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马原题库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
TUhjnbcbe - 2020/12/6 23:42:0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

绪论一、单选题:

C、当人类即将迈入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位列榜首的是()

A休谟B爱因斯坦C马克思D康德

A、马克思主义是()

A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B人民大众思想的科学体系

C革命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D革命**思想的科学体系

C3、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马克思创立的学说B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学说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D正在实践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D4、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学说B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创立的学说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D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由其继承者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A5、作为中国共产*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

A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B从狭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C特指的马克思主义D泛指的马克思主义

B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

A科学技术的发展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日益激化D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

A科学技术的发展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日益激化D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

C8、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主要批判地继承、吸收了那些学说的理合思想()

A英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治经济学和法国、德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B德国古典哲学、法国古典*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A9、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

A黑格尔和费尔巴哈B康德和黑格尔

C康德和费尔巴哈D谢林和费希特

B0、资产阶级古典*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

A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B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C大卫·李嘉图和西斯蒙第D亚当·斯密和凯恩斯

A、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

A法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

B英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法国的罗伯特·欧文

C德国的罗伯特·欧文、昂利·圣西门和英国的沙尔·傅立叶

D德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

A、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是因为他们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

A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B科学唯物主义和资本论

C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D科学社会主义和资本论

B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

A伟大发展B伟大革命C伟大发现D伟大发明

B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D5、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

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B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C最鲜明的*治立场D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治立场是()

A致力于实现以共产*人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以共产*人为主体的最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

C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所有现实的人们的根本利益

C7、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

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B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C最鲜明的*治立场D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9、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

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B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C最鲜明的*治立场D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0、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

A最伟大最崇高的理想B最伟大最崇高的实践

C最崇高的社会实践D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A、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B理论联系工作

C理论联系学习D理论联系思想

二、多选题:

ABCDE、当人类即将迈入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位列榜首的是马克思。这说明下列哪些观点是正确的:()()()()()

A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错误的

B社会主义“终结论”是错误的

C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的思想魅力

D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E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

ABCE3、马克思主义()()()()()

A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B虽然诞生于9世纪的产物,但没有停留于9世纪

C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D是人类所获得的终极真理

E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ABCD5、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A涵盖了社会的*治、经济、文化、*事、历史等诸多领域

B包括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

C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D称得上是博大精深的

E已难以适应发展了世界形势

ABCE6、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A涵盖了社会的*治、经济、文化、*事、历史等诸多领域

B包括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

C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D是人类所获得的终极真理

E对当今世界仍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ACD7、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学说

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

E无产阶级专*学说

ACD8、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9世纪所创造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这些优秀成果包括()()()()()

A德国古典哲学B法国古典经济学C英国古典经济学

D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E德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AE9、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是因为他们在9世纪40—60年代,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并发现了

()()()()()

A历史唯物主义B科学唯物主义C劳动价值论

D资本论E剩余价值学说

BC0、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

A它抛弃了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

B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

C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D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东西

E它离开世界文明大道创造和发明了人类思想和文化中所没有的东西

一、单选题

CA3C4D5A6B7C8C9A0BAA3B4B5D6C7C8A9A0DA

二、多选题

ABCDEAB3ABCE4ABCE5ABCD6ABCE7ACD8ACD9AE0BC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选题:

、世界观是()

A人们对世界的科学看法B人们对哲学的科学看法

C人们对整个哲学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D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同世界观一般是()

A统一的B不统一的C相反的D矛盾的

3、哲学是()

A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C科学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科学化、理论化的方法论

D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又是系统化、科学化的方法论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C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关系问题

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6、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论B不可知论C诡辩论D二元论

7、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认为()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B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C人们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质D认识是消极被动的反映

8、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

 A客观存在的B人的意识创造的

 C由神或客观精神创造出来的D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构成的

9、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A万物皆备于我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心外无物

0、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

 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D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不可知论观点D二元论观点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C个人与群众的关系问题

D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的关系问题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在回答()

A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C世界是怎样被认识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D世界是怎样被改造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4、“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5、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这一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真实性B客观性C物质性D客观实在性

7、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手脚分工B语言的产生C社会的出现D劳动

8、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劳动()

A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B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C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D使人更好地适应自然

9、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A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种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

A独立性、根源性B客观性、唯一性

C实在性、唯一性D相对性、变动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

A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B坚持了直观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坚持了抽象的能动性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D坚持了直观的能动性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

A体现了唯物论和自然观的统一B体现了唯物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C体现了唯物论和历史观的统一D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

A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统一

B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体现了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5、观念的东西对物质的东西的关系表现在()

A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两者是根本对立的、互不相容的

C观念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D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区别的

6、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

A唯心主义理解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

C辩证的唯物主义理解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7、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

C一切唯心主义的观点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8、运动是物质的()

A根本属性B唯一特性C外部现象D内部本质

9、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庸俗唯物论的观点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30、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指()

A物体在空间的位置移动和数量的增减

B从物理运动到生物运动的转化

C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D客观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过程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3、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

A社会精英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C在一定生产方式下活动着的人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

3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34、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两种属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35、空间是指()

A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持续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顺序性D运动着的物质的位置

36、空间的特性是()

A一维性B二维性C三维性D多维性

37、把时间和空间看成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二元论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机械唯物论观点

38、能够证明时间、空间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有()

A引力场、电磁场理论B原子结构学说

C欧氏几何学D爱因斯坦相对论

39、形而上学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错误在于否认()

A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B时间空间的有限性

C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相联系D时间和空间的不变性

40、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A是客观的B是有限的C是可知的D是相对的

4、列宁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说法()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B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4、下列说法中,那一种说法指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B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

C人类社会脱离了自然界D人类社会高于自然界

43、下列说法中,那一种说法指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人类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指导的B人类实践活动是物质性活动

C人类实践活动是有创造性的D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性的

44、下列说法中,那一种说法指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的

B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

45、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A世界是物质的B世界是精神的

C世界是统一的D世界是发展的

46、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A它的存在性B它的物质性

C它的可知性D它的矛盾性

47、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

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48、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是()

A庸俗唯物论B辩证的唯物论

C机械唯物论D朴素唯物论

49、坚持世界是多样性统一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唯物论B辩证的唯物论

C折衷主义D二元论

50、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物质性B客观性C现实性D可知性

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指()

A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B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性

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性

D人类认识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5、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实践是指()

A人们的一切活动B人们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C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D人们的精神活动活动

53、人类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这表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

A被动性B历史性C物质性D能动性

54、人类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这说明实践活动具有()

A被动性B历史性C物质性D能动性的

55、人类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地进行的,任何个人活动都不能离开社会的联系。实践的这种社会性决定了它的()

A被动性B历史性C物质性D能动性

56、人类存在的方式是()

A社会活动B社会生产C社会斗争D社会实践

57、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

A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B一定的社会共同体

C经济、*治共同体D一定的人群共同体

58、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是()

A科学的理论B正确的自然观

C正确的历史观D正确的实践观

59、人类的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

A物质的社会关系B思想的社会关系

C复杂的社会关系D基本的社会关系

60、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

A社会的物质生活B社会的*治生活

C社会的精神生活D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6、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这说明实践构成()

A社会的时间状况B社会的空间状况

C社会的现实状况D社会发展的动力

6、全部社会生活()

A在本质上是真实的B在本质上是客观的

C在本质上是物质的D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B辨证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

64、辩证联系的含义是()

A概念之间的相互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

B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

C事物发展过程中直接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

D事物或现象之间界限的不确定性

65、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存在于()

A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B各事物之间

C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D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

6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所的变化

67、唯物辩证法认为,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

A它们出现时间的先后B它们在形式上是否新颖

C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D人们是否认可它们

68、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

A是否整体地看问题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C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变化

6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70、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事物发展的全部内容

7、辩证矛盾的含义是()

A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交叉关系

C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冲突关系

D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依赖关系

7、辩证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指()

A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

B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平衡性

C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

D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

73、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

A相互离异、相互排斥B相互反对、相互否定

C相互分离、相互转化D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74、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75、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

A相互依存、相互联系B相互离异、相互排斥

C相互渗透、相互转化D相互吸引、相互贯通

76、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

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根据和条件的关系

77、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

A相互结合共同起作用的B各自分别起作用的

C同一性先起作用D斗争性先起作用

78、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

A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B对矛盾的否定或排斥

C在排除矛盾中实现同一D包容万物的“和而不同”

79“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

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C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D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80、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8、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8、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注意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其他工作。这种做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

A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B“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

83、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

A矛盾B普遍矛盾C特殊矛盾D矛盾双方的又统一又斗争

84、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

A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B矛盾体系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C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D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85、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86、下列观点中反映规律的根本特点的是()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C不废江河万古流D人定胜天

87、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说明意识活动具有()

A创造性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C目的性和计划性D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88、列宁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这说明意识活动具有()

A创造性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C目的性和计划性D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89、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

A创造性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C目的性和计划性D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90、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问题上,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A规律是死的,人是活的B规律是客观的,人是无奈的

C规律是可以改变的D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9、“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明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

A按客观规律办事B通过实践这一基本途径

C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D具有更多的创造性

二、多选题:

、从世界演进的过程来看,自然界是()()()()()

A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B存在于人之外并与人分离的

C开天辟地以来就如此,始终不变的

D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E人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来源地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E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C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

D任何哲学不能回避的问题E任何哲学家不能回避的问题

4、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是()()()()()

A谁是唯物主义,谁是唯心主义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

C谁是可知论,谁是不可知论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有否同一性的问题

E可知论是否彻底的问题

5、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

A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B是解决其他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C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

D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种哲学观点的依据

E是划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两种观点的依据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

A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

B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

C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E抛弃了一切旧哲学

7、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说明()()()()()

A物质范畴和实物完全是一回事

B物质范畴和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物质范畴是具有普遍性的哲学范畴

D物质范畴就是各种具体实物的相加

E物质不过是人的主观产物

8、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E体现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9、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

A总体和局部的统一B包含和被包含的统一

c无限和有限的统一D无条件和有条件的统一

E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0、选出下列物质运动的正确的担当者()()()()()

A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担当者B电子是电运动的担当者

C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担当者D人脑是思维运动的担当者

E分子是热运动的担当者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E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物质性关系

、人类的实践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有()()()()()

A客观物质性B自觉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

D无限多样性E不可预测性

3、人类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A生产劳动实践B科学实验C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D艺术实践E教育实践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因为()()()()()

A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B实践集中地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C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D人类的本质力量只有在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和确证

E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5、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A都具有客观实在性B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C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

D自然界是构成人类社会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E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影响、制约和改变着自然界

6、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A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一切社会现象的最后根源

E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7、唯物辩证法所说的联系具有()()()()()

A客观性B普遍性C描述性D多样性E形象性

8、联系的普遍性的含义是指()()()()()

A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B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

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是单一的

E人们对联系的一种普遍性的认识

9、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

A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B要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

C要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D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E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0、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

A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

B离开事物的运动不可能发生联系和作用

C先有事物的联系,后有事物的运动

D运动之后才发生各种联系

E联系是运动的担当者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在本质上是()()()()()

A指一切运动变化B同一事物的不断增长

C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过程D指事物的一切运动过程

E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判断新事物的标志是()()()()()

A符合发展的前进方向的B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C具有远大前途的D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E发展中应当完美无缺的

3、对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的态度,应该是()()()()()

A满腔热情支持和扶植B为它的成长鸣锣开道

C全面肯定,完全支持D促使其日臻完善

E放开手脚任其发展

4、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因为()()()()()

A它具有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的新的结构和功能

B它既批判地继承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东西,又增添了新内容

C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的拥护

D它抛弃了旧事物的一切,是全新的和富有创造力的东西

E它离开了旧事物的基础,在新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5、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

A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B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C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一切现象中

D说明一切事物都有自己兴衰变化的过程

E包含有种种的偶然性和倒退,但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

6、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

A就是对立统一B就是相反相成C是指客观存在的矛盾

D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关系

E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统一

7、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根本属性是()()()()()

A普遍性B特殊性C斗争性D稳定性E同一性

8、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A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C没有矛盾的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贯通

D没有矛盾的同一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斗争和排斥

E斗争性是相对的,同一性是绝对的

9、矛盾的同一性对事物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

A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B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而各自得到发展

C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D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的斗争得到调和,从而推动事物发展

E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的斗争激化,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

30、矛盾的斗争性对事物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这就是说()()()()()

A斗争本身就是发展B一切斗争都能推动事物发展

C不是任何一种斗争都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D只有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的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E矛盾斗争越激烈就越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3、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

A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思想

B强调平衡、协调、合作的思想

C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

D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E“和而不同,同则不继”的思想

3、矛盾普遍性的含义是()()()()()

A矛盾存在于全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

B矛盾存在于某个事物产生和消亡的过程中

C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D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E矛盾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33、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指导意义是()()()()()

A科学地、深入地认识事物的基础

B把握一切艺术形式共性的客观依据

C揭示事物发展的永恒性的出发点

D反映事物的普遍本质的立足点

E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

3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相互联结的关系E相互转化的关系

35、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

A个性中包含共性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C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D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E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6、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

()()

A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B解决了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就自然得到解决

C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是不变的

D在抓住主要矛盾时,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的解决

E在矛盾体系中,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处于平衡状态

37、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原理告诉我们()()()()()

A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矛盾的次要方面对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有影响

D认清矛盾主要方面就有利于认清矛盾的性质

E处理矛盾首先要认清并抓好矛盾的主要方面

38、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对指导社会实践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是()()()()()

A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基础

B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哲学依据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D各国无产阶级及其**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指南

E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锐利武器

第一章参考答案(选择题)

一、单选题:

DA3B4A5C6B7A8C9C0CAA3A4A5D6D7D8B9D0DAA3D4B5A6C7C8A9B30C3B3C33B34B35A36C37A38D39C40D4B4A43B44C45C46B47D48B49B50A5C5B53C54D55B56D57A58D59D60D6D6D63C64B65C66C67C68C69A70C7A7C73D74C75B76C77A78D79D80A8C8B83C84C85B86A87C88B89A90D9C

二、多选题:

ADEAB3ABCDE4BD5ACD6ABCD7BC8ABCD9ABCDE0ABCDEABCDEABC3ABC4ABCDE5ABCDE6ABCDE7ABD8ABC9ABCDE0ABCEABCD3ABD4ABC5ABCDE6ABCD7CE8ABCD9ABC30CD3ABCE3CD33AE34ABDE35ACDE36AD37ABCDE38ABCDE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选题:

、认识的主体是指()

A感性存在的人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现实存在的个人D实践所指向的人

、认识的客体是指()

A客观物质世界B客观事物

C客观自然界D主体实践所指向的客观对象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

A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B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C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D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4、主体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

A主体认识客体,客体得到改造的过程

B主体摆脱客体的制约,实现自身价值

C主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

D主体为了满足客体的需要,实现客体的价值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D普遍联系的观点

6、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阐明()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7、生产实践的巨大发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这段论述表明()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8、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是()

A只要参加实践B只要刻苦读书

C既要参加实践又要认真读书D依靠灵感和机遇

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0、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B一般反映论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客观反映论的观点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脱离()

A实践活动B辩证法C反映论D实践和辩证法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具体的特点是()

A摹写性和深刻性B创造性和新颖性

C新颖性和深刻性D摹写性和创造性

4、“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

A认识真理的辩证途径B直观真理的辩证途径

C认识客观实在的客观途径D直观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5、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

A内部联系B本质联系C全部联系D外部联系

6、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D形象性、直接性

7、感性认识的特点是()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D形象性、直接性

8、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

A表面联系B本质联系C直观联系D外部联系

9、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D形象性、直接性

0、理性认知的特点是()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D形象性、直接性

、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因为()

A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

B理性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

C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有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还有缺陷和不足

、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

A认识论的辩证法B认识论的唯物论

C认识论的唯理论D认识论的经验论

3、强调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因为()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

B理性认识把握事物本质,可以指导实践

C离开理性认识就不会有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没有把握事物本质,不能指导实践

4、强调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

A认识论的辩证法B认识论的唯物论

C认识论的唯理论D认识论的经验论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A抽象思维B辩证思维C正确认识D社会实践

6、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必须具备()

A善于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B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的积累

C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和辩证思维方法

D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虚心请教别人

7、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是()

A积极能动的过程B消极被动的过程

C完全自发的过程D主观随意的过程

8、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

A感觉、知觉、表象等意识形式B概念、判断、推理等意识形式

C感性和直观等意识形式D情感、意志、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

9、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

A起消极作用B起积极作用

C不起作用D有的起积极作用,有的起消极作用

30、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它的作用在于()

A能改造世界和检验理论B能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

C能认识实践和指导实践D能认识世界和检验理论

3、“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思想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是()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D理论来源于实践

3、下列情况哪个是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A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B严格按照正确理论办事

C坚持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D坚持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

33、下列情况哪个是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A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B严格按照正确理论办事

C理想与现实要相结合D要实现集体领导

34、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地一次完成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35、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

A人们的认识欲望是无止境的B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度的

C事物的本质是深刻的D主客观条件限制和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36、真理是()

A在现有知识条件下的正确认识B永恒不变的正确认识

C客观规律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37、真理的内容是()

A以个人的意志去为转移的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

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38、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这表明真理的()

A正确性B科学性C一元性D客观性

39、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

A正确性B科学性C一元性D真实性

40、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上的()

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D机械论

4、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

A不变性、永恒性B无条件性、无限性

C唯一性、不变性D根本性、无限性

4、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

A可变性、多元性B有条件性、有限性

C暂时性、多样性D不稳定性、多变性

43、承认我们的一切知识具有相对性,就会()

A陷入诡辩论B导致怀疑主义

C防止相对主义D防止绝对主义

44、任何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种观点是()

A相对主义B绝对主义C唯心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45、在真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B是否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C是否承认真理的辩证法D是否承认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46、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是()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B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D任何一个真理都具有的两种属性

47、“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这种观点是()

A相对主义的观点B唯物主义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48、真理和谬误互相贯通的含义是()

A真理中包含着谬误B两者互为因果

C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没有确定的界限

49、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

A多数人的意志B先进思想C社会实践D逻辑推理

50、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

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D它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5、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A每个人的实践都不相同B实践对真理的检验都具有历史性

C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D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5、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正确认识,是实践的()

A唯一尺度B价值尺度C真理尺度D客观尺度

53、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是实践的()

A唯一尺度B价值尺度C真理尺度D客观尺度

54、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

A利益范畴B利害范畴C有效范畴D价值范畴

55、揭示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的范畴,是()

A利益范畴B利害范畴C有效范畴D价值范畴

56.价值评价是()

A感性的认识活动B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C理性的认识活动D关于对象的属性和规律的认识活动

57、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的不同之一在于()

A前者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后者以客体本身状况为反映内容

B前者以客体本身状况为反映内容,后者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

C前者获得的是感性认识,后者获得的是理性认识

D前者获得的是理性认识,后者获得的是感性认识

58、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在认识结果上的不同在于()

A前者依主体的具体特点而转移,后者不依主体的具体特点而转移

B前者具有主观性,后者具有客观性

C前者获得的是非理性的,后者获得的是理性的

D前者获得的是理性的,后者获得的是非理性的

59、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

A相关的正确的知识性认识B相关的主体及其需要

C相关的主体的具体特点D相关的主体的客观状态

60、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正确的价值评价只能是()

A与主体及其需要相符合的价值评价

B与主体的具体特点相符合的价值评价

C与主体的客观状态相符合的价值评价

D与人民、人类整体的利益相一致的价值评价

6、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

A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B积极的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C消极的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D合乎主体所要求的作用

6、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主观反映,作为人们对价值现象的认识,它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

A制约功能B导向功能C激励功能D引领功能

63、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消除盲目性和随意性。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

A制约功能B导向功能C激励功能D引领功能

64、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朝着满足主体需要的方向行进。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

A制约功能B导向功能C激励功能D促进功能

65、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

A完全相同的B完全不同的C一致的D不一致的

66、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的价值观,是()

A革命阶级的价值观B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

C对人民有用的价值观D正确的价值观

67、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

A探索精神和诚实精神B精益求精的精神和献身精神

C务实精神和奋斗精神D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二、多选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认识的客体的有()()()()()

A人认识到的自然界B人尚未观察到的星球

C社会现实中的事件D人们读书的书籍

E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

、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关系是()()()()()

A书本知识是源,实践经验是流B书本知识可靠,实践经验不可靠

C书本知识重要,实践经验不重要D书本知识是流,实践经验是源

E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都重要

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表现在()()()()()

A它们的共同基础归根到底发源于实践B前者是源,后者是流

C前者是可靠的,后者是不可靠的D前者是科学的,后者是不科学的

E间接经验是直接经验的补充

4、感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A概念B知觉C表象D判断E感觉

5、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A概念B知觉C表象D判断E推理

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因为()()()()()

A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B理性认识就是感性认识的不断积累

C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

E理性认识是抽象的、不可靠的,感觉经验才是唯一可靠的认识

7、哲学史上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两种错误理论是()()()()()

A唯心论B经验论C唯理论D二元论E宿命论

8、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的两种错误是()()()()()

A二元论错误B经验主义错误C教条主义错误

D冒进主义错误E宿命论错误

9、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

A占有丰富的真实的感性材料B具有天赋的聪明才智

C大脑对感性材料要有想象力

D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加工感性材料

E感性认识丰富了,自然就变成了理性认识

0、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的条件有()()()()()

A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B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C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D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E必须从实际出发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

A积极能动的过程B消极被动的过程C自发实现的过程

D质的飞跃的过程E量变渐进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是()()()()()

A从感性到理性B从理性到感性C从理性回到实践

D从实践到理性E从感性到实践

3、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多次反复,是因为()()()()()

A事物因果联系性B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C事物的矛盾暴露的过程性D人类认识能力的不可靠性

E人们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

4、人们在剧场欣赏某一悲剧,有人听之入神,有人听之乏味,有人为之悲泣,有人不为所动。这种意识反映的不同是由于()()()()()

A人们的文化素质和艺术的欣赏能力不同

B人们的生活经历不同C人们当时的主观精神状态不同

D人们的阶级地位不同因而情感不同E人们的风俗习惯不同

5、“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个论断揭示了()()()()()

A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B认识是一个辩证的无限发展过程

C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E认识过程的总的规律

6、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具有“普遍意义”

的“社会的组织起来的经验”。这种观点()()()()()

A承认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把真理看作主观意识范围的东西D是主观真理论

E认为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7、把社会上大多数人承认的观点视为真理,这种认识实质是()()()()()

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表现D唯心主义真理观的一种表现形式

E否认了真理是人们的思维形式

8、下列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符合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辩证关系的是()()()()()

A马克思主义句句是真理,应该坚持永远句句照办

B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C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马克思主义是9世纪的产物,在0世纪已经不适用了

E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必须坚持,已经过时的个别结论要修改

9、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A就一定范围和一定客观对象来说,它们是对立的

B是相互联系的,两者相比较而存在

C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真理的发展

D是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E是真理变为谬误,谬误变为真理的不断转化

0、价值的特点是()()()()()

A具有客观性B具有主体性C具有社会历史性

D具有多样性E具有虚假性

、价值评价的特点是()()()()()

A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B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

C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D纯粹是一种没有任何客观标准的评价

E正确的价值评价是与人民、人类整体的利益相一致的

、价值观是一个观点体系,其中包括人们()()()()()

A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B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

C对人和事物的评价原则D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方法

E对善与恶的心理偏好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

A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D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E社会主义荣辱观

4、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

A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B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

C真理必然是有价值的

D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的

E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5、“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它体现着()()()()()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B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C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D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E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第二章参考答案(选择题)

一、单选题:

BD3A4C5B6C7A8C9B0CCD3D4A5D6B7D8B9A0CCB3D4A5D6C7A8D9D30A3C3A33A34D35D36D37D38D39C40A4B4B43D44D45C46D47D48C49C50D5B5C53B54D55D56B57A58A59A60D6A6C63A64B65C66D67D

二、多选题:

ACDEDE3ABE4BCE5ADE6AC7BC8BC9AD0ABCDEADAC3CE4ABCDE5ABCDE6BCDE7AD8BCE9ABCD0ABCDABCEABCDE3ABCDE4ABCDE5ABCDE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选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C)c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D)d

A先进的历史观和落后的历史观B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C前进论和倒退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3、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这是(D)d

A唯意志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B宿命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C倒退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D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4、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是唯物史观对(C)c

A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B哲学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C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D世界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5、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的方面是(C)c

A人口因素B地理环境C生产方式D生产资料

6、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C)c

A人口增长是引起革命的根源

B人口增长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贫困失业的根源

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D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7、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D)d

A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制度的差异

B地理环境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C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形态的变更

D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8、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C)c

A人口因素B地理环境C生产方式D意识形态

9、社会意识是(A)a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的*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D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0、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A)b

A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B群体意识是个体意识的总汇

C个人意识决定群体意识

D个人意识完全由群体意识决定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表现为(C)c

A社会心理发展为社会意识形式B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心理的总汇

C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心理为基础并指导社会心理

D社会心理以社会意识形式为基础并指导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D)d

A两者相互并存B两者相互决定

C两者相互制约D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反作用于前者

3、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D)a

A人们的社会心理B前人留下的学说

C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D人类的社会实践

4、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D)c

A客观反映B真实反映C社会反映D主观反映

5、“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这段话说明社会意识是(D)c

A人们思维发展的产物B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

C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D人们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产物

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C)c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7、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能起促进作用是因为(D)d

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

B它有相对独立性

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

D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8、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是(D)c

A人类的智慧B人类的文化C人类的思想D先进文化

9、生产力是指(C)c

A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力量B人们解决相互之间矛盾的实际力量

C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客观物质力量D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总和

0、生产资料包括(C)a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D一切劳动产品

、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主要是(C)c

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的高低B劳动产品质量的好坏

C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D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这段话指出,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A)a

A生产工具B生产力C生产方式D生产资料

3、生产力诸要素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或主导因素是(C)d

A劳动对象B劳动资料C劳动者D科学技术

4、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只有与劳动者的创造活动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自身的生产力意义,才能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这说明(D)d

A劳动资料不能离开劳动者B劳动对象不能离开劳动者

C生产资料不能离开劳动者D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5、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到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中转化为(D)d

A需要的生产能力B重大的生产能力

C新型的生产能力D实际的生产能力

6、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D)d

A强大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B真实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C新型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D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7、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D)a

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治关系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8、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这是(D)a

A广义的生产关系B直接的生产关系

C一般的生产关系D狭义的生产关系

9、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这是(A)d

A广义的生产关系B直接的生产关系

C一般的生产关系D狭义的生产关系

30、在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是(A)c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B产品的分配关系

C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生产、分配和交换

3、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是(C)c

A生产关系B产品的分配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D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3、“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下列说法中,哪一个说法不说明上述观点(D)a

A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性质

B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

C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物质基础

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3、“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
  C.借贷利息D.银行利润

3.在资本主义现实中,剩余价值是采取各种转化形式出现的,它们有(CD)

A.成本B.工资C.利润D.利息

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AC)

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B.利润率的提高

C.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比例的降低D.资本周转速度的减缓

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ABCD)

A.都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B.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C.都增加了剩余价值量D.都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6.剩余价值规律(ABCD)

A.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

B.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C.在资本主义社会起主导作用

D.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7.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AD)

A.不变资本B.固定资本

C.可变资本D.流动资本

8.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其他劳动过程相比较体现出来的特点是(CD)

A.创造新的使用价值

B.创造新的价值

C.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

D.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9.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公式是(AC)

A.剩余价值/可变资本B.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D.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

30.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学说论证了(ABD)

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B.技术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C.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D.利润率的下降趋势

3.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ABCD)

A.对工人的剥削程度B.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C.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D.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工作日有所缩短,这表明(BCD)

A.对工人剥削程度有所减轻B.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C.必要劳动时间大为缩短D.相对剩余价值成为主要剥削形式

3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是(AD)

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D.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34.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客观必然性是由(CD)

A.社会再生产的规律决定的B.社会再生产的形式决定的

C.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D.竞争规律决定的

35.下列现象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是(CD)

A.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

B.不变资本只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

C.资本主义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D.资本主义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36.资本积累、积聚和集中的相互关系是(ACD)

A.资本集中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B.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实现条件

C.资本积聚有利于资本集中

D.资本迅速集中会加快资本积累

37.资本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减少,表现为(BC)

A.原有资本有机构成不变,追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量增加,相对量减少

B.原有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出现机器排挤工人

C.原有资本和追加资本有机构成都提高,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量增加,相对量减少

D.原有资本和追加资本有机构成都提高,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增加

38.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因为(BCD)

A.工资被看作是全部劳动的报酬

B.工人一般在提供了劳动之后,资本家才付工资

C.工资依劳动时间长短而不同

D.工资依劳动效率高低而不同

39.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表明(AB)

A.其实质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B.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了社会财富的创造并且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

C.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是价值的源泉

D.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和劳动力要素(工人的劳动)共同创造价值

40.剩余价值与利润这两个范畴之间的关系是(ACD)

A.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B.剩余价值是利润的转化形式

C.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D.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4.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总是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直接后果是(BCD)

A.个别资本增大B.对劳动力需求减少

C.生产资料优先增长D.平均利润率下降

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ABC)

A.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B.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43.资本主义*治制度(ABCD)

A.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

B.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

C.反映了*治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

D.作为上层建筑,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提供*治保障

44.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BC)

A.立法司法职能B.对内职能

C.对外职能D.行*职能

45.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包括(BCD)

A.资产阶级**B.*队、警察

C.监狱、法庭D.*府机构

46.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有(AB)

A.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和控制的*治职能

B.对邮*、铁路、水路、文教、卫生保健、社会福利等事业进行管理的公共管理职能

C.进行国际交往的职能

D.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职能

47.与奴隶制、封建制国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CD)

A.*治上对多数人实行民主,对少数人实行专*

B.代表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

C.*治上要求形式上的自由民主、正义平等

D.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

48.资本主义*治制度包括(ABCD)

A.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B.*治组织形式

C.选举制度D.**制度

49.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ABCD)

A.主权在民B.天赋人权与社会契约论

C.分权制衡D.自由、平等、博爱

50.资本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有(ABD)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B.主权在民

C.人们当家作主D.分权制衡

5.资本主义*权的分权制衡是指(ACD)

A.立法权B.管理权C.行*权D.司法权

5.资产阶级**在国家*治生活中发挥着很大作用,包括(ABCD)

A.代表资产阶级执掌*权,对*府施加影响、控制议会

B.制定和推行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方针、*策

C.操纵选举

D.控制群众团体和舆论宣传

53.资本主义*治制度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是(ABC)

A.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

B.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

C.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制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治机制

D.制定和推行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方针、*策

54.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资产阶级取得*权以前的积极作用有(ABCD)

A.批判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B.启发民众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C.保证资产阶级的胜利D.为资产阶级建立国家提供理论依据

55.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是(CD)

A.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

B.集中地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文化的精华

C.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D.是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56.我们可以借鉴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有(ABCD)

A.关于人类*治生活客观规律的探索

B.关于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揭示

C.关于思维规律的研究

D.关于司法实践历史经验的描述

[多项选择题答案]

.ACD.ABCD3.CD 4.AB 5.ABD 6.ACD 7.ABCD 8.ABCD

9.ABCD 0.ABC .ACD .CD 3.BCD 4.AC 5.ABD 6.AD

7.BC 8.ABCD 9.ACD 0.ABD .ABCD .ABD 3.CD

4.AC 5.ABCD 6.ABCD 7.AD 8.CD 9.AC30.ABD3.ABCD

3.BCD33.AD34.CD35.CD 36.ACD 37.BC 38.BCD 39.AB

40.ACD 4.BCD 4.ABC 43.ABCD 44.BC 45.BCD 46.AB 47.CD

48.ABCD 49.ABCD 50.ABD 5.ACD 5.ABCD 53.ABC54.ABCD

55.CD 56.ABCD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章节复习题及答案(第五章)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一、单项选择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进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这意味着(A)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府担当调控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职能

B.国家垄断资本掌控经济生活

C.所有重要的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

D.国家垄断重于私人垄断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D)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3.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C)

A.国际卡特尔B.混合联合企业级

C.跨国公司D.国际康采恩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私人垄断统治的发展表现在(D)

A.托拉斯和康采恩的出现B.金融寡头的统治

C.国际垄断同盟的兴起D.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混合联合企业

5.金融资本是由(C)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6.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D)

A.工业资本B.农业资本

C.银行资本D.金融资本

7.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各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是(C)

A.国家垄断同盟的形成B.资本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C.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D.瓜分世界领土,形成殖民体系

8.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人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A)

A.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B.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C.银行资本代替工业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是(C)

A.国有垄断资本B.资产阶级国家

C.私人垄断资本D.资本输出

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B)

A.改变了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B.符合垄断资本家的整体利益

C.代表了个别资本家的利益D.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

.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C)

A.直接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B.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

C.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D.通过购买所属公司全部股票直接掌握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C)

A.消除生产无*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B.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D.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是(B)

A.发展缓慢不稳定B.发展迅速且持续稳定

C,发展迅速但不稳定D.时而削弱,时而发展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管理和调节体现的是(C)

A.全体劳动人民的经济利益B.个别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

C.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D.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中,最主要、最重要的形式是(B)

A.国家市场垄断经济B.国家调节经济

C.公私合营经济D.国家自然垄断经济

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化”(B)

A.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使生产的无*府状态得到一定的缓解

C.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

D.可以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于(D)

A.使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着时而迅速发展时而停滞的趋势

B.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

D.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

8.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借助于(D)

A.“代理制”B.“个人联合”

C.“企业联合”D.“参与制”

9.各国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产生了(B)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国际垄断同盟

C.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D.殖民地和宗主国

0.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现实基础是(C)

A.新科技革命B.生产国际化

C.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D.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B)

A.有利于所有国家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D.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

.下列不属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选项是(D)

A.市场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制B.区域经济集团日益发展

C.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增强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3.经济全球化带给发达国家的好处很多,但不包括(C)

A.从世界各地获取大量的利润B.降低其生产成本

C.扩大了贸易逆差D.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控制

4.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消极影响有许多,但不包括(D)

A.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

B.在国际贸易关系中剩余价值大量流失

C.金融风险加大

D.经济发展机会大大减少

5.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D)

A.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B.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C.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

D.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6.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D)

A.寄生的资本主义B.腐朽的资本主义

C.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D.过渡的资本主义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是指(A)

A.全面的社会化B.全面的商品化

C.全面的市场化D.市场的计划化

8.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要(C)

A.否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切改良

B.对资本主义采取全面肯定的态度

C.借鉴资本主义社会中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改良

D.借鉴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9.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是(B)

A.垄断资本主义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生产社会化D.经营管理社会化

3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D)

A.从根本上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

B.改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C.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了利益一致

D.没有改变劳动者受剥削的地位

[单项选择题答案]

.A .D 3.C 4.D 5.C 6.D 7.C 8.A 9.C 0.B .C .C

3.B 4.C 5.B 6.B 7.D 8.D 9.B 0.C .B .D 3.C

4.D 5.D 6.D 7.A 8.C 9.B 30.D

二、多项选择题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ABC)

A.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B.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C.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D.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垄断资本要求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原因是(ABCD)

A.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国家参与经济调节

B.国内垄断资本需要国家支持以加强竞争的能力

C.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巨额投资,要求国家直接经营或资助

D.生产过剩问题日趋严重,需要借助国家力量以扩大国内外市场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具体原因是(ABCD)

A.市场问题日益严重,要求利用国家力量来扩大

B.社会化大生产所需巨额投资需要国家资助

C.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国家直接干预

D.对于不能直接获利的基础理论研究只能由国家来承担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ABD)

A.国营企业

B.国私合营企业

C.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结合

D.国家调节经济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AD)

A.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化与尖锐

C.从根本上解决了失业问题

D.消除了经济危机频繁的出现

6.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ABCD)

A.垄断不能消除商品经济的竞争基础

B.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激发新的竞争

C.中小企业仍然大量存在

D.垄断组织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生产

7.垄断统治下竞争的特点(ABCD)

A.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B.竞争的手段有*治上的力量

C.竞争更为激烈、破坏性更大

D.竞争的范围除经济领域外还包括*治、*事、文化领域

8.垄断价格是(ABD)

A.垄断资本家取得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

B.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规定的商品价格

C.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D.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

9.垄断利润是(ABD)

A.凭借垄断地位获得的利润

B.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C.通过资本自由转移而形成的一种利润

D.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获得了新内容和表现形式,主要有(ABD)

A.混合联合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B.跨国公司成为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主要组织形式

C.私有垄断资本普遍采用股份公司的企业组织形式

D.由国家出面组建的国际垄断组织的出现

.垄断形成的原因(ABCD)

A.生产高度集中的必然产物

B.资本高度集中必然引起垄断

C.少数大企业为避免两败俱伤

D.规模经济效益促使少数大资本走向垄断

.垄断竞争的特点(ABCD)

A.垄断竞争与非垄断竞争并存

B.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并存

C.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并存

D.垄断企业与非垄断企业的控制与反控制的竞争

3.垄断价格(BC)

A.完全是人为定价B.受替代品竞争的制约

C.受市场需求量的制约D.违背了价值规律

4.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因为(ABCD)

A.垄断价格的形成只是使价值规律改变了表现形式

B.从整个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一致的

C.垄断高价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垄断高价的商品上

D.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不能完全离开商品的价值

5.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被社会主义代替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ABD)

A.可能相互交往B.可以和平共处,但也存在斗争

C.不存在和平共处的可能性D.可以平等互利地发生经济联系

6.垄断利润的主要来源(ABCD)

A.垄断企业内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B.非垄断企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C.小生产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D.落后国家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部分价值、国内劳动人民必要劳动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7.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主要表现在(ABD)

A.生产全面社会化B.生产管理日益社会化

C.工会组织日益社会化D.资本日益社会化

8.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明显表现有(ABCD)

A.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投资格局多元化

B.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C.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D.国际金融交易总额大大超过国际贸易总量

9.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在于(ABCD)

A.为大量过剩资本寻找高额利润的投资场所

B.为商品输出开路

C.为控制国外原料产地和其他重要资源

D.有利于争夺霸权地位

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发展的新现象有(ABCD)

A.垄断资本跨部门发展

B.大型企业间的联合与兼并加剧

C.私人垄断加速向国家垄断转变

D.跨国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ACD)

A.以跨国公司为主体B.以国家资本输出为主

C.生产资本输出为主要形式D.发达国家互相输出为主要流向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重大体制改革和*策调整包括(ABCD)

A.建立社会保障制度B.实行部分国有化

C.实行职工持股D.推行企业民主,实现劳资合作

3.以下说法中正确地说明了社会福利制度的是(ABD)

A.社会福利制度是一种国民收人再分配

B.社会福利制度的推行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我调整的表现

C.社会福利制度是以一种渐进的方式实行社会主义

D.社会福利计划力图纠正市场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具有一定的社会进步

4.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之下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包括(ABD)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世界银行

C.七十七国集团D.世界贸易组织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跨国公司迅速发展是由于(ABCD)

A.生产力发展的需要B.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

C.资本输出的需要D.争夺国际垄断地位的需要

6.经济殖民地对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作用是(AB)

A.可靠而有利的商品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B.重要的廉价原料产地

C.高新技术产品的重要供应地D.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地

7.资本主义无法根除的主要矛盾是(BCD)

A.垄断资本与中小资本的矛盾

B.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D.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8.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主要表现在(ABCD)

A.促使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

B.追求剩余价值的动力和竞争的压力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资本主义*治制度促进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D.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促进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9.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表现在(ABCD)

A.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B.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条件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0.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ACD)

A.长期的历史过程B.隐蔽的历史过程

C.曲折的历史过程D.复杂的历史过程

[多项选择题答案]

.ABC .ABCD 3.ABCD 4.ABD 5.AD 6.ABCD 7.ABCD 8.ABD 9.ABD0.ABD .ABCD .ABCD 3.BC 4.ABCD 5,ABD 6.ABCD 7.ABD8.ABCD 9.ABCD 0.ABCD .ACD .ABCD 3.ABD 4.ABD 5.ABCD 6.AB 7.BCD 8.ABCD 9.ABCD 30.ACD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章节复习题及答案(第六章)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0小题,每题分,共0分)

.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B)

A.6、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B.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D.文艺复兴运动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是(C)

A.英国古典*治经济学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3.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标志是(A)

A.《共产*宣言》的发表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4.社会主义*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坚持(C)

A.马克思主义的指导B.共产*的领导

C.无产阶级专*D.社会主义方向

5.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A)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实行无产阶级专*

C.巩固共产*的领导

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6.“民主社会主义”实质上是(B)

A.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B.改良的资本主义

C.科学社会主义中的一种D.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

7.无产阶级**的组织原则是(A)

A.民主集中制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D.集体领导

8.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权的最终目的是(C)

A.改变无产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

B.实现共产主义

C.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彻底打碎资产阶级国家的机器

9.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观点的依据是(B)

A.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0.下列观点中,错误的是(D)

A.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今正处在低潮时期

B.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D.社会主义在若干国家的严重挫折改变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主要依据是(D)

A.现代无产阶级日益壮大和觉醒

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尖锐化

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无产阶级革命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其根本保证是(A)

A.无产阶级**的正确领导B.取得国家*权

C.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的极大提高D.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3.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B)

A,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B.国家*权问题

C.武装斗争问题D.农民问题

4.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D)

A.理论斗争B.议会斗争C.经济斗争D.*治斗争

5,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治前提是(A)

A.建立无产阶级专*B.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C.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D.无产阶级**的领导

6.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了(B)

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B.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

C.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

D.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

7.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C)

A.提出了新经济*策

B.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策

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

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社会主义的理论

8.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A)

A.无产阶级专*和社会主义民主B.国家*权

C.生产资料公有制D.唯物史观

9.无产阶级专*的实质,就是(A)

A.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权

B.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C.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和破坏活动

D.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0.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人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A)

A.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B.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

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单项选择题答案]

.B.C3.A 4.C5.A6.B7.A8.C9.B0.D

.D.A3.B 4.D 5.A 6.B 7.C 8.A 9.A 0.A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每题分,共5分)

.空想社会主义者(ACE)

A.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

B.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客观必然性

C.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天才的设想

D.发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

E.要求埋葬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ABCD)

A.消灭了剥削制度并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体系

B.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C.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在*治上实行无产阶级专*

E.实行改革开改的*策

3.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BCD)

A.有无产阶级**的领导B.夺取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权

C.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D.建立无产阶级*权的*府

E.生产力高度发达

4.人民民主专*实际上就是无产阶级专*,原因是它们的(ABCDE)

A.领导力量是相同的B.阶级基础是相同的

C.内容是相同的D.形式是相同的

E.指导思想是相同的

5.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因为(ABD)

A.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的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C.无产阶级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

D.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E.无产阶级革命是为所有人谋福利的运动

[多项选择题答案]

 .ACE .ABCD 3.ABCD 4.ABCDE 5.ABD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一、单选题:

、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是(D)

A展望的内容是否正确B展望的目的和动机是否正确

C有没有预见性D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否科学

、马克思主义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之一是(D)

A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B在科学预见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C以科学类比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D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3、马克思主义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之一是(C)

A在剖析以往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B在剖析以往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具体情况

C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D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具体情况

4、马克思主义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之一是(A)

A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B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详尽细节,而不作一般特征的描绘

C立足于描绘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揭示

D立足于既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又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5、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是(D)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生产资料按需分配

B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各取所需

C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生产资料各取所需

D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6、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是(B)

A社会关系极大提高,人们精神境界高度和谐

B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C社会关系高度发展,人们精神境界极大和谐

D社会关系高度发达,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7、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是(A)

A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B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脱离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C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脱离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D每个人自由而自主的发展,人类脱离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8、共产主义理想之所以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是因为它是(C)

A具有客观可能性的B人类向往的美好境界

C具有客观必然性的D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

9、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之所以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是因为(D)

A据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

B据于现实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

C据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未来美好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

D据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

0、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D)

A最困难的事业B最艰巨的事业C最长期的事业D最伟大的事业

、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D)

A伟大目标B长期目标C艰巨目标D最终目标

、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D)

A实际体现B客观体现C真实体现D根本体现

3、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说明实现共产主义是(D)

A一个长期的艰巨过程B一个长期的曲折过程

C一个艰巨曲折的过程D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4、在论述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时,马克思先后提出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这两个思想之间的关系是(D)

A相互矛盾的B后者否定前者C各自独立的

D有内在联系,前者讲客观必然性,后者讲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

5、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建设(D)

A发达的社会主义B真正的社会主义C民主的社会主义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树立和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体现在积极投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际行动中,这应该是(B)

A大家都来做,大家一起做B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C鼓励大家都来做D号召大家一起做

二、多选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住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的预见未来社会的的科学方法是()()()()()

A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B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C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具体情况

D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点,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写

E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点,努力作详尽的细节描写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B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各取所需

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D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E实现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3、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因为()()()()()

A它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设立的社会发展目标

B它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理想

C现实的社会主义的前进步伐,也就是在向共产主义的迈进

D共产主义的实现是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是靠神秘的力量

E共产主义的实现是靠人民群众的实践,而不是靠什么奇迹

4、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因为()()()()()

A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

B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

C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发展证明这一理想实现的必然性

D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E现实中的社会主义为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到来提供着条件

5、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因为()()()()()

A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

B肩负实现共产主义伟大使命的工人阶级是最先进的阶级

C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D使全人类都获得解放是最伟大的事业

E肩负实现共产主义伟大使命的工人阶级是以最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的

6、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因为()()()()()()

A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B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C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D资本主义灭亡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E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较量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7、“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是()()()()()

A有着内在联系的B相互矛盾的C前者是根本方面

D前者是讲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

E后者是这种客观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

8、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因为()()()()()

A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总体上同属一个类型的社会形态

B社会主义是这同一社会形态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则是高级阶段

C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D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首先要使社会主义有充分的发展

E共产主义需要由社会主义的发展来提供实现的条件

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因为()()()()()

A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各个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分别进行的

B各国的国情不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也不同

C经过长期探索,中国找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E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0、怎样才能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A要正确认识实现共产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B要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际行动中

C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鞭策自己D更要脚踏实地为实现*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

E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

第七章参考答案(选择题)

一、单选题:

DD3C4A5D6B7A8C9D0DDD3D4D5D6B

二、多选题:

ABDACDE3ABCDE4ABCDE5ABCDE6ABCDE7ACDE8ABCDE9ABCDE0ABCDE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马原题库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