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经济供求均衡分配的特色是什么,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是按要素分配理论在新古典学派中另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领军人物,他也被称为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的经济思想承接了英国古典学派的李嘉图和德国国家主义的李斯特的经济理论,他对历史学派、数理学派、边际效用价值论、生产成本价值论等理论均有涉猎和研究。
在马歇尔的理论渊源中对他影响颇深的是李嘉图、古诺、屠能。马歇尔的经济理论在融合各种经济学流派的理论的基础上,尤其是边际主义的理论,建立了他那别具特色的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体系。
马歇尔的代表著作是《经济学原理》,它被西方经济学家埃德蒙·惠特克赞扬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二十年中英语国家经济学研究的基础”马歇尔的按要素分配理论就体现在这部巨著之中。
马歇尔分配论是他各种理论的综合,尤其是其价值理论对各种生产要素价格形成过程的具体应用,在其理论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现代经济学的影响较大。具体地说,他的分配论是根据其基本观点和方法,以及需求论、供给论、价值论等理论,在国民收入分配问题上的总结性论断。
马歇尔按要素分配理论的内涵
马歇尔的按要素分配理论是从国民收入着手研究分配问题的,其实际上就是生产要素价格论,是研究如何把国民收入分配给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以及各要素所有者所得份额大小。他的分配利润完全建立在他的均衡价格论的基础上,或者说是均衡价格论在分配领域的应用。
关于国民收入的概念是在马歇尔的著作的使用,才被确定下来。在此以前,在配第、斯密、李嘉图和穆勒那里都是用“年产物”或“产品”的名称来表达的。
马歇尔的国民收入,是指按年计算,是年产品中扣除补偿原料和半成品的消耗以及仪器设备在生产中的消耗和这就以后的余额,其中包括国外投资所提供的纯收入。在国民收入中一部分产品是直接供消费之用,另一部分是作为生产资料使用的。
马歇尔认为,国民收入是由各生产要素共同创造出来的。在创造国民收入的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和劳动等,他们都处在一种共同合作和相互依赖的关系。所以,国民收入既是一国全部生产要素的生产总额,同时也是全部生产要素之所得的唯一源泉。
这样,国民收入被分割为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劳动得到的是工资,资本得到是利息,土地得到的地租,企业主得到的是利润。国民收入越大,每一生产要素的份额也越大。
也就是说,分配问题的实质就是国民收入如何分割为各生产要素的份额问题。至于国民收入分配的规则在各要素所有者之间如何确定,马歇尔认为,这由人们对各要素的需求程度来决定,确切的说是按照边际需要而定。
所谓对生产要素的边际需要,是指人们对各种生产要素的需要达到这样的界线点,他们对这一生产要素多买一点还是对其它生产要素多买一点,在这之间的选择处于一种没有差别的状态。
由于企业主广泛使用替代原则,对各生产要素做最有利的选择和使用,所以,各生产要素的边际需要会趋于平衡。在这里,马歇尔再次运用均衡原理的分析方法,他在边际生产力理论和生产费用理论的基础上,用各生产要素的供求均衡价格阐明了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量的决定问题。
鲜明的供求均衡的特色
马歇尔的分配理论是在他的价值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价值理论上的供求均衡特色自然而然也被他的分配理论承接下来从而作为其立论的一般原则和基础。
由于马歇尔将分配问题看作是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问题,于是他将对一般商品进行价格分析的的原则和方法,同样运用于各个生产要素的价格分析,将均衡价格概念引申到各个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上来。他认为,各个生产要素都有一个正常的价格,这些正常价格是实际工资、利息和地租的基础,取决于各个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
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始终贯穿于从一般商品到生产要素、从价值论领域到分配论领域的分析。但是在分析方法上两者略有不同。
在价值理论中,他严格采用局部分析的方法;而在分配理论方面,他将研究范围扩大了,如他研究了国民收入的决定,从而将研究范围从一个工业部门扩展到了整个国民经济。
对传统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的扩展
马歇尔运用“边际生产力论”来解释需求方面的原因,把边际生产力仅仅看作是各个生产要素需求价格的决定性因素,他在决定生产要素价值的规定上只是一部分原因。
在分配理论中,马歇尔只是部分的采用了边际生产力论,认为“边际生产力论”只能说明生产要素的需求方面,生产要素的供给方面则需另行解释,因而单纯用边际生产力来解释生产要素的价格的决定是不完全的。这正是马歇尔的分配论不同于其他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的地方。
在分配理论中强调心理因素的作用
就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说,按照马歇尔的观点,劳动或资本这种生产要素的需求价格是由他们各自的边际生产力决定的。但企业家对劳动或资本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即企业家对劳动或资本的需求是由消费者对他的产品的需求而派生出来的。
如果消费者对企业家所生产产品的需求发生变动,则企业家对劳动或资本的需求也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动。而消费者对任何一定数量商品的需求价格,都是由这一定数量商品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所决定的。
边际效用是消费者的一种主观心理现象,边际效用所决定的价值是一种主观价值,因而这就使由此派生出来的对劳动和资本的需求充满着心理色彩。从生产要素的供给来看,无论是劳动的所谓“负效用”或是资本的所谓“等待”,都富于心理色彩。强调心理因素在生产要素价格决定中的重要作用,是马歇尔分配论的一大特点。
连续原理的运用
马歇尔笃信“自然不能飞越”的格言,坚信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他的连续性和渐进性,永远处于缓慢的不断发展变化之中。马歇尔认为经济思想也有其连续性,新理论往往只是对就旧理论的补充、修正和发展,而很少是在推翻旧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马歇尔在他的著作中写到:“本书如有它自己的特点的话,那可说是在于注重对连续原理的各种应用。”马歇尔首先提出了准地租的概念,并把准地租看作是连续原理的一个例证。马歇尔认为由于土地供给不变,传统地租理论认为地租是由对土地的需求所决定的。
马歇尔把这一原理推广应用到其它各种生产要素,当它们的供给在一定时期为固定时,其报酬与地租类似,也完全由需求来决定。马歇尔为了区别于土地地租,把这种报酬称之为准地租。
马歇尔指出,与地租一样,准地租也是由于生产要素的某种固定性而产生的,因此也带有垄断收入或局部垄断收入的性质。
马歇尔还用运用连续原理证明了各阶级之间的利益的一致性。马歇尔在论及价值决定问题时,“曾发现了一条连续不断的线,它使供求均衡的一般理论连续适用于各种不同时期,从这样短的时期,以致生产成本对价值没有直接影响,到那样长的时期,以致各种生产工具的供给可以和它们的间接需求(亦即从对它们所生产的商品的直接需求所派生的需求)相适应。”
而在论及国民收入分配问题时,又“涉及另一条连续不断的线”。这就是说当国民收入一定时各生产要素的分配份额虽然表面上看有重要差别,但实际上它们的决定原则却是统一的、一致的、和谐的。它们都决定于需求和供给,需求价格有边际生产力决定,供给价格基本上由其生产成本决定。
马歇尔认为,土地、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表面上虽然不会有重要的区别,但是实质上却存在着基本的同一性。因此不仅地租与其他租金,而且租金、工资与利息也是同一的。因此各生产要素及其在国民收入中所获得相应的份额,在性质上是相同的,他们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而只有程度上的差别。
结语
总的来说,由于各生产要素的分配都受相同原则的支配,因而它们各自所获得报酬就是公平的、合理的,各阶级之间的利益是一致的、和谐的,不存在谁剥削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