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新传考研停更3个月后,李子柒失去李子柒
TUhjnbcbe - 2025/2/8 17:51:00

网红与MCN机构闹分手并不少见,但全网皆知却屈指可数,李子柒与微念的对簿公堂算是一例。

二者本是一桩互相成就的佳话:微念签约李子柒后,频频融资,赚得盆满钵满,李子柒去了微念后,也获得流量扶持,youtube视频点击率破亿,被外国网友称为“神秘东方力量”。

可惜,相爱容易分手难,俩人为何相残,甚至上升到司法对战?而这场戏,最终恐怕只能从双赢走向双输,从9月开始,关于网红与资本之间的爱恨纠葛已经在网络上被无数人分析揣测。

值得新传考研学子关心的是,借由此事背后,以微念为代表的MCN机构是如何借着李子柒盈利?MCN生产模式是什么?李子柒和MCN的核心矛盾背后又有什么新传逻辑?

1

李子柒,能找回“李子柒”吗?

先简单回溯李子柒的沉浮史。

成为网红前,李子柒堪称“地表最强孤儿”,14岁进城务工,一别他乡,就是8年,洗碗、驻唱、夜店DJ,最难时候睡公园,啃两个月馒头。

最早,李子柒做短视频,就是为了钱,哼哧哼哧做了1年,播放量少得可怜。直到一条《兰州牛肉面》,恬静小院、热腾腾的汤面,悠然见南山的调调,让李子柒一下子走红。

微念,一家不起眼的MCN公司,创始人刘同明,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嗅到李子柒的商业潜力,专程飞到四川,一顿饭局,俩人把合作谈了下来。

年开始,李子柒做内容,微念做流量推广。这一合作,堪称双赢。李子柒此后开启逆袭模式。短短几年,微博粉丝增长到了多万,传闻身家1.6亿,全球粉丝数量过亿,还和袁隆平院士共同被国家聘为农业推广大使。

而微念也靠着李子柒,拿下多笔投资,本是一段相互成就的佳话,商场血雨腥风,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事情从IP变现开始,急转直下。一句话说,公司把“李子柒”这一IP玩到极致,而李子柒,也在不断寻找“李子柒”。微念到底做了什么?这家公司控制了李子柒在西瓜、B站、Youtube三个平台上的账号,李子柒的内容、和粉丝的互动,都是微念说了算。

而根据网络大V爆料称,李子柒甚至不能控制自己的品牌,所有变现收入都归微念所有。拿淘宝“李子柒旗舰店”来说,各种贴牌食品,10块钱的牛肉酱,贴上“李子柒”商标,转手就卖30块,粉丝也爱掏钱,开张不到一星期,营业额破了1千万,李子柒的品牌价值,超过了10亿。

可是,这家旗舰店却不是李子柒的,螺蛳粉的工厂“广西兴柳”背后大股东是微念。这是为什么,李子柒要和微念对薄公堂,走红后还只是资本赚钱的工具,也难怪商品化的李子柒,微博控诉“资本真是好手段!”

2

加入微念的李子柒,不断生产“李子柒”

控诉资本的网红,不只是李子柒一个。被控诉的MCN机构,也不只是微念一家。这些纠葛或许和整个MCN机构的商业模式相关。

MCN(Multi-ChannelNetwork)起源于YouTube,指与短视频平台合作的机构。窄化的理解是,MCN是一个个抖音、快手网红们的经纪人公司。

维基百科解释为,MCN通过为自媒体内容频道提供相应的服务,获得广告分成。其作用主要是帮助内容方进行内容营销,通常很少参与内容生产。然而不同于美国,中国本土MCN机构大都是从组织内容生产开始,深度参与内容生产是其显著的特点。

根据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媒体收入来源于两次售卖,即先以内容吸引受众,然后将受众的注意力出售给广告商,广告是传统媒体的经营机制和经济命脉。

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一样沿袭这一路径。

可是,对于所有广告主来说,不是所有内容都值得嫁接,广告营销需要一个“友好环境”,适宜的内容连接自家品牌,才能触达消费者。而在UGC内容和PGC内容中,只有PGC能够“顺利接广告”。

最早,UGC内容被视作技术赋权的体现,但是UGC的随机性、零散性、质量不可控等因素,难以构成一个可以预知的市场,因此也无法带来广告投放。

于是,业余的UGC自媒体,迫于经济压力,转向广告经营,引入专业媒体机构,向PGC机构抱团取暖,最终PGC模式取代了UGC模式,这一过程也是大部分网络媒体发展轨迹。

这也是为什么,李子柒在进了微念之后,能年入1.6亿,成为最具商业价值的IP,从来不愁融资。年年初,李子柒接受采访时便表示,拍视频只是为给自己淘宝店拉生意,只不过后来歪打正着,而她一家和MCN机构微念签约,还组建了拍摄团队,注册成立的公司也拿到了融资。

3

微念,批量复制“李子柒”

这件事情的另一主角,MCN机构微念,则是乘着短视频内容创业之风而起,又落地生根的典型。这几年,短视频领域中,互联网巨头先后进场,形成了两超并举、多强竞争的平台格局。

两个霸主快手、抖音日活过亿成为全民应用,短视频内容创业兴起,类型日益多元,整体呈金字塔格局,PGC引领并成为流量的主导,红人类视频增长迅速。

在商业经营中,广告是最普遍的方式。资本热度持续,年短视频已成为中国第四大互联网应用,形成了一个包括内容生产、内容分发、平台渠道、用户、商业营销、监管、资本等的较为完整的产业生态。

而在短视频掘金的队伍中,内容变现是无数MCN机构的瓶颈。除了少数头部内容具有变现能力外,其他的变现率,不到1%。内容变现诉求也催生了MCN的扩张、UGC用户难以完成内容创作、渠道分发、流量运营、商业变现的全过程,这也让头部几家不断流量收割,中尾部内容方生存艰难。

在这样背景下,微念手握“李子柒”这一大IP,成功在和李子柒合作后,不断孵化,延伸李子柒旗舰店、李子柒周边等等,融资4轮,差点就上市。

在互联网人口红利衰退后,平台方(抖音、快手)需要源源不断优质内容,留住用户;广告商,也需要合适的营销载体。于是,内容创作的重要性由此凸显。

仔细看,微念这一类MCN机构,开始批量签约、孵化具有潜力的原创内容生产者,在统一品牌下全网运营。例如,孵化就是签约后对达人和PGC团队培训的重要阶段。

洋葱视频、快美妆等头部MCN机构以自成体系的“方法论”,对学员进行成批量、专业培养。以网红孵化为例,技能培训、策划包装、目标规划、效果评估等是不可缺少的流程。策划包装是指根据学员特点做人设定位及标签放大。

如洋葱视频公司给红人“代古拉K”的人设是“笑容最美、爱跳舞但跳不好的邻家小妹妹”。目标规划则明确设定了粉丝目标。之后,通过为学员量身定制的短视频圈粉,并设定周期进行效果评估,出现问题时,由培训专家提供解决方案。评估不达标的学员将被筛除,从而公司得以及时止损。

这种工业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希望能够复制生产更多的“李子柒”,但正如本雅明所言,机械复制之后的技术品,也就失去了原有的灵韵。MCN机构难以生产出下一个李子柒,初代网红张大奕的如涵控股最初正是想要借网红批量生产进行商业运作,但最终落得上市两年落寞离开。

4

作为文化符号的李子柒,何去何从?

10月22日,李子柒《鲁健访谈》上说,“这些年几乎是埋着头做内容,我是挺想保护它(李子柒IP)的,不想过度商业化。”

她所谓的不想过度商业化,恐怕是指,微念把自己的IP玩到了极致。

实际上,李子柒不只是“网红”,还是一个文化符号。伴随着她的走红国际,她已经在人们的接受过程中,被确认为近来可以代言中国文化的最新的、可能也是最具辨识度的符号。

外国网友称李子柒“中国的迪士尼公主”,央视在评论中点赞李子柒“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这些说法都表达出了这种可能与李子柒自觉追求存在差异和错位的他者共识。

而把作为文化符号的李子柒,放在西方的中国认知谱系中审视,是很有意味的。与成龙、姚明等文体明星相比,李子柒更具烟火气,她靠自我营销从默默无闻进化到国际知名,但她的路径选择与前人相比是全新的,是凡人式的而不是超人式的,是供人平视而不是供人仰视的。

恐怕,这也是为什么,李子柒不想彻底成为“精心包装的网红产品”,而是一个人。只是,像李子柒这样的人,控诉资本,早已经不是个案。恐怕,解决问题核心是MCN机构和签约艺人的协议签署,职责划归问题。

作为文化符号的李子柒,又将何去何从呢?尚未可知。但正如其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所提到的,热爱可抵漫长黑夜,我们静待一个结果。

参考文献:

1、聂延稳《“李子柒视频”跨文化传播现象研究》

2、严钰《“李子柒”美食类短视频传播效果研究》

3、郭全中《MCN机构发展动因、现状、趋势与变现关键研究》

4、于焕黄楚新《从本土MCN看中国移动短视频的商业化》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传考研停更3个月后,李子柒失去李子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