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这本书翻译的确实不甚通顺,体验较差]
1,亚里士多德(BC-BC)把一切买卖活动分为两大类:那些跟家*管理或维持一个良好运行的国家有关的活动,以及那些与纯粹赚钱而赚钱有关的活动。第一类称之为oilonomia,经济学economics由此而来。第二类称之为chrematistike,主要是指对他人毫不关心,也没有关怀别人,只追求自己的财富,现在演变成了理财学chrematistics。由此可见,自经济学一词起源也没有用第二类词源。
2,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为《国富论》()提供了基础,即人的行为,而决定这些行为的关键因素则是内在情感(同情心)。《国富论》第八章写道,就长期而言,雇主需要劳动者的程度,也许和劳动者需要雇主的程度相同,但雇主的需要没有劳动者那么迫切。
3,穆勒(-)在《*治经济学原理》()中将道德判断和经济分析结合起来是一种非凡的尝试。它并不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评价。因为穆勒并不是说给当今世界听的,而是希望人们将在未来的某个时期能从中取得共鸣。
4,马克思(-)在《资本论.*治经济学批判》中写道,商品流通的形式C-W-C和M-C-M,前一种是达到流通以外的最终目的,占有使用价值,后一种流通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只有在这个不断更新的运动中才有价值增值。价值增值作为这种流通过程的客观基础和主要源泉。货币储藏者是发狂的资本家,资本家是理智的货币储藏者。重商主义经济学家将资本解释为M-M。一旦忽略了中间的C,也就忽略了生产它的劳动力。那么,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解释,为什么上述流通过程会发生?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可以为资本家带来利润。这基于一根本性假设:资本主义制度让劳动者与资本家并没有处于平等的讨价还价位置上。这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八章的分析异曲同工。此外,《共产*宣言》()强调土地和信用的国家所有。奥地利学派也强调信用。
5,边沁(-)在《道德与立法原理》第一章开篇就写道,功利原则是本书的基石。功利是指任何客体的这么一种性质:由此,它倾向于利益相关者带来实惠,好处,快乐,利益或幸福(所有这些在此含意相同),或者倾向于防止利益相关者遭受损害,痛苦,祸福或不幸(这些也含意相同);如果利益相关者是一般的共同体,那就是共同体的幸福,如果是一个具体的个人,那就是这个人的幸福。
6,杰文斯(-)在《*治经济学理论》中写道,价值完全取决于效用。我的经济学理论在性质上是纯数学的。杰文斯在《*金价值的严重下降》()首次提出十年期经济周期的原因可能跟长期项目和短期项目之间转变投资方向有关。既然用了数学,就需要明确效用是什么函数。那么,《道德情操论》、《*治经济学原理》、《道德与立法原理》里的同情心、好处、快乐、受损、痛苦等等都要用数学表示出来不切实际。
7,瓦尔拉斯(-)在“数学上的价格决定”()一文中写道,数学方法不是实验方法,而是推理方法。他的一般均衡理论更是令他不朽。他认为在一个摸索过程中,找出一条路径将所有局部均衡同时融入一个整体的一般均衡中。
下面的三个人,可以查看往期推文内容。
8,马歇尔(-)
9,凯恩斯(-)
10,熊彼特(-)
宏观经济研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