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的第一个五年。
一、科技创新为重点任务之首
原文: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建设进展:“十三五”期间,我国研发投入强度从2.06%增长到2.23%,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29位升至第14位。科技创新强力拉动了新动能崛起、新产业迸发,年前三季度,全国新设市场主体.0万户,同比增长3.3%。其中,新设制造业企业增速达9.1%,超过企业平均增幅;高技术制造业增长62.8%,远超制造业整体增长水平。
点评:年以来,我国劳动力人口数量逐年下降,未来人口红利减弱问题或将逐步凸显,同时,东南亚人口大国在全球产业链的积极参与也给我国的传统加工制造业带来挑战。近年来,尤其是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上升以来,国家发展战略中“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提法明显增多,以科教兴国、促进人口红利从劳动力数量向人才质量转变、推动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破局关键。此次规划《建议》首次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12方面重大任务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列在首位,未来创新将成为推动现代化建设的第一要义。规划《建议》对创新发展进行四方面系统部署,包括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不仅要确立创新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首位,更要确立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融合发展,构建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创新体系,要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领域持续发力,还要在技术、知识、安全、服务等领域形成创新合力,迸发市场活力。
科学技术部*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创新*策与评估研究室主任王宏伟表示,科技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突破口和重点。要推动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加强重点产业、新兴产业技术突破和应用研究,形成科技创新和需求牵引的良性互动机制,同时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形成多个区域创新中心、多点支撑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
二、产业发展突出实体经济、新兴产业及数字化发展
原文: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进展: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总体规模从“十三五”初的11万亿元增长到年的35.8万亿元,占GDP比重36.2%,对GDP的贡献率为67.7%。我国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交易额均居世界首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网络建设方面,“十三五”以来,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4G基站占全球4G基站一半以上,5G商用迈出坚实步伐,目前已累计开通5G基站69万个,连接用户数超过1.6亿。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1.5%,比年提高3.9个百分点,已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点评: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将更强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与此同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面临深刻重塑,我国要尽快在新一轮世界格局变化中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向产业链上游移动,打造新的“比较优势”。“十四五”时期,需要加大力度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并将重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其中,数字化发展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力,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则代表着未来产业变革的新方向。“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是规划《建议》的新提法,数字化又将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研究所副所长张焕波表示,各行各业的数字转型都在加快,数字化发展带来大量发展机遇,也引领了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研究所副所长周游指出,“十四五”时期数字化发展的主要趋势将体现为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工业互联网成为产业基础设施,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数字化管理等成为产业发展新趋势;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加快发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了重要位置。周游表示,“十四五”时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一方面要重点布局包括芯片、集成电路等面临“卡脖子”问题的关键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代表产业链升级大方向的重点领域;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创新活力,努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培育一批支柱企业,推动新动能茁壮成长。
三、消费、投资成为发展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抓手
原文: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建设进展: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增长对外贸的依赖度逐渐下降,经济再平衡取得显著进展。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由年的10%左右下降到年的1%左右。外贸依存度由过去的60%以上下降到30%左右。
点评: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国民经济运行受到较大冲击,我国外贸进出口整体表现好于预期,其中出口韧性显现主要源于国际疫情持续蔓延而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效的背景下,防疫物资海外需求增长较快及国际供应短缺等因素。但综合来看,在目前较为复杂的国际环境下,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较为复杂严峻,扩大内需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今年5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会议上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发展格局将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和*策导向。其中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则要把满足内需作为策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深化供给侧改革,让需求与供应更加匹配,畅通国内大循环。规划《建议》提出以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两项新举措,加快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表示,扩大消费、扩大内需重点在居民收入提高,尤其中低阶层群体收入的提高。只要中国居民收入,尤其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中国市场就会持续扩大,传统产业就可以维持,同时也为中国新产业的出现奠定了条件。
四、推动形成新型工农城市关系
原文: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点评: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的难题,重构城乡关系,早已成为社会的共识。规划《建议》系统完善地提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既是对过去几年中乡村振兴*策的总结和发展,也是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体现。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志雄表示,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不是要绝对消弭两者差异,而是打破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人为因素导致的割裂,未来应当不断拉平两者所享受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例如,近年来,多地尝试取消农村户口,或者逐渐将所有的农民转变为市民等。
中国*策科学研究会经济*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则指出,要把促进农村和城市之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作为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利用先进技术带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比如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等来提升农业劳动生产力,通过土地制度的变革、促进土地有序流转、流动,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另外要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同时要引导社会资本有序流入到农村、农业,带动农村和城市共同繁荣发展。
五、以城市群、都市圈带动新型城镇化
原文: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要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建设进展:从“十三五”时期各项任务进展看,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目标已经超预期完成,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目标有把握实现。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公安部数据显示,1亿人落户任务提前完成,1亿多农业转移人口自愿有序实现了市民化,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年的35.93%提高到年的44.38%。
点评:年,*中央首次提出“聚焦核心城市群,深耕一二线大城市,分享城市群三四线成长红利”,之后几年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战略不断深化。十三五期间,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以及成渝地区为引领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今年以来国务院下发多个重要文件,赋予省级*府更大的用地自主权利,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关键资源的市场配置更加灵活合理。此次规划《建议》也提出“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可以预见城市群、都市圈仍是未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主线。
六、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原文: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建设进展:经过五年发展,我国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累计与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由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中国从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制度。先后推出三版《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年版负面清单的“限制”与“禁止”项目缩减至33条,较之年指导目录压缩了30条。而在自贸区内,负面清单制度早在年就已开始推行,“十三五”时期,中国先后推出四版《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条目由年版的条缩减至年的30条,较之全国版33条的负面清单更加开放。涉外法治建设加快。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审议通过,于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新时代中国利用外资的基础性法律,《外商投资法》确立对外商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成为中国对标国际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又一重大制度性成果。
点评:扩大开放的同时注重营商环境优化。规划《建议》提出,“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指出,当国家经济实力增大、对外投资增多时,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境外国家法律解释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也在提升。尤其是对于某些国家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企业海外投资过程中可能遭到不公正的待遇,因此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也要坚定维护中国企业海外合法权益。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规划《建议》提出,“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赋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权”,白明表示,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放眼全球是我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与有自贸关系的国家进出口额与全国进出口总额的占比由年的10%左右上升至年的40%左右,说明自由贸易对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经贸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前除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和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以外,自贸区的建设还有待形成更大的规模效应和协同发展效应。
七、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原文: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府更好结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转变*府职能。
建设进展:“十三五”期间,我国“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球排名大幅提升。产权保护制度体系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显提升、*府作用得到更好发挥,价格市场化程度超过97%。国资国企改革*策体系基本形成,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减税降费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策效应明显,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增强。
点评:今年以来,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除了多次强调的“双循环”战略,以及更迫切的科技创新战略驱动之外,另外一系列重大布局,就是改革开放举措频频推出。从4月份出台的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到5月份出台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6月海南自贸港建设总体方案的推出,8月自贸试验区扩围,10月深圳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推出,这些都体现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中国坚定不移推动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心。部分改革已经在有序推进,比如股票市场注册制、有序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表示,“十四五”时期,应通过改革消除资源配置扭曲,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释放经济增长潜能。传统生产要素领域,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消除资源配置扭曲,把劳动力、土地、金融资源配置到生产率更高的领域,使经济达到潜在生产可能性边界。新生产要素领域,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先进技术扩散,使我国的潜在生产可能性边界达到国际前沿水平,以释放仍然存在的追赶潜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正在成为国际竞争制高点的背景下,加快培育技术和数据要素市场尤为迫切。
八、首次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
原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建设进展:“十三五”期间,我国艺术创作生产成果丰硕。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科技强国、抗击疫情等主题,推动全国国有文艺院团创排了余部优秀现实题材作品。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深入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完善,已建成个公共图书馆、个公共文化馆、个公共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作持续扩大,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成效显著,进一步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凸显。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突破8.6万亿元,全国旅游总收入突破6.6万亿元,国内旅游人次达60.06亿,入出境旅游人次达3亿。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基本建立了覆盖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中外文化交流合作机制,现代对外传播体系初步形成。
点评:规划《建议》在年远景目标中明确,到年,我国将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是*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中央首次明确了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
规划《建议》从三个方面入手部署未来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一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体任务包括,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等。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如强调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等。三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包括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创新推进国际传播等。
九、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原文: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建设进展:“十三五”期间,我国污染防治力度空前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数据显示,资源利用率提升,万元GDP用水量大幅超额完成目标,单位GDP能源消耗、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能够完成目标。森林覆盖率能够完成目标,空气和水质量已经大幅超额完成目标。全国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2%,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三类水体比例达74.9%。天眼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环保相关企业年度注册增速明显提升,年至年期间增速始终维持在25%以上。截至年10月10日,我国有超过万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包含“环保、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环境监测”等关键词。
点评:“十四五”既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时期,又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继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期。规划《建议》提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四方面措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指出,“十四五”期间的生态文明建设应以年基本建成美丽中国的目标为指引,从五个方面开展和加强工作:1、持续推进资源、能源的节约和结构优化。2、全力开展大气、水、土壤和新型污染的治理。3、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4、着力解决自然资源地保护体系建设中的民生问题。5、大力推进生态环境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
值得强调的是,在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宏观背景下,“十四五”生态环境建设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释放内循环市场潜力、提升外循环层次水平等方面的作用将愈加凸显。
十、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原文: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建设进展:“十三五”期间,我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年至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5%;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64,比年缩小了0.09;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由年的1亿多人增加到年的4亿多人。与此同时,居民消费规模持续扩大,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2万亿元,比年增长了36.9%;消费结构也不断优化,恩格尔系数(居民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从年的30.6%降为年的28.2%,这反映了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年网上零售额达到10.6万亿元,比年增长了1.74倍,今年网上零售更是乘势上升。
点评:规划《建议》首次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提出。在工作部署中,规划《建议》第一次在全会文件中突出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并围绕“提高人民收入水平”部署一系列*策:1、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2、完善按要素分配*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3、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4、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此外,规划《建议》也提出就业、教育、养老、社保方面的新举措,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9月17日的基层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方针*策和发展规划都应该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理念已经鲜明体现到在“十四五”时期工作部署中,也将随着规划实施走进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之中。
十一、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国防和*队现代化
原文: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坚持*治建*、改革强*、科技强*、人才强*、依法治*,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确保二〇二七年实现建*百年奋斗目标。
点评:习近平在关于《建议》的说明中提到,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要把维护国家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充实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基于上述认识,规划《建议》设置专章对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国防和*队现代化等作出战略部署。
此前,在10月23日的纪念中国人民志愿*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要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民融合,努力实现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统一。在国防和*队建设方面,习近平提出新要求,确保国防和*队现代化进程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适应,*事能力同国家战略需求相适应。
END
关于我们*务智网《*务智网》是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推出的集*策信息推送、战略热点跟踪、大数据挖掘分析于一体的智慧化*策研究服务平台。
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