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转型升级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体归根到底是企业。本文诠释了中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含义和内容,提出民营企业转型的七大战略、四大路径选择,同时研究揭示企业家的创新力是民营企业的灵*,是企业转型升级能否成功的重要支撑点,这对当前民营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常态;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战略转型选择
中图分类号:F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X()12--05
作者简介:汪碧刚(-),男,安徽枞阳人,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博士后,北京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北京智慧社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
一、引言
*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所有这些表明企业转型升级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主要是指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竟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璧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因此,企业转型升级如下两个方面极其重要:一是加快调整,积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二是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竟争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含义主要指企业为了适应内外部环境特别是市场的变化,主动地对体制、战略、技术、组织、管理等一系列方面进行的系统性、革命性变革,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形成或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取更高利润,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体现六个特点,即主动性、动态性、阶段性、统筹性、革命性和目的性。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一般涉及到以下内容:技术创新、过程管理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升级或转型。
“新常态”就是指由过去的状态向一种新的相对稳定的常态的转变,是一个全面、持久、深刻变化的时期,是一个优化、调整、转型、升级并行的过程。*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治、文化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呈现出一系列新常态,民营企业更应准确把握和积极适应新常态。民营企业具有一定灵活性,但若没有长远战略,便无法保证不被今天或明天的市场狂澜所淹没。民营企业要从“量的积累”向“质的提高”转变。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民营企业已经完成了“量的积累”阶段,进入以企业全面转型和升级为核心任务的“质的提高”阶段。在国际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国际产业资本迅速向国内转移的历史背景下,民营企业必须找准新的历史方位,迅速进行社会责任、企业家理性文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组织结构的治理整合,提高核心竞争力,在产业竞争制高点上拓宽新的视野。
二、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
1.从“朝阳产业”向“战略产业”整合调整发展转型
“朝阳产业”可以认为是新兴产业,具有强大生命力,是技术的突破创新带动企业的产业,市场前景广阔,代表未来发展的趋势,一定条件下可演变为主导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但是风险性依然存在,如果技术周期预计错误,就会误入技术陷阱,使投资血本无归,而战略产业则是通过*府支持能够获得内生竞争优势、对国民经济具有强烈带动作用的新兴产业,产业的*策支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如果我们说某一个产业是战略产业,也就是说,该产业不是从个人、企业、地方或部门的局部利益出发,而是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少数产业(空中客车是典型范例)。这类企业的存亡,不仅关系到利润,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关系到国家在世界经济*治乃至*事事务中的战略行动能力。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国家不能放任本国战略产业企业在全球竞争中自生自灭,国家对战略产业有保护扶持的责任,决不会任其在国际竞争中被“劣汰”。
2.从“多元化经营”向“归核化经营”转型
历史条件今非昔比,企业战略宜“归核”,中国企业多元化有它历史的合理性,历史的合理性必然也意味着历史的局限性。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本质变化。整个中国社会市场经济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全面深入展开,同时如此迅速而且深入地融入国际经济,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更加直接和巨大的影响。换句话说,我们越来越多地必须接受国际的游戏规则。
当市场竞争比较弱的时候,企业使出两三成力气就可能获得成功,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候,企业把所有的力气都用在一点上也可能只是获得了生存的空间。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曽水良认为,随着中国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中国企业也会逐渐地提高专业化经营的程度,走向“归核”的道路。在新的生存环境下,以退为进,首先做强,是进一步做大的必经之路。
3.从“跳跃式战略”向“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型
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相适应,这些年有些企业心态浮操,希望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短期内打造巨型企业。但是,由于管控能力难于扩张过莫相匹配,抵抗风险能力差,一遇到“风吹草动”,企业就可能走向衰败。而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是着力打好企业基础,追求成长速度与成长质量、扩大规模与增加效益、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增长的有机结合。
中国企业着急去做世界强,还不如踏踏实实做足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企业面对着变化迅速的环境很难适应,而且随着众多企业失败现象的出现,如何使企业保持目前、而且使企业在未来依然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引起企业的重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的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它不仅要求企业目前的发展,同时要求企业未来的发展。因此,要求企业具有一种促进可持续性发展的机制,但要综合考虑各种管理要素和外部环境的综合协调。只有这样才可能从总体上把握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4.从“低成本战略”向“差异化战略”转型
根据目前的市场供求状况和发展趋势分析,商品生产重合度过高导致商品市场供过于求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因此,采取差异化战略是中小企业必须的、首要的发展战略。当一个企业向其客户提供某种独特的有价值的产品而不仅仅是价格低廉时,他就把自己与其竞争对手区别开来了。差异化可以使企业获得溢价,即使在周期性或季节性经济萧条时,也会有大量忠诚的客户。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如果实现的溢价超出了为使产品独特而追加的成本,则差异化就会带来更高的效益。
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巨大挑战,同时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換,内需不足的问题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产品的结构性过剩: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供给过剩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値的产品供给不足同时并存。在一些耐用消费品领域价格战此起彼伏,要摆脱困境,走出价格战的怪圈,使企业竞争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并获得竞争优势,必须不失时机地实施新的战略——产品差异化战略,为此应采取相应的策略。
5.从“弱、小、散”向“提高产业集中度战略”转型
中小企业之间联合兼并,强化产业集中度,兼并和收购是企业联合的雏形,通过兼并和收购,企业可以扩充技术力量和生产能力,实现低成本扩张,达到规模经济,从而降低成本,扩大品牌的辐射能力。要把彼此在空间上接近,经济活动高度密集,生产工艺相近、或产品相关,或具有厂房、设备、土地等资产优势的中小企业进行兼并,组建企业集团,使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这样便促进了中小企业间的分工协作,资源与信息的互补,从而使单个企业节约了资源,并获得规模经济效应等优势。通过联合重组,发展循环经济、持续创新、节能降耗,以强大的国内企业来抵挡外资的渗透和对国内市场、资源的控制,保证产业安全。
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提高集中度,一是实现规模化生产、发挥经济规模效益、合理配置资源的需要。二是有利于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技术和市场,适应全球化的要求,提高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竞争能力,不断发展壮大。三是保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使之成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现代化工业的保障。例如,中国水泥企业数量众多,不仅是集中度低下的原因,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过度竞争、无序竞争的根源。
6.从“经济区域不均”向“梯度转移战略”转型
梯度转移战略是一种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例如,中国纺织业发展本身存在区域不均衡现象,而国际间纺织业竞争优势也在动态调整中,这为浙江纺织业统筹实施国内产业转移和“走出去”战略创造了条件。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民营企业家在现今的严峻形势下,都应好好审视自已的企业、产业是否真的有全球竞争力,要敢于放弃未来没有竞争力的产业。产业结构提升是龙头,可以确保企业的技术竞争力,拓展产业链条,在行业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7.从OEM向ODM、OBM转型
此次被全球经济危机洗牌出局的企业,除了“重外轻内”经济模式显著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共同点,即这些实体经济更多为OEM企业。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做代工的出口企业,都是依靠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维持生计。全球经济危机最先摧毁的必将是这类代工企业。因为这类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自己的渠道,这些东西都掌握在供货商或需求方那里。在经济环境、贸易环境波动的时候,它们是非常脆弱的。而其出路就在于,从最简单的OEM方式逐渐变成ODM,企业具有自主的设计能力再加工,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另外就是做ODM的企业要向做OBM的企业进行转变,一步一个脚印地练好内功。对于没有品牌的做OEM或ODM企业,通过前期的企业运作帮助积累了资本、管理经验、人才、技术和资源,这时应该创立属于自己的品牌。
三、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分析
对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来说,人工成本上升,社保、税费负担过重,整个行业产能过剩是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此外,外需不足、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房地产调控*策等问题依然影响和困扰企业的发展。在内外交困中,民营企业必须寻求大的突破与转型,民营企业不转不行,不大转不行,不早转也不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民营企业要从粗放分散发展向集约集聚发展转变,由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产业端向高附加值环节转变,由传统运营机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充分整合各种生产要素,走转型升级之路。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股份化转型升级之路
现在大多数民营企业仍以家族管理模式为主,要实现其粗放分散发展向集约集聚发展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就要打破家族管理模式的局限性,以资本为纽带,动员、吸纳与集中分散的社会资本,组成规模巨大、具有产业龙头性质的股份企业或企业集团,集中力量办大事,应对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严峻挑战。通过股份化改造,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一是鼓励民营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实现产权制度与管理机制创新,明确和分散风险,使企业股东成为投资主体和收益主体,防范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由于企业治理与制度缺陷所带来的风险,实现从家族企业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二是鼓励民营企业兼并重组,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以强化规模优势、品牌优势、竞争优势为重点,通过股权收购、资产收购等手段,开展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整合产业链,发展成为具有自主品牌、特色优势突出、创新能力和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合资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制,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和经营方式多样化。三是支持民营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并购,扩大国际化生存与发展空间,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以控股、参股、合作或代理等多种方式吸纳和整合全球资源,大幅度提高国际竞争力。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支持有条件、有实力、有比较优势的民营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实现规模和市场的有效扩张,加快提升自身实力,培育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和国际名牌,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主动。
2.提升民营企业内生价值,走科学管理转型升级之路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民营企业依靠原有的追求规模扩张、资源浪费严重、成本居高不下的組放式经营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管理转型成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一是由经验管理转为信息化管理。把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到企业管理之中是民营企业优化业务流程、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经营绩效的有效手段。因此,民营企业内部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减少了经营风险,有助于实现从粗放经营到精细管理的升级。二是由家族式管理转为专家团队型管理。民营企业要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引进一批民营企业发展紧缺的高层次领*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及高素质管理人才团队,形成一支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企业经营理念、勇于开拓创新的企业家团队。三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质量、品牌、安全、财务、营销等为重点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推动企业从传统治理模式向现代治理模式转型、从家族式企业向现代企业跨越。
3.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走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之路
十八大报告揭示了新发展方式的新动力。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指出,我们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动力。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具备强大竞争能力的美键在于自主技术创新。因此,要大力鼓励以技术(包括知识产权)为纽带的科技创新投资,逐步建立起以民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高效协同的自主创新体系。一是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支持民营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以股权基金形式(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聚集分散的社会资本,投资具有高成长性的未上市高新科技产业化及关联产业的优秀企业,推动民间资本向战略型新兴产业资本转化,适应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要求,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境内外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从资本市场融资。二是发展民营科技企业与研发机构,提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与鼓励优秀民营企业创办科技型企业,投资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所、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实现突破,促进民营科技成果转化。以自主创新重大项目为纽带,引导和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型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产业化,带动民营企业形成持续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4.创造民营企业协同聚集效益,走合作联盟转型升级之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强化,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关系越来越复杂,未来需要以市场为纽带,引导民营企业进行多种合作,推进产业集群的发育、发展,实现产业协同效益。一是拓宽民间资本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发展空间。由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外部性强、公益性显著、自然垄断等特点,使得无论*府部门还是企业均难以单独承担并效率低下。因此,推动民间投资与*府投资项目的有效对接,为民营企业进入传统整断领域打开大门。二是发展企业合作联盟,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支持民营企业以骨干企业为龙头,通过共同开发技术、协调上下游产品供应、共享市场信息、“抱团增信”等合作方式建立各类民营企业之间合作联盟,降低交易费用和生产成本,共享市场信息,分担研究开发成本和风险,实现了技术转移以及获得,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资产独立的联盟体系。三是开展多种合资合作方式,开辟国际发展空间。在国际竞争与合作日趋发展的大环境下,民营企业要适应“単兵作战向抱团共赢”的国际战略转型的要求,在民营大中小企业之间、民营企业与央企之间、民营企业与国际企业之间,采取多种合资合作方式,在海外联合投资建设科技和产业园区、联合研发机构、全球研发服务外包、国际联合研发重大项目,开拓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国际市场,利用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参与全球生产、采购,建立国际产业价值链,使民营企业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国际投资合作中赢得国际竞争优势与扩大发展空间。
本文原载于年第12期(总第期)《财经问题研究》,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查看源文件。
参考文献
[1]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朱志泰,陈良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竟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3]刘迎秋.中国非国有经济改革与发展30年研究[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4]解力平.浙江民营经济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5]刘力钢.企业持续发展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6]阎世平.制度视野中的企业文化[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7]杨忠直.企业生态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8]张建君,张志学.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治战略[J一」.管理世界,,(7)
[9]周日*.企业生命模型研究[J].经济科学,,(6).
[10]王彦.民营企业的外部;环境与制度创新[J].国有经济评论,,(3).
[11]袁晓字.对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经济学分析[J].中外企业家,,(2).
[12]赵锡域,温兴琦.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分析[J].经济体制改車,,(2).
[13]汤意.我国民营企业购并中的目标企业选择研究[J].江汉学术,,(2).
[14]梁楚云.论企业升级与目标管理[J].经济问题探索,,(3).
[15]阮兢青,陈文标.民营企业创业与成长的动力[J].经营与管理,,(l0).
[16]谭良杰.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企业发展方式转变[J].决策导刊,,(4).
[17]何精华,陈建华.民营经济发展与*府管理创新[J].江汉论:t11i1,,(11).
[18]刘小恰.马克思的企业理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
[19]冯苏京.企业演变规律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沈灿火皇.我国民(私)营经济产权制度创新研究[D].厦门:廈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1]张广字.破解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対策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2]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3]朱圆.美国公司治理最新发展及法理分析[D].上海:华东*法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24]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郭金兴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人民出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