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回顾: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财富都是由哪些物品组成的?众所周知,经济学的普遍规律决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而社会规律既已纳入了分配理论,那它就势必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条普遍规律能够指导我们确定一般理论中的一个首要分支的范围。我们说,基本的消费规律以及在不存在交换的情况下起作用的所有生产规律,一般理论这一导言性分支的主题。
我们尤其需要知道的是,论述该主题的这样一个分支学科中所包含的有多少是必须用于这第二个分支学科的;有关经济学普遍规律的一种阐述,在多大程度上是用于提供某种价值理论以及工资和利息理论的先决条件的。
可以回想起来的是,在我们的分析中,价值的确定就等于按小组分配的条件的调整;而工资和利息的确定,则是在几个小组内所作的收入的最终分配。因此,有鉴于基本上也就是社会现象而已,从表面上看,价值、工资和利息也就是所提出的各个科学分支中的第二个分支的独具主题了。但事实上却正好相反,凡是取决于交换的,第一个分支也必定概不涉及:社会的组织以及这种组织所需要的一切,都不在该分支学科的讨论范围内。由于存在这种种限制,一般经济学理论能为价值、工资和利息的研究提供任何材料吗?我们继续研究。
先不谈交换。抹杀想象中存在的那种现代社会产业制度,就等于使堪称文明的大部分荡然无存了,结果是让人们直接面对自然,因而必须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收成谋生。一应产品人们都必须自产自用。人们必须始于采集最为原始的原材料制成产品。情况如此,人们所得进而归己的产品,势必寥寥无几。
所得的质差且不说,制作过程也势必令人尴尬。据检测,在无交换的情况下谋生的人,其开化程度甚至不如蜜蜂、蚁类、狸类等动物高,这些动物的物质生产是有组织地进行的,然而人们还得过某种节俭的生活。人们会拥有财富,而其中有的会是资本。人们的生产和消费还得受规律支配。
既然作用于自然,无非也就是因为自然还作用于生产者自身而已。因此,每个人的经济就都自然变成了这样一种过程,即凭借这一过程,人人都以自然原材料作为手段间接实现自我服务。这个“手段”就是财富。无论在何种经济制度下,人们都凭借手段一类的东西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服务。在原始社会制度下,同一个人既是提供服务,又是得到服务的人;而在另外的社会制度下,则是一个人向另一个人提供服务。不过,财富总是借以提供服务的手段。单独一个人拟自用的物品,是他的财富所呈现的具体形式;而能使它们与其他物品有所区分的那种特性,在一个商业城市,就使何谓财富以及什么不是财富有别了。
在每一个经济发展阶段,财富都是由各种有用的物构成的,而这些物的效用则是堪称特色的这么一类的东西。储备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具有某种重要性。这一类物品可不像空气和水,不论排除多少立方码的空气和水都不至于造成危害。
另一类物品其性质是这样的,即其储备一有增加,就会有人境况好起来;而储备一有削减,就会有人每况愈下,这就叫财富。可供私用的而且就具体方面来说,是有用的外界的物质性产品,就是经济商品,就是货物,或者说是财富的具体形式。这一描述既完全适用于一个野蛮人的一只小划子及其所运载的鱼,也完全适用于大西洋上的一艘轮船以及其所运载的丰富多样的货物。
如果某种物品对一个人是有用的,那么,对另外一个人来说,这通常也是有用的,因此,就其本身而言,这种物品是可以交换的。事实上,要是有某种社会经济建立起来了,它或许就是可以交换的。这种物品具有能诱使不是该物品的所有人为获得它而付出代价。深入思考为获得该物品而付出——比方说以劳动或劳动的产品的形式付出——多少为好时,这样一个人会运用读者现已都熟悉了的“最终效用”的原理。按照该术语通常的定义,它指的是一系列相似物品中的最后一个单位所具有的有用程度。给一个人物品甲一个单位,然后再给他该物品乙一个单位以及再一个单位,直至他拥有了该物品的十个单位。
尽管该系列物品中的每一个单位都有可能给他带来某种好处,但是,随着他所得的该物品的单位个数越来越多,给他带来的好处量却是持续递减的,待到他得到第十个单位的物品时,他所得到的好处就是最少了。尽管某种物品或许就是财富,可它供给量中的每一个单位,如上所述,对其所有者,都必须是具有某种重要性的。我们刚才引用的这条规律,把供给量中的最后一个单位确定为重要性最小的一个单位。这就是经济学的普遍规律之一。
至于最终效用规律这个概念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要说的还有很多,现代理论把它置于了价值理论基础的地位之上。我们可以注意到,为使该理论与事实相一致,那就必须对它作某些重大修正。就目前而言,我们可以使它具有某种假设的形式并暂时就用它。假如人们真的使用多个单位的消费品,而且都是属于某一种消费品的话,要是这些商品的具体效用随着他们所得的这种商品数量越来越多呈递减趋势的话,那么,人们为所得商品中的任何一个单位所要付出的,就将都由最后一个单位的商品的具体效用予以精确测定。现代价值理论的这些熟悉的假设,如能与严酷的生活现实相一致,那么,这个理论也就解释得了现代市场的商品的价格了。这个理论是有关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的真正的基本原理。
区分一般经济学与社会经济学的界限,位于最终效用原理与价值理论的原理之间。我们想象的原始经济,无法检验市场的最终效用,因为这种经济没有交换。那么,它就根本不能检验最终效用吗?我们很容易发现它检验得了,而且与有组织的社会进行同类检验毫无二致。最终效用原理属于经济学理论的第一个分支,而且是在第二个分支学科的基础之上。
人们消费品的多样化总有好处。这是赋予一般消费规律的一种人性原理。原始状态的经济不可能使这种多样化的过程深入进行下去,因为它生产不了多种产品。试图有多种完全供自用的物品的一个人,会是各行各业中的一个仆人,其中的大多数会是如此贫穷,以至于作为生产者,通过产品多样化,他失去的会比他作为消费者得到的更多。仅仅生产几种物品,未开化的人即可因为某种产品生产过量,而使其为其中的任何一个人提供服务的愿望落空。
某种商品连续几个单位的效用的递减会使之敏锐地感觉到,如果在一个行业工作太久,要是手头有如此多的肉产品而于自己却几无用处的话,则他可能就转而砍掉小划子,转而制作手工弓箭或是盖小屋,否则他就会一事无成。因为再一个单位的某种生产过剩的财富,是不足以维持他继续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