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新资本论与印象经济学
TUhjnbcbe - 2020/10/26 2:34:00
治疗白癜风应到北京那家治最好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613605.html

前言

梵高身后,名满天下

电视剧《天道》中,芮小丹说过一句话:“如果我的能力只能让我穷困潦倒,那穷困潦倒就是我的价值。”——这句话表面上看是从个人角度对自身价值的正确认知和独立的人生态度,但是也隐含了这样的事实:现代社会并没有公平地认可每个普通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对贫困潦倒的坦然接受恰恰是对人类经济活动不公平的控诉。

84岁的索罗斯在达沃斯宣布退休。这位传奇大师终于说出皇帝的新装: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教授的新作《美国真相》中道出了当下美国的真相:“在过去40年里,美国对市场的重组导致了增长放缓和更多的不平等。市场经济有很多种形式,但美国选择了一种不利于大部分人的市场经济。美国现在必须再次改写市场的规则,以便让经济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斯蒂格利茨教授批判了市场原教旨主义下市场势力的作恶并揭示了美国现行经济制度在多方面的症结所在。他在书中开出了药方,因此该书的副标题是:进步的资本主义。也就是说他寄希望于能够对资本主义进行颠覆性的改良以使资本主义获得进步,虽然其药方带有明显的社会主义思想。

10年前中国人民大学翟东升教授就预言了“去全球化”,他在《中国为什么有前途》的著作中把全球经济体系分为4类国家,并且判断中国当时正在接近第2类国家,美国是第1类国家。他还提出了以下展望:“20或者30年后,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也许可以生成这样一种场景:中国*府治理着中国,向全体国民提供着一系列公共产品,包括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市场等方方面面,但是却不向中国国民征税。凭着它对中国这个世界最大消费市场和最大工业国家的管治能力,凭着人民币国际化之后为全世界印钞票的特权,凭着对全球经济波动节奏的主导权,凭着历史遗留下来的巨额资本积累。”简而言之,中国将取而代之美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获益者”地位。

无论是翟东升教授对世界经济体系的解构还是斯蒂格利茨教授对美国经济制度的把脉都鞭辟入里,前者把世界经济体系的博弈和不公平梳理得一清二楚,后者则道出了富人利用资本优势在所谓的市场势力作用下对穷人剥削的本质。两人都反映了身处某个国家社会的烙印,一个是追赶者的决心,一个是领先者的忧虑,一个是国家之间经济博弈的宏观策略,一个是国家经济制度改良的良苦用心。

然而两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一个前提:他们认为现代经济制度基本是合理的,是全球经济活动的基础,他们所作出的结论都是在共同的体系基础上的不同角度分析,而其结论一个是需要对经济体系加以改良然后保持继续领先,一个是需要对经济体系加以利用实现弯道超车。

按照翟东升教授的观点,美国是世界经济体系不公平的受益者,中国将立志于成为下一个。站在国家和民族的立场来看这样说没有错,可是站在人类社会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经济基本结构的目的来看却错了。当然翟东升教授是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从专业角度来说正是恰当的。

可是现代经济制度真的合理吗?斯蒂格利茨教授所说的“不利于大多数人的市场经济”真的只需要进行改良吗?颠覆性的改良能起到作用吗?城头变幻大王旗的世界经济博弈历史就应该永远延续下去吗?经济学难道就不可以成为一栋完工的大厦吗?世界经济博弈难道不能是越来越趋向于公平的合作吗?

如果马克思活到现在,他一定会说:你们都错了!虽然我的《资本论》没有解决全部的问题,但是研究方向正确,怎么过去年以来反而让似是而非的错误理论大行其道呢?更不可原谅的是,错误的理论把这个世界弄得乌烟瘴气、乱七八糟,甚至人类社会一度濒临灭绝。用现在00后的话来说,真是炸都要气肺了。

印象派绘画追求对世界的直观感受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刚开始并不被人们所接受,甚至连“印象派”也是学院派画家们嘲讽其作品的用语。然而,当人们习惯于后退几步观察印象派画作的时候,慢慢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真实世界的美。

观察经济活动也是如此,当你站在社会学的维度用直观的感受去品味经济活动的本质内涵的时候,当你放弃套用刻板的学术观点的时候,当你敢于质疑现存的一切事物的合理性的时候,当你回到人类社会活动本原的时候,全新的体验和思考就会扑面而来。《新资本论与印象经济学》,就是这样一个粗糙的作品,是试图换一种方式去看待经济活动的尝试。

《资本论》敲响资本主义的警钟,《新资本论》敲响资本主义的丧钟,《印象经济学》迎来真正人类社会的诞生。《新资本论》更加本质地揭示出人类经济活动产生问题的真正原因,《印象经济学》开出更科学更底层更彻底也更简单的药方。——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罢了。

你会读到以下事物被彻底否定,或许你的工作就包含在内,如有不快敬请谅解:货币发行、利息、国债、银行、金融投资、资产证券化、金融产品、金融杠杆、汇率、外债。我称之为资本主义的十大恶魔。或许如唐伯虎所说,世人笑我太疯癫,我道世人看不穿。

你会发觉斯蒂格利茨教授的《美国真相》其实并没有挖掘出最底层的真相,仅仅归咎于市场势力的说法不如对市场内外之分的解析;你会发觉马克思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不如劳动价值常数的概念更好用;你会发觉翟东升教授的新作中提出的民本主义*治经济学仍然使用着现行经济体系的地基,但这地基未必坚固;你会发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有些元素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似乎有种螺旋式发展的感觉;你会发觉华为被扼杀的最根本原因不是其科技能力而是其生产资料共有制动摇了资本主义的根基——资本雇佣制度。

当然你也会读到替代现代经济体系的颠覆性的具体再设计而不仅仅是改良。设计肯定不是完美无缺的宏伟建筑,但是其地基必须是坚不可摧的——我努力做到这一点。如果能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思想束缚,或许你会欣然接受,最起码会引发你的沉思。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请不要带学术审视的眼光阅读,纯粹用感觉去体验我所描述的客观事实本质和所比喻的事物内涵,或许你能发现经济学本该是印象派的,也或许印象经济学和印象派绘画一样需要时间才能被社会所普遍接受和认可,甚至如梵高的艺术价值死后才被发现。

两百年来的经济学不过是不同经济场景产生不同的片面理论,从来没有根本性的进步,而其他诸如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和突破。为什么经济学给人的感觉是在兜圈子呢?因为从一开始就选择了错误的方向,所以始终在黑暗中摸索。马克思曾经打开了一扇窗,可是窗外又被一些人砌了一道高墙。

真希望能够把对经济活动的思考写得象《人类简史》一样介于学术和通俗之间,或者象《小岛经济学》一样生动有趣,太难了。或许我的文笔不够流畅,或许我的叙述有些啰嗦,或许我的架构不够完美,但我的分析一定是戳穿索罗斯所说的经济史谎言的利器,我的观点一定是经济学漫漫黑夜中的火光。有些事实一直在那里,就看你是否愿意正视它,是否愿意放弃前人误入歧途的教导和否定既成事实的东西。

《新资本论》

第一章经济与经济学

耶鲁大学经济学的教授Geanakoplos认为现行经济学模型的基本假设前提有严重缺陷,曾经专门撰文说明“杠杆周期效应”(leveragecycle)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市场拖垮。

约翰·布拉特更是指出所有经济模型“都不是数学运用于现实世界的经济问题”,而是把高深数学运用于“一种完全虚构的理想世界”。有些模型设计被认为是最杰出的经济学成就,实际上是纯粹的数学演算,不仅没有经济内容,而且没有数学价值。这些成果的作者“既不是数学家,也不是经济学家”。

他认为经济学理论的假设和模型设计,严重脱节于现实,略具常识的人也都能一望即知。它犹如皇帝的新衣,一直穿着,并且还要传下去。因为教授要吃饭,学生要学位,既得利益的“经济学家”还要继续浑水摸鱼。大家心照不宣,游戏就这样玩下去。

普林斯顿经济学教授莱因哈特表示:“世界金融系统的崩溃表明,我们经济学家根本不知道现实世界是如何运作的。我觉得很丢脸,决定不再教授经济学了。现在我改教《现代韩剧导论》。”

他真的在普林斯顿大学的个人网站发布了《韩剧导论》的课程大纲,并信心十足地认为:“尽管我从未去过韩国,但六年来我每天都在看韩剧。因此,我可以合理地认为自己是该领域的专家。”

——以上来自于网络的新闻虽然难以核实,但类似对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批判不胜枚举,那么到底该如何理解人类的经济活动呢?到底有没有正确的经济学呢?

经济的本质——不过是做饭吃

人类已经演化到不得不共同生存的程度,依靠分工合作才能活下去是人类经济活动得以存在的基础。正因为人类的劳动相互交织在一起,所以才有经济的产生,才有研究经济的必要。

最好的理解办法是不妨把人类社会看做一个人,一个生命有机体,这样才能得到对经济活动的正确认知。人要从食物中获取能量维持生命,然后可以去做其他的事情,诸如思考、学习、娱乐、社交等等。人类社会也是如此,需要经济活动提供能量。

通俗地说:经济就是做饭吃,食物口味合适而且能够吃饱,有力气去做其他的事情,包括*治活动、文化活动等。经济活动可以称之为生存活动,其他的则可以统称为闲暇活动。当然很多时候一些人的生存活动对应着他人的闲暇活动,这是集体做饭吃的特点,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会做所有的食品,需要交换。

哲学家告诉我们,人的意义就在于其闲暇时间干什么。每个人向社会提供自己的劳动的时候,都是在为他人和自己做饭吃,但是做饭吃绝不是其真正的人生意义之所在。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帮助、礼貌、关爱、鼓励、欢乐等等未必一定与经济活动有关。

如果社会每个人拼命地做饭,不断地进食,不断地扩张胃口,不断地积累食物,每个人都会变成大胖子或者巨人,根本没有时间和能力去做其他事情,哪怕是简单如狄奥根尼晒太阳的享受。这就是俗称的“消费主义”带来的恶果。

这种情况下,很多闲暇活动实际上是被裹挟的虚假闲暇活动,是为闲暇而闲暇。从这一点上来说,人类比动物愚蠢多了。狮子吃饱了可以和羚羊一起散步,说明它们懂得闲暇时间才是生命的真谛,猎取食物的生存活动是不得已而为之。

资本好比人类社会的胃,一个永远不知道吃饱的胃。人们常说社会病了,现代社会就是被资本这个大胃王绑架的贪食症大胖子,或者说生长激素过多的巨人症患者。至于资本如何做到这一点以及如何破解这个难题,需要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解析。

总结:经济不过是人们自己做饭和相互做饭吃罢了。有趣的是,很多经济学家未必懂得这个道理,那些急流勇退的经济学家或许是懂的。

人类社会的真正诞生

农业社会一个家庭首先要解决的必定是要组织什么样的生产、如何组织生产和分配,然后才是其他家庭问题的处理。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先得想办法喂饱肚子再去唱歌跳舞,现代社会也是先得建立合理的经济基本结构,再来考虑其他方面的基本结构。

在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回到合理的轨道之后,才有可能建立其他方面都合理的社会,诸如*治、文化、宗教、*事、教育、医疗等等。因为经济活动的方式决定了个人和社会整体的生存方式,如果生存基础出了问题,其他方面的社会问题不可能得到真正解决。

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致力于建立一个大同社会,也形成了诸如平等、自由、民主、博爱、和谐等概念。可是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却完全看不到这些原则的影响,与原始社会的经济活动不了同日而语。

作为整个人类生存发展基础的经济活动,人类对其认知出现了这样根本性偏差,实在是没有道理。只有经济活动正确,才能有其他活动正确的可能,就象婴儿的头没有先从产道出来,真正的人类社会自然也就无法诞生。

经济学的本质——做饭吃的五大要素

把人类社会看做一个大家庭,经济活动不过就是安排食物做饭而已。大家庭的食物安排需要考量几个指标:满足哪些人的哪些食物需求,选用食材和烹饪方式,如何分配食物,储备多少食物,确定食物消费规则包括厨余垃圾处理。

分别对应经济活动需要考虑的五大要素:合理需求,合理生产,合理分配,合理积累,合理使用。生产和分配是经济活动的核心和内在要素,是一定目标下的行动实施。而需求、积累、使用则是与外部相关联的要素,简称外联要素,是需要管控和确定的目标,主要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楚王好细腰影响饮食文化就是例子。

相应地可以得到经济学的定义:关于判断需求正确与否、组织生产高效与否、分配方案公平与否、积累财富适当与否、消耗财富适当与否的社会整体方案的研究。确立了五大要素的原则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去操作,任何经济问题自然可以迎刃而解。

从下面五个例子可以感受一下经济学本质:发动侵略战争的需求显然不应该被满足;专利保护下的重复研发显然没有遵循效率原则;工作差异很小的文员由于在不同公司而收入相差若干倍显然有失公平;短时间内制造的过量住宅或者商业地产显然超出必要的财富积累范畴;互联网大量的低俗信息则是社会财富没有被合理使用的典型。

从做饭吃来看呢?吃人肉显然是错误的需求;发明了一个新菜却不告诉他人烹饪方法毫无效率;给不同的人做同样的菜显然应该报酬一样;短时间内做了太多的海鲜根本吃不了是浪费;汉堡薯片大量消费肯定对身体健康不好。

讨论经济活动的原则

讨论经济活动的标准是判断其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目标,一切脱离人类社会学对经济活动的讨论都是空中楼阁,是迷失正确方向的没头苍蝇。正如脱离个人健康生活目标讨论做饭吃是不负责任的行为,经济活动是在外联要素的原则下开展内在要素,原则必须始终被牢记。

因此决不能把经济学片面理解为以生产甚至利润为对象的研究,经济增长率也不是需要重视和研究的指标。我们的目标是一个饮食正常和身体健康的人。当食物充足的时候,追求饭量增长率有什么意义呢?

只要食物充足又美味可口,是否增长并无多大关系。只有当人类主动增加闲暇活动量而导致生存活动量也增加的时候,由此而产生的经济增长才是有意义的。正如青少年的发育期饭量大增。

资本主义带来的生产力的飞跃与其说是巨大发展,不如说是拔苗助长和给孩子吃生长激素,并不是健康的经济发展,所以才会有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为方便理解再举个例子。如前面所说,闲暇活动才是人生的意义,比如打篮球就是其中之一。打多长时间篮球取决于个人的意愿,做多少饭吃取决于打篮球需要多少能量。为了提供打篮球所需体力而多做饭多吃饭很正常,为了多做饭多吃饭而拼命去打篮球的则是疯子,是典型的本末倒置。可惜的是,现在到处是疯子。

为了生产而研究需求和研究需求后再生产是两码事,反映对经济活动的不同认知。前者以生产为主导,就象有了一套厨房设备后拼命做饭吃显然是不合理的。后者以需求为主导,肚子有多饿就做多少饭。显然健康人和大病初愈的病人的饮食安排会不同。小孩子的饮食需要不断变化增长,成年人的饮食则是保持稳定平衡。

因此,经济是否需要增长和需要增长多少取决于经济之外的闲暇活动需要多少能量。而闲暇活动的安排取决于社会是否真正感觉到健康舒适,既不能是闲暇活动过少的低能量消耗,也不能为了尽可能消耗能量而“满负荷闲暇”。从这个意义上说,“舒适”才是经济学的第一原则,是社会健康舒适的基础。可以肯定地说,增长是个伪命题。

如果把人类社会所有的需求比喻为吃东西,即使在主食、菜肴、甜品的消耗量上会有变化,消耗品种上会有不断的推陈出新,但是每个人的饭量是有限度的,所以当到达某个极限之后唯一的可能增长来自于人口增长。

人体健康的标准不会有迥然不同的答案,所以经济学不应该是相反观点都正确的谬论,而是只有一种答案的真正学问,是归属于人类社会学的分支。正如海德格尔质问理性主义忘记了存在的意义,现代经济学同样忘记了经济的真正意义,所以才会盲人摸象,出现对立观点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奇葩现象。

总结:经济学就是对做饭吃时要考虑的全部问题的整体研究,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全部活动中纯粹的生存活动和为闲暇活动服务的生存活动。与*治和文化活动相比较,自由、平等、民主、博爱、和谐等因素更加需要融入经济活动之中。

可悲的是,经济学家大多数只看到了需求、增长、生产和分配,忘记了健康舒适原则,整了一堆变量和模型局限于经济活动的半条死胡同里面转来转去。有的经济学家以增长为首要目标,有的经济学家提倡健康的增长,而事实是健康是目标,增长并不一定是必需的。

至于各种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和特征,其实并不太重要,或者说属于低层次的问题。所有经济活动都是做饭吃满足食欲需求提供能量,都是由三个外联要素和两个内在要素构成,都依靠市场运行和展现。不同产业不过是食材和烹饪方式的不同,是主食、菜肴、甜品的差异,只要充分把握其性质和特点取舍即可。

本质上经济活动都是一样的,关键在于掌握经济活动的普遍规律,正如马克思揭示资本的本质。三个外联要素的原则是“正确”,生产的原则是“高效”,分配的原则是“正义”,或者统称为“合理”。内外五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出现问题,经济活动必定是不合理的。在分析经济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时刻牢记这个原则。

大道至简

当经济活动不健康、不公平的时候,当穷人竭尽全力却贫困潦倒的时候,当经济活动中充斥着类似于鼓励暴饮暴食、引导浪费食物、火锅底料加入罂粟壳、恃强凌弱强买强卖等行为的时候,所谓的经济学不去思考解决这些问题而去研究增长、均衡或者非均衡等问题就等于研究如何更顺利地杀人或者说对杀人犯视而不见。

千百年来的社会学研究忽视了经济学,经济学研究忽视了人类社会的根本原则,所以一直没有找到人类社会的理想社会形态。当经济活动回到正确的轨道之后,人类社会制度其他方面的建设就自然容易得多了。马克思的《共产*宣言》提出了基本原则思想,并不一定完全正确,所缺的是社会基本结构的具体设计。

据说,有位科学家拿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去请教爱因斯坦。爱因斯坦随意瞄了一下最后的结果,就说:“这个结果不对。”这位科学家有点不服气:“你连过程都没看,怎么就知道结果不对呢?”爱因斯坦笑了,说:“如果结果是对的,那么一定是简单的,是美的,因为自然界本来的面目就是这样,你这个结果太复杂,肯定是哪里错了。”后来,这个科学家认真检视了一下自己整个的推导过程,果然发现结果是错的。

其实经济学也是如此,简单得令人惊讶(《资本论》就是简单的小学数学),关键在于确定能够确定的考量因素,然后顺藤摸瓜抽丝剥茧确定其他因素。一个方程可能有多个未知数,但是如果每个未知数都有其确定的基本思路和解答方法,那么多元多次方程最终也不过是个一元一次方程。正如扫雷游戏环环相扣,逐步推演就可以排雷过关。

年来的经济学与上述方法背道而驰,不但没有理清思路确定和求解未知数,反而引入多个变量让方程无法求解,唯一的结果就是简单问题复杂化,背离了爱因斯坦的思想。当然这也是因为《资本论》发表之后,一直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完善,结果被资本催生的错误理论乘虚而入的原因。

第二章市场的内外之分

把经济活动理解为共同相互做饭吃之后,用“正确”“高效”“正义”三个原则去分析,很容易理解诸多问题,所有经济问题都可以在相互做饭吃的范畴找到类似概念和答案。

随便举例说说,比如购置的成套厨房设备是否浪费对应着产能是否过剩问题;每个人都拼命做菜,卖出去之后却希望对方只吃一半就倒掉,这就是产品的快速换代恶果;只管创新发明却不管环境污染,这就是厨余垃圾问题;做甜品的和洗碗的收入水平是否一样,就是劳动成果分配公平问题。这些都需要对经济活动彻底解构之后才能找到答案。

如果说闲暇活动的载体是多姿多彩的文化,经济活动的载体就是变幻莫测的市场,搞明白了市场就了解了经济活动的一切。与经济相关的要素都在市场中发生各种关系,形成多种结构,不同的关系不同的结构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健康程度,不同的经济问题都通过市场产生。

市场是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共同载体。正因为市场的特殊性,所以《新资本论》从市场开始研究,在有了整体认识之后再来研究其中的微观部分,包括劳动、货币、商品,以及宏观部分的资本、利率、财*、产业等。

市场是个万花筒的交易场所,经济活动需要考量的五大要素也都可以通过市场来观察。透过现象看本质之后会让人哑然失笑:原来都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罢了。当然这是在对市场进行层层解构之后的认知。

解构市场需要从最原始最简单的市场开始,一个你以为不是市场的市场。只有理解了这一个市场的本质之后,才能理解通常意义的市场本质。

家庭的本质——潜在的内部市场

集体生存活动的特征是追求每个人生存机会的均等以及付出得到的性价比合理性。集体闲暇活动则不同,打篮球可以只上场一分钟抢一个篮板也很开心,甚至就是在场下加油助威也很满足,重在参与没有利益诉求,不太会在乎机会均等和公平性。

作为生存活动的经济活动需要效率和公平,闲暇活动则是没有前置条件没有利益诉求的自由组合。当篮球比赛以获胜为目标而不是单纯以运动为快乐的时候,那就从闲暇活动变成了经济活动。

生产和分配是经济活动的内在要素,确定如何生产如何分配,是达成整体目标的行动。整体共同目标则需要确立经济活动的三大外联要素:需求、积累、使用,分别确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使用。

当需求、积累、使用三大外联要素确定之后,经济活动就简化为组织生产和进行分配两大内在要素的集体生存活动。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小农经济家庭都是如此:对规模小的经济活动来说,需求、积累、使用这三个方面很容易确定合理的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剩下的就是如何组织生产和分配了。

市场的目的是让每个人做最合适的事情,整体效率最大化。原始社会和小农经济家庭内部虽然看起来好象没有市场,但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每个人都尽量被安排去做最合适的事情以提高整体效率,分配也要让每个人都愿意接受确保公平,否则其内部矛盾无法调和。因此其整体生产效率必定接近最优,分配也必定接近最合理。部落和家庭内部实际上运行着一个潜在的市场。

为什么小农经济内部分工和分配都是合理的?苏联的恰亚诺夫生存小农理论给出了原因:因为以家庭为单位的生存共同体无法开除任何成员。不妨在此基础上发展增加一个结论:家庭成员越是自由平等,其内部市场配置效率越高。

也就是说,在一个成功的生存共同体内部,表面上看所有生产和分配都是集权和计划安排的,其实本质上是充分考虑每个人的需求和技能优势以后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特征的最优解。其内部基本实现了竞争、交易和分配都是以让计划更好地实现为目的。

生存共同体内部每个人的付出与分配本质上还是市场交易,只是他们交易的直接对象是集权计划者。集权计划者起到了一个中介的作用,了解每个人的付出优势,不断与每个人协商调整交易方案,最终达成一致。让每个人的劳动性价比最高,就是市场的优化资源配置。

即使集权计划者可以在内部没有形成共识下强制执行其方案,但是该方案仍然是一个交易,只要能够得到执行。正常情况下对内部市场交易不满的成员会暂时接受交易,他也一定会在之后得到某种程度的补偿,从长时间来看市场交易还是被所有成员认可接受。

内部市场的直观印象

著名的相声《五官争功》其实就是描述一个内部市场的典型。可以肯定地说,一切不是绝对僵化控制的共同体都存在一个内部市场。《康熙王朝》中索额图和纳兰明珠的*派之争所达成的官员任命的交易也是处在一个特殊的市场。

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几乎无处不在,因为交易无处不在。人类社会自从开始理性的群居生活,就自动形成了市场,而且不局限于经济活动领域。

奴隶主对奴隶的绝对统治谈不上内部市场交易,因为奴隶没有任何个人利益。这与绝对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样,参与成员完全没有自己的利益诉求方式,无法形成内部市场的交易博弈,自然不能实现提高效率、公平合理的生产分配结果。

自由主义者鼓吹完全竞争市场最好,可以比喻为自由流动的水,哪里有低洼处,哪里就立刻被周边的水填满,最后达到水平面的波澜不惊。当然这是最原始也最理想的市场状态。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有交易开始就形成了这样的市场。所以,市场并没有被贴上资本主义的标签,而是刻着自由主义的烙印。

可是别忘了,水要成其为确定形状的水是需要容器或者说堤坝的,要想达到水的自动平衡则必须要有边界和水位的限制的。从这一点来说,市场同时也刻着集权主义和共同目标的烙印。

西方经济学家给计划和集权扣上了没有效率和没有公平的帽子,然而他们无法否认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一个集权和计划的主体,不过是小农经济家庭的放大版本。同样道理只有以集权和计划为前提,在企业内部潜在的市场中充分博弈,才能得到生产和分配的最优解。

可以肯定地说,苹果手机就是在苹果公司内部市场充分博弈后发明的。没有集权和计划,人类无法完成任何一个伟大的成就,自由市场的交易行为不过是为集权和计划提供生产要素的一种方式,正如苹果手机现在的生产方式中最重要的仍然是集权和计划。

企业外部是市场的海洋,企业内部又何尝不是潜在的市场暗流呢?有分工和分配就会有博弈,有博弈就会有妥协,有妥协就会有市场交易,无论这个市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无论交易是直接交易还是通过集权计划者这个特殊中介的潜在交易,或者外部市场交易与内部市场交易的结合。

无论是内部市场还是外部市场,都是全体市场成员通过自己的劳动付出,共同实现一些生存活动目标,得到一些利益分配。当然其沟通协调达成交易的方式存在巨大的差异。区别就在于是有共同目标的自由主义还是绝对独立的自由主义。

前者有集权计划者对成员的充分了解和沟通磋商,在此基础上拟定三大外联要素整体目标、生产分配两大内在要素实施方案,其市场博弈不一定是经过内部成员充分博弈的,但如果是经过充分博弈的,那么交易结果必定接近最优。

内部市场交易隐含在内部分工和分配之中。而外部市场则是直观的直接交易,无论是生产还是分配基本都用价格来作为博弈妥协达成一致的条件。外部市场的博弈一定是充分博弈的直接交易,不排除对经济活动三大外联要素边界的突破。因为其三大外联要素不是共同约定不可逾越的红线,更没有一个统一的协调者。

外部市场之所以产生,是因为由于生产分配的规模扩大,集权计划者或者说整个社会再也没有必要也没有办法轻易达成一个共识,以确定每个需求对应的生产价值多少,因此不得不让提出需求和提供生产的当事双方自主决策,由市场交易机制自动匹配。

外部市场只要交易双方达成交易,就等于其被市场全体成员认可,或者说其交易是在市场充分比较后的最优选择。这就完成了从内部市场到外部市场的演化过程,也就是说让市场成员充分博弈的代价是放弃了内部市场对三大外联要素的统一考量。

这样真的完美吗?博弈论早就告诉了我们答案是什么。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的差异性分析可以让我们明白西方经济学家倡导的市场经济和自由主义有哪些缺陷。

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的不同特征

1、成员关系不同

基于生存压力和伦理原因,原始社会和小农经济家庭内部市场成员之间是互助互爱关系。处在生存共同体之中,运转良好的企业内部也类似于这样的关系。当然其关系牢固程度要远远弱于血缘伦理建立的家庭关系。

外部市场中的成员之间是零和博弈的竞争关系,交易一方的付出增加必然是交易对手的得到增加。由于没有其他因素把两者捆绑在一起,所以是纯粹的零和博弈。

2、交易体系不同

内部市场有一个共同的整体目标,将其分工分解到成员个体,是合作完成一个任务,共同分一块蛋糕。交易在整体与所有个体之间一对多进行。个体会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资本论与印象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