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十一热潮还没有过去,已经有很多网友开始热议自己的购物体验了。
可以这样说,双十一不仅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顶级的商业套路,也已经成为一种漂亮的互联网购物风景,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一些刚刚体验这种购物形式的外国人,为中国独有的这种购物方便优势惊叹不已。而纵观世界各地,没有哪个电商能在一天之内爆发如此巨大的消费风。这成为从非主流的光棍节到主流的购物节的一种网络消费现象。没有人能想象,一个最初的小创意,现在已经成为轰动全世界的节日。
双十一完全可以称为中国的购物节,它已经超越西方传统购物节黑色星期五,成为全球最大的购物日子。
要知道,在老一辈的眼里,第一笔余钱都是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而现在,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人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大的转变。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于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他们因没有经历过物质匮乏的时代,生活体验就是商品用不完,要就买,买就用,用完扔,这无疑促成了双十一这样的营销奇迹。
这种现象背后的怎样的经济学原理呢?让我们来看看:
(一)需求原理
这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之一。一般来说,对于普通商品,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即商品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比。人类的心理,是商家以不变应万变的售货原则。
纵观这些年,“低价”、“打折”、“满送”“保本优惠”,这些让消费者觉得便宜的字眼,已经成为双十一的代名词。对于以“五折促销”起家的天猫双十一来说,销量大幅增长也就不足为奇了。
毕竟这种优惠在特价期大部分都是正品,过了一天,再买同样的东西,那就真的不是这个价了。比如买书,平时很贵的,都是加到购物车里保存,到了促销日,一买回来,那便宜的不是一点。用省下来的钱,可以买很多东西。何乐而不为。
(二)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就是以不同的价格销售同一种商品。
很显然,双十一实际上是二次价格歧视的一种具体表现。以量为基础的定价,通过对所消费的同一种商品或服务的不同数量收取不同的价格来实现。
看起来有点格格不入。但是里面说的不无道理。
双十一产品的降价可以带来更多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购买,而双十一后恢复原价的主要群体则转变为对价格不敏感的消费者。
虽然价格普遍下降,但降低单位成本仍然可以通过扩大生产和实现更大的规模经济来增加利润,降低价格可以吸引客户,带来回头客和促进二次消费。
事实上,这背后是经济学中最普遍的边际效益原理在起作用。当一个产品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可以卖出去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关口,过了这个关口,卖得越多,单个产品的利润就越薄。如果我们产量减少呢?想想这是不是价格歧视的原则,不正常也就成了很正常。
(三)注意力经济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分配稀缺资源来生产各种商品以及商品如何分配的科学。
在信息经济的今天,人们的注意力已经放在一种稀缺资源或一种需要分配的产品,这意味着,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本身就能创造财富,这就是俗称的“眼球经济”。否则,就没有广告业。
因为酒香也怕巷子深,这是信息流在从不对称的状态下,出现的必然情况。天猫双十一在一直重视强有力的宣传作用,亮点不断推陈出新。这几年的亮点之一,就是与电视台在电视购物晚会上的合作。影视歌曲、相声小品、明星闪眼横空出世,结合时尚、消费相关话题出来的节目,有谁看过来不去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