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需求与稀缺——经济学是什么?
1.1.1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人类需求存在多层次性。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六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交往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和超越自我需求。
财富不等于金钱,而是人生幸福的一切资本。财富的五种资本包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人造资本、金融资本。
1.1.经济资源的相对稀缺性
经济资源分为三类: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
1.1.3经济学的产生
经济学是研究个人和团体如何最佳配置稀缺经济资源,从事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以满足人们无限消费需求的社会科学。
经济一词的英文是economy,具有节约和节省的含义。
1.关系与秩序——经济学要学什么?1..1个人与*府关系的两种价值观
有机论: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府是有机体的心脏。个人、家庭、企业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才有价值,*府(国家)利益是凌驾与个体之上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
机械论:认为人生而独立平等,*府是为实现其个人目标而创立的。处于舞台中心的是个人,而不是群体。没有了个人,也就没有了*府国家。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无比珍贵的,任何组织和机构甚至*府,都不应该以整体利益之名,牺牲人的生命及平等机会。
1..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生产什么
–如何生产
–如何分配
–如何交换
1..3经济学主要内容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对象,主要分析单个产品市场的经济活动,以及个别消费者、个别厂商、个别资源拥有者的经济行为,因而也称为个量分析或个体分析。包括供求理论、厂商理论及一般均衡分析理论。价格分析是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核心,因此,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价格理论”。以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及年英国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为代表。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研究*府、社会(如非*府组织NGO)等国民经济整体对资源的利用,经济总量及其变化,分析经济活动的现象及规律,因而也被称为总量或总体分析。例如,一个国家如何有效利用资源达到更高的生产水平,怎样保持社会价格总水平的稳定,怎样使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以及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等问题都属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它包括经济结构和国民收入变动理论、福利经济学和宏观经济*策。由于整体的经济活动,主要表现在国民收入水平或就业水平的变化上,所以,宏观经济学又被称为“收入理论”或“就业理论”。它以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产生标志。
经济人假设,经济人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欲望无限性。人的欲望和需要是无限的;
.个体本位性。个体明确自身行为的目的;个体需要的轻重缓急是不同的。
3.自利性。追求自身利益是经济行为的根本动因,可以支配的生产资源是有限的;
4.理性。个体会权衡成本和收益,选择最有利的方案。
1.3思维与选择——如何学习经济学?1.3.1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实证分析方法:或实证经济学(positiveeconomics)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解释、分析与预测,它的判断正确与否可以通过对事实的检查来判定,并且不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阐述“是什么”的问题属于实证命题范围。
规范分析方法或规范经济学(normativeeconomics)是在社会一定的哲学、文化、道德、宗教前提下,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对什么是应该、什么是不应该提出行为的标准,主要说明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这类问题是不能通过事实的检验来判断的。
社会公众股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方法;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方法。
1.3.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个人选择有成本;公共选择有成本
人的行为是在边际上做选择
不要纠缠过去,重要的是“活在当下”
1.3.3经济学的局限性
由于人的局限性,人类对世界认识的科学同样有局限性,不能解决人生的所有问题。
.1中国生产什么.1.1财富创造的三大时代
人类经济发展,财富获取方式经历了三大时代: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不同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不同的。
农业文明时代,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工业文明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资本;信息文明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人力资本。
此时代,最有价值的投资就是提升自己的价值。
.1.比较优势原理
生产什么商品效率更高?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生活中如何分担家务效率更高?找出两人在各种家务中的比较优势,然后决定该由谁专门做什么。
.1.3中国精品——中国经济发展得优势
国家心智资源优势。某些地域在一些行业上,在人们心中享有认知上的优势,这个行业的产品外销入其他地区,将会给消费者带来极强的信心指数,会成为国家打造世界级品牌的巨大动力和支持力。
中国精品的根——China。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就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的遗产和财富,有许多具有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产品,是中国产品走向世界取之不尽的财富源泉。
中国精品需要有良好的制度环境保障。中国精品的产生,需要需要保护好包括动植物物种、土壤、水等自然资源;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环境,以及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
.生产商品..1消费者的偏好
偏好是消费者对消费品组合的一种排序和接受度。包括习惯、方便、求名等。
为什么消费者会有不同的偏好?消费的价值观、审美取向、民族性格倾向、.民风、民俗导致消费偏好和消费禁忌等不同。
..商品的效用
-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一商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满足感。
-效用可以用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来衡量。
-总效用是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消费一定数量的某商品中所感受到的总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加。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边际效用呈现递减趋势的原因:一是从生理上解释。效用,即满足程度是人神经的兴奋,外部给一个刺激,随着同样刺激的反复进行(消费同一种物品的数量增加),兴奋程度就下降。二是从商品用途的多样性来看,当消费者只有少量此类商品时,按照理性的行为准则,他会将这种商品用于最需要的地方;当他可以拥有更多此类商品时,会将其一部分用于其他用途,这就造成这种商品最后一单位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小于前一单位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
..3人生幸福
个人幸福的公式:幸福=效用/欲望。
“国民幸福指数”包括四个内容:(1)社会经济可持续地均衡地发展;()保持良好的自然环境;(3)文化的保护和推广;(4)良好的*府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府。
人生幸福的途径。个人效用最大化,选择做一个身体健康的人,享受当下;个人欲望最小化,人生的许多不幸,都在于我们将自己得不到东西的价值放大了。
..4商品的性价比
价值(V)=功能(F)/成本(C)
提高产品价值的五种途径:(1)提高功能,成本下降;()提高功能,成本不变;(3)功能不变,成本下降;(4)功能大幅度提高,成本小幅度降低;(5)功能略有下降,成本大幅度降低。
.3公共产品.3.1公共产品的含义及特征
–公共产品是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产品或服务。
–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3.公共产品的类型与*府职责考
-公共产品可分为五类:资源形态;物质形态;文化形态;社会资本形态
-*府的首要职责是做好基础性工作:建立法律基础;保持非扭曲性的*策环境,包括宏观经济的稳定;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与基础设施;保护承受力差的阶层;保护环境等。
.3.3“搭便车”与市场失灵
搭便车,是指在公共产品的消费过程中,某些个人虽然参与消费,但是却不愿意支付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的现象。
市场失灵的情形,即在公共产品的消费过程中缺少一种协调的刺激机制,以致个人都倾向于给出错误的信息(即说谎),自称在给定的集体消费中只享有比他真正享有的要少的利益,以求产生对每个人来说都有利的结果。然而,由于每个人对公共产品都显示出较低的偏好和支付意愿,每个人都采取搭便车的策略,因而营利性厂商提供公共产品的收益和数量便无法确定。
市场机制对公共产品的有效配置无能为力,由*府或公共部门开支安排生产并根据社会福利原则来分配公共产品成为解决搭便车问题的唯一选择。
.3.4公共产品的生产
*府直接生产公共:中央*府直接经营;地方*府经营;地方公共团体经营。
公共产品的私人部门生产:私人的完全供给;私人与*府的联合供给;私人与社区的联合供给。
3.1生产理论分析3.1.1生产要素的投入与生产可能性
生产投入的要素包括四类: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生产函数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与产品的最大产出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所能够生产的最大数量的不同商品组合。
3.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固定,连续、等量地增加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过程中,边际产量呈先递增,继而递减的状态。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产生的原因是:任何要素的投入都存在一个最佳数量配比。
3.1.3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与组合
规模报酬。企业全部生产要素的规模同比例改变,会带来规模报酬三种变化:(1)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递减;(3)规模报酬不变。
规模经济。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成本下降,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原因(1)劳动分工的专业化;()机器设备的专业化;(3)设备规模的因素;(4)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5)管理人才的作用;(6)财务方面的因素;(7)其他因素。
分工与合作,高劳动生产率。
在经济是指企业规模扩大后,由其自身的原因而导致产量增加和成本下降。内在不经济是指企业规模扩大以后,由于其自身的原因而导致产量减少和成本提高。
外在经济是指行业规模扩大以后,对个别企业带来有利于增加产量和降低成本的因素。
适度规模
3.生产成本分析3..1有形与无形的生产成本
–成本即生产费用,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的全部支出。
–机会成本是把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在其他用途得到的最大收益。
–沉没成本是指已经付出、无法收回的成本。
–显性成本是厂商在生产中购买生产要素所支出的费用。
–隐性成本是厂商自有被用于生产的生产要素的价格。
3..短期与长期的生产成本
–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划分的标准是厂商能否全部调整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短期成本:定成本、可变成本、短期总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成本、边际成本。
–长期成本: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长期边际成本。
3..3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
–厂商进行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
–利润是指经济利润(用π表示),它是收益与经济成本(包含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的差额。公式是:π=TR-TC
4.1需求与供给4.1.1需求概述
–需求是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在每一价格上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
–需求量是消费者在不同的价格下所希望能够购买的同种商品的数量。
–需求定理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需求量的影响因素:商品本身的价格;相关产品的价格;消费者收入;预期价格;个人偏好;时间、气候、地点的变化;广告费用。
–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4.1.供给概述
–需求定理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供给量是生产者在不同的价格下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同种商品的数量。
–供给定理。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成同方向变动。
–供给量的影响因素:产品的价格;生产要素的价格;相关产品的价格;生产者对未来行情的预期;生产技术水平;*府税收和扶持*策。
4.市场均衡与均衡价格4..1均衡及均衡价格
–均衡指一种状态,即各个经济决策正好相容,并且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不会愿意再调整自己的决策,从而不再改变其经济行为。
–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之均衡点所对应的价格,在这个价格水平上,买者愿意购买商品的数量正好等于卖者愿意出售商品的数量。
–均衡价格是在市场上由供求双方在竞争中自发形成的。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价格机制。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市场自动调节供给与需求,使之达到均衡的这种协调功能,叫做市场机制。
–供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4..消费者均衡与生产者均衡
–消费者均衡是在既定收入和各种商品价格的限制下选购一定数量的各种商品,以达到最满意的程度。
–消费者均衡需要满足的条件:消费者的偏好既定;消费者的收入既定;物品的价格既定资风险。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或者说,它是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够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是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组合的主观态度,而预算线约束则显示了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的商品消费的客观条件,两线的切点即为消费者均衡点及,也是消费者的最后选择。
–生产者均衡是当某生产者在给定的成本约束下,产出量达到最大时,生产者所处的最优状态。是等成本曲与等产量曲的交点。
4..3商品市场均衡与货币市场均衡
–商品市场均衡指商品的总需求等于商品的总产出。
–货币市场均衡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
–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有赖于三个条件,即健全的利率机制、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有效的中央银行调控机制。
4..4*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
–均衡价格理论的运用——价格*策
–支持价格又称最低限价格,它是指*府为了扶持某一行业的生产,对该行业产品规定的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
–限制价格也称冻结价格,是指*府为了限制某些物品的价格而对其规定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高价格。
4.3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4.3.1弹性
弹性是指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动的反应程度是否灵敏。
4.3.需求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通常简称为需求弹性,是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即反映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比率,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各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是不同的,根据它们弹性系数绝对值的大小,可以把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五类:Ed=0,即需求完全无弹性;.Ed=∞,即需求完全有弹性;Ed=1,即需求是单位弹性;1Ed0,即需求缺乏弹性;∞Ed1,即需求富于弹性。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商品的可替代品数目和可替代程度;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程度;商品消费支出与消费者总支出的比例;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商品使用时间的长短;时间、消费习惯、收入水平、地区差异、商品质量及售后服务等。
–需求收入弹性又称收入弹性,它是指某种商品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即反映消费者收入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比率。
–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可正可负,并可据此来判别该商品是正常品还是低档品。
4.3.3供给弹性
–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即反映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商品供给量变动的比率。用供给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供给价格弹性分为五类:完全无弹性的供给,弹性等于零;缺乏弹性的供给,弹性小于1;.单位弹性供给,弹性等于1;.富有弹性的供给,弹性大于1;.完全有弹性的供给,弹性等于无限大。
–供给价格弹性的影响因素:生产的难易程度;商品增产后成本增量的大小;调整生产时间的长短;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
5.1交易规则5.1.1信用规则
信用是履行诺言的正面记录所获得的信任。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信用制度由个人信用、企业团体信用和*府信用等构成。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水平,是市场经济发育成熟程度的一个指标。
个人道德修养是社会信用体系构建的起点。
5.1.等价规则
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交易的通义是:请把我所需要的东西给我吧,这样你就能从我这里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坑蒙拐骗不能增加财富,只是改变财富的分配。
竞争不是你死我活,是人们以共同价值观为基础,一起工作或努力,实现共同的社会福利目标。
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自然条件。
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的核心。
5.1.3法制规则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和法制经济。
市场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一是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即产权明晰。
法制是确立稳定的市场规则的保证。
法律是保护个人自由一般规则的制度。
市场经济是确立稳定市场规则的法制经济。
市场经济主体及经济行为需要法律来确认和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运行规则需要法律来规范;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要求有完备的法律制度来保障。
5.市场结构
5..1四种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市场是指各个厂商实力相当,相互之间具有很强取代性的行业市场。严格意义上的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数量众多的买卖双方;同一的产品;自由流动的要素市场;完备的市场信息;
完全垄断市场是指由唯一一个产品出售者提供产品,并由其控制产品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行业市场。一般特征:单一的卖方;价格的制定者。
垄断竞争市场是指市场中既存在竞争因素,又存在垄断因素。通常认为垄断竞争市场上竞争因素更多。一般特征:.大量的小规模厂商;产品的差异;厂商进出市场相对容易。
寡头垄断市场是指行业市场由几家厂商占据绝对优势。一般特征:厂商数目很少;新厂商不容易进入市场;厂商行为相互依存。
5..四种市场结构的价格
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和个别厂商需求曲线
个别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相平行的直线,其需求价格弹性为无穷大。
个别厂商的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
总收益曲线为从原点出发的正斜率直线,平均收益线和边际收益曲线都是一条水平直线。
完全竞争市场中总供需决定了产品市场价格。
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厂商需求曲线就是一条自左向右下方倾斜的负斜率曲线。
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所以厂商的边际收益MR曲线也呈现出向右下倾斜。
完全垄断市场中厂商的定价过高,产品需求过少。没有竞争,资源不能自由流动,生产资源的配置效率低,消费者福利受损。为了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各国*府通常会对完全垄断厂商进行价格管制以抑制垄断利润,保障消费者权益。
垄断竞争市场上厂商的需求曲线
负斜率的需求曲线;产品差异小,替代性强;非价格竞争包括品质竞争和广告竞争。
5..3四种市场结构的比较
–不同的市场结构特征
四种市场结构的不同特征
比较项目
完全竞争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
寡头垄断市场
完全垄断市场
厂商数目
大量
较多
较少
唯一
产品差异性
完全无差异
有一定差异
同质或稍有差异
没有替代品
厂商价格控制能力
不能控制
有影响
联合控制
基本控制
厂商进入难易
非常容易
较易
较难
非常困难
竞争方式
价格接受者
价格与非价格竞争
价格与非价格竞争
非价格竞争
现实例子
某些农产品
零售、服装等
钢铁、汽车
公用事业
完全竞争市场能实现最有效的资源配置。
完全垄断市场中资源配置的效率极低。
垄断竞争市场中资源配置有一定效率,但不是最佳。
寡头垄断市场中资源配置缺乏效率。
6.1劳动与工资6.1.1劳动的供给
劳动是指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活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通过消耗自身的体力和脑力,来改造客观自然物质,使其适合人类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复杂劳动=多倍的简单劳动
劳动供给问题涉及到消费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的分配。
后弯的劳动供给曲线。劳动者如何分配劳动和闲暇时间,主要取决于工资率的高低。当W较低时,随着W的上升,消费者将减少闲暇,增加劳动供给,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当工资涨到W1时,劳动供给量达到最大的b点。继续增加工资到W,劳动供给量不增加反而减少到c点,劳动供给量从W1处起开始向后弯曲。
影响劳动供给量的因素主要有:工资率;劳动者规模;劳动力与其他要素相比较的投放比例;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职业及地理分布;有关劳动的制度因素;劳动者的偏好,指劳动者对收入和闲暇的权衡与选择;社会习俗。
6.1.工资的决定因素
均衡工资的决定:劳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均衡工资水平。
工资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买方;卖方;工会;最低工资法和效率工资制。
6.1.3工资的性质与形式
工资的性质是使用劳动这种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报酬,是劳动供求均衡时的价格。
工资的构成主要包括维持劳动者本人的生存、维持其家属的生存和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
工资的种类:按计算标准分为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按支付手段分为货币工资和实物工资;按购买力分类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6.资本与利息6..1资本、利息及利息率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广义的资本,是指一个经济系统的所有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利息是以货币表示的延期消费或承担风险的报酬,或者说是资本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因让渡资本使用权而承担风险所获得的报酬。
利息率简称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与本金的比率,是资本的价格。分为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6..利息率的决定
决定和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产业平均利润水平;货币供给与需求状况;经济发展状况;物价水平;国际利率水平;经济*策;利率管制。
均衡利息率:由资本市场可贷资金供求均衡点决定。
6..3利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实现资本市场的均衡
利息在其他经济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主要包括:
利息能诱导和增加储蓄;
利息能把资本的需求约束在可行的限度内;
利息率执行配置资源的功能;
利息能平抑通货膨胀。
6.3土地与地租6.3.1土地的含义及特性
土地的物质构成考察,土地是一个由土壤、岩石、植被、水域、矿藏和空气所组成的,具有在地球表面上空一定高度和地球表面以下一定深度的垂直的自然产物。经济学意义上的土地,是各种原始自然资源的统称。
土地具有自然和经济两种特性。
土地的自然特性:土地数量有限;土地位置不可移动;土地肥沃程度和土地位置有差异;土地使用价值的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土地的稀缺性以及由此形成的土地经营的垄断性;在一定条件下,土地报酬仅有递减的可能性;变更土地使用方向的困难性。
6.3.土地的供求与地租的决定
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接近垂直的线。
土地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地租是使用土地(包括地面、矿藏、水域等)而支付的价格或出租土地的报酬。
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所取得的地租。
级差地租是因土地肥沃程度与位置的不同,土地投资回报率不同。
均衡地租是由土地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的点所决定。
准地租也称准租金,是固定资产在短期内所得到的收入。
经济租金也叫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实际得到的收入高于他们希望得到收入的部分。
6.3.3准地租与经济租金
普通股:每一股份对公司财产和权利都拥有平等权益。
普通股的特征:股份公司发行的最普通、最重要、发行量最大的股票种类;属于标准股票,有效性与公司存续期一致;投资风险较大。
优先股:是指由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在分配公司收益和剩余资产方面比普通股股票具有优先权的股票。
优先股的特征:约定股息率;优先分派股息和清偿剩余资产;表决权受到一定限制;股票可由公司赎回。
6.4利润与企业家精神6.4.1正常利润与超额利润
利润或称为正常利润,是企业家才能的报酬。
超额利润是指超过正常利润的利润,又称为纯粹利润或经济利润。超额利润一般源于创新、承担风险和垄断。
6.4.企业家精神与创新风险
“企业家”这一概念由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在年首次提出,即:企业家使经济资源的效率由低转高。
“企业家精神”则是企业家特殊技能(包括精神和技巧)的集合。或者说,“企业家精神”指企业家组织建立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表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
企业家精神的构成: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冒险是企业家精神的天性;合作是企业家精神的精华;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动力;学习是企业家精神的关键;执著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色;诚信是企业家精神的基石。
创新风险:技术、市场、生产、财务和*策、管理等风险。
创新的途径:引入一种新产品(产品创新);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工艺创新);开辟一个新市场(市场创新);获得一种原料的新来源(材料创新);采用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制度、管理创新)。
6.4.3利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利润被看成是推进社会进步的有力动力源泉。
正常利润刺激经济活动。
经济利润是创新的动力。
超额利润激励企业家勇于承担风险,有利于风险行业的发展。
经济利润鼓励厂商获得与巩固垄断地位降低成本,在整体上符合社会的利益。
整个性会以利润引导投资,可实现资源配置优化。
7.1货币的供求与汇率7.1.1货币的定义与职能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用于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货币的职能:交换媒介、价值标准、延期支付标准、储藏手段。其中,交换媒介和价值标准是货币的基本功能。
货币分类为:商品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7.1.货币的需求
流动性偏好。在报酬相同的资产之间,人们为应付日常不时之需,而会选择流动性较高的资产,这被称为流动性偏好。
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7.1.3货币的供给
货币供给(moneysupply)是指某一国或货币区的银行系统向经济体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金融过程。
货币存量是某一时点上累计的货币总量。按流通能力可分为五个层次:
(1)M0=现金通货(指人民币现钞:纸币+铸币);
()M1=M0+旅行支票+活期存款+其他支票存款;通常也称为狭义货币。是中国人民银行管理和调控货币流通的重点目标。
(3)M=M1+储蓄存款+小额定期存款十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公众货币市场互助基金和隔夜回购协议;M即通常所说的广义货币。
(4)M3=M+大额定期存款+时间超过隔夜的回购协议+金融机构和团体持有的货币市场互助基金
(5)L=M3+*府短期公债+商业票据十银行承兑汇票。是范围最广的货币供给量,大多为近似货币。
货币存量的流动:货币流量=货币存量×货币流通速度
响货币存量或需求量的因素:收入、价格、利率、货币流通速度、金融资产选择、其他因素
货币创造(供给)过程是指银行通过其货币经营活动而创造出货币的过程。
7.1.4汇率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外国货币,包括钞票、铸币等;()外币支付凭证,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储蓄凭证等;(3)外币有价证券,包括*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等;(4)特别提款权、欧洲货币单位;(5)其他外汇资产。
汇率又称汇价,是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交换比率。也可以说是用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
汇率分为: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
影响汇率波动的基本因素:国际收支及外汇储备、利率、通货膨胀、*治局势。
7.消费与储蓄7..1消费与储蓄的动机
消费分为两部分:一是不取决收入的自发消费,二是随收入变动而变动的引致消费。
计划的消费与储蓄是指事先打算进行的消费和储蓄。实现的消费与储蓄是指已经进行的消费与储蓄。
储蓄的动机:预防和获利的动机。
储蓄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收入。
7..消费函数
杜森贝里的短期消费函数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
莫迪利安尼的消费函数
凯恩斯消费函数是指当一个人所得增加时,消费也会跟着增加,即消费随收入变动而同方向变动。只是增加幅度小于所得增加幅度。
恩格尔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
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指居民家庭中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
7..3储蓄函数
储蓄函数是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以Y代表可支配所得,C为消费,S为储蓄,三者的关系为:Y=C+S
储蓄函数:S=Y-C=Y-(a+bY)=-a+(1-b)Y
其中a为维持生活所需的最低消费水准,即自发消费。当所得为零时,即为负储蓄。
7..4乘数原理
乘数也称为倍数,它是指自发总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倍数,或者说是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量的自发总支出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凯恩斯的乘数原理是关于投资的增加是如何提高消费者的收入,从而导致一种在未来支出上的逐渐递减但又总体放大的连锁反应。
7.3投资与证券7.3.1投资的含义及分类
投资(Investment)是投资人(*府,企业,非营利机构或个人)承诺支付目前所拥有的资金,财务或信用,在透过交易下,期望在未来获取更高的收益或报酬。
投资只在运动(生产和经营)中才能具有生命力。通过人类有目的的活动,使投资资金遵循一定途径不断循环与周转运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为个人提供更多的收益,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推动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投资分为广义投资:所有具有报酬性质(有形及无形之报酬)的投资活动;狭义投资:有价证券(Securities)的投资。
实际投资分为两类:(1)固定资本的增加。其中包括厂房、机器设备的投资及建筑投资;()存货投资。存货投资是指已生产出而没销售的产品库存的增加,它在总投资中所占份额虽然最小,却具有特殊的易变特性,波动剧烈,影响社会经济稳定。
按投资和资本存量关系,投资可分为净投资与总投资;按引起投资的原因不同,投资可分为自发投资与引致投资;按投资者是否参与经营,投资可分为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
7.3.投资与利率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资本边际效率(MEC)是指资本的预期利润率,即增一笔投资预期可以得到的利润率。
资本边际效率等于一个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在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利率r即为贴现率,也即资本边际效率。在这一贴现率下,使投资品的全部预期收益的现值正好等于它的供给价格时,这一贴现率就是资本边际效率。它表明一个投资项目的收益应按何种比例增长才能达到预期的收益,因此,它代表该投资项目的预期利润率。
CR=Rn/(1+r)n
资本边际效率地公式是:
Cr=R1/(1+r)+R/(1+r)+R3/(1+r)3+?+Rn/(1+r)n+J/(1+r)n式中,CR为资本品的供给价格,R1,R,R3...Rn为不同年份的预期收益;J代表该资本品在n年年末时的报废价值;r代表资本边际效率。
7.3.3金融投资与证券
金融投资是对购买证券的投资行为。证券是指以融资为目的,可以在证券市场自由转让,并且能够带来一定货币收益,代表一定权益或债权的金融工具。证券包含的种类繁多,在投资活动中发挥最主要作用的是债券和股票。
债券是借款人为了筹集资金向债权人承诺按一定利率和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并在特定日期偿还本金,而从债权人处取得资金的书面证明。它是一种债务凭证,是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一个合约。
债券按其发行主体的不同,分成三种类型:*府债券、企业债券和金融债券。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发行的股份凭证。股票代表着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关系不是债权债务关系,而是以出资额为限承担风险,分享收益。
期货是一种合约。订约在前,交割在后。期货市场是买卖期货合约的市场。期货合约是在交易所达成的标准化的、受法律的约束,并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地点和时间交割某一特定商品的合约。该合约规定了商品的规格、品种、质量、重量、交割月份、交割方式、交易方式等等,它与合同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本质的区别,其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标准化。
7.3.4投资组合与资本积累
投资组合是规定了投资比例的一揽子有价证券,单只证券也可以当作特殊的投资组合。
资本积累就是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资本化。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的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加速原理是根据现代化大生产大量应用固定资产的技术特点,用来说明收入或消费变动与投资变动之间关系的理论。随着收入的增加,带来消费的增加刺激了产品的需求,从而导致对资本存量需求的变化,从而引致投资。
8.1国民收入核算8.1.1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DomesticProducts,简称GDP),它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范围内,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经济中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是衡量一个经济整体状况的最重要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是以国民为统计单位,也是计算国家经济指标的一个重要标准。国民生产总值(GrossNationalProducts,简称GNP)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本国国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8.1.“漏出”“注入”与经济总流程
流动性偏好。在报酬相同的资产之间,人们为应付日常不时之需,而会选择流动性较高的资产,这被称为流动性偏好。
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7.1.3货币的供给
漏出是指国民收入家庭中没有用于消费的国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部分,有时可以称之为循环流动的撤销。
注入则是指来自于家庭部门之外,用于购买国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所有支出。
8.1.3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有三种: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生产法或称部门法,是从各部门的总产值(收入)中减去中间产品和劳务消耗,得出增加值。各部门增加值的总和就是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公式:GNP=C+I+G+(X-M)
支出法或称最终产品法,是根据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来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法,即
GNP=个人消费支出+私人国内总投资+*府消费支出++出口与进口的差额
或:GNP=C+I+G+(X—M)。
收入法或称分配法,是生产要素投入市场的收入份额计算方法。是将国民生产总值看作为各种生产要素(资本、土地、劳动)所创造的增加价值总额,即:
GNP=工资+净利息+租金+企业间接税+折旧费+利润+非公司所得收入
国民收入核算的总量指标包括五项: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
名义国民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以该期价格计算的产出的价值,或者以现期进行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缩写GNP)。
实际GNP是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并加以剔除的GNP,实际GNP被用来衡量在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物质产量的变化,它以相同的价格或不变的价格来计算两个时期所生产的所有产品的价值。名义GNP与实际GNP的关系如下:
GNP价格矫正指数=名义GNP÷实际GNP
8.再分配*策8..1基尼系数及帕累托最优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年提出的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
基尼系数最小等于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最大等于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实际的基尼系数介于0和1之间。如果个人所得税能使收入均等化,那么,基尼系数即会变小。它是指一种对收入分配不均的量度。
帕累托效率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定义的一个社会评价标准。帕累托认为,个人从消费商品和劳务中获得的效用或福利是可以衡量的,而且不同个人所获得的效用量是可以相互比较的。对于A、B两种情况,如果至少有一人认为A优于B,而没有人认为A劣于B,则从社会的观点看有A优于B。这种衡量社会福利能否被改善的标准,称为帕累托标准。按照帕累托标准所作的改进叫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最优指经济社会达到这样的状态:不管经济发生何种变化,不再可能使一个人福利增加的同时而不使其他任何人的福利减少时,整个社会的福利就达到了最大。
8..宏观经济*策及财**策
宏观经济*策指*府采用一定的手段与措施,以此达到一定的目标。主要目标包括: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
财**策是*府根据既定目标通过财*收入与支出的变化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策。主要包括*府的收入与支出。
*府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债务收入及其他收入。
具有稳定经济的财**策主要包括:
(1)所得税。包括个人所得税与公司所得税。
()转移支付。包括失业救济金与其他社会保障支出。
(3)农产品价格。当经济衰退时,农产品价格下降,*府收购农产品,抑制价格大幅下降。反之,当经济繁荣时,农产品价格上升,*府采用抛售库存等方法,抑制价格大幅上升。
内在稳定器的个人所得税、转移支付和农产品价格,可以减少经济波动,但不能消除经济的衰退与通货膨胀。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物质保障的一系列社会安全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和社会优抚。
8..3中央银行与货币*策工具
中央银行制度是战后普遍实行的一种金融体制,该体制将金融机构分为两级: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以中央银行为中心、商业银行为主体,各类银行和非银行的金融中介机构并存,构成现代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
中央银行即货币当局,是一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的金融机构,控制着商业银行贷款活动和控制整个经济中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渠道,是国家实施货币*策的最高金融机构。
货币*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供给来调节利率,从而影响社会总需求,以达到预定的宏观经济目标。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策工具来改变货币供给量。货币*策工具又称货币*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策目标所采用的*策手段。
主要货币*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法定准备金率。
其他货币*策工具:消费者信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等。
8.3经济增长与失业、通货膨胀8.3.1探索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模式
投资(Investment)是投资人(*府,企业,非营利机构或个人)承诺支付目前所拥有的资金,财务或信用,在透过交易下,期望在未来获取更高的收益或报酬。
投资只在运动(生产和经营)中才能具有生命力。通过人类有目的的活动,使投资资金遵循一定途径不断循环与周转运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为个人提供更多的收益,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推动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投资分为广义投资:所有具有报酬性质(有形及无形之报酬)的投资活动;狭义投资:有价证券(Securities)的投资。
实际投资分为两类:(1)固定资本的增加。其中包括厂房、机器设备的投资及建筑投资;()存货投资。存货投资是指已生产出而没销售的产品库存的增加,它在总投资中所占份额虽然最小,却具有特殊的易变特性,波动剧烈,影响社会经济稳定。
按投资和资本存量关系,投资可分为净投资与总投资;按引起投资的原因不同,投资可分为自发投资与引致投资;按投资者是否参与经营,投资可分为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
8.3.失业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失业的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的人所处的状况。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与劳动力总数的比率。
充分就业=就业+自然失业
失业大体可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两类。
自愿失业是指劳动者虽然有工作机会,但因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率而发生的失业。
非自愿失业则是劳动者虽然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率,但仍找不到工作而发生的失业。
自然失业分类:
摩擦性失业是指因正常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暂时性失业。
过渡性失业或求职性失业是劳动者不满意现有的工作,离职去寻找更理想的工作所发生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结构的长期性变化所引起的失业。
季节性失业是由于某些行业生产的季节性变动所引起的失业。
周期性失业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是由于社会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失业。它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故称周期性失业。
失业的有利影响:促进人尽其才,带来人力资本的充分利用;促进劳动力资源配置最优化;促进劳动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劳动技能,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失业的存在作为劳动力的储备可以随时满足社会的需要。
失业的不利影响
失业的不利影响:失业引起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损失;增加财*支出;影响社会的安定,引起种种社会问题;引起人力资本的浪费。
8.3.3通货膨胀的测量、成因及治理
通货膨胀是指由于市场货币供应量过大,超过了商品流通的实际必需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引起物价总水平持续上升的现象。
衡量通货膨胀率(即一个时期的价格指数比另一个时期的价格指数增加的百分比)的是物价指数。物价指数是衡量物价总水平变动情况的指数。物价总水平上升是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下降是通货紧缩。
通常用的物价指数主要是消费物价指数,生产物价指数和GDP平减指数。
通货膨胀的分类
温和的通货膨胀,又称爬行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一般都低于10%。
加恶性通货膨胀,又称超速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一般在10%-%。
隐蔽性通货膨胀,又称受抑制的通货膨胀,其特点是为了保持物价平稳,国家*府实施严格的价格管制与配给制,通货膨胀没有发生。
通货膨胀的成因: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供给推动型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预期的与惯性的通货膨胀;国际经济因素传递的通货膨胀。
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要缓和需求拉上型的通货膨胀,可采取宏观财**策和货币*策;
要抑制供给推动型通货膨胀可采用收入*策与投资*策。
通货膨胀治理对策:紧缩的财**策;紧缩的货币*策;紧缩的收入*策;紧缩的投资*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