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疫情之下,高校生活和教学工作随之发生一系列改变。做科研、上网课、报名志愿者、照顾家庭……在这段时间里,坚守“屏前幕后”的高校教师们在不同身份间自如切换,同时也收获了别样成长。记者近日采访多位江苏高校教师,通过Vlog和文字的方式记录他们生活的12时辰。
一次教学转变:拥抱云授课新方式
周二早晨,还不到8点钟,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课题组负责人朱敏便早早做好了线上授课准备。由于疫情防控要求,这学期的《光纤通信》本科生课程转为线上教学,这让朱敏倍感无奈。
在线下,这门课除了基础知识教学,更重要的是学生分组讨论互动,如果有同学对这门课特别感兴趣,朱敏还会邀请他们来实验室参观,亲手操作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器件设备。然而,如今的线上教学却少了份“亲力亲为”。为了更好地了解同学们的听课状态,尽快习惯这样的云教学模式,朱敏请大家都打开视频。尽管是屏对屏“见面”,但至少让他保留了上课必要的“仪式感”。“疫情来了,但科研教学任务等不起,自我疗愈也好,自我调整也罢,工作还得一天天的推进下去。”
疫情期间,南京邮电大学王增旭老师的《物理实验》课也同样转为线上授课。云端教学,让学生们不得不由“实践者”暂时转为“观察者”,这也给王增旭老师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实验课需要实验仪器,为了不落下同学们的课程,王增旭提前将本周需要的物理实验器材搬回家中,方便录制视频线上讲解。展示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工作原理、讲解仪器初始误差的测量……王增旭耐心地一步步操作讲解,不时调整手机摄像头,让实验仪器可以被学生们完整地看到。王增旭说,线下实验课时间弹性比较大,可以反复进行实验,而在线上课堂,由于学生们无法实际操作,他会单独留出提问环节。“之后进行线下教学后,我打算抽空让同学们补上实验的实操过程,毕竟实践出真知。”
04:57特殊时期,尽管无法面授课程造成教学上的一些不便,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更多的老师选择积极拥抱线上教学的新方式,尽可能弥补网课的不足。“《微观经济学》课程练习量比较大,刚开始我还很担心直播课会影响教学,但尝试使用智慧教辅工具后,没想到线上教学也可以有令人惊艳的效果。”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颜姜慧老师说,以往线下授课主要通过社交平台布置、收发作业,由于班上人数多,很容易出现作业漏交等问题,而线上教学的人性化统计却让人省事不少。相较于传统讨论课,线上智慧教学平台能更好的对个体进行考核,避免了小组讨论中的“搭便车”现象。
“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将过往的课程记录导出,通过比对学生们的课程回放次数、在线时长等真实数据,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在线听课质量。”在颜姜慧看来,线上授课已经不单单是为了应对疫情的短期行为,用好这些工具更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正如当年的PPT代替板书是教育技术的一次大变革一样,这些智慧教辅工具的出现是“互联网+”对教育领域的重塑。
一次无悔坚守:日子忙碌却充实
“脚不沾地”是窦晓睿这段时间生活的完美概括。“90后”的窦晓睿既是一名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辅导员,也是一名2岁孩子的妈妈。因为丈夫在上海工作,这段时间暂时无法回家。疫情防控当下,窦晓睿一方面要照顾好自己7个班级的名学生,还主动负责起学校核酸检测的志愿者工作。
“一场核酸检测的志愿者在60人左右,由学生担任,分别负责扫码检测、秩序维护、扫码协助、扫码登记等工作。因为大家的上课时间不同,需要统筹安排。”如何协调志愿者与医务人员的工作使他们更好地完成任务?排队人员过多时看看队伍是否需要分成几队?检测人员较少时赶紧联系学工处请更多的学生前来做核酸……事情琐碎,需要窦晓睿更加细致尽心,一天下来,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