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包装工程特别策划季铁文化科技融合
TUhjnbcbe - 2020/11/18 19:48:00
特别策划精彩回顾文化科技融合的现代服务业创新与设计参与季铁,闵晓蕾,何人可

(湖南大学,长沙)

摘要:目的面向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通过分析文化科技融合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预测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趋势,提出设计参与、文化科技融合的发展思路与技术路径。方法根据“文化生态—科技支撑—服务创新—设计参与”的研究目标,以文化产业生态研究为基础,按照“内容—工具—场景—资本”的框架,分析、整理现代服务业新兴业态的核心技术与创新模式,提出“人—产品—产业—创新生态”构建过程中的设计参与方法。结论在“文化经济4.0”的语境下,文化科技与现代服务业的内在关联越来越紧密,面临着泛在生存、万物互联、脑机融合、跨业融合等大的变革和发展趋势。设计的参与应该在“人、社会、文化、科技、服务、产业”六要素之间的融合与协作中,驱动文化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关键词:文化科技融合;现代服务业;设计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服务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变革与发展,人类的思维方式从牛顿思维方式转为量子思维方式,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态势凸显,成为现代服务业创新的两翼和内在驱动力。展望发展战略,中国科技创新强国的建设正步入具有“转折点”意义的关键期[1],亟需明确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服务新模式和业态新方向。1文化科技融合的战略意义与动力机制1.1文化科技融合的战略意义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印刷技术、摄影技术、广播技术、数字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都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起着重要的分界岭作用,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文化产业的巨大变革。正如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迈克高希(WilliamMcGaaghey)提出的,人类文明的界定是以文化技术(CulturalTechnologies)为参考值[2]。中国科学院专家张树武于年提出了“文化经济4.0”的概念,即文化、科技、经济三者之间的融合互动与协同发展。创新是文化和科技的属性,而融合则是创新发展的基础[3]。对文化来说,科技创新已经渗透到与文化相关的设计、生产、消费、传播的各个关键环节和层级,文化产业的价值链与供需链正在颠覆,科技成为文化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引擎和核心支撑。对科技来说,正如范·斯塔姆(BettinaVonStamm)所说,文化是创新成长的土壤和根基[4],文化在观念、制度、方法、价值等多个层面上影响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和速度[5],成为提升科技产业竞争力和价值追求的重要引擎。年科技部、文化部部际举行第一次会议。年,科技部、文化部、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5个部门联合发布了首批16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并举办了“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部际联席会议,组织编制了《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将文化科技融合作为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进行了研究,强调其主要任务是加强文化领域共性技术研究,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调整与优化,推动新兴文化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提升文化事业服务能力,加强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建设。年科技部、中宣部颁布了《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西部行动方案》,其宗旨是加强文化科技融合,科技支撑文化发展。“十三五”期间,科技部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启动实施“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把文化科技创新领域作为专项重点支持板块。《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科技创新规划》强调形成以协同创新、研发攻关、成果转化、区域统筹、人才培养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文化艺术创新体系。科学技术对文化经济领域的全面渗透创造了全新的文化发展格局[6],在中国建设文化强国的3个阶段中,第一阶段是从年到年。此阶段基本形成国家文化软实力体系,并不断解决在文化发展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第二阶段是从年到年。此阶段目标为建设世界文化大国,形成以创新驱动的文化生产力体系,创造出优于发达国家的大量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同时,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第三阶段是从年到21世纪中叶。此阶段目标是成为全球文化强国,进入全球文化要素供应链、文化产品价值链、文化消费服务链的中高端[7]。由此可见,在未来15年中,研发现代服务业及特色文化产业的共性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化为核心的技术支撑与工业化体系是文化科技融合的核心发展需求。特色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中最具民族和区域特色的有机组成部分[8],具有自发性、传承性、区域性的特点。《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提出了“加强文化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也就是以地方特色文化产业需求为发展导向,加强文化数字化、信息化等相关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评估等服务,形成集创意设计、内容生产、运营和体验一体化的特色文化产业服务平台。数字化为核心的技术支撑与工业化体系包括文化资源数字化技术、文化业态数字化管理、文化技术装备数字化技术、文化产品设计及生产的工业化体系。以色列风投之父切米·佩雷斯(ChemiPeres)提出,在数字化的转型期,构建开放市场和数字化经济,需要深度研发和开创精神。使用跨媒体的数字化手段来呈现文化资源;使用多平台的数字化管理方式来融合文化业态;使用多元化的数字化技术来装备文化技术。这样可以构建数字时代多元化的创新网络和业态。1.2文化科技支撑的动力机制在科技与文化结合的创新型国家发展机制下,影视出版、文化演艺、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公共文化、数字娱乐作为文化科技融合的核心发展领域,不仅是文化科技融合驱动的产业与社会创新(CulturalTechnologiesDrivenIndustrialSocialInnovation)复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可以促进“人、社会、文化、科技、服务、产业”六要素之间的融合与协作,从而形成文化科技支撑下的内生动力机制。文化科技融合驱动的产业与社会创新系统,见图1。1.2.1产业创新与社会创新的双轨制发展创新理论的奠基人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把创新比作生物遗传上的突变,产业创新(IndustryInnovation)就是对旧产业结构进行创造性破坏,然后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从其内在的逻辑性分析可以分为4个级别,即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产业融合[9]。社会创新(SocialInnovation)是通过社会力量自发地促进、解决社会问题,改善某一范围人群生存状况的一种行动或趋势,

图1文化科技融合驱动的产业与社会创新系统

Fig.1Industrialsocialinnovationsystemdrivenbyintegrationofcultureandtechnology

是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它以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与人性的光辉为核心,是跨区域、跨文化、跨部门、跨领域、跨学科的组织与个人之间的合作过程。正如克里斯·安德森(ChrisAnderson)所说,以创客实践为代表的大众化创新运动可以使企业保持小型化与全球化并存的能力,从而在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10]。产业创新与社会创新之间的双轨制发展就像社会发展的两条腿,将“生产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起来,是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的协调和统一,可以重构产业、社会与文化之间的平衡关系。1.2.2文化资源转化与文化形态创新年,伊琳娜·博科娃(IrinaBokova,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发布了《着力于文化多样性与文化间对话》,提出文化的多样性不仅需要小心保护,也需要大力开发。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创造性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融合关系。曼纽尔·卡斯特尔(ManuelCastells)提出社会资本是技术与媒介之间的重要连接部分[11],在科技革命推动下的信息经济时代,信用经济、股份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发展使社会资本、文化形态与人格特质的内涵和特征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一带一路”的蓝图下,多元化的地域文化资源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它不仅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产业资源,也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的重要战略。基于特色的文化资源,进行突破历史维度和空间场域的内容创造和深度体验,才能丰富创新文化的形态,且设计出跨越文化差异的国际文化品牌与代表作品。这也是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目标。1.2.3数字化为核心的技术支撑与工业化体系在当下文化科技融合的数字化环境中,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汹涌澎湃[12],数字化正在与工业化融合。新技术、新媒体的运用产生了新的内容载体、生产方式、文化体验和交互情景,从而促进了文化资源的转化和传播,构建了文化传统价值的认同,促成了特色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消费,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生态[13]。《国家“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强化文化科技支撑”的总体要求,其中包括“提高文化核心技术装备制造水平”和“加强文化资源的数字化采集、保存和应用”的具体要求。在文化生产、文化平台、文化消费的不同阶段,不同的新技术有不同的运用方式,例如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化业态数字化、文化技术装备数字化等。基于全球化的标准与系统集成和应用,构建以当地文化资源为内容的地方性知识平台,建立含采集建模、渲染生成、机器评估、跨媒体虚拟体验、数字娱乐于一体的技术支撑体系,从而形成具有高度互动性和体验性的数字化环境及文化产品的工业化体系。这成为产业和城市升级的强大力量。1.2.4文化科技融合的服务结构与组织在网络化的今天,科技创新使文化传播与生活形态、生产方式与消费行为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生产方式、分配方式、传播方式、消费方式和组织运营方式非常重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本土产业、人力资源、知识平台进行整合,从而促进来自不同技术背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之间的交流与配合,促进手工化制作与工业化生产结合的生产方式,形成发达地区大企业与落后地区中小企业协同合作的网络,促进区域间的资源合作与共享。以都市文化圈为核心,通过和企业及第三方运营平台配合,开展跨业融合经营,开发多元化的文化与数字服务市场,打造将文化传播、科技创新、运输物流、教育娱乐、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融为一体的文化科技融合的组织结构体系。2现代服务业的概念与行业分析2.1现代服务业的概念概述与发展背景现代服务业(ModernServiceIndustry)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JohnBatesClark)和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imonSmithKuznets)提出,产业结构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农业化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14]。随着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的日益提高,“服务经济”和“后工业社会”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在后工业化阶段中,经历上升、徘徊、再上升的发展过程之后,第三产业最终将成为国民经济中贡献最大的产业。对于经济和文化发展来说,道拉西·瑞德(DorothyRiddle)认为现代生产服务业发挥着重要的“黏合剂”作用,可以促进经济和文化的深度融合,降低经济运行成本[15]。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马库森(JamesR.Markusen)认为,发展生产服务业可以增加产品种类,通过定制化生产环节使生产方式变得更为灵活,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16]。*的十五大报告中通过引入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概念,描述了工业化时期就业人口结构的演变特征。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既要改造和提高传统服务业,又要发展旅游、信息、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之后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十六大等会议的相关报告均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主要是增加值和就业人口)。年,国家科技部发布的《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使得现代服务业的概念进一步得到充实。“现代服务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它既包括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态,也包括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现代服务业主要分为四类,即基础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公共服务。它包含了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细分行业。21世纪以来,全球产业结构由“工业经济”主导逐步转型升级为“服务经济”主导,现代服务业成为最具动力和潜力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现代服务业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第二次产业转移成为国际经济发展和实力竞争的新焦点。年,全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会议组织实施了“现代服务业科技行动”,着重建设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支撑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态势初步显现,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环境明显优化。年10月,*的十九大指出:“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年中国服务业占GDP比重已经达到了52.2%,年1~2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3%,其中现代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租赁和商务等行业)同比增长26.5%,增长速度快于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19.2%。数据说明现代服务业正逐步取代传统制造业成为服务经济时代下的支柱产业,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2.2现代服务业新兴业态与科技支撑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下,面向未来文化与科技、经济高度融合及全媒体时代的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本文选取了现代服务业的核心领域(影视出版、文化演艺、文化旅游、公共文化、数字娱乐)中的代表性新兴技术与行业,按照“内容—工具—场景—资本”的逻辑进行整理,从产业生态、科技支撑的维度进行了调研与整理(现代服务业的新兴技术与行业整理见表1),并绘制了相关产业生态与技术支撑的分布地图(现代服务业的新兴技术与行业地图见图2)。

表1现代服务业的新兴技术与行业整理

Tab.1Emergingtechnologyandindustrycollationofmodernserviceindustry

分类

技术行业

产业生态

科技支撑

内容

影视行业

Paramount、20thCenturyFox、Columbia、WaltDisney、Netflix、Pixar、Bollywood、SONY

AR/VR/MR、4K+5G、3D影视技术、立体视效、体三维捕捉与体三维影片、基于CNN扩展网络的识别方法、三维卷积核(3DCNN)法、动作识别技术、视频结构化分析、IDT(ImprovedDenseTrajectories)技术、全息影像技术

出版行业

Pearson、RELXGroup、Amazon、WILEY、Scholastic、Cengage、角川书店、阅文集团

数据挖掘、内容聚合与分发、文字识别、智能文本分类、语义识别、移动协作、智能工作空间、活动流、自动分析算法(Automatedanalysisalgorithms)、上下文感知计算(Context-aware

1
查看完整版本: 包装工程特别策划季铁文化科技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