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考试科目
招生院系:新闻学院
招生专业:新闻与传播()(专硕)
研究方向:
01不区分研究方向(全日制)
02智能传播(非全日制)
学制:2年
考试科目:
思想政治理论
英语二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复试专业课:
新闻传播学综合笔试,外语
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复试分数线
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参考书(仅供参考)
新闻传播学综合知识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版)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复旦大学出版社
《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纲要》陈力丹/闫伊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世界新闻传播史》(第二版)陈力丹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程曼丽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人大版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闻传播学专业基础
《新闻编辑学》(第二版)蔡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闻采访教程》张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徐泓、张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高等教育出版社
《广告学教程》倪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广播电视概论》周小普
《危机传播管理》胡百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闻理论教程》杨保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复试方案
(一)新闻学院复试分数线
注:学院可在不低于学校复试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生源和计划情况确定本学院各专业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要求。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专项计划、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适用学校分数线及其具体要求。具体复试办法后续发布。
(二)复试内容与形式
年我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采取远程在线方式开展,具体复试内容包括:
1.专业综合课笔试及外语笔试:满分分(其中专业综合课笔试满分为分、外语笔试满分为50分)。
2.外语听力考核及口试:听力考试和口试在面试时进行,满分50分。
3.专业面试及综合素质面试:专业课口试考察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满分分;综合素质面试考察综合知识素养、科研潜力、兴趣特长、思想状况等,满分50分。
报考类别
面试科目
学术硕士(含奥运专项)
1.外语面试(外语听力和口语水平测试)
2.专业课(新闻传播学)和综合素质面试
专业硕士
1.外语面试(外语听力和口语水平测试)
2.专业课(新闻传播学)和综合素质面试
专业课复试范围与初试相同,外语复试仍按初试语种进行。
(三)复试过程要求
考生准备
1.具备采集音频、视频功能的电脑、手机等设备和电器电源(充电线、手机充电宝)、手机支架、可收音高清摄像头(若电脑无自带摄像头和麦克风)等,并按照要求在电脑和手机中安装好“ZOOM”软件,同时也请下载安装好“腾讯会议”软件,以备应急使用。电脑和手机摄像头都应该满足至少标清(P)以上的像素。
2.良好的网络环境。
3.“双机位”要求。“第一机位”采集考生音、视频源(考生正前方);“第二机位”采集考生“第一机位”显示器及考生所处环境的整体情况(考生背后远端、需静音)。“第二机位”须可自由移动,考试过程中考生须根据考官指令随时变换第二机位位置。“双机位”涉及的硬件设备的电脑桌面以及手机不得存放考试相关的电子资料。
4.独立应试空间。选择独立、可封闭的空间,确保安静整洁,复试期间严禁他人进入考试独立空间,否则复试无效。除复试要求的设备和物品外,复试场所考生座位1.5米范围内不得存放任何书刊、报纸、资料、电子设备等。
5.两个机位设备内严禁在考试同时打开任何考试相关电子资料,否则按违纪处理。
6.身份认证及资格审核材料。
7.文具:笔试时准备3张答题纸(见附件1)、2支黑色签字笔,面试时无需任何文具。
8.所有考生不允许用耳机收音,不允许佩戴任何电子设备、耳饰等,长发需扎起,所有视频过程均需露出眼睛和耳朵以便人脸识别。
复试过程安排
考生应按照我院通知的复试时间准时参加远程在线复试,无特殊原因未按照考务人员通知时间到场候考者,候考迟到20分钟以上或复试过程中未经考务工作人员同意擅自操作复试终端设备退出复试考场的视为放弃复试资格。复试当天,考生遇到紧急情况,应提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