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公共经济学第8章学习题
TUhjnbcbe - 2020/12/31 17:26:00

这是我多年前的授课资料,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公共经济学》学习题

第八章税收原理

一、填空题:

1.税收具有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的形式特征。

2.税收的三个基本要素是课税对象、纳税人和税率。

3.累进税率,依据累进的方式不同,又有全额累进和超额累进之分。

4.税收违法行为,除《税收征收管理法》中规定的有关违反税务管理、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的行为外,主要有:偷税、抗税、骗税。

5.税基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征税的基础,二是指计税依据。

6.以课税对象的主客体为标准对税收进行分类,可将税收分为对人税与对物税。

7.以征税的持续时间或税收是否具有连续性为标准,可将税收分为经常税与临时税。

8.以税金与价格的组成关系为标准,可将税收分为价内税与价外税。

9.以课税主体即征收管理权和税款所有权的归属为标准,可将税收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

10.税收的财*原则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平原则;二是效率原则。

11.最一般地理解税收公平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横向公平,二是纵向公平。

12.税收效应是指由于国家课税而引起纳税人的经济行为上的反应。它可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13.宏观税率是国际通行的衡量一个国家税收负担水平的指标,宏观税率主要有以下三种:国民生产总值税收负担率、国内生产总值税收负担率和国民收入税收负担率。

14.一般认为,税负转嫁的方式主要有前转(顺转)和后转(逆转)。

15.税负转嫁与需求弹性成反比。

16.克服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主要有扣除法、免税法和抵免法。

二、单项选择题:

1.税法上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人是()。

A.纳税人

B.负税人

C.扣缴义务人

D.代收代缴人

2.变动税率可分为()两种形式。

A.累进税率和累退税率

B.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

C.全累税率和超累税率

D.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

3.以税收收入形态为标准,税收可分为()。

A.对人税与对物税

B.实物税与货币税

C.直接税与间接税

D.从价税与从量税

4.税负转嫁与需求弹性成()比,与供给弹性成()比。

A.正,正

B.反,反

C.正,反

D.反,正

5.()是税收的最基本要素。

A.税源

B.税基

C.税本

D.征税对象

6.()是税收的基本要素之一。

A.税目

B.负税人

C.纳税人

D.税源

7.()也是税收的一个要素。

A.减税免税

B.课税标准

C.组成价格

D.速算扣除数

8.一般认为,()是间接税。

A.工薪税

B.所得税

C.财产税

D.商品税

9.一般认为,()是直接税。

A.关税

B.消费税

C.遗产税

D.增值税

10.实行两次课征制的税种是()。

A.增值税

B.消费税

C.商品流通税

D.工商统一税

11.一般来说,纳税人的()行为是不违法的。

A.避税

B.偷税

C.抗税

D.骗税

12.避免国际重复征税最常用的方法是()。

A.免税法

B.扣除法

C.抵免法

D.低税法

13.()是适用于母子公司之间的抵免方法,它允许母公司抵免子公司已缴纳的公司所得税。

A.直接抵免法

B.间接抵免法

C.饶让抵免法

D.扣除法

三、多项选择题:

1.税收的基本要素是()。

A.纳税人

B.征税对象

C.税率

D.税源

2.减税免税具体包括:()。

A.减税

B.免税

C.起征点

D.免征额

3.税收违法行为,除《税收征收管理法》中规定的有关违反税务管理、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的行为外,主要有:()。

A.偷税

B.避税

C.抗税

D.骗税

4.以课税对象为标准,可将税收分为()和行为课税。

A.流转课税

B.资源课税

C.收益课税

D.财产课税

5.一般说来,我国税收原则有:()。

A.财*原则

B.经济原则

C.效率原则

D.公平原则

6.下列哪些情形税负容易转嫁?()。

A.需求有弹性

B.供给有弹性

C.商品课税

D.所得课税

7.下列哪些情形会产生国际重复征税?()。

A.各国均实行地域管辖权

B.各国均实行居民管辖权

C.各国同时实行地域管辖权和居民管辖权

D.各国同时实行地域管辖权和公民管辖权

8.目前,大多数国家采用独立竞争原则来处理跨国收入和费用的分配,各类交易往来所适用的具体标准主要是:()。

A.市场标准

B.比照市场标准

C.组成市场标准

D.成本标准

9.国际反避税的一般措施有:()。

A.制定反避税法规

B.加强税务管理

C.签定税收协定

D.禁设避税地

10.税收的形式特征是:()。

A.强制性

B.无偿性

C.固定性

D.法律性

四、名词解释:

1.税收: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收入的一种形式。

2.税收的“三性”:税收的形式特征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通常被简称为税收的“三性”。

3.征税对象:亦称“课税对象”、“课税客体”或“税收客体”,是指对什么征税,即征税的标的物或行为,它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标的物,是征税的根据。

4.税目:是征税对象的具体化,是税法上规定的应当征税的具体项目或品目。

5.纳税人:纳税人是纳税义务人的简称,亦称纳税主体。即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它是税收的基本要素之一。纳税主体可能是单位(法人),也可以是个人(自然人)。

6.负税人:负税人是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在税收负担不能转嫁的条件下,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在税收负担可以转嫁的条件下,纳税人与负税人是分离的。

7.税率:税率是相对于税基的比率或数额,是税法上对征税对象或税目从价或从量规定的征收比率或征收额度。税基与税率的乘积就是税额。

8.固定税率:税额与税基之比固定不变的税率。

9.从价固定税率:就是对征税对象的价值或价格直接规定的固定税率。

10.从量固定税率:就是按征税对象的自然单位直接规定的固定税额,也称为定额税率。

11.变动税率:税额与税基之比可变的税率。从税法角度,税率可划分为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和累进税率三类。

12.累退税率:是“累进税率”的对称。指随课税对象数额或相对比例的增大而逐级降低税率的一种递减等级税率。即课税对象数额或相对比例越大,税率越低;课税对象数额或相对比例越小,税率越高。

13.累进税率:是根据征税对象数量或金额的多少,分等规定递增的多级税率。应税数量越多或金额越大,适用税率也越高。累进税率能体现量能负担原则,使纳税人的负担水平与负税能力相适应,但税款计算较复杂。

14.全额累进税率:即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都按照与之相适应的等级的税率征税;即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量都按其相应等级的累进税率计算征税率。全额累进税率实际上是按照征税对象数额大小、分等级规定的一种差别比例税率,它的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一般相等。

15.超额累进税率:即征税对象数额的超过部分按照与之相适应的等级的税率征税;就是把征税对象的数额划分为若干等级;对每个等级部分的数额分别规定相应税率,分别计算税额,各级税额之和为应纳税额,超累税率的“超”字,是指征税对象数额超过某一等级时,仅就超过部分,按高一级税率计算征税。

16.超率累进税率:即征税对象的相对量(百分比)的超过部分按照与之相适应的等级的税率征税;是指对征收对象的数额的某种比例划分为不同的部分,按不同部分分别规定的税率征税。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中,是按土地增值额和扣除项目金额的比例的不同,划分为4个等级,并规定了四级超率累进税率。

17.超倍累进税率:即征税对象数额的超倍部分按照与之相适应的等级的税率征税。是指以征税对象数额相当于计税基数的倍数为累进依据,计算应纳税额的税率。

18.加成、加倍:是税率的一种特殊形式。加成就是在原征税额的基础上,按照规定成数(1/10为一成)再加征。加倍,就是在原征税额的基础上,按照规定的倍数再加征。税收加成、加倍往往是一种限制或惩罚性的措施。

19.减税免税:减税免税是对某些纳税人或征税对象给予减轻或免予征税的一种鼓励和照顾的优惠措施。减税就是对应纳税额按一定比例予以减征。免税就是对应纳税额全数免予征收。

20.起征点:亦称起税点。指税法规定的开始征税时税基所达到的最低界限。税基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按其全部税基计征税款。

21.免征额:是指税法规定的税基中免于计税的数额。无论征税对象总额是多少,免征额部分不征税,只对超过免征额的税基计征税款。

22.纳税环节:是指一种商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流转过程中被确定的缴纳税款的环节。

23.纳税期限:是指税制规定的纳税人应当缴纳税款的期限。

24.法律责任:是指违法主体因其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25.偷税:是指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进行虚假纳税申报的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26.抗税:是指以暴力、威胁方式拒不缴纳税款。

27.骗税:亦指骗取出口退税,是指企业事业单位采取对所生产或者经营的商品假报出口等欺骗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

28.税源:税源总是以收入的形式存在的,是税收负担能够现实存在的物质基础,是税收负担的物质承担者,或者说是税收收入的最终出处。

29.税本:是指税收收入的根本,是产生税源的事和物。

30.税基:税基是源于西方的一个概念,一般而言,税基指的是课税对象的数量。税基则既可以是收入或财产,也可以是支出,而支出本身是无法承载税收负担的。税基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征税的基础,是反映税源的范围和大小;二是计税依据,即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包括实物量和价值量两大类。

31.课税标准:课税标准也称计税标准、计税收入,是计征税额所依据的标准。是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的计量标准。

32.课税单位:课税单位也称计税单位,是课税对象的计量单位或度量衡。一般有从价和从量两种

33.组成计税价格:当计税价格为含税价格,组成计税价格=(成本十利润)/(1一税率);当计税价格为不含税价格,组成计税价格=含税价格/(1十税率)

34.速算扣除数:是指同一税基按全额累进税率计算的税额与按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的税额之间的差额。

35.名义税率:是指税法上规定的税率,是税率表所列的税率,是纳税人实际纳税时适用的税率。

36.实际税率:是指实纳税额与征税对象全部数额之间的比率。是纳税人真实负担的有效税率,它等于实纳税额与经济税基之比,在没有税负转嫁的情况下,即为纳税人的税收负担率。

37.税收负担率:税收负担率是指实际负税人所负担的税额与其全部收入之间的比率。

38.边际税率:是指课税对象数额的增量中税额所占的比率。

39.商品课税:是以商品为课税对象,以商品流转额为税基的各种税收。

40.所得课税:是以所得为课税对象,以要素所有者(或使用者)取得的要素收入为税基的各种税收。

41.财产课税:是以动产或不动产形式存在的财产为课税对象,以财产的数量或价值为税基的各种税收。如一般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

42.对人税:就是以人为课税对象的一类税收。

43.对物税:就是以物为课税对象的一类税收。

44.单一税:也称单税制,是指一定时期一个国家只征一种税的税制。

45.复合税:也称复税制,是指一定时期一个国家同时开征两个以上税种,即主体税种与辅助税种复合征收的税收制度。

46.经常税:是指按时持续课征的税收。这类税收,如果不是因为税率变动或其他税制规定有所改变,就无须立法机关审议而照常征收。

47.临时税:是指根据临时发生的需要而课征的税收。这类税收,必须经过立法机关审议通过,并且有预定的征收期限,届期停征。

48.直接税:一是以财*机关的规定为标准,直接税是指税源稳定,税收确实,纳税人和物都记载于税籍底册上,可永久持续课征的税收,亦称簿册税。二是以税源为标准,直接税是指对财产的所有和所得的获取课征的税收。三是以税收负担或以稽征技术为标准,凡税负不能转嫁,纳税人与负税人一致的税种为直接税。

49.间接税:一是以财*机关的规定为标准,是指仅对买卖的商品规定税率,偶然课征,不能预期确定的税收。亦称机会税。二是以税源为标准,间接税是指对所得的支出即消费课征的税收。三是以税收负担或以稽征技术为标准,凡税负能够转嫁,纳税人与负税人不一致的种种为间接税。

50.从价税:是指以课税对象的价值(价格)为计税标准的一类税收,即以货币量即以价格为课税标准确定税基的方法称为从价税。

51.从量税:是指以课税对象的自然单位(重量、体积、数量、面积等)为计税标准的一类税收,即以实物量为课税标准确定税基的方法称为从量税。

52.价内税:凡税金是计税价格组成部分的税。

53.价外税:凡税金独立于计税价格之外的税。

54.中央税与地方税:税收管理权限主要包括:⑴立法权;⑵征收管理权;⑶收入使用权。显然,以上三方面权限均归中央的税种,属于中央税;以上三方面权限均归地方的税种属于地方税。

55.税收弹性:是指税收收入的增长自然地快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的性能。它用于从税收与经济的内在关系,在动态状况下所体现的数量关系的理论描述

56.税收弹性系数:是指衡量税收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的指数。指税收增量与国民收入增量之间的比值。它的基本公式为:税收弹性系数=税收增量/国民收入增量

57.税收中性:所谓税收中性原则,是指税制应不影响市场中各相对价格,进而保证生产者和消费者纳税前后经济行为的一致性。

58.税收调控:是国家以税收方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过程中,强制、无偿地调节各方面经济利益,从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方式。通过调节消费需求而影响生产、流通。在各类税收中,又可以再设若干不同税种,以调节不同的征税对象。

59.奉行纳税费用:亦称遵行费用,缴纳费用,税务奉行成本费用,是指纳税人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而耗费的各种成本费用,它既包括了纳税人按税法要求直接办理纳税登记、纳税申报和缴纳税款等纳税事务所支付的费用,也包括纳税人雇用税务师、会计师来完成纳税申报所支付的费用,发生税务纠纷时所花费的律师费用和诉讼费用,纳税人报送纳税申报表和相关材料所耗费的通信、交通费用,以及企业为个人代扣代缴税款等(理论上说也应该包括纳税人心理上和精神上的负担和付出》。因此,它的衡量和测算要比税务稽征成本费用复杂、困难得多。也有人将它称之为“税收的隐蔽费用”。

60.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条件相同的人应缴纳相同的税,此为横向公平;条件不同的人应缴纳不同的税,此为纵向公平。

61.税收的收入效应:收入效应是因征税使纳税人的购买力减少,但不改变商品(或经济活动)的相对价格而产生的效应。收入效应仅说明资源从纳税人转移给*府,不发生超额负担,也不导致经济无效率。

62.税收的替代效应:替代效应是当税收影响商品(或经济活动)的相对价格时,导致纳税人以一种商品或经济行为替代另一种商品或经济行为而产生的效应。替代效应的结果是使纳税人的福利水平降低,这种福利损失是扣除*府税收后的净损失,所以是税收的超额负担。

63.实际折旧与税收折旧:所谓实际折旧是根据固定资本的实际损耗情况而计提的折旧。所谓税收折旧则是由税收制度根据经济*策的需要而规定可以计提的折旧,通常情况下税收折旧大于是实际折旧。

64.税收负担:简称“税负”,是国家通过税法规定要求纳税人承担税款的数额,或者说是国家征税带给纳税人的一种负担。税收负担是税收分配的核心内容。

65.GNP税负率:一定时期的税收总额÷一定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

66.GDP税负率:一定时期的税收总额÷一定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

67.NI税负率:一定时期的税收总额÷一定时期的国民收入×%

68.拉弗曲线:反映了*府的税收收入与税率之间的关系,当税率在一定的限度以下时,提高税率能增加*府税收收入,但超过这一限度时,再提高税率反而导致*府税收收入减少。

69.税负转嫁:税负转嫁是纳税人通过经济交易中的价格变动,将所纳税收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行为及过程。

70.前转:前转又称为顺转,指纳税人通过提高商品或要素的价格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

71.后转:后转又称为逆转,指纳税人通过压低购进商品或要素的价格将税负转嫁给商品或要素的供给者。后转一般发生在生产要素的课税上。

72.税务效率:是指以最小的税务成本取得既定的税收收入。

73.税务成本:是指在税制实施过程中征税机关和纳税人发生的各类费用和损失,包括征税成本和纳税成本。

74.税收管辖权:指一个国家在征税方面所拥有的管辖权力,即国家在税收领域中的主权,一国*府有权决定对什么人征税,征什么税和征多少税。但一国*府征税的权力不是可以任意决定的,而要受该国*治权力涉及范围的限制。这种限制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员限制,即一国*府只能对本国公民或居民征税;二是地域的限制,即一国*府只能对处于其*府管辖范围内的所得或收益征税。

75.地域管辖权:亦称"收入来源地管辖权"。按照属地原则确立的税收管辖权,一国*府只对来自或被认为是来自本国境内所得拥有征税权力。在实行公认,并得到普遍采用。

76.居民管辖权:居民管辖权是指以本国居民取得的所得为管辖对象的一种税收管辖权。根据这一管辖权,本国居民纳税人取得的所得,不论其是来源于本国境内还是本国境外,都必须承担向本国纳税的义务。而对外国居民纳税人取得的所得则不予课税。

77.免税法:亦称“豁免法”,是指居住国*府对其居民来源于非居住国的所得额,在一定条件下放弃行使居民管辖权,免于征税。

78.扣除法:是消除国际间双重征税的方法之一。基本内容为:一国对本国居民纳税人因取得国外所得而缴纳的外国税款,允许在汇总计算其世界范围所得的应纳本国所得税款时,将其作为一项费用扣除。

79.抵免法:是避免国际双重征税的基本方法之一。指居住国(国籍国)*府准许本国居民(公民)以向非居住国(非国籍国)*府已纳的所得税或一般财产税,抵冲其应向本国*府汇总缴纳的税额的一种方法。抵免法按适用对象不同,可分为直接抵免法和间接抵免法。

80.直接抵免法:是指居住国*府对其居民纳税人在非居住国直接缴纳的所得税款,允许冲抵其应缴本国*府的所得税款。适用于同一经济实体的跨国纳税人,如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汇总利润的税收抵免。

81.间接抵免法:适用于跨国母子公司直接的税收抵免,是指居住国*府对其母公司来自外国子公司股息的相应利润所缴纳的外国*府所得税,允许在应缴本国*府所得税内进行抵免。

82.饶让抵免法:亦称"虚拟抵免"和"饶让抵免"。指居住国*府对其居民在国外得到减免税优惠的那一部分,视同已经缴纳,同样给予税收抵免待遇不再按居住国税法规定的税率予以补征。税收饶让是配合抵免方法的一种特殊方式,是税收抵免内容的附加。它是在抵免方法的规定基础上,为贯彻某种经济*策而采取的优惠措施。税收饶让这种优惠措施的实行,通常需要通过签订双边税收协定的方式予以确定。税收饶让抵免的方式主要有差额饶让抵免和定率饶让抵免两种。

83.转让定价:是指关联企业之间在销售货物、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等时制定的价格。在跨国经济活动中,利用关联企业之间的转让定价进行避税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税收逃避方法,其一般做法是:高税国企业向其低税国关联企业销售货物、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时制定低价;低税国企业向其高税国关联企业销售货物、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时制定高价。这样,利润就从高税国转移到低税国,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减轻其税负的目的。

84.独立竞争原则:亦称“独立核算原则”、“正常交易原则”,是国际收入和费用分配原则之一。指将关联企业视同完全独立核算的无关联企业,依据完全的市场条件下所采用的计价标准或价格来处理其相互之间的收人和费用分配。

85.避税:避税是指纳税人在不违反税法规定的前提下,将纳税义务减至最低限度的行为。西方经济学者一般认为,避税与逃税存在原则差别,即后者属于非法行为,而前者并不违法,它只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税法中的漏洞,少纳或不纳税款而已。避税方式可分为两大层次:低层次的避税可以是选用合法手段减少或避开纳税,如利用税法允许的另一种税率或另一种估算应税所得的方法;或者是拒绝购买含税的商品等。

五、简答题:

1.如何理解税收的概念。

[参考答案]

答:税收,是国家凭借*治权力,按照预定的对象和标准,非惩罚性地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一种方式。

第一,税收的主体是国家。

第二,税收是国家凭借*治权力的征收。

第三,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规定性的形式特征。

第四,税收是一种特殊的分配方式。

2.简述税收的“三性”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答:(1)税收“三性”特征的含义

税收的强制性,税收的无偿性,税收的固定性

(2)税收“三性”之间关系

①“三性”特征是税收本身所固有的特征,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无偿性是税收的本质和体现,是“三性”的核心,是由财*支出的无偿性决定的。

③强制性是无偿性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无偿性、固定性的保证。

④固定性是强制性的必然结果。

⑤税收的“三性”特征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是区别于非税的重要依据。

3.简答税收的构成要素。

[参考答案]

答:税收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总则、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减税免税、罚则、附则等项目。其中,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税率是构成税收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

4.简述各税率形式的优缺点。

[参考答案]

答:税率是应纳税数额与计税依据数量之间的法定比例。或者说对征税对象或税目从价或从量规定的征收比率或征收额度。税率的具体形式一般有三种:(1)比例税率(2)定额税率(固定税额)(3)累进税率。其中比例税率具有鼓励生产,计算简便,便于征管的优点,一般应用于商品课税,其缺点是有悖于量能纳税原则,且具有累退性质。定额税率计算简便,适用于从量计征的税种,这种税种的征税对象应该是价格固定,质量和规格标准较统一的产品。累进税率的特点是税率等级与征税对象数额等级同方向变动,体现了量能负担的原则。累进税率对于调节纳税人收入,有着特殊的作用,各种所得税一般都采用累进税率。

5.简述税收分类的意义。

[参考答案]

答:由于研究的目的不同,对税收分类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标准,从而形成不同的分类方法。通过对税收进行科学的分类,不仅能够揭示各类税收的性质、特点、功能以及各类税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建立合理的税收结构,充分发挥各类税收的功能与作用,而且对于研究税收发展的历史过程、税源的分布与税收负担的归宿以及中央与地方*府之间税收管理和支配权限的划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世界各国大多实行复税制,税收模式不同,税种数量很多,可采用不同的标准,作出不同的分类。

6.简述“拉弗曲线”及其意义。

[参考答案]

答:拉弗曲线是一条反映*府的税收收入与税率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当税率在一定的限度以下时,提高税率能增加*府税收收入,但超过这一限度时,再提高税率反而导致*府税收收入减少。拉弗曲线的重要意义:

(1)说明高税率不一定会促进经济增长,取得高收入,高收入也不一定需要高税率。因为高税率会削弱经济主体的活力,导致经济的停滞或下降,高税率还往往带来过多的减免和优惠。

(2)还说明,基于上述同样的理由,取得同样多的收入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税率。

(3)税率和税收收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的最优结合虽然在实践中是少见的,但曲线从理论上证明是可能的。

7.简述税负转嫁的含义。

[参考答案]

答: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自身的纳税负担转移给别人负担的过程。

8.简述税负转嫁的方式。

[参考答案]

答:(1)前转

(2)后转

(3)消转

六、论述题:

1.试述税收的财*原则、效率原则、公平原则。

[参考答案]

答:(1)财*原则:一是充分;二是弹性。

(2)效率原则:一是税收的经济效率,二是税务行*费用最少;三是纳税奉行费用最小

(3)公平原则:①是横向公平;②是纵向公平。

(4)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2.试述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参考答案]

答:税收效应是指由于国家课税而引起纳税人的经济行为上的反应。它可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1)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府征税只对纳税人产生收入减少的效应。

①税收对生产者选择的收入效应。

②税收对消费者选择的收人效应。

③税收对劳动者投入的收入效应。

(2)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征税对生产者和消费者选择的影响,包括如下方面:

①税收对生产者选择的替代效应。

②税收对消费者选择的替代效应。

③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替代效应。

3.试述税收对储蓄的影响。

[参考答案]

答:税收对储蓄的影响:

(1)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高低;

(2)边际税率的高低决定了替代效应的强弱,所得税的累进程度越高,对个人储蓄行为的抑制作用越大;

(3)高收入者的边际储蓄倾向一般较高,对高收入者征税有碍于储蓄增加;

(4)减征或免征利息所得税将提高储蓄的收益率,有利于储蓄。

4.试述税收负担的意义及衡量指标体系。

[参考答案]

答:税收负担简称“税负”,是国家通过税法规定要求纳税人承担税款的数额,或者说是国家征税带给纳税人的一种负担。税收负担是税收分配的核心内容。

税收负担的衡量指标主要有三个:

(1)GNP税负率:一定时期的税收总额÷一定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

(2)GDP税负率:一定时期的税收总额÷一定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

(3)NI税负率:一定时期的税收总额÷一定时期的国民收入×%

5.试述税负转嫁的条件。

[参考答案]

答: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其所交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税负转嫁的程度,还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1)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对税负转嫁的影响。一般来说,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而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大的商品不易转嫁。

(2)税种差别对税负转嫁的影响。一般而言,对商品的课税比较容易实现税负转嫁,而对所得的课税一般不能实现税负转嫁。

(3)课税范围宽窄对税负转嫁的影响。课税范围宽的商品比较容易实现税负转嫁,而课税范围窄的商品则难以实现税负转嫁。

(4)企业谋求的利润目标对税负转嫁的影响。

6.研究税负转嫁有什么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答:研究税负转嫁问题的现实意义:

(1)研究税负转嫁问题,有利于税收负担的合理安排;

(2)研究税负转嫁问题,有利于制定正确的税收*策和税收制度;

(3)研究税负转嫁问题,有利于揭示税收分配关系的真相。

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A

A

B

D

D

C

A

D

C

题号

10

11

12

13

答案

A

A

B

B

多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BC

AB

ACD

ABCD

ACD

BC

BCD

AB

CD

ABC

*****以上内容如有错误之处请批评指正*****

喜欢本期内容,请点“在看”,并分享给朋友。

感谢

1
查看完整版本: 公共经济学第8章学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