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ldquo旅游rdquo与ld
TUhjnbcbe - 2021/1/4 18:28:00
          编者按:

何为旅游,如何理解旅游和tourism的内涵,《旅游学刊》年第9期刊发了刘德谦教授的一篇长文。在此摘发该文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旅游”与“tourism”的概念探问

——旅游者活动?旅游业?旅游学?

(之四)

刘德谦

(接上)

          

(二)共识在那里

1.从共识性定义看共识

若仔细回望一下在我国教师和学者此前所编写的旅游学教材,在上世纪开创期的成果中,如“旅游概论编写组”(邓观利、徐崇云、王洪滨等)的《旅游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年初版),杨时进、江新懋的《旅游概论》(中国旅游出版社,年修订版),李天元、王连义的《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年初版),孙文昌、全华、王平、马勇等九人的《旅游学导论》(青岛出版社,年初版),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主持(王洪滨、李天元、陈刚、朱玉槐、王如芳、高苏)的《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出版社,年初版),田里等的《现代旅游导论》(云南大学出版社,年初版),杨时进、沈受君的《旅游学》(中国旅游出版社,年初版),谢彦君的《基础旅游学》(中国旅游出版社,年初版)等等(以出版时间为序),不仅其共同为我国旅游学科的普及为我国旅游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都在当时外国译著尚不太多的情况下,或注意到了国外成果的翻译和引述,或注意了对国际定义的采纳,或还加入自己对他人研究的解读,或还融进了自己的创新;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教材和其后21世纪以来续编的各家教材,还反映出了作者们在学科内容遴选、在教材内容编排等方面的许许多多的默契与共识。

关于“tourism”的定义,《旅游学刊》年第1期上曾发表过一篇《国际上流行的旅游定义和概念综述》,该文作者张凌云引据美国旅行资料中心(U.S.TravelDataCenter)的资料说,仅据该中心20世纪70年代初对收集到的80种研究报告做出的统计,对于旅游及旅游者的相关定义就达43种之多(这也就是申葆嘉年在《国外旅游研究进展(一)》引据同样资料后借用他人的话感叹的“有多少个人研究旅游现象,就会有多少个定义”)。虽然这些定义的表述多样,但该综述在对国际流行的30种旅游定义和概念进行梳理后,仍然归纳出了这些定义或概念的5个共识性特征:“1.旅游是人的空间位置的移动……;2.旅游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动机……;3.旅游活动需要一定的交通基础设施、住宿、营销系统、游憩(或康乐)和景区服务的支持……;4.旅游不仅仅是游客个人的一种休闲和游憩(或康乐)的消费方式……;5.旅游整体的空间系统,不仅是一个经济系统,更是一个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该文中所采集的30种旅游定义和概念,既有欧美各国和日本学者的理解和主张,也包括了国际组织共商后的结论。读到这里,或者也有学人会对此文的概括持商榷态度,但即使退一步只选读其中所搜罗的30家的观点,也是很有启发的。

还值得注意的,是这30种旅游定义和概念的共识性的基点,却十分清楚地显露着它们与“tourism”的英语词典义的重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多元共识的集聚度。

除了国外学者对旅游概念和定义不断提出各自的认知外,我国学界也对此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能够进一步从本节上面所列和未列的我国许多教材中去发掘,并对其中“旅游”概念和定义的表述进行分析,或者也大致可以得出与上述30家国外学人共识的近似归纳。

虽然对“tourism”概念的理解目前还不完全一致,而且也还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定义,但也不能说目前还没有共识性的基础,或者说没有接受者较为普遍的定义。比如本文前面提及的申葆嘉对“艾斯特定义”的引述,及其所作的高度评价,或者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相当多的学界和业界人士对它的态度。当然了,不同的意见也始终是存在的,如王敬武《对旅游艾斯特定义的质疑》,吴小天《关于“艾斯特”定义的几点探讨——基于逻辑学视角》等等,都是有相当的见解的(其中如吴文中的对逻辑理论的运用,也显示着我国学者的逻辑思维绝不逊于他人)。

如上所述,虽然在对概念和定义的认识上,人们也有分歧的存在,但是大家注意的核心对象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包括中国学人在内,其所

1
查看完整版本: ldquo旅游rdquo与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