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追忆小凯两三事
TUhjnbcbe - 2020/11/26 19:58: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 http://m.39.net/pf/a_4784106.html

按:这是杨小凯去世那年的十月份,我所写的一篇纪念文章,当时放在博客上。一转眼,小凯去世已经十五年了,时间过得实在是快!今天是杨小凯忌日,我找出了当时的这篇东西,稍作修改,在公告刊出以示纪念。

这次

杨小凯教授(-)

7月7日,杨小凯逝世,那时就想写一点东西悼念他,可是看到网上铺天盖地的纪念文章,我就不想凑热闹了。我不喜欢往人多的地方凑。可是,心里总是放不下这个念头。昨天在冯钢兄的网站上偶然看到了吴小娟纪念丈夫小凯的文章,很是不能平静,内心有一些感念需要记下来。

我和小凯总共只见过三次面。

第一次是在年的6月份。那时我因公务出差去北京,住在北大的芍园。学生柯荣住来看我,告诉我杨小凯最近在北京,准备在光华管理学院做一次演讲。我当时很是兴奋,杨小凯,这个人可谓神交已久,80年代后期在做硕士论文时,他的那本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数理经济学》就是案上必备的参考书。对其中已经初显端倪的杨氏分工理论,最有兴趣。后来在指导我的第一位研究生何樟勇同学做新增长理论的硕士论文时,也好好读过他与博兰德合写的内生劳动分工的著名文章。我也非常理解他在纪念哈耶克的文章中所表示出来的价值观和情感倾向。总之,通过这些文本,我早就认识了小凯,对他非常敬佩。

大概是在6月26日的晚上,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二楼的演讲厅里,我终于见到了杨小凯的真人。那次慕名而来听他演讲的老师和学生非常之多,走廊里和窗台上都站得满满的。幸亏荣柱利用他在学院当助教的方便,早给我在前排安排了一个坐席,我得以近距离清晰地听他的演讲。那次他好像已经得到了澳大利亚公民的身份,讲他的制度竞争理论,声音不是很宏亮,但是却用尽气力地讲着。观点自然非常直率和激进。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当时全国上下对某位领导表示强烈好感的情况下,小凯对他的这位湖南老乡的批评却非常严厉。认为在他任内,中国经济改革的理念反而变得式微了,中央集权的一套做法又恢复了。我当时就想,湖南人似乎历来是同乡一家亲的,这种特性在小凯身上似乎不太明显。他对商业银行私有化和土地私有化的主张也毫不含糊。从演讲中,我判断那时他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运用自己的经济理论和模型解释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并且对经济史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不断地援引英法西等国的历史材料来加深听众对制度竞争益处的认识,甚至在两岸统一问题上,他也坚决地贯彻制度竞争带来活力和经济绩效的观点。那种对自己理论的自信和直言不讳、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气势,我相信所有的听众都是印象深刻的。

他对超边际分析的自信,在他介绍自己新出的《经济学原理》一书时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认为自己的这部《经济学原理》所写的才是真正的经济学,是能够取代萨缪尔逊、斯蒂格利兹《经济学》的传世之作,将开启经济学的一个新时代。

我对他的这个判断心存疑虑,因为,《经济学原理》作为一部研究专著,其水平自有公论,但是作为教科书,似乎在叙事方法上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我粗略地数了一数,全书居然有近四百个复杂的数学方程,对于一本要传世的教科书而言,这些方程每一个都是读者的拦路虎。要知道,高明的马歇尔当年撰著《经济学原理》时,全书没有一个数学方程,所有的数学推导都放到了注释和附录当中去了,为的就是方便学生阅读;而且,马歇尔的英文写作典雅而简洁生动,学生的阅读体验相当愉悦。至于萨缪尔逊的《经济学》,在叙事和文体上的优点众所周知,同行对此心悦诚服。从这个角度来看,小凯的《经济学原理》一书有待改进和完善之处有不少。不过,我对自信满满的小凯还是非常喜欢的。演讲结束后,很多听众都涌到讲台前请他签名或者咨询问题,本来我也想上前同他讨论一下到浙江大学讲学的事宜,但是人太多了无法长谈,他只是匆匆地给我留了个电子邮箱,就告别了。

巧的是,小凯一家也住在芍园。第二天傍晚,我和荣柱在芍园吃饭,看见林毅夫教授也来到芍园,他告诉我是来找小凯的,要安排小凯一家第二天的活动。林毅夫走后,我和正在前台办手续的小凯聊了几分钟,我正式邀请他到杭州来看看,到浙江大学来讲学,他非常愉快地接受了邀请,末了还强调夫人小娟没有去过杭州,对杭州有很美好的想象。随后我们也就分别了。这是我和他的第二次见面。后来听说小凯一家那天去了颐和园和长城,但是不知怎么把一个放护照等重要物品的小包丢了,小凯急得团团转,一度怀疑是国内的某部门做了手脚。后来终于在出租车上找回了这个小包,事情也就解决了。

一晃三年过去了,直到前年——年7月4日,我才第三次见到小凯。这次他是兑现自己到浙江大学来讲学的承诺,夫人吴小娟随行。

7月的杭州已有些热,我们都穿着短袖衬衫,而小凯却还穿着夹克衫。此前,我已经听说他得了恶疾,但是并不知道他已经皈依了基督。我代表学校在楼外楼宴请他和小娟。他刚刚结束在经济学院的演讲,人看上去有些疲劳,但是非常兴奋,也许是恶疾的有效控制以及皈依基督的心灵变化使得他看上去有一种圣洁的神情。这个神情是三年前北大那次见面所没有发现的。现在回忆此事,更加体会到皈依基督教这件事给小凯带来的变化。

我点了杭州最具特色的名菜:西湖醋鱼、蜜汁火方、宋嫂鱼羹、叫花子鸡等,他的胃口不大,但是每一样都认真地品尝,小娟在一边非常细致地观察他,随时提出意见和建议。那天我把好友旭昆、周明等都叫上了,大家都想多请教一些问题。尤其是周明,年龄和小凯不相上下,对中国的基本问题最为关心,而且他本人又是专攻历史出身的,与小凯有很多的话题。小凯也是非常热情地讨论中外历史演变中的一些问题。他的谈兴非常高昂,在说到自己到台湾*治大学演讲,学生向他打听杨曦光此人是谁时,他抑制不住大笑起来,他的笑声很有感染力。这时的小凯,对自己一辈子所做的事情的满足之感是显而易见的。他历尽磨难,但在人生步入晚年之际,已经开始收获累累硕果。他最终是一个获得了真正幸福的人。这次见面我们合影留念。我还特意带上了三年前北大给我签名的那本《经济学原理》,又请他在同一页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我想,这大概是国内唯一一本有小凯两次签名的著作了。我请他在气候更好的时候再来杭州,甚至可以在浙大兼一个时间较长的教职,他答应考虑此事。

这次见面是和小凯的第三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

后来不断打听小凯的消息,他的学生孙广振君来杭州期间,告诉我小凯的情况,得知病情恶化,再后来是网上的募捐倡议,然后听到的就是他去世的噩耗。

小凯这个人,他的气节、他的操守,尤其是在皈依基督以后焕发出来的仁厚之爱,都让我体会到了一种人性之美。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是在同代人中,他的经历非常人可比、他的价值也非常人可比。他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动荡和奔波之中度过,甚至可以说身心都处在颠沛流离之中,但是在最后的几年里,他找到了自己的信仰,所有的这些磨难都成为心灵升华的沃土,这最后点睛的一笔为小凯的一生以神奇划上了句号。

小凯的一生留给后人的启示非常丰富。后辈当然可以依旧按照自己的计划去生活,去选择,但是每当想到杨小凯,如果你心里还是有一丝感动,那就意味着他的生命其实驻留在人世间。小娟在文章中写道,在小凯死后,她已经不再惧怕死亡,看到小凯留给她的三个可爱的孩子,她彷佛看到小凯一直活在他们中间。我想,每一个与小凯有过交往的人,或者用心理解过小凯的理论和信仰的人,都会在不同的意义上感到小凯的存在。

尘世的生活,在本质上有何意义,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但是这么多人都在谈论小凯、怀念小凯,不得不让我们对人生本真的一面有重新思考的冲动。我们纪念他,不仅是他的学问,更是他的人格和情操;我们纪念他,是要更好的理解他对这个世界的责任心和期许。

小凯是今天我们这些活着的经济学从业人员的一面镜子。

延伸阅读

1、罗卫东

山水契阔--缅怀陈桥驿先生

2、我敬重的老校长沈善洪先生

3、罗卫东

郁郁乎文而从周

4、雄狮的光荣与梦想:小议马歇尔教授的成功和失败

5、亚当.斯密的前生今世

6、罗卫东:斯密经济学的当代传人-罗纳德.科斯

7、罗卫东: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就是周有光这样的人

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追忆小凯两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