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作为大众心理学里程碑式的著作,已经被很多人以各种形式解读过了,所以我就不写总结性的笔记了,给各位读者提供一个很少有人写到的视角,联系其他书籍,讲一讲我对《乌合之众》的理解
第一部分:与《思考,快与慢》的联系关键词:《思考,快与慢》、杏仁体、前额叶皮层一、系统1和系统2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的著作《思考,快与慢》中,写到人有两个思考系统系统1,源自人的本能反应,是进化过程中刻在基因里的,主要跟大脑中的杏仁体有关,特点是反应快,不准确,经常犯错,但是消耗能量少。系统2,与人的本能无关,主要跟大脑的前额叶皮层有关,反应很慢,同时消耗能量大。系统1负责情绪,反应人类感性的一面;系统2负责思考,反应人类理性的一面。为什么会有两套系统呢?这是进化带来的结果,系统1的特性是为了在原始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因为物质匮乏,人类的祖先经常要饿肚子,所以必须要减少耗能。杏仁体做出反应都是潜意思,不需要思考,非常节省能量,比如手被开水烫了会马上缩回来。同时要反应够快,不能犹豫,否则就会丧命。比如草丛里突然出现一个动物的身影,你看不清,可能是一只鹿,也可能是一头狮子。但不管是鹿还是狮子,系统1的反应就是先跑再说。因为如果是鹿,跑了也没什么损失。但如果是狮子,等到你确定它是一头狮子的时候,再跑也来不及了,会被狮子逮到咬死。直接跑的犯错成本很低,不直接跑的犯错成本就是死亡。而主导系统2的前额叶皮层在思考时需要耗费大量的能量,所以我在做数学题的时候会非常痛苦,导致我很排斥学数学。这是人体在自然环境下的保护机制,避免人类做太多耗费能量的思考。它让人类学习的时候容易犯困,强制给大脑刹车,保存能量。因为自然环境不需要大量的思考,跟文明社会不一样。所以直接跑的人,生存下来的概率更大,基因也就留存下来了。没有直接跑,还要观察一下的,就被狮子咬死了,也就没有机会繁殖下一代了。综上所述,人的本能就是要简单、快速地做出反应,为了节省能量和保命,几百万年进化的结果,短期无法改变。这也是我认为,导致人群会成为“乌合之众”的底层原理之一。二、行为偏差基于人的基因更倾向于快思考的本能,会出现很多行为偏差,其中有三个我认为跟《乌合之众》相关性比较强。1.有限注意力偏差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会倾向于记住最容易让大脑记住的信息,其他信息则容易被忽略,一般来讲,有三种类型的信息更容易被记住近期发生的事件、媒体报道、突出事件这三类信息很好理解,我就不具体解释它们为什么更容易被大脑记住了。人群很容易被这三类信息影响,成为乌合之众。2.羊群效应羊群效应可以说是乌合之众最典型的特征之一,这也是因为进化的结果。在自然环境中,模仿别人,会增加生存概率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草原上,当你发现身边的人突然都往一个方向逃跑,不要犹豫,也不要问别人为什么逃跑,跟着一起跑就对了。因为这时大概率是有食肉动物来了,不跑就死了。再举个例子,欧洲刚从美洲引进玉米的时候,大多数穷人都会以玉米为主要食物来源,因为相比其他作物更容易生长。但是玉米缺少维生素B3,导致穷人长期缺乏维生素B3,得了糙皮病,死了上百万人。但是美洲人却没事儿,因为原住民会往玉米里面加树皮和贝壳的灰烬,这样可以补充维生素B3,但这些原住民显然不懂这些生物学知识,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加树皮和贝壳的灰烬,只是因为他们的祖先是这么做的,所以这个传统就留下来了,所有人都效仿。以上两个例子,就是羊群效应的底层原理。人类进化出了镜像神经元,会让人很容易模仿别人,因为这样会带来进化优势。3.因果性偏差人们喜欢给已经发生的事情找原因,但现实中很多事情的原因很复杂,或者就是偶然事件,并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但是远古的人类祖先理解不了随机事件的复杂性,更别提什么概率和蝴蝶效应了,所以必须要找一个简单的原因来解释他们理解不了的东西。阴谋论也就这么产生了,当发生一些重大事件,人们却找不到原因时,只要是看似有那么一点儿相关的东西,不管理由多么牵强,都可能被人们强行绑定在一起,想出一个可以让大多数人理解的理由,来解释某件事。虽然经常出错,但阴谋论也总比没找到原因好。就比如很多键盘侠说现在的疫情是美国的基因武器搞的第二部分:与《蝇王》的联系《蝇王》是一部寓言式的长篇小说,作者威廉戈尔丁凭借《蝇王》在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小说讲了一群孩子被困荒岛,引发的悲剧。具体情节就不描述了,总体的剧情发展就是刚开始孩子们还井井有条,但是最后由于有两个孩子争夺首领的位置,释放了人性恶的一面,酿成了悲剧。小说中的孩子分成两个阵营,就像上学的时候男孩子会分拨儿打架一样,总想划分我们与他们、自己人和敌人,这是人类的本性。远古的人类祖先,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除了自己的部落,其他同类在他们眼里就不是人,跟动物一样,最好把他们全都杀死,抢夺他们的食物和地盘。而且人类相比其他动物,力量小太多,所以团结自己人就非常重要。这种留在基因中的本能,会让人们总是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划分自己所在的群体,并且对群体以外的人或多或少地存在敌意,比如宗教、国家、种族、阶级等等。电影《卢旺达饭店》的背景是非洲国家卢旺达的种族屠杀,但其实卢旺达这个国家并没有民族之分,是比利时在殖民时强行把卢旺达人划分成胡图族和图西族,并且刻意制造种族矛盾。而卢旺达的人民就真的相信自己是属于其中一个民族的,并且为之杀害同胞。这种悲剧在这颗星球上不算是稀罕的事情,至今仍在不断上演。就像《乌合之众》里描写的法国大革命,一群法国人一边高喊着崇高的口号,一边杀害其他法国人。第三部分:与《三体》的联系《乌合之众》里有一个段落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个成功者,每个得到承认的观念,仅仅因为成功这一事实,便不再受到人们的怀疑。成功是通向名望的主要台阶,其证据就是成功一旦消失,名望几乎也总是随之消失。昨天受群众拥戴的英雄一旦失败,今天就会受到侮辱。当然,名望越高,反应也会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群众会把末路英雄视为自己的同类,为自己曾向一个已不复存在的权威低头哈腰而进行报复。……信徒们总是穷凶极恶地打碎他们以前神灵的塑像。科幻小说《三体》中,第二部的主角叫罗辑,他拯救了人类,在这过程中,他两次被人类奉为神,又两次被人类抛弃。所以小说中有一句话单独作为一个自然段:人类不感谢罗辑。乌合之众喜欢把自己无法完成的事情或者自己应该承担却没能力承担的责任,推卸给一个英雄,希望他能帮自己完成,从而满足自己逃避责任和不劳而获的欲望。但是英雄的宿命就是只要成功一次,就必须永远成功下去,只要失败一次,就会跌落神坛,被崇拜者唾弃。因为只要一次失败,就会让乌合之众发现自己的痴心妄想是多么的可笑,并且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想吃天鹅肉的癞蛤蟆,但是他们不会谴责自己,那样太痛苦了。和其他乌合之众一起唾弃英雄,还能找回一些心理安慰和宣泄情绪。结语:《乌合之众》作为经典读物,值得每个人阅读一遍。但全书脉络不清晰,车轱辘话来回说,读完发现并没有想象的水平那么高。所以我并没有很认真的做笔记,而是发散思维,联系读过的其他书籍,尽量找一些不同的观点表达读后感,希望读者能有新的收获。窦鹏旭我的读书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