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标志着美国右翼民粹主义的兴起,而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此轮民粹主义兴起的经济根源。作为稀缺要素,美国的非熟练型与半熟练型劳动力在全球化进程中受损,进而反对全球化;而作为充裕要素,美国的人力资本从全球化获益,进而支持全球化。这两类劳动力要素的地理集聚特征导致了美国选民对于全球化的*策偏好在不同区域间的分化,包括专业化经济区之间、城市中心区与外围区之间和不同规模的都市区之间三种形式的分化。特朗普正是凭借鲜明的反全球化的*策主张,在那些非熟练型和半熟练型劳动力集聚的传统制造业带、城市外围的农村、小规模城市赢得了更多的选票和支持。
作者简介:
田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赵莉,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文献来源:
《当代美国评论》,年第3期,文章图片、注释略。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治思潮,民粹主义几起几落。自年英国“脱欧”公投和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起,以反全球化为核心诉求的新一轮民粹主义浪潮开始席卷大西洋两岸。欧洲民粹主义浪潮不仅表现为英国脱欧,还包括各国民粹主义**在*治选举中的强势崛起。美国则历来拥有民粹主义的传统,左翼民粹主义现象包括19世纪90年代的人民*、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等;而右翼民粹主义则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排外运动、20世纪30年代天主教教父考福林的反犹运动及20世纪60年代乔治·华莱士的反民权运动,再到年罗斯·佩罗及年帕特·布坎南的反自由贸易运动和年以来的“茶*”运动。年美国大选迎来了美国民粹主义的新一轮抬头,以桑德斯为代表的左翼民粹主义和以特朗普为代表的右翼民粹主义同时崛起,共同冲击着美国的主流价值与*治体系。桑德斯在民主*初选的落败和特朗普的胜选则彰显出右翼民粹主义比左翼民粹主义在美国*治中具有更为强劲的势头。
作为民粹主义思潮最为直观的反映,特朗普的竞选策略在于通过塑造一种“纯洁的人民VS腐败的精英”的二元对立来迎合民怨并争取支持。他在竞选演讲中多次使用“我们”“你们/你”“他们”等语汇,意在将自己构建为“美国人民”的代表,而将主流建制派精英塑造为损害美国利益的“他者”。在指责奥巴马和希拉里导致美国国内经济不振和国际安全环境恶化的同时,特朗大力宣扬自己将奉行“美国优先”(AmericaFirst)原则、“让美国再次伟大”。执*后,特朗普所推行的一系列*策措施也带有强烈的以“本土主义”、排外主义和民族主义为标志的右翼民粹主义色彩。与前任建制派推崇的新自由主义路线相反,特朗普将美国如今面临的众多困境都归咎于外国、国际机制、移民等非本土因素,进而实施了众多逆全球化的*策。具体体现为:一是反对自由贸易,包括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对主要贸易伙伴施加高额关税、威胁退出世界贸易组织等;二是反对移民,比如,在美墨边境筑墙,颁布法令禁止穆斯林入境美国,全面驱逐“无证移民”等;三是减少国际义务,包括淡化美国与盟友的联系,退出《巴黎气候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一系列国际协议和机制,终止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关系等。
无论是在竞选过程中还是在当选后的施*过程中,以特朗普为代表的美国右翼民粹主义者都以反全球化作为核心诉求,以此争取国内那些在全球化进程中被边缘化的失利者。在很大程度上,全球化成为这一轮右翼民粹主义兴起的经济根源。鉴于选举*治地理在美国总统选举中的显要性,本文将采取一种选举地理的视角来考察全球化如何塑造美国右翼民粹主义的选民基础,即通过考察美国国内在全球化中受损群体的地理分布,来推导和验证年大选中特朗普支持率的区域分化特征。在回顾既有文献和确立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本文首先结合美国的经济地理变迁说明其国内要素所有者的区域分化特征,然后根据美国参与全球化的要素禀赋说明不同要素所有者的*策偏好分化,进而推导美国国内哪些区域的选民更有可能支持特朗普的右翼民粹主义,由此提出一系列假说,最后利用年美国大选相关数据验证这些假说。
既有文献回顾与分析框架(一)既有文献回顾特朗普当选总统后,许多文献试图解释这一“黑天鹅”事件何以发生。既有文献主要从经济利益、身份*治、个体心理三种视角切入,来回答特朗普的选民基础是什么及其为什么支持特朗普这两个问题。
首先是经济利益的视角。关于特朗普当选最普遍的一种解释是从经济利益出发,强调“铁锈带”经济就业状况持续恶化的白人工人阶级为特朗普提供了赢取胜利的关键性选票。刁大明指出,在年大选中,共和*增长最多和民主*减少最多的同步变化群体具有的特征包括“中学教育及以下者”“家庭年收入三万美元以下者”和“非婚男性”,这一群体基本上就是“锈蚀带”地区(指传统制造业广泛分布的美国大湖区与中西部各州)的蓝领中下层选民,因此蓝领中下层选民的转向对特朗普的最终胜利意义重大。张文宗指出,在美国24个“红州”和16个“蓝州”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是“铁锈带”的集体转向促成特朗普以张对张选举人票的优势当选第45任美国总统。莫盛凯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