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商ldquo疫rdquo战ld
TUhjnbcbe - 2020/9/27 18:12:00
擅长白癜风诊治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221/5950142.html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从各式各样的书籍中

我们获取知识、汲取智慧

我们领悟善恶、爱恨和美丑

我们思索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

让我们欣赏商学院几位学子的作品

品读他们的读书思考

18金融盛晴:《富爸爸穷爸爸》读后感

作者罗伯特一生受到来自两位爸爸的影响,一位是自己的亲生爸爸,他拥有名牌大学学历,却深陷个人财务问题的泥沼,另一位是朋友的爸爸,是教授作者理财方面知识的人生导师,他没收到过很多教育,却留下了很多财富。穷爸爸希望他好好读书找个安稳的工作,富爸爸鼓励他好好学习,提高自己的财商,将来创造自己的事业。

随着罗伯特渐渐长大,他逐渐意识到富人之所以越来越富有,穷人之所以越来越穷,中产阶级之所以总是在债务泥潭中挣扎,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他们对金钱的观念不是来自学校,而是来自家庭。

在学习上,两位爸爸都鼓励孩子好好学习,但穷爸爸代表了我们中大多数人的想法,取得学位证书以此来敲开一份好工作的大门,而穷爸爸认为学校是开端而不是终止。在《大学的意义》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在选择大学时就和未来的职业挂得太紧,扼杀了自己对自然界、对社会、对科学研究的兴趣,那么大学学习实在是一件痛苦而无趣的事情。”这和富爸爸的观点一样,我们不能因为太注重于“专业化”发展而限制了自己对其他领域知识的了解受过良好教育的爸爸工作越来越努力,也越来越具有竞争力,但他也更深地陷入对自己专业特长的依赖之中。虽然他的工资收入增长了,可他的选择机会却消失了。一旦一个人停止寻求知识和信息,就会变得无知。因此,人们需要不停地与自己作斗争:是通过学习打开自己的心扉,还是封闭自己的头脑。就像作者推荐一位想当畅想书作家的记者去学习销售课程一样,有的学习看似无用,却是帮助你达到目标的“无用之用”。多背景知识让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思维更加活跃,多领域的结合也能迸发出新的创意与想法。学习商科的过程中,了解国家的经济背景,法律,会计、投资、营销,跨国商务交流文化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越来越多的职位寻求全方位人才的原因。

对于金钱,当要买一件东西时,穷爸爸会说“我可付不起”,而富爸爸会问“怎样才能付得起”,这让我对钱有了新的认识,我们要让钱为我们工作,而不是为了钱工作。“人生实际上是在无知和幻觉之间的一场斗争。”金钱就像是在驴子面前吊着的胡萝卜,吃掉了之后仍要继续努力地工作,恐惧和欲望,使人们落入一生中最大的陷阱。

如果我们只是为了钱而奋斗,那么我们最终将沦为钱的奴隶,如果让钱为我们工作,那么大钱生小钱,钱就会源源不断而来,这就需要我们的财务知识为支撑,期间还要不断的学习各种知识,而且要有坚强的意志,不怕失败,要克服我们的懒惰,善于运用我们的头脑。

同时,在理财方面,作者强调了增加资产和减少负债的重要性。那么首先就要理解资产和负债的区别。现在很多工薪一族成了房奴,每月被房贷压得喘不过气,所以在不同阶层的人要知道自己的定位,不然你以为购入的资产其实会变成你的负债。从另一角度看,这也看出培养富有财商头脑的重要性,为什么有很多人投资房地产而致富,是因为他们懂得获取信息,善于思考,会寻找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商业机会,大多数人看不见这些机会因为他们忙着寻找金钱和安定,所以他们得到的也就有限。

最后是自我成长的重要性。如今,“斜杠青年”成了很多年轻人的代名词,那就是都有自己的主业,然后再利用已有资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专注于自己的事业的同时通过不断学习来给自己“加杠”,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为自己增加更多的渠道。书中说到:“对于受过良好教育的爸爸来说,稳定的工作就是一切。而对于富爸爸来说,不断学习才是一切。”

最新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研究穷人经济学的经济学家说明我们越来越重视改善贫富差距,作为参考,《穷爸爸富爸爸》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当然,书中作者致富的道路不适用于每个人,不同的国情也有不同的背景,但是两位爸爸对学习,金钱,工作等不同态度让我们明白不同的观念造就了人们不同的行动和未来。

18金融张馨然:《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提到经济学,或许我们脑海中首先想到的就是各种晦涩难懂的图表和数据,各种复杂繁琐的公式和概念。因为这是我们的课本带给我们的直观感受,然而,直到我读到《牛奶可乐经济学》这一本书时,我才明白:原来经济学也是一门生动的学科,它并不像看上去那么遥不可及的学科,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在生活中,大家其实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即大多数牛奶是用方盒子装,而可乐是装在圆瓶子里的。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不是牛奶装在圆瓶子里卖,而可乐装在方盒子里卖呢?《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中就解答了这样在生活中被我们忽略的经济学问题。《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就是通过这一种与学生问答的方式,用一个个被我们忽视的生活事例,将经济学的知识化繁为简,在一个个小故事中弄懂经济学原理。

我们这里就先就上述的例子“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瓶子里卖?”,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个经济学中的基本假设和基本原则。经济学原理都是建立在一个叫“理性人”的基础上,这里的理性人就是指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一个原则,它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通俗点来说,就是人们在生活中往往会选择那些额外效益大于成本的活动。既如此,明明方形容器比圆柱形容器更能经济地利用货架空间,那么,为什么饮料生产商坚持使用圆柱形容器呢?

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所有可乐瓶子,不管是玻璃瓶还是铝罐子,都是圆柱形的;大多数牛奶盒子却似乎都是方形的。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生活中可乐大多数是直接就着容器喝的,所以,由于圆柱形容器更便于手持,这一便利抵消了它所带来的额外存储成本;而牛奶却不是这样,因为人们大多不会直接用盒子喝牛奶。可就算大多数人直接用盒子喝牛奶,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它们也不大可能装在圆柱形容器里贩卖。因为方形容器虽然能节约货架空间,但在这一事例中,因为超市里大多数可乐都是放在开放式货架上的,这种架子便宜,平常也不存在运营成本。但存放牛奶的冰柜很贵,运营成本也高。因此,冰柜的存储空间相当宝贵,从而提高了用方形容器装牛奶的收益。

除此之外,还有为什么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门上要安锁?为什么几乎全新的二手车比真正的新车便宜得多?为什么股票分析师很少推荐卖掉哪家公司的股票?这些有趣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我们在这本书中都会了解到。在这本书中作者会利用经济学思维,但幽默通俗的事例及语言给大家一一做出的解答。

本书作者是美国的康奈尔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罗伯特·弗兰克,他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往往苦恼在冰冷的公式与枯燥的图表上,于是他想到了一个方法: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寻找一些实例并与课堂上的经济学理论相结合,写出一个小论文作为作业。这也是这本书产生的一个契机。就像本书的中文书名“牛奶可乐”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实例。

其实《牛奶可乐经济学》这一本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些问题的答案,还提供给了我们思考的角度,与此同时,不仅会增长与经济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还是对我们思维方式的启发。这本书教会了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生活和工作,并让我们学会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巧妙地应用经济学原理。

这本书让我体会到经济学不一定是那些复杂的公式图表,也可以是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它的规律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很普遍的应用于生活。它所体现的地方,不仅在于图标中的点线数据分析,也在于日常生活的生活需求。正如那样一句话,如果你不能把概念拿出教室去应用它,就不算是真正理解它。只有当自己能够将概念应用的活灵活现时,它才会真正的属于你。

总之,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很简单,它能够将知识简单化、趣味化,使我们能够较为容易的了解、接受。在学习新的知识时,兴趣对接受能力有很大的影响。这本书不仅能让你学到与经济学相关的知识,还让我们学会对身边的事物产生思考。

18经济王婷:《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看完最后一页,合上书,带着愉快和轻松的心情。最后的结局让人舒心,感谢毛姆的一念之间。

最后几页看得有点不耐烦,很着急知道大结局,看到菲利普和萨利求婚,让我长出一口气。

几个星期以来,在《人生的枷锁》里伴随着主人公菲利普从一个懵懂的孩子,到三十岁谈婚论嫁。毛姆写得真好,让人手不释卷,欲罢不能。

菲利普是个天生有缺陷的孩子,有一只畸形脚,父母早逝,由当牧师的伯父和伯母养大,开始他把人生的目标定位成一个牧师,但是当他真心实意地祈求上帝在他身上创造奇迹——一夜之间让他的脚恢复正常——没有实现后,他开始质疑上帝和曾经笃信的宗教。他后来放弃了对宗教的信仰,这让他感觉心灵得到了自由。

菲利普先去德国求学,之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感觉是特长的技能——画画,选择了去巴黎学画,后来又因为认识到自己没有出类拔萃的绘画天赋,转而学医。其间,他先在德国与一位年长他很多的女人交往,这交往与爱和感情都没有关系,菲利普在这段感情里收获了自信。畸形脚一直是他心里最大的症结,让他无法直视自己,他始终是自卑的。当他带着自卑的心对那个女人表达了爱慕并且得到了回馈以后,他感觉到了成就感,同时也不再爱慕那个女人。这段感情虽然让人感觉他有些不道德,但是其实完全可以理解。那个时候他还很年轻,他既不懂得爱,也不懂得责任,他只要证明自己是个有魅力的人并且是个可以吸引女人的男人。

之后,他遭遇了纠缠他一生的女人,她一无是处,可是他偏执而不能自持的爱她。那个女人从来都不爱他,甚至都没有对他表现过善意。她集冷漠、残忍、世故、虚荣、虛伪等等恶习于一身,也并不美丽。但是在菲利普看来她是美的,他捕捉着那个女人身上所有缺点中零星裏挟的温情,当做幸福,聊以自慰。那个女人因为别的男人更有钱而拋弃他,然后又因为被那个男人骗,回到了菲利普身边。菲利普以一种近乎变态的包容接受了她和那个骗子的孩子,然后她跟菲利普的一个好朋友相爱并且拿着菲利普给他们的钱私奔了,可是又被抛弃了。之后她上街卖淫与菲利普邂逅,菲利普再次收容了她。不过这次菲利普发现,自已不再爱她了,他对她仍然带着特殊的感情,只是不再爱她。后来那个女人因为不能接受菲利普不再爱她的事实,把家里的所有东西砸个稀巴烂之后,离开了他。又过了一段时间,那个女人又来找他,让他看病。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说明,但是可以从书中推测她得了艾滋病。她得到了菲利普给的药物,身体有所恢复,但是明知道自已有病,仍然好吃懒做不找正经工作,而是继续上街卖淫。最后菲利普终于跟她大吵了一架,愤然离开,从此再没有见面。

这段对菲利普至关重要的爱情,非常匪夷所思。他始终能从她身上看到这样那样的缺点,并且情不自禁的看不起她,但是却又被她的一个笑容或是一句温柔的话弄得神*颠倒。这“爱”不伟大,但是很强大,它驾驭着菲利普,他虽自知,但是无法自拔。但是,这并不是小说中所要写的“人生的枷锁”。

书中菲利普有一个朋友,是个不得志的诗人,他们算不得亲密,但是那个诗人最后的日子享受着菲利普给他提供的物质。虽然另一个评论家说这些物质束缚了诗人的灵*,但是这些物质条件的改善,确实让这个诗人的灵*也活了更长时间。诗人最后死在了菲利普给他提供的房间,死的时候身边没有人。眼睁睁的看到死亡,让菲利普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并且终于得出了结论。他曾经问那个诗人,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那个诗人笑而不答,后来送了他一小块肮脏的波斯地毯。诗人死了,菲利普看着那块地毯,顿悟了。人生根本就没有意义,不管任何的开始或任何的结束,最后都是一无所有。就像那块地毯,完全没有意义,它存在的意义不在于它存在,而在于它呈现的色彩和花纹。人活着就是在编织这些花纹,而“幸福”并不是唯一完美的图案。在发现可以不以幸福与否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后,他又一次自由了。因为他可以从另一角度看待自己的人生了,并且决定努力织出对自己来说美丽的花纹。后来有段时间,因为跟那个女人的挥霍和投资失败,他极度落魄,辍学,无家可归,露宿街头。幸亏有个朋友接纳了他,并且帮他找到了工作。之后,他懂得了每一分钱的来之不易,事事努力,做事谨慎,安于稳定和清苦的生活,以前学的本事居然也派上了用场。这样过了两年,伯父去世,他又继承了一笔遗产,重修学业,希望在自己拿下了医生资格后,成为商船的随船医生,周游世界。就在他的计划按部就班进行的时候,他跟接纳他的那个朋友的长女发生了恋情,并且怀疑那个女孩怀上了自己的孩子。他对于未来的规划又一次完全被颠覆,他思忖再三,决定为了那个女孩放弃自己的梦想,带着她去过平淡安定的生活,他认为他将为了她做出牺牲,并且由此觉得自己非常伟大。但是命运又一次戏耍了他,那个女孩并没有怀孕,他的梦想再一次冲他招手。让他自己奇怪的是,他并没有庆幸和欣喜,反倒十分失望。他再次有了选择的机会,但是他发现他一直憧憬的周游世界,并不比一个温暖的小家对他的诱惑力更大,他最后仍然选择了跟那个女孩求婚。小说结束。

小说的题目叫做《人生的枷锁》,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一直想找到答案,作者到底认为什么是人生的枷锁?既为枷锁,又如何挣脱?

整本书看完,我似乎还是茫然的。我虽然注意到了主人公两次悟道:一次是打破对宗教的信仰,一次是见到死亡后关于生的思考。但是似乎哪个也够不上“人生的枷锁”这个高度。

不过当我再次问自己:“在书中看到的人生的枷锁是什么?”的时候,一个答案无比清晰的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什么是人生的枷锁?人生的枷锁就是人生本身。

活着,就是人生的枷锁。宗教、爱情、友情、亲情、金钱、牛奶、床铺、皮鞋、面包,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枷锁。现实,就是枷锁。菲利普在枷锁的禁锢之下,挣扎着,寻找着,但是他依然宽容、幽默、正直、坚忍,也依然渴望爱。他不断地修正自己,补充自己,让自己更加强大。

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好多共鸣,这可能也是我觉得这本书写得好的缘故,比如说读书的乐趣、隐性的自卑、困感、穷苦、理性与感性的挣扎;也在许多地方得到了启示和鼓舞,比如人生是否精彩并没有绝对的标准,比如尽管遭遇挫折还是要努力往既定的目标前行。

人生是件复杂的事情,人们讲了几千年,始终说不清,估计再讲几千年,也依然说不清。人生的枷锁永远与人生的意义同在。

18人力李安洁:《大学》读后感

心系家国,勇担责任

身处一个急功近利的快节奏时代、一个心气浮躁的社会里,人们容易被物欲所左右,在追逐所谓“成功”的过程中丢失其本心。路漫漫其修远兮,人生征途上总需要一座明灯替我们照亮前进的方向。而国粹经典《大学》便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盏指路灯,引领着当代青年心系家国,勇担责任。

《大学》全文以由小及大的方式,深入阐述了个人修身养性、树立志向对于家庭、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重要影响。《大学》强调了提升自我过程中应当形成的诸多品质:严谨细致、真诚坦荡、仁爱宽厚、以身作则等等,这些品质既是支撑个人追求理想抱负、实现自我价值的中流砥柱,也是推动社会安稳发展、国家欣欣向荣的强大动力。将“小我”与“大我”紧密相联系的,便是当今人们所强调的“责任感”。

鲁迅曾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古时的贤良之士以振兴华夏为其使命,胸怀社稷、心系黎民,终得“留取丹心照汗青”,为世人所铭记;而在当代社会,“责任感”一词也有了新含义:其更强调个人理想和国家理想相结合,鼓励人们为社会添砖加瓦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

“中国梦”是华夏民族的美好愿景,也是每个中华儿女的理想目标。《岳阳楼记》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个人力量看似渺小,可是当所有人都行动起来时,我们便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千百年来,古老的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百折不挠,于灾难中振作、浴战火而重生,终得以延续并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凭借的正是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抗战时期,民族患难,无数烈士拯救苍生与水深火热之中,以血肉之躯为人民筑起安全的屏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无数援手伸向遭遇地震创伤的汶川,废墟上重建起新的家园。奇迹由每一个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中华儿女所创造,梦想由每一个肩负使命、敢为人先的炎*子孙所实现。

众志成城,齐心抗“疫”。岁末年初,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华儿女没有退缩,而是严阵以待、各司其职。我们看到年近百岁的专家奔赴前线,有条不紊地组织着科研工作;我们看到英勇无畏的白衣天使们坚守岗位,夜以继日地从死神手中挽救回生命;我们看到汗流浃背的建筑工人们争分夺秒,以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建成医院……一线工作者们全力以赴的背后,也有来自后方成员们的默默支援:有放弃休假全力投入生产的医用物资厂商,有征医院的爱心人士,有志愿搭载医护人员上下班的出租车司机……大难无情,人间有爱,我们将凝聚举国上下之力量拨开乌云,必能望见胜利的曙光!

《大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学生,我们或许难以向社会贡献直接价值;而作为当代青年,国家民族的未来需要我们牢牢把握。吾辈当今之责任,便如《大学》所云:“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固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及。”勤勉好学,是以实现家国理想;格物致知,是以复兴民族大业。我们是家庭的一份子,亦是祖国的希望;我们为遨游学海所积淀的心血、为梦想执着所留下的脚印,终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源源动力。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不仅是古代儒学之士的人生写照,也将成为当今有识青年的座右铭。心系家国、勇于担当,我们将在追寻理想的征途中乘风破浪、奋勇前行!

捧一本书,静坐桌前

与文字交流,与作者洽谈

沉浸在浓浓的书香气息里

便是这春天里的一桩美事

扫一扫
1
查看完整版本: 商ldquo疫rdquo战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