扣代缴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税收能力:是指应当能征收上来的税款数额,包括两种能力: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和政府的征税能力
税收努力:是指税务当局征收全部法定应纳税额的程度,或者说是税收能力被利用的程度,税收努力决定了潜在的税收能力有多大比例转化为现实的税收收入,它取决于两部分因素,一是税收制度的完善程度,二是税收部门的征税管理能力
起征点:是指征税对象达到一定数额开始征税的起点
免征额:是指征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流转税:指以商品和劳务为征收对象课征的税收,包括增值税、关税、消费税,特点是与价格相关,易于转嫁
税收中性:是相对于税收超额负担提出的一个概念,它包括两种含义:一是国家税收使社会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和社会带来其他额外损失和负担,二是国家税收避免对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进行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税收负担:是指纳税人向国家缴纳税款之后所承担的收入损失或经济利益损失
税收超额负担: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征税减少了纳税人的支出,同时增加了财政支出,若应因税使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征税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为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二是国家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行为和消费产生不良影响,则为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
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中,纳税人通过提高商品价格或者压低进购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嫁给商品的购买者或者供应者的现象
商品课税:以商品或劳务的交换为前提,以商品和劳务交换过程中产生的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一类税的总称
增值税:是指商品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加额作为课税对象征收的一类流转税。从计价原理上说,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流通、劳务服务等多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的附加值进行征收的一类流转税。实行价外税,有增值才征收,没增值不征收
消费税:是指以消费品的流转额为征税对象的各种税收的统称。消费税实行价内税,只在应税消费品的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环节缴纳,在之后的批发零售环节,因为其价格已经包含消费税,因此不需要再缴纳消费税
关税:是指一国海关依据法律规定,对通过关境的进出口货物课征的一种税收。关税在各国一般属于国家最高行政单位指定税率的高级税种,对于对外贸易发达的国家,关税是国家税收甚至财政的主要收入,政府可以对进出口商品进行征税,其中进口关税最为重要,主要的贸易措施
所得税:是指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等
国债:国债是中央政府为了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是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一种债权债务凭证,国家是一种特殊的财政范畴,它是非经常性的财政收入,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平衡财政收支,提高政府经济建设能力,按照有借有还的原则,从国内国外筹集财政资金而形成的债务
国家预算:是指政府对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是反映政府财政收支总量和结构一览表,国家预算是国家基本财政收支计划。
国家预算反映着政府的方针和策略,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家活动的范围和方向
财政平衡:是指当年财政收支在数量上基本对称,收支差额控制在收支的3%以内
财政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宏观政策目标而调节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原则和措施。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
简答
什么是财政学?
①财政的必要性—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②财是政府收支,政是收支的治理,财政是指政府收支及其治理
③财政学主要研究国家如何从社会公共成果中取得一定份额,并以此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包括财政资金的取得,使用,管理以及由此反映的社会经济关系
④财政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交叉融合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
我国财政建设的指导思想
1.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
2.借鉴西方经济学和政治学
3.结合中国实际
4.继承、发展与创新
西方财政学的建立和发展
1.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创立):政府少干预经济,让“看不见的手”自动调节经济运行
2.凯恩斯:为了增加有效需求,国家应利用各种手段干预经济
3.供给学派(弗拉曲线):主张减税
4.新凯恩斯主义:市场和政府是互补而不是替代关系
5.布坎南:财政是公共部门经济,财政学是研究公共部门经济的科学,着重财政政策对总体经济的影响
财政概念
①从实际工作看:财政是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是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财政收支活动来实现政府的职能
②从经济意义看: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通过吸收一部分国民收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并以此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以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也是一种广义的分配活动
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
1.财政运行是政府收支的矛盾统一
2.财政运行是财政政策和规律的矛盾统一
3.财政运行是公共性和阶级性的矛盾统一
财政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
二、收入分配职能
三、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四、社会稳定职能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实现
1.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实现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4.创新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大力提倡ppp模式,带动民间资本投资,增进效益
财政收入职能的实现
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范围
2.规范工资制度(透明、货币化、增长)
3.加强税收调节
4.通过转移性支付
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加强保护劳动所得,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努力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比率
健全资本、技术、知识、管理等要素收入的市场决定机制
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和政策体系,努力减少城乡,区域,行业间的收入分配差距
财政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实现
经济稳定包括就业充分,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稳定发展等多方面
增长和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数量目标、全面目标)
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大致均衡
2.在财政实践中,通过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
3.通过投资,税收和补贴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公共基础设施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4.财政应切实保证民生性的社会公共需要
5.为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提供支撑
市场失灵的概念与表现
概念:资源配置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竞争为条件,现实不存在这种充分条件,因此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缺陷即“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不能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主要表现:
①垄断
②信息不充分与不对称
③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④收入分配不公
⑤经济波动
政府干预的渠道和手段
1.政府的宏观调控
2.立法和行政手段
3.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直接)
4.财政手段(间接)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
1.政府政策失误
2.寻租行为
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
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纯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一般来说纯公共物品由政府提供而不由市场提供
私人不能提供,因为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若私人部门提供,按边际成本定价,私人部门得不到最大化利润,存在免费搭车现象,无人主动购买
政府能提供,因为政府具有社会职能,政府是公共权力机关
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可采取公共提供,市场提供,混合提供
以桥梁为例,一是公共提供征税弥补,免费通行;二是市场提供,收费通行;
再如医疗保健,一部分政府提供一部分向就医者收费,保障供给避免过度拥挤
准公共物品的混合提供方式
①政府授权经营②政府参股③政府补助
④政府购买服务
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指标
财政支出增长率:当年财政支出比上一年同期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快于GDP增长
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GDP每增加1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
瓦格纳法则的概念和原因分析
概念: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
原因分析
政治因素:对经济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公共服务需要)
经济因素:解决拥挤等外部效应问题
随着实际收入的上升,对教育,娱乐,文化等领域的公共支出增长快于GDP的增长
筹措财政的措施不断加强
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人物:皮科克,威斯曼
假定:政府喜欢多支持,公民不愿意多缴税
内在因素—解释“渐进”
正常条件下,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提高,以不变的利率所征得的税收增加,政府支出上升与GDP上升成线性关系
外在因素—解释“梯度”
发生外部冲突,公共支出会替代私人支出,之后,支出不会退回原来水平
财政支出的影响因素
1.经济性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中长期发展战略,当前经济政策等
2.政治性因素:证据是否稳定、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政府干预政策等
3.社会性因素: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
关于财政支出结构发展变化的学说
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经济发展早期
政府投资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设施
发展中期
对私人投资的补充,弥补市场失灵(科技,人力资本等)
成熟阶段
教育、保健和福利服务的支出
经常性支出的内容和经济属性
一、行政支出与国防支出
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的经济属性
1.与资本投资性支出一样同属于购买性支出,但是它是非生产的消耗性支出,不形成任何资产
2.属于纯社会公共需要,公民无偿享受,具有明显的外部效应
3.是财政首先要保证的必要支出
二、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支出
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的经济属性
1.属于经常性支出,购买性支出
2.归入非生产性支出范围,但是对生产起重要推动作用,因为能够不断提高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素质,改善三者的结合
3.三者之和在总财政支出比例不断提高
国家科技投入政策中有关财政政策内容
1.科技投入机制多元化、多渠道、稳增长
2.税收激励,增加抵扣、税收减免
3.政府采购,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
投资与经济发展
马克思投资理论,凯恩斯乘数理论
投资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和动力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任何一项投资和生产活动,首先要从货币投资开始
凯恩斯不仅认为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而且还论述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
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1.三大需求之一,增加社会总需求
2.投资可以带动生产资料和设备生产发展
3.投资中的一部分将转化为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
4.投资可以增加和改善供给
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
1.政府投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
2.私人投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主管部门投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
3.政府和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
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合作
5.PPP模式,从广义上看,bot模式(建设—经营—转让)也是PPP模式
财政补贴的概念和特征
概念:财政补贴是指国家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目标,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一种补助
特征:
①补贴是一种政府行为
②补贴的对象是国内企业或者消费者
③补贴方式的多元化
④补贴的结果是价值转移
⑤补贴的目的是提高产品竞争力和消
费者购买力
⑥补贴应具有专向性
财政补贴影响经济的机理
财政部贴与相对价格的变动联系在一起,它具有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需求结构的影响
①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
②财政补贴可以改变供给结构(产业结构)
③财政补贴将外部效应内部化
过多、泛滥的财政补贴的消极作用
1.加重财政负担,导致财政赤字
2.使受补单位产生依赖思想,加剧不公平竞争
3.扩大了政府行为,缩小了市场活动范覆盖的范围
4.补贴不到会扭曲价格体系和消费结构
税收支出形式
税收豁免纳税扣除税收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相抵加速折旧退税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决定财政财政规模的大小,归根到底,受生产发展水平的约制,这是财政学的一个基本观点
②科技水平:科学技术水平越高,所能带来的经济增长就越多,引起GDP增加,会促进财政收入的增加
③价格因素:财政收入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它是在一定价格体系下形成的,也是在也是一定时间点的现价计算,所以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GDP的分配变化也是影响财政收入增减一个重要因素
④分配政策和制度:征多影响企业与人民消费,最终不利于财政增收;征少不利于发挥财政作用,不能较好促进经济发展。因此要制定合理分配政策,既能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刺激消费,又能促进财政收入增加
弗拉曲线——最适财政收入规模的确定
背景:美国20世纪70年代存在的“滞涨”
主要原因:供给不足
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越多,但是税率提高超过一定限度时,税率越高,税额不但不会增加,反而还会下降,这种税率与税收的关系的曲线称为弗拉曲线
税收的“三性”特征
一、强制性
凭借国家政治权力,而不是所有权取得收入
以法律形式规定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得违反
二、无偿性
国家征税后不向纳税人提供任何报酬或劳务
政府只能无偿提供公共服务,故筹集其费用也是只能是无偿的
只有无偿征税,税收才能实现分配职能
就具体纳税人是无偿的就纳税人整体是有偿
三、固定性
以税法的形式先规定了每一税种的征税对象和征税数量(比例)标准
每一税种的征纳是周期的,连续的
税负转嫁的方式
前转:是指纳税人将其所交的税款顺着商品流通的方向,通过提高价格的方法转嫁给商品的购买者或者最终消费者负担。充分转嫁、超额转嫁、不完全转嫁
后转:是指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逆商品流转方向,通过压低订购价格的方法转嫁给商品的供应者承担
混转:又称散转,是指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分散转嫁给多方负担
旁转:是指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转嫁给商品的供应者和提供者以外的其他人负担,例如纳税人通过压低运输价格,将税负转嫁给运输者负担
消转: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自我消化税款
税收资本化:税负转嫁的一种特殊方式。纳税人通过压低资本品的购买价格将所购资本品可预见的应交税款,从所购资本品的价格中做一次扣除,从而将应纳税款全部或者部分转嫁给资本品出卖者。
税负转嫁的一般规律
①商品课税易转嫁,所得课税不易转
②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课税易转嫁
③课税范围广的商品易转嫁无法找到替代品
④垄断性商品课税转嫁,竞争性商品不易转
⑤从价税易转嫁,从量税不易转
税收的经济影响
一、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1.收入效应:税收减少收入,会减少闲暇时间,增加劳动时间
2.替代效应:税收减少,收入闲暇时间的机会成本减少,会增加闲暇时间,减少劳动时间
3.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则认为税收对劳动供给具有激励作用
二、税收对储蓄的影响
1.居民储蓄受个人收入总水平和储蓄率两个因素的影响
2.个人收入增加,边际储蓄倾向增大,储蓄率增加,征收影响个人收入,最终也会影响储蓄率
三、税收对投资的影响
主要通过征收企业所得税,税前抵扣税率优惠等措施,影响企业的投资收益和投资成本
四、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
1.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有力工具
2.税收支出是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
西方供给学派税收观点的三大命题
①高边际税率会降低人们工作积极性
②高边际税率会阻碍投资
③边际税率高低于税收收入多少不一定同向
消费税的积极作用
1.优化税制结构,完善流转税课税体系
2.调节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
3.根据国家消费政策,调节消费结构
4.筹集资金,增加财政收入
5.消除和缓解贫富悬殊和分配不公的矛盾
6.促进节能减排
所得课税的特点与功能
特点:
①税负相对公平
②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
③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④课税富有弹性
功能:
①国家筹集资金
②维护社会公平分配
③经济稳定功能——内在稳定器
国债的发行
一、世界各国的发行方式
1.直接发行方式
2.“随买”方式(连续发行方式)
3.承购包销方式
4.公募招标方式
二、我国的发行方式
行政摊派、承购包销、柜台销售、招标发行
目前采用承购包销和招标发行相结合的方式
李嘉图等价定理
李嘉图等价定理:债务和税收等价
是对国债经济效应的否定
在一定经济条件下,政府无论是发行债券还是税收产生的效应,都是相同的,或者等价的,这是因为任何时候政府发行债券都意味着将来时间内有偿还义务将来偿还时就意味着更高的税收,如果人们意识到这点,就会将额外的税收作为财富储存起来,那么此时人们所持有的财富数量与税收是相同的
如果李嘉图定理成立,发行的债券等于未来的税收,那么以增加国债为手段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不影响社会总需求,财政政策无效
李嘉图等价定理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他是在一系列生活实际中不存在或者不完全存在的假定条件下得出来的,并不是经济的现实
李嘉图定理的重要假设
1.税收变化时,其变化数量在现在和未来对纳税人的影响是相同的
2.政府发行的债券在政府举债时活着的人的有生之年内偿还
3.税收是一次总量税
国债的经济效应
1.国债的资本效应:是指私人将债券作为财富增加消费,在经济萧条时,发行债券对经济有抑制作用
2.国债的需求效应:中央银行购买国债增加社会总需求,商业银行和个人购买国债,改变总需求结构
3.国家的供给效应:短期增加需求,长期增加和改善供给
国家的财政功能
①弥补财政赤字
平衡财政收支,可以通过增加税收增发通货发行国债的方法
增加税收有一定的限度,如果税负过重,超过了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不利于生产发展
增发通货是最方便的措施,但是增发通货可能会引起通货膨胀
发行国债是一种可行的措施,但是赤字国债的发行要适当,否则会产生政府债务风险或通货紧缩的可能
②筹集建设资金
国家要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为此发行中长期债券,可将部分短期资金转化为场中长期资金,用于建设国家的大型项目,促进经济发展
③调节经济运行
供给方面:增加有效供给,提升产业结构
需求方面:形成购买性支出偿付利息刺激非政府部门消费和投资需求
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调节货币供给
政府预算的功能
1.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有利于监督政府收支
3.促进社会经济平衡发展
4.控制政府支出规模
政府预算体系
一般公共预算:政府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以社会管理者身份筹集,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国家经济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收支预算
政府性基金预算:政府通过向社会征收基金收费,以出让土地、发行彩票等方式取得收入并用于特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收支预算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通过社会保险制度,一般公共预算的补助等方式取得收入专项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收支预算
国有资产收支预算:国家以国有资产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并对收益进行分配产生的各项收支预算
财政收支的三大关系
1.收入大于支出,有财政结余
2.支出大于收入,有财政赤字
3.收支相等
财政赤字与计算
1.硬赤字:是指将经常收入与债务收入作为财政的主要收入,经常支出和债务支出,作为财政的主要支出因此,硬赤字=(经常收入+债务收入)—(经常支出+债务支出)
2.软赤字:是指不将债务收入作为财政收入,也不将债务支出作为财政支出,软赤字=经常收入—经常支出
3.财政赤字与结余=(总收入+无条件赠款)—(总支出+净增贷款)
财政政策的目标、工具、传导机制
目标:
①充分就业
②物价稳定
③经济增长
④收入合理分配
⑤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工具:一般公共支出,公共投资税收,国债
传导机制:货币供给,收入分配,价格机制
财政政策效应
内在稳定器效应
在经济繁荣的时候,抑制经济的进一步扩张,在经济衰退的时候,抑制经济的进一步衰退
乘数效应
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减少时,税收增加时,对国民经济有成倍扩大的作用因此,对宏观经济具有扩张效应
奖抑效应
政府通过财政补贴优惠政策,对国民经济的某些地区,部门,行业产品某种经济行为给予鼓励、扶持或者抑制、惩罚而产生的影响
货币效应
政府投资、财政补贴、公共支出等本身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货币购买力,对货币流通形成直接影响,具有货币效应
中央银行购买公债,无异于发行货币会产生通货膨胀效应,而其他主体购买公债一般不会产生通货膨胀效应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
一、调控目标的侧重点不同
财政政策调控目标: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就业水平,减轻经济波动,抑制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利率与货币的调整,重点调整社会总需求
二、调整的工具不同
财政政策工具:政府税收,政府购买支出,政府转移支付
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模式
“双松”政策
应用背景:社会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资源大量闲置,解决失业和经济增长首要目标
财政扩大支出,减少税收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市场利率,政策的结果可能会引起通货膨胀
“双紧”政策
应用背景:社会需求极度膨胀,社会总供给严重不足,物价大幅上升,抑制通货膨胀成为首要目标
财政支出减少增加税收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提高市场利率,政策的结果可能导致经济萎缩
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
应用背景: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失衡,治理“滞胀”,刺激经济增长成为首要目标
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刺激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提高利率,抑制通货膨胀
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
应用背景:政府开支过大,物价基本稳定,但企业投资不旺盛,经济增长缓慢
政府支出减少提高税率,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市场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