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敏俊,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夏梦寒,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生;张红霞,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
服务经济化是产业结构演进到一定阶段的一般性规律,最突出的表现为制造业服务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消费者需求的提高,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融合趋于深化,制造业价值链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近年来,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越来越密切。《中国制造》指出,要积极加快服务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同发展。中国经济处于工业化的纵深发展阶段,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产业关联的角度看,制造业服务化集中体现为在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中,服务业的参与度越来越高。本文从产业关联的角度分析制造业服务化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制造业服务化是产业发展转型的重要趋势。目前对制造业服务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的影响。Vandermerwe等最早提出了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认为企业由提供产品或服务逐步发展为提供产品、服务、知识和自我服务,消费者需求和技术进步加快了制造业服务化的进程。Reiskin认为,制造业服务化是企业由生产产品转向提供服务,以有助于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和沟通效率。刘斌等通过研究发现,分销、金融、电信、运输的服务化有助于优化企业的出口表现。胡昭玲等将服务业进行分类,认为高端服务业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更明显。唐志芳和顾乃华探讨了不同类型服务业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认为高技能劳动收入占比受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更明显。关于服务业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学者从产业集聚或内生增长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总体来看,从经济系统中产业关联的角度,分析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中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完全产业关联及服务业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的文献较少。从经济系统的视角看,各个产业在生产过程中相互关联形成网络结构。在这一网络结构中,制造业服务化体现为在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中增加对服务业的使用,即提高服务业在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的参与度。服务业的参与度不仅包括在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直接使用服务,也包括通过产业网络间接使用服务。在这一过程中,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生产联系通过集聚和内生互动等方式趋于加强,影响制造业劳动生产率。
本文首先构建了表征制造业生产对服务业完全使用强度的参与度指标,该指标体现了制造业生产对服务业的依赖程度;然后,基于WIOD数据库提供的经济社会账户数据和40个国家(地区)的序列投入产出表构建计量模型,分析全球化视角下制造业服务化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考察不同发展水平下制造业与服务业关联的影响。
一、服务业产业关联影响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机制分析
制造业服务化通过产业关联影响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制造业生产链中的服务性环节独立为服务部门,有利于促进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制造业服务化的过程伴随着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工的发展。随着制造业的发展,一些原本属于制造业中的服务性业务逐渐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如内外部物流、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研发、会计等。首先,服务业从制造业的分离可以使制造业部门更专注于核心业务,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服务业的专业化具有规模经济效应,某些生产性服务业对技术、信息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在发展初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随着服务业从制造业中的分离和完善,服务业成本逐渐降低,如信息技术相关产品在研发成功后的使用成本非常低,从而能够通过降低成本来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其次,随着制造业需求的日益多元化,服务业提供的多样化产品和服务为制造业提供了多种选择来满足制造业价值链各环节的需求,帮助制造业企业实现差异化竞争。此外,服务业在与制造业价值链各环节匹配融合的过程中,向制造业注入知识、技术等要素,进一步提升了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管理效率。
第二,服务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制造业的升级,提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首先,服务业的知识溢出效应。服务业提供的技术、知识具有一定的外部性,易于在服务业企业、制造业企业之间传播。随着服务化的发展,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前沿信息,巩固原有优势,提高劳动力素质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服务业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了新知识、技术的扩散,提升了服务业发展水平;服务业企业在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也把新知识、新技术传递到制造业企业中,提升了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其次,服务业的竞争效应。随着服务业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和集聚规模的扩大,服务业企业数量逐渐增多。一方面,服务业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会通过降低成本与同类企业进行竞争,为制造业企业降低购买服务的成本。另一方面,制造业企业对服务的需求日益专业化、精细化,对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满足制造业的需求,服务业企业需要在知识、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形成差异化的产品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更多选择制造业企业可以选择与自身匹配的专业化服务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制造业的内涵式发展。
图1服务业通过产业关联影响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机制
服务业的分工和专业化,以及服务业集聚的溢出效应等通过制造业产业链向服务业的延伸而实现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具体而言,在制造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增加对服务业产品的使用,不仅包括对服务业产品的直接使用,也包括通过部门间产业关联间接使用。因此,本文从产业关联的角度出发,分析由于制造业与服务业产业关联给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带来的影响。二、模型构建和数据说明
1.服务业参与度指标为反映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网络生产结构所带来的制造业产品生产与服务业之间的完全产业关联程度,以及在制造业生产过程中服务业的参与程度,本文构建了服务业参与度指标。该指标体现了制造业中的服务业含量,即在制造业生产过程中服务业的参与度。假设经济系统中的所有产业分为三类:制造业、服务业和其他产业,其中,每一类都包含若干子行业,则有:下标1、2、3分别表示其他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表示j类产业对i类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其中表示i类产业的总产出向量,表示对i类产业的最终产品向量。根据上式,有:其中I为单位矩阵。令。制造业中服务业的参与度定义为:
其中,μ为元素1的行向量,L32为制造业各子行业生产1单位最终产品所包含的服务业各子行业产品的总含量,Y2为制造业的最终产品列向量,二者相乘得到制造业最终产品中使用的服务业产品列向量,求和后表示制造业中服务业的总含量,分母表示制造业的最终产品总量。从经济含义上来说,该指标体现了生产1单位制造业最终产品对服务业的完全使用数量,即在制造业生产过程中服务业的参与程度。上式定义的是制造业中服务业的参与度。我们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定义制造业某一子行业中服务业的参与度,或者某一制造业子行业中某个服务业子行业的参与度。
2.服务业通过产业关联影响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计量模型
考虑到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可比性和数据的可获取性,我们选择劳动生产率指标来反映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从产业关联的角度分析服务业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构建如下模型:
lnyit=β0+β1lnkit+β2lnvsit+μit(1)
其中,yit表示i区域t时期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即1单位劳动力生产的产品量;kit表示i区域t时期中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所使用的资本数量;vsit表示i区域t时期制造业生产中服务业的参与度,变量在模型中均取对数形式。
各个国家或地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不同。为检验不同服务业发展水平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本文参考Hansen的研究构建了面板数据门槛模型,其中I(·)为指示函数:
(2)
其中,各个变量分别是:(1)被解释变量: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对数形式(lny);(2)核心解释变量:服务业参与度的对数形式(lnvs);(3)门槛变量: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处于不同阶段时,服务业参与度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有不同影响。本文选用服务业发展水平(service)作为门槛变量,用服务业名义增加值占GDP名义增加值的百分比(服务业VA之和/所有产业VA总和×)来衡量;(4)控制变量:制造业1单位劳动力所使用资本数量的对数形式(lnk)来表示。
不同制造业受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不同,不同服务业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也不同。本文研究了各类制造业中不同服务业参与度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为便于研究,将17个服务业合并为6类:批零贸易与住宿餐饮、交通运输与邮*通信、金融中介、房地产、租赁及商务服务、其他服务与教育,分别用lnvs1-lnvs6表示。为了检验不同服务业类型对各类制造业的影响,构建如下模型:
(3)
其中,lnvs1itn-lnvs6itn表示i区域在t时期中,制造业产业n中不同类型服务业参与度的对数形式,n取值范围为1—14,具体为以下14个制造业部门:
表1制造业产业部门
3.数据来源与说明
(1)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WIOD数据库提供的国家投入产出表和经济社会核算数据,选择了40个国家和地区—年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和社会经济核算面板数据。这40个国家和地区涵盖了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根据世界银行人均GDP数据(年不变价美元)的分类,可以将国家或地区按照人均GDP分为高收入、中高收入、中低收入和低收入国家或地区。本文据此将40个国家和地区分为高收入国家或地区以及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包括中高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或地区),具体分类如下:
表2高收入、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分组
(2)数据说明
在WIOD提供的非竞争型国家投入产出表中,制造业分为14个产业,服务业分为17个产业。根据各国投入产出表可以计算出反映服务业参与制造业生产程度的服务业参与度指标。WIOD数据库提供的社会经济核算数据中包括分产业的本币现价总产出、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劳动力等数据。为保证国家之间数据的可比性,首先对各国现价总产出和固定资产数据利用价格指数转化为年可比价数据,然后根据年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将数据以美元为统一货币单位进行换算。
表3变量说明及描述性统计
表4给出了中国和几个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中服务业的参与度,如前所述,服务业参与度的含义是1单位制造业最终产品的生产中服务业的使用数量。例如,从服务业参与度的角度看,年,中国生产1单位制造业最终产品需要使用0.单位的服务业产品。表4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服务业参与度
图2—年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参与度对比由图2可见,中国制造业生产过程中服务业的参与程度在—年间有所波动,年达到最低值0.26单位,与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年之后,1单位制造业最终产品使用的服务业产品有所上升,年达到0.34单位。其中,法国制造业中服务业的参与度最高,1单位制造业最终产品中使用服务业产品约为0.50单位左右,年接近0.60单位。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服务业的参与度偏低,二者的产业关联紧密程度不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结果分析
为了全面考察服务业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本文将所有制造业产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然后分别研究每个制造业产业部门受服务业影响的情况。1.制造业总体的回归结果
本文通过stata软件估计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人均资本与服务业参与度,经Hausman检验,P值为0.00,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模型(1)进行估计,并在分析门槛效应之前对门槛效应进行检验。以服务业发展水平为门槛变量时,服务业参与度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单一门槛效应显著,此时门槛值为54.79。
表5门槛效应检验结果
表6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估计模型估计结果
说明:***,**,*分别表示通过了置信水平为1%,5%,10%的显著性检验,下同。从固定效应模型可知,全部变量均通过了置信水平为10%的显著性检验。从制造业整体来看,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会提高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制造业中服务业的参与度越高,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就越高。服务业参与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0.31个百分点。
以服务业发展水平作为门槛变量的结果显示,服务业参与度的影响具有门槛特征。当服务业占比低于54.79%时,服务业参与度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此时服务业参与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高0.73个百分点,且通过了置信水平为1%的显著性检验;当服务业占比高于54.79%时,服务业参与度对制造业具有正向影响,系数为0.05,影响效果并不显著。在40个国家和地区中,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已跨过门槛值。中国、印度尼西亚和印度在—年间均未跨过门槛值。
制造业中服务业参与度的提高对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具有积极影响,对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地区影响更明显。中国处在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服务业占比较低,因此,进一步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良好互动与融合,有助于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
2.不同制造业产业的回归结果为了研究不同制造业产业劳动生产率受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本文分别对14个制造业产业进行了模拟,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结果见表7。
表7不同制造业产业回归结果
如表7所示,加强与服务业的关联对多数制造业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均具有积极作用。从产业关联的角度来看,服务业对不同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差异很大。传统制造业中的食品、饮料及烟草制造,皮革及鞋类制品,木材及木材制品,纸、纸制品和印刷品,其他非金属矿物,机械制造,其他制造和废品废料等制造业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受服务业产业关联的影响较大,特别是食品、饮料及烟草制造产业与其他制造和废品废料产业。服务业产业关联对纺织品和纺织制品、化学原料及化工制品、橡胶和塑料制品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也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而石油、炼焦及核燃料加工、电气与光学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金属和金属制品业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并未从服务业产业关联中受益,这些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资本的贡献。综合来看,传统制造业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更容易受到服务业的积极影响。传统制造业产业的特点多为劳动密集型,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专业化的发展,其生产过程中的服务环节也逐渐被外包出去,促进了这些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3.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制造业与服务业产业关联的影响
(1)不同收入水平下服务业产业关联的影响
本文将40个国家和地区按照世界银行人均GDP数据及划分标准分为高收入组和中等收入组,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见表8。
表8高收入组与中等收入组估计结果
在高收入组和中等收入组中,服务业参与度的提高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均有显著影响。对于中等收入组,服务业参与度指标每提高1个百分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高1.48个百分点,在5%水平上显著;对于高收入组,服务业参与度指标的提高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大大低于中等收入组,系数不显著,说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逐渐下降。
就制造业乃至经济整体的效率而言,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占比并不是越高越好,而应合理适度发展。随着专业化和外包的出现,服务业(如批发贸易、运输、金融、商务服务、咨询与法律等)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其规模经济与专业化带来边际收益递增,其产业聚集和专业化程度显著提高了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此外,中等收入组多为劳动力密集的国家,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参与将部分劳动力从制造业中转移出来,解决了制造业劳动力冗余的问题,提高了制造业劳动力的边际效率,并通过专业化服务降低了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促进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服务业比重过高,也意味着国内产业比重的失衡,出现产业空洞化,服务业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也将大大降低。
对于处于中等收入组的中国来说,支持服务业的发展、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和融合、提高制造业中服务业的参与度将有利于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也将通过加强制造业创新能力来提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
(2)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不同类型服务业参与度的影响
本文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对31个高收入国家和地区,以及9个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中,各类制造业中的不同类型服务业的影响进行了模拟,研究制造业中不同类型服务业的使用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表9和表10列出了高收入组和中等收入组各类服务业的回归系数。
表9高收入组服务业参与度估计结果
表10中等收入组服务业参与度估计结果
在高收入组中,房地产对各类制造业影响显著。批零贸易与住宿餐饮对大部分制造业的系数为负数,其对石油、炼焦及核燃料加工、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和金属制品业、机械制造业、电气与光学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他制造和废品废料等制造业的系数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的检验,表明在高收入国家或地区中批零贸易和住宿餐饮服务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不都是正向的。金融中介、租赁及商务服务、其他服务业与教育三类服务业对部分制造业的影响较为明显。
在中等收入组中,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影响最大的分别是其他服务与教育、租赁及商务服务,部分制造业中批零贸易和住宿餐饮的影响较明显,房地产对各类制造业中的影响较小。中等收入组中金融中介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没有促进作用,其原因可能是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金融体系不够完善、金融结构与制造业规模不匹配、金融市场与制造业关联不稳定等。
对比高收入组和中等收入组可以发现,影响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服务业类型有所区别:在高收入组中,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受房地产的正向影响最大。在中等收入组中,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受其他服务与教育、租赁及商务服务的影响最大。这可能与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多使用租赁等服务有关。对比两组系数可见,中等收入组的系数大部分大于高收入组,表明在中等收入组中同类服务业使用程度的提高会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产生较大影响。
中国处于中等收入组,应重视其他服务与教育、租赁及商务服务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金融中介的作用。交通运输和邮*通信在两组中的作用不明显,部分系数为负数,交通运输需要大量基础设施建设,与存量关系更密切,选取指标可能会对结果造成一定影响。
结论
本文分析了制造业服务化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服务业参与度的提高会促进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制造业中服务业参与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将提高0.31个百分点。这种影响具有明显的门槛特征,当服务业占比低于54.79%时,服务业参与度的提高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效应,高于这一占比时则影响不显著。目前中国制造业中服务业参与度较低,推进制造业服务化的进程,提高服务业在制造业中的参与度有利于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第二,传统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与服务业参与度呈正比。从制造业分产业的分析结果来看,传统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更容易受到服务业参与度提高的积极影响,而电气与光学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与服务业关联并没有太大影响,这些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赖资本要素。传统制造业劳动密集的特点使其更容易受到服务业分工和集聚带来低成本的有利影响。因此,应充分发挥服务业对传统制造业的积极促进作用,提高传统制造业的服务化水平,通过服务化开辟传统制造业新的发展路径。第三,不同收入组受服务业参与度的影响不同。按经济发展水平分组分析结果来看,中等收入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受服务业参与度的影响更大。相比之下,高收入组服务业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则较低。结合服务化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影响的门槛特征,可以认为服务业的比重并非越高越好,应合理发展服务业。第四,不同服务业对高收入组和中等收入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不同。从服务业分类结果来看,高收入组各类制造业中房地产的参与度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产生促进作用,金融业等服务业的影响也相对较大;中等收入组中其他服务与教育、租赁及商务服务的参与给制造业带来了积极影响。此外,服务业参与度在中等收入组中会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产生更大的影响。对于中国而言,应重点发展教育、租赁及商务服务以及包括研发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在内的其他有助于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服务业。
本文原载于《社会科学战线》年第11期
责编
刘雅君
网编
陈家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