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ldquo三农rdquo经济学话
TUhjnbcbe - 2020/10/27 13:25:00

中国特殊的农情以及丰富的实践探索,决定了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应该能够做出特殊的理论贡献,并形成和确立有影响力的经济学话语体系与话语地位。本文首先基于研究对象(农业、农村、农民)性质的差异,分析了“三农”研究话语表达所存在的描述现象化、议题离散化与分析碎片化问题;然后,通过文献计量回顾了“三农”研究的经济学话语地位、演变轨迹及阶段性特征,揭示了“学术繁荣”背后所存在的不足;接着,通过对“三农”研究的经济学话语现实进行反思,从研究边界与知识分工的角度,阐明了农业经济学与农村经济学的话语定位。本文认为,“三农”问题研究及其经济学话语体系构建,必须高度重视科学问题导向与研究范式。提升中国“三农”研究的经济学话语地位,需要从本土化与国际化、历史遗产与现实价值、情境依赖与知识创造、反常现象与独辟蹊径、学术规范与思想碰撞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关键词:“三农”研究;话语体系;农业经济学;农村经济学;研究范式;

中国改革开放所创造的“中国奇迹”与“中国道路”,受到了世界范围内广泛且持久的瞩目。改革开放起源于农村,农业的增长、农村的转型与农民的贡献,支持了中国的重新崛起。4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也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农业农村面貌。总结和探索丰富的社会实践,深入推进“三农”领域的学术研究,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人口大国,是农业大国,更是小农大国。农业大国的历史沉淀、“大国小农”的运行逻辑、农村发展演化的内在机理,能够为“三农”经济学研究提供独一无二的鲜活样本。不仅如此,中国幅员广阔,地域差异明显,乡土文化丰厚,发展形态多样叠加,改革试验推陈出新,开放格局不断扩展,这些能够为“三农”经济学研究提供层出不穷的重要命题。立足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中国经济学家在检验、拓展、丰富乃至于创新经济学理论方面做出独到的贡献,为构建有中国特色“三农”问题研究的学科体系与学术体系尤其是经济学的话语体系并确立其话语地位提供契机。鉴于相关讨论甚少,本文抛砖引玉,希望引发学界同仁的重视与思考。

话语是人类交往的重要方式。话语体系是交往主体通过系统的语言符号并按照一定的内在逻辑来表达和建构的结构完整、内容完备的言语体系及其内含的理论知识体系(郭湛、桑明旭,)。但是,由于农业、农村与农民三者在问题性质上的差异,“三农”研究表达为不同学科维度的话语体系;“三农”对象的异质性以及科学研究范式的缺乏,也使得“三农”经济学研究未能形成恰当的知识分工与话语体系。本文试图分析中国“三农”研究在经济学话语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厘清农业与农村经济学的知识分工与话语定位,阐明提升“三农”研究经济学话语地位的努力方向。

“三农”问题:对象性质与不同的话语表达

中国将农业、农村、农民统称为“三农”并正式见诸报刊始于年,将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总称为“‘三农’问题”则可追溯到年(叶敬忠,)。农业的产业特性、农村的地域特性与农民的职业特性,决定了“三农”问题的特殊性与长期性。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化的不同阶段都有其特定形态的“三农”问题。但“三农”问题突显于中国,则与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施工业化“赶超战略”以及“大国小农”的特殊性紧密相关。特别是年之后出现的农产品卖难、农民负担加重、城乡差距扩大等问题,使得“三农”及“‘三农’问题”成为人们

1
查看完整版本: ldquo三农rdquo经济学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