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不落幕的智慧盛宴(《知识产权简史》特别篇)
思考再三,还是觉得应该在《知识产权简史》中写一篇关于图书馆的文章。不仅是因为我的第一份职业是图书馆管理员,更重要的是图书馆蕴含了全人类文明的精华,是永不落幕的智慧盛宴。
先推荐几本书:《巴别图书馆》《图书馆:不落幕的智慧盛宴》《图书馆史话(中国史话)》《流动的风景:图书馆之旅》《快乐的软图书馆学》。
博尔赫斯,阿根廷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兼翻译家,终身从事图书馆工作,历任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各公共图书馆的职员和馆长,被誉为作家中的考古学家。博尔赫斯一生读书写作,堪称得心应手,晚年双目失明,仍以口授的方式继续创作,成就惊人。博尔赫斯强调图书馆是神的产物,强调图书馆的永恒存在性,并赋予图书馆神圣的色彩。“对于我来说,被图书馆包围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直到现在,我已经看不了书了,但只要我一挨近图书,我还会产生一种幸福的感受……”就如同博尔赫斯在《天赋之诗》中说的那样,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博尔赫斯在《巴别图书馆》开篇,把图书馆称作“宇宙”,即世界。“宇宙是由一个数目不明确的,也许是无限数的六面体回廊所构成(想象一下佛教的大千、中千、小千三千大世界,正所谓“一念三千”),中央有宽大的通风井,环绕着极为低矮的栏杆”。图书馆是无限的,因为它的无限性中包含着文字各种各样的排列组合,包含着世界知识发展延续的无限可能性。博尔赫斯在《巴别图书馆》中,用图书馆储藏的知识、语言解释世界的本质,探索世界和人类的起源。他认为图书馆收藏的书籍是对世界秩序和所有知识、问题的阐释。
为什么叫巴别图书馆呢?根据犹太人《圣经·旧约》记载,洪水大劫过后,人开始向东迁移,在示拿地(古巴比伦附近)的一片平原上定居下来,那时天下人都讲一样的语言。他们彼此商量:“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大家语言相通,齐心协力,眼看通天塔就要建成。上帝知悉震怒,不能容忍人类冒犯他的尊严,决定惩罚这些狂妄的人类,于是上帝变乱了人类的语言,使他们分散到各地,通天塔半途而废。在希伯来语中,“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于是通天塔就称作“巴别塔”。博尔赫斯将图书馆命名为巴别,意味深长!
巴别塔巴别图书馆说完博尔赫斯的《巴别图书馆》,我们来看一下图书馆都有哪一些有趣的历史。我们从老子说起吧,周代的图书馆叫“盟府”,应该算是我国古代图书馆的雏形,主要保存盟约、图籍、档案等与皇室有关的资料。《史记》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堪称中国图书馆馆长第一人。周王室崩,老子出函谷关,留下《道德经》五千言,名震寰宇,千秋万代。
亚历山大图书馆始建于托勒密一世(约公元前-前年),盛于托勒密二世、托勒密三世,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藏书50余万卷,囊括了文学、科技、艺术、哲学等领域的文献资料,吸引了阿基米德、欧几里得等知名学者前来研究、讲学、著书立说,当时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与亚历山大灯塔是世界最为知名的建筑。可惜的是,后来这座举世闻名的图书馆毁于战火,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道最大的伤疤。大家还记得科幻电影《后天》吗?电影最后一个场景,大家都躲进了一个图书馆,焚书以躲避严寒。这个图书馆叫纽约公共图书馆,位于第五大道,由于藏有《古腾堡圣经》和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图书馆之一,典型的宫殿式馆舍建筑,新古典主义风格。
纽约公共图书馆中国第一位系统地提出新式图书馆思想的是近代改良主义先驱郑观应,光绪十八年()他在著作《盛世危言》第四卷《藏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兴办近代新型图书馆的思想,所谓近现代新型图书馆主要有两种类型: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中国最早的代表性大学图书馆是同文馆书阁,近代公共图书馆的先河则是绍兴缙绅徐树兰创办的古越藏书楼。
这里顺便说一说书院与图书馆的区别,中国古代的书院,如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前面这四个被称为中国“四大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浙江宁波的天一阁(余秋雨的《风雨天一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等,都有很多藏书,而且很多是私人藏书。但书院与图书馆还不是一回事,书院是以讲学为主,比如宋儒朱熹就曾在岳麓书院讲学,图书馆则是以藏书、借书为主。
百度百科中国四大书院接下来,我们说说“中国现代图书馆运动的皇后”和“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
20世纪初,韦棣华在武昌凤凰山下的昙华林,兴建了一座美国模式的新式图书馆——“文华公书林”(“公书林”这一译名真是信达雅,相比“图书馆”更能表达“library”一词的准确含义)。韦棣华是谁?不是图书馆学界的人,可能还真是没有听说过她的名头。韦棣华,年8月22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年来中国,在教会创办的文华学院担任英语教师,同时兼管图书馆工作,此后一直未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而操劳,在中国图书馆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称她为“中国现代图书馆运动的皇后”。文华公书林这座颇为壮观的“崇楼杰阁”,号称“十万元之建筑,三万册之图书”。同时,它还是我国最早按美国图书馆模式建成的一所开放式的图书馆,也是我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在韦棣华的倡导下,文华公书林不仅是大学的图书馆,还对武汉三镇的各界民众开放,被蔡元培誉为“弥孚众生”。年,韦棣华和她的学生沈祖荣、胡庆生一起创办了“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简称“文华图专”,开创了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先河,文华图专是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的前身。
年,李大钊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出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期间,把北大图书馆办成了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北京大学图书馆一扫以往因循守旧、死气沉沉的局面,购买了一大批国内外进步书刊,其中有《新青年》、《劳动者》、《先驱》等十余种进步杂志,以及德文版的《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日文版的《资本论》《资本论大纲》《马克思传》等40余种马列主义的著作。《世界图书情报百科全书》称李大钊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
在这期间,有一个伟大的人物正在北大图书馆勤工俭学,他就是毛泽东。毛泽东在北大教授杨昌济、校长蔡元培的举荐下,进入北大图书馆工作的。毛泽东在图书馆负责第二阅览室,即报纸阅览室,他的具体工作是每天登记新到的报纸和阅览人姓名,管理15种中外文报纸。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每月的工资是8元(当时北大助教的月薪约50-80元,教授月薪元以上)。毛泽东正是在北大图书馆结识了李大钊等一批马克思主义者,阅读了无数进步书刊,对其日后的影响颇大。
我们再看看,还有哪些举足轻重的人物与图书馆有关,仅浮光掠影点一些人物,其实有世界影响力的图书馆人如过江之鲫。
贾斯汀.温沙,美国图书馆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担任过美国第一家公共图书馆——波士顿图书馆的监管,担任过美国最古老和世界上藏书量最大的大学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的馆长,美国图书馆协会的第一任主席,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学专业期刊《图书馆杂志》的创始人之一,“贾斯汀·温沙奖”纪念者,年入选“图书馆名人堂”。
麦维尔.杜威,美国图书馆事业的组织者和图书馆学教育者,牵头成立了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图书馆协会——美国图书馆协会,创立了在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杜威十进分类法,建立了美国历史上最早的图书馆学院——哥伦比亚图书馆学院,两次担任美国图书馆协会主席,年入选“图书馆名人堂”。
本杰明·富兰克林,年富兰克林与他人合力组建了费城的第一家公共图书馆并主持馆务,图书馆收藏的书籍包括神学、历史、文学、科学等,对北美各地人民的启蒙起了不少作用,成为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创始人和美国图书馆事业的先驱。
比尔·盖茨,比尔·盖茨小学在西雅图景岭学校图书馆当管理员,无意中读到了一本书《怎样成为世界首富》,后来就真的成了世界首富。
金庸,金庸先生虽然已经仙逝,但他留下的武侠世界却永远留在了人类的记忆里。金庸先生曾担任过半年的国立中央图书馆馆员,当时金庸被安排在阅览组,具体工作是登记借书和还书,工作时间为每天下午2点到晚上10点。金庸后来对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说:“我在图书馆里一边管理图书,一边就读了许多书,我集中读了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有一部分读的还是英文原版。我比较喜欢西方十八九世纪的浪漫派小说,像大仲马、司各特、斯蒂文生、雨果。这一派作品写得有热情,淋漓尽致,不够含蓄,年龄大了会觉得有点肤浅。后来我就转向读希腊悲剧,读狄更斯的小说。俄罗斯作家中我喜欢屠格涅夫,读的是陆蠡、丽尼的译本。”
莫言,解放军保定某部图书馆管理员,在图书馆锻炼出了丰富的想象力,然后就拿了诺贝尔文学奖。
李彦宏,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嫌找书翻书太麻烦,众里寻他千百度,自己搞了个搜索引擎——百度。
在书籍浩如烟海的图书馆里,这些人类的精英们充分利用在图书馆工作的优势,朝经暮史,奋发图强,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