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揭示了主流经济理论在研究创新发展问题中的不足,构建创新发展的*治经济学分析框架,介绍了创新发展理论相关研究的起源、进展与特征,强调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对经济发展理论的贡献,并以乌克兰和东欧国家为例,分析不同发展理论对发展*策的影响,进而导致转型国家间截然不同的发展效果,强调创新在后发国家追赶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人力资本与创新发展的相互关系。本书适合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以及从事创新理论与*策研究的学者和*策制定者阅读。
实现经济追赶和持续发展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愿望。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一些国家富裕而另一些国家贫穷?自亚当·斯密()开始探寻国民财富的性质和起源以来,探讨经济发展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们的重要使命,他们对经济发展的成因进行了数百年的思索。随着创新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种并存的理论:以新古典主义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和以演化经济学为代表的非主流经济学。两种理论在创新影响经济发展的机制上存在不同理解,并形成截然不同的分析范式和*策导向(菲思佩奇,)。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需要新的发展理论指导发展*策和实践。要建构完整的创新发展理论,既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又要借鉴世界范围内已有的思想,这是理论发展的基本方式。如此才能为制定创新发展*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合理的理论基础和启示。1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经济发展与创新活动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技术变革对生产率的长期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弗里曼,)。现代意义的经济发展始于18世纪下半叶,主要表现为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当创新成为社会发展过程的常态,标志着现代发展方式与传统发展方式的分化(罗森堡和小伯泽尔,)。自工业革命以来,创新驱动发展的案例不胜枚举,如水力纺纱、蒸汽机、铁路、炼钢、内燃机、电力、无线电、汽车、飞机、计算机、互联网、新能源等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机制主要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和使用效率,同时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当许多相互关联的技术体系大体上同时成熟时,技术革命就会以长波形式出现,导致经济发展的不断升级,如蒸汽时代、铁路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等,将社会生产力提升到更高的水平。技术革命不仅为原有产业提供了新的生产手段,还增添了富有活力的新产业,改变了原来的生产结构,引发了新的技术和社会问题,又可能引起进一步的组合变化。经济发展就是以这种方式在剧烈的变化中塑造或重构(阿瑟,)。作为经济长波核心的新兴技术和产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充当了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新的通用技术,如蒸汽机或计算机等,是整个生产体系的基础。这些重大创新的出现改变了整个产业的价值链,创造了大量前所未有的产品和生产方式(赖纳特,)。例如,19世纪50年代,铁路的出现不仅使交通工具的价格更加便宜,也扩大了区域经济的市场范围,产量的大幅增加,鼓励了大批量的生产方式被采用。重大创新的出现也导致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如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实现对西班牙和荷兰的赶超,成为世界经济和技术的领导者;美国和德国对英国的成功追赶不是简单地模仿领先国家业已使用的先进技术,而是自行发展出新的生产技术和组织形式。如果没有创新,人类只能停留在“循环流转”的低水平均衡状态,石器可能会越磨越精美,但永远不会进入钢铁和信息时代。马克思和熊彼特都认为,单靠资本,财富只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正是创新,而非资本,推动了经济发展(赖纳特,)。许多经济史学家和新熊彼特学派的学者也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技术和制度变迁在超越与追赶过程中都处于核心地位,创新是解释经济发展的关键变量(弗里曼,)。因此,经济学家最不能忽视的就是创新,它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企业和国家在竞争中获胜的关键性因素。2主流经济理论对创新的忽视探讨经济发展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的重要使命。现代经济学自诞生以来,经济发展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探讨的中心议题。但是到了新古典经济学时代,学者们的注意力却由经济发展问题转移到了静态的资源配置和效率提高问题上,对长期发展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