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金融圈爆出一则令人震惊的新闻,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几年前风光无限、掌管数百亿规模的基金经理蔡嵩松,被抓了。
要知道,这个基金经理可不一般啊,他是中科大少年班毕业的“天才少年”。
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下这个故事,并给出我的一些经济学视角分析。
一、事情概述事情的主人公名叫蔡崇松,是别人眼中的天才;
15岁蔡崇松就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学习计算机专业;
25岁,蔡崇松芯片方向的博士毕业,加入中科院计算机所进行芯片研发;
年,蔡崇松入职诺安基金,实现科研圈到金融圈的转行;
年,蔡崇松担任基金经理,成为金融圈中最让人羡慕的那波人;
年,基金和股票来了一波行情,蔡崇松管理的相关基金产品也迎来了一波不错行情(最大收益接近1倍);而就在这一年,因为产品收益表现亮眼,蔡崇松的基金产品也不断受到投资者追捧,规模与日俱增。
根据澎湃新闻报道:年末,蔡崇松管理基金规模约为亿;年末降至18亿,年末降至29亿。
百亿的管理规模,蔡崇松一跃成为了顶流基金经理。
要知道,在金融圈,基金经理是行业的顶端。在基金公司,普通研究员的年薪大约能有几十万;基金经理,作为研究员的上级,年薪基本能在百万以上;那么,对于蔡崇松这种百亿级别的大佬,年薪到底能有多少呢?
这个没有官方的披露,网上曾经有传闻万,但这个被诺安基金官方给否掉了。
由于金融圈是密薪制,这个具体年薪就不得而知了。个人猜测:作为全中国规模前几的基金经理,大几百甚至千万年薪是有可能的。
但最让人震惊的是:如此光鲜亮丽、高收入的基金经理,居然因为受贿几十万,给别人的股票“抬轿子”被抓了。
权威媒体财新网和自媒体大V猫笔刀披露了一些细节:大致是蔡崇松用自己管理的公募基金产品的钱,去帮别人的股票“抬轿子”了;买了万左右,收了“好处费”几十万。
如此优秀聪明的人,还是没有守住初心和道德准则;
为了几十万毁掉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大好前程,太可惜了。
二、用经济学视角怎么看这件事?这种事情,道德准则和底线思维是第一根准绳,经济学是排第二的。
但今天我还是想跟大家聊聊,用经济学视角,怎么看这个事?
在经济学中,有2个重要的基本原理:替代关系原理和机会成本原理。
(1)经济学替代关系原理:拥有即失去
经济学的产生,其实是源于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
两者存在了矛盾,因此就需要思考:
1、如何让有限的资源创造最大的价值?
2、创造价值后,如何进行权衡取舍?如何进行分配?
也正是如此,就有了我们今天要科普的第一个原理,替代关系原理。这个原理的本质是:因为时间和资源是有限的,在选择了A的同时,就一定会失去B(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我觉得可以用一句更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拥有即失去”。
顶流蔡经理,如果能思考清楚这一层逻辑,就能明白:
1、拥有他人所羡慕的职业、收入和光环,就失去了普通人娱乐闲暇的自由和时间;
2、拥有不该收取的“好处费”和逾越底线的快钱,就失去了道德法律的保护和光鲜的工作。
这两者,前一层道理蔡经理应该是明白了,可是后一层估计是没懂。
(2)经济学机会成本原理:做事的真正成本,是你可获得的最大收益
机会成本的本质:是你为了做某件事,所放弃的最大成本。没错,读者朋友们要特别注意“最大”这两个字。
在这件事里,蔡经理的机会成本是多少呢?
光鲜亮丽百万以上年薪的工作、基金经理的名誉和社会地位;
他的获得是多少呢?
几十万的好处费。
这样一衡量,不难得出:蔡经理的机会成本也太大太大了吧。
#你有多久没读书了#希望大家都能养成“拥有即失去”思维和“机会成本”思维的习惯,遵守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也希望今天的分享对你有启发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