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矛与盾之歌,展望(中)》内容,年底国内疫情不期而遇地一次性出清,给年初带来了人流量快速复苏,A股各大行业尤其是消费板块迎来普涨式的估值反弹。美元加息预期也持续走低,加息周期已进入尾期。
年主要挑战还是在于国内疫后复苏及国际货币加息达到顶峰后之间的对冲及相互影响。如果持续年下半年灰天鹅频发的走势,那么年往后全面资本市场的表现将很可能像年年初一样的大幅波动、不可预期。可见,年一季度是一个非常宝贵的窗口期,今年一季度,资本市场面临着“开局必须是王者”的挑战,稳住了,立住了,年内后续怎么走都有空间。
本篇内容将主要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国内、国际一正一负间,两相是怎么对冲及相互影响的?出路在哪里?
2、年的矛与盾到底是什么?
3、全年的基石,今年一季度行情做怎样的预判?
中、美关系是最近五年,乃至往后十年国际政经最核心和敏感的话题。作为投资者,团队觉得大家应该从纯生意的角度看得更策略些、更冷静些,既不能像一些人一样屁股坐歪了,但也不需要战狼式的热血。即便桌面下在互相踢脚了,但桌面上该做的生意仍然会继续做。作为世界经济排一、二的大国,各自经济的内在韧性都是很强的,在不出现系统性风险前提下,在面临阶段性、周期性挑战时,也不需要过分的悲观。
美国经济三大宝: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中期时间无人能挑战;美国在大部分科技领域的国际领先及资本市场估值话语权中期时间无人能挑战;以支出法为口径的GDP统计方式,更能体现以消费为主的经济结构。
二战结束,全球哀鸿一片,马歇尔计划成了西方世界的救世主,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美元自此成为国际货币。掌握了国际货币发行权,有事情大家一起背锅,自身抗风险能力增强,阴阴地做点坏事,在游泳池里撒泡尿可能也不那么容易被发现。以前大哥混得好时,还能带着小弟们喝口汤,而从9.11开始,特别是阿富汗战争,去年俄乌战争可以看出,小弟跟着大哥混不光越来越难,大哥甚至都开始从小弟的碗里抢食了。
美元之前还有英镑,国际货币地位也并不是铁板一块,随着美国综合实力与其他国家差距拉近,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也越趋多元化,可以预见的是,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中期时间仍无人能挑战,但也将进入长期的下滑周期。
自二战开始,美国在大部分科技领域的领先及话语权是都是独一份。当我们现在为天宫、歼-20欢呼时,国际空间站、F-22已经分别在年、年升空服役了。美国目前在航空、航天、互联网软、硬件生态、集成电路、生物制药、国际投融资领域仍大幅领先于国际各国。但与美元国际地位不断被削弱一样,美国在大部分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也逐步开始松动了。新能源动力,很可能是美国自二战以来第一个开局就丧失领导地位的新兴行业,特斯拉要不是来中国设厂,很可能早就跟美国国内的其他PPT厂家一样的下场了。
从去年美元正式加息开始,美国通胀一步步在降低,但就业却一直处于高位,这个现象是完全违背传统经济学原理的。这就得从美国的以支出法为计算方法的GDP和失业率统计口径上找原因了。支出法主要是由个人消费、个人投资行为、政府财政支出以及净出口所影响。
美国消费结构里有三项产出是远高于国际其他各国的,那就是教育、医疗、律师服务。对于美国老百姓而言,到而立之年之后还清大学学费贷款是很正常的事情;美国除了现役、退役军人有统一的医保体系外,老百姓们只有商业医疗保险一条路,如果没买商业医保,一个头疼脑热收到上千刀的账单,可千万不意外。而美国的律师经常给人斯文败类的形象,一个官司下来往往是冰火两重天。而按老美的统计口径,现在那些已经躺平、专注零元购的,都不算失业者了。能工作、愿意工作的才算失业,不能工作、不愿工作、不做失业登记的都不算。
因为支出法受到民众的消费意愿以及物价的影响非常大,一般来讲支出法计算出来的GDP数额都比国家实际经济状况发展较好,而且相对于生产法,支出法更加容易发生重复计算的事情。此消彼长之下,使用生产法计算GDP的国家相对于下消费法计算GDP的国家起点就比较低。
按生产法计算,看个感冒产生的GDP就是挂号+药品+设备损耗+来回交通等主要费用,多不过几百块。但如果用支出法,先将专家诊费、药品、器械等标高价,然后用商业保险来报销,对患者而言,最后开支可能还是几百块,但创造的GDP就变成大几千了。而在生产法计算公式下,一条马路如果过几年后拆了再重建,GDP也计算同样是加倍的。
因此,可以看出各国经济数据都有一定的政治化操作,这东西不能太当真,只能做定性,不能做定量的分析。如果碰上左右矛盾的情况,那就看市场情绪更愿意相信什么,我们就从这个方向找答案。
中国经济三大宝:中央财政充足、充足的外汇储备、居民储蓄率高。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尤其是最近十年,都在持续高速发展中。之间小有波折,国内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也越来越明显。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差距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集中,像疫情期间上海、广州、郑州富士康等由于人口过于集中所爆发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已经演变成了社会问题。与每一个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是,三年的疫情管控,也人为地改变了很多行业的周期走向。
独特的文化、政治体系,社会价值观,使得国际绝大部分国家都不能以平常心看待中国的崛起,在国内大部分行业产能、市场趋于饱和,如何在国际地缘政治越趋保守时,寻找新兴市场,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但也可以看到,中国的中、长期经济发展思路是清晰的,在“大政府、大市场”中国式市场环境下,中国经济的三大宝完全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精准扶贫解决了社会最贫困人口的生活问题;东西部产业转移、乡村振兴填补经济发展洼地;多中心发展,缓解人口过于集中与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高端产业突破,目前在航空、航天、新能源方面有了显著的突破;一带一路不光是给国内产能找出路,同时也在努力营造更为宽松的外部发展环境。
对于本章第一个问题,团队的基本判断是:
1、国内经济复苏,海外加息进入尾声,该组合下,受益最大的便是港股,港股基本面受益于国内,流动性受益于国际,首选港股组合。详细内容见上篇《矛与盾之歌,展望(中)》;
2、不用过于被外部不确定性牵制与影响,以我为主,从内向外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桌子上有这么多碗,如果要吃饱饭,只要一个碗里饭菜够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每个碗里都去夹一筷子。
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几年来中美之间的政经关系已是屡创新低,中国外贸的基本盘也已经转成了东盟及欧洲,少了羁绊,关系也更单纯了。
对于本章第二个问题,团队的基本判断是:
1、随着新年来人流量复苏超预期,年国内资本市场发展的矛在于疫后复苏逻辑清楚的港股中字头国企、科技平台型、生物制药、消费类;A股市场消费50板块、估值反弹的蓝筹板块;
2、矛的作用是进攻,盾的作用是防守,并给矛盾相互转换时留出一定的空间。年能充当盾角色的就是供给端政策空间被打开,但短时间内需求端改善压力较大的房地产行业;及为其提供融资服务的上游银行、保险等金融;在今年下半年行业周期低谷及估值回归接近尾声的医药、芯片制造、消费电子、工程机械、检测、机器人等通用设备制造等;
矛与盾之歌的混沌之处,在于有时会分不清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这个阶段,方向一定不能错,再就是为矛与盾的转换留出适当的空间。
对于一季度整体行情,目前出现了比较好的普涨的势头,涨得也比较均匀,情绪面得到了难得的休整,宣告第一阶段反弹正式展开。美中不足的是成交量并未放大,还是小部分资金负责冲锋,绝大部分都还在躺平、疗伤中。
今年一季度行情应该做怎样的预判?目前来看,最大的支撑就在于元旦后全国人流量超预期复苏。
以本系列上篇《矛与盾之歌,展望(上)》所圈定的重点行业为研究范围,今年一季度有个关键的时间点就是一月末,也就是春节一周假期期间,这个时间段内能充分反应新年假期间消费50板块复苏情况,以及外围情绪面对2月初美元年内第一次加息的反应。
当前经济数据整体不佳,增量政策还未完全发力,并且从历史来看,春节前夕市场行情一般,因此我们预计春节之前市场将保持震荡,波动较小。而春节之后,伴随着疫情的好转,经济数据将筑底回升,之后企业盈利也将逐步的修复,市场将会迎来中期震荡上行的区间。此外,伴随着地方两会的召开,国内政策也将会进一步发力。同时,海外加息进程有望在2月份进一步放缓,海外风险因素可能逐步消除。
与A股情况类似,港股市场在历史上也存在明显的“春季躁动”行情,虽然四季度以来,港股市场明显反弹,但目前估值水平仍然较低,前期汇率与利率的压力在港股市场上也已经有了充分的反映。随着经济数据的稳步复苏,企业盈利有望企稳上行并支撑港股市场继续反弹。
长期来看,随着未来实际数据的逐渐好转,消费板块今年的相对业绩优势将会凸显,并有望成为年的主线。此外,随着房地产相关政策的持续刺激与发力,建筑材料、家用电器、房地产及建筑装饰等“兜底”形式的、地产相关行业在“春季躁动”中或许也会有不错的表现。港股市场中,科技互联网为代表的恒生科技指数以及大消费方向或许有更好的表现。
结束语:
国际与国内经济发展不同轨,新的一年资本市场反弹之路也注定不是坦途。当第一阶段普涨式反弹达到一定程度时,后续就将迎来业绩成长性兑现的预判,市场情绪及行情将进一步分流;而在美元加息周期结束,进入持续高位僵持,国际经济开始出现信号明显的衰退时,全球资本市场的预期差将再次变化,这同时也会反过来影响国际、国内资本市场的估值水平、反弹的高度及基本面业绩水平。
投资更像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耐力赛,富贵迷人眼时,同样也要比较投入产出的性价比,比较投资的中、长期确定性及风险。现在的行情还比较初期,大部分市场经验不足的投资者在市场整体超跌反弹阶段很容易凭运气赚到钱,顺利展开的话,后期空间还会很大。而一到行情分化时,要真正等到目前这些躺平、疗伤中的人骚动起来,也就是凭实力亏钱的时候,才会是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的时候,牛市里亏钱也基本出现在这个阶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