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两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四位政治局委员连续发
TUhjnbcbe - 2020/12/31 17:20:00

11月25日,中共中央*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人民日报》发表了署名文章——《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文中提到,“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租购并举、因城施策,完善长租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知君注意到,包括刘鹤在内,近期共有两位中央*治局常委、四位中央*治局委员在《人民日报》上连续发表署名文章:

11月18日,中央*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文章:《“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

11月19日,中央*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发表文章:《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11月20日,中央*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兼国家主席办公室主任丁薛祥发表文章:《坚持和完善*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

11月23日,中央*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坤明发表文章:《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11月24日,中央*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发表文章:《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11月25日,中央*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发表文章:《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这些文章,透露了不少信号。

各有侧重

从内容上看,上述六篇文章都意在“学习贯彻*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但聚焦的重点不同。

其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以及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和刘鹤,都聚焦了经济问题。

中央办公厅主任丁薛祥在文章中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要求;中宣部部长*坤明聚焦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谈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制度”。

这些文章每一篇都值得大家认真学习阅读,今天*知君想聚焦其中两点,一个是经济问题,一个是领导干部。

经济

先来看经济。

李克强的文章聚焦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韩正谈到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刘鹤则谈到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李克强认为,在国际经济*治格局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对于我们这么大的经济体量而言,一定意义上讲稳就是进。

韩正提到了创新。

“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特别是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多个领域如高端芯片、基础元器件等存在‘卡脖子’问题,在科技发展面临外部打压和遏制加剧的形势下,亟待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而今天发文的刘鹤,则聚焦了“全面落实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决策部署”。

刘鹤在文章开篇就提到了目前的国内外背景。

他写道,“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们遇到的诸多问题是中长期的,不少问题以前未曾经历,需要从战略角度深化认识和有效应对。”

刘鹤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发展问题,但本质上是改革问题。

“必须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形成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营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扫除阻碍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的制度、观念和利益羁绊”。

刘鹤的文章还谈到了“科技创新”“供给创造和引领需求”“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扩大就业和提高收入水平”等内容。

一些细节也值得琢磨。

*知君注意到,刘鹤在文中谈到,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拓展投资空间,优化投资结构,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进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

刘鹤认为,房地产业影响投资和消费,事关民生和发展。

“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租购并举、因城施策,完善长租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

“***民学、东西南北中,*是领导一切的。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是坚持*的全面领导的题中应有之义。”

11月20日,中央*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兼国家主席办公室主任丁薛祥发文。

在文章中,丁薛祥提到,越是形势严峻复杂,越是矛盾风险挑战增多,越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来保证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

*知君注意到,丁薛祥在文章中还谈到了当前的一些问题。

他写道,当前,经济社会领域落实“两个维护”总体是好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有的认为“两个维护”主要是*治态度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工作关系不大

有的对*中央决策部署表态快、调门高,但当地方利益、部门利益与全局利益、整体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当中央要求与自己的习惯思维、习惯做法不一致时,贯彻落实就迟疑犹豫、不够坚决,甚至变着花样搞“上有*策、下有对策”

丁薛祥认为,这些问题,都要防止和纠正。

这篇文章中还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要求,比如:

要增强创新的胆识,敢于第一个吃螃蟹,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

深入研究经济社会领域的重大问题,就如何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如何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如何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如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如何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等,全面吃透情况,找准关键点,把对策思路想明白

要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

丁薛祥还写道,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是把砝码只放在安全上、把发展摆在次要位置,而是要在发展中更多考虑安全因素,在确保安全的同时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为了发展而不顾及潜在风险挑战,是不对的;为了安全而在发展上裹足不前,也是不对的。

一个人有多少存款,才能避免生存焦虑?

这是今年知乎上掀起的热门话题,底下回答五花八门,只有一个道破天机:

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少存款,而是如果没了死工资,你还有没有其它稳定的收入来源?

有人说,我“报复性存钱”,存够万还不行吗?

真的不行,不信,看一组根据近30年的通货膨胀得出的数据吧(数据来源于北师大钟伟教授):

现在的万,相当于90年代的万元户;

而现在的万,在20年后的真实购买力

只相当于今年的11万~45万!!

也就是说,20年之后,你拼命工作攒下的钱,很大一部分都会打水漂。

就算存银行,1年期1.5%的利率,也抵不过每年2%的通货膨胀,你的钱每天都在贬值。

当然,说这些不是要制造焦虑,而是想告诉你,只靠工作赚钱,是没有生存安全感的。

《穷爸爸,富爸爸》一书也早就提到:学会让“钱生钱”,有一份稳定的现金流,才是现代人必备的生存技能。

而投资,更是一生一次的修行,谁也避免不了。

这句话,是北大一位经济学学者,在每年秋天的公开课上,对所有本科生说的第一句话。

提起北大经济学,也许你多少耳闻薛兆丰的趣味解读,但却未必知道,在北大经济学者天团里,还有这样一位大拿:

他曾连续5年准确判断中国经济形势,几乎没有失误;

眼光极准的他,从年为自己做家庭资产配置,年收益率更是从40%一路攀升;

不仅如此,他还曾撰写《内参报告》,分析当下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

他就是徐远,中国经济学顶尖小圈子里的大人物。

他是集宏观经济、金融、投资于一体的“硬核学者”

无数大佬纷纷为他打call

说起徐远,很难用一个身份去定义他。

倒是他学生的一句话,尤其准确:

在北大,搞学术的没有他会投资,在金融市场,做投资的又没有他的学术造诣;

他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洞察和穿透,有时甚至让人觉得恐怖

▼徐远的经济学著作

被罗振宇、汪丁丁极力推荐

我想,这和他20多年在顶尖经济学殿堂的学术深造,以及15年的投资实战,不无关系。

时光回到年,本科北大数学系的他,刚刚走进北大经济研究中心念硕士。

在学术圈里,那是中国经济学的圣殿。

他的学术启蒙恩师,就是被称为“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第一人”的宋国青教授。

和老先生一起做学问,穿梭在抽象模型理论中,又在城市农村调研走访,大师的教诲,他至今念念不忘:

一个学者,一定要接触真实的世界,如果只在象牙塔靠理论说话,一定会走偏。

这份严谨,也体现在他之后的教书生涯中,年从美国杜克大学金融博士毕业后,徐远被聘为香港大学金融学教授,专门教投资。

虽然在学术上已有造诣,可真要教人时,他却开始怯场了:

我当时自己还没真刀实枪的投资过,怎么教人呢?

于是他诚惶诚恐地,一边教学一边实践,从宏观经济、金融市场、投资实践上全面加深对投资的理解。

这一积累,就是15年。

而当他把对宏观经济的准确预判注入投资实战时,一切都变得神奇起来:

从年起,他开始连续5年对经济形势进行预测,全部被证实。

那年,他梳理了适合买房10大城市、地段,让不少人在楼市最火的-年抓住机遇,解决了不少人的住房投资问题。

一次深圳线下大课的问答环节,就有一个大姐站起来,还没开口就泣不成声:

我们全家现在都能搬到深圳一起生活了,还赚了不少钱。

我从来没想过,日子能这么快就好起来。

徐远说,虽然他不是善于处理这种场面的人,但那种感动,却一直被他记在心里,毕竟,对很多普通家庭来说,万真的不是小数字。

年,他观察到利率的下行,并敏锐的看到了国债期货的投资价值,第一时间发声:

国债目前价位96.7元,预测升到元,加10倍杠杆,就能有近34%的收益。

▲图片来自徐远

1
查看完整版本: 两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四位政治局委员连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