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时,就有"丰则贱籴,歉则贵粜"的理念了,时至今日,"谷贱伤农、米贵伤民"依然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粮食关乎国计民生,粮价有切乎粮农的个人利益,更是关系到消费者的权益,故而问题不仅重,更是难!对于"谷贱伤农、米贵伤民"各行各业又作何解释呢?
一、"谷贱伤农、米贵伤民"究竟是个什么问题
一到秋收,农民就忙起来了,对于他们而言,遇到一个丰产的好年景决定了一年的收成。而当一年中其他行业衰落时,农业的基础性优势就会得到很好的发挥,这时就会出现粮价哄抬。
虽然对于种粮农民来说不失为一件好事,但这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却无疑增加了一笔负担,米价上涨——吃饭就成了问题。
其实这是个弹性问题,作为生活必需品,农产品缺乏弹性,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人们并不会因为农产品价格的变化而大幅度的扩大或者降低对农产品的需求,这对于作为生活必需品的粮食来说,不管其价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人们依然要购买。
在农产品价格降低时,会因为两种原因对农民收入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因为人们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变化不大,所以粮食的贵贱对消费者而言产生的影响不大,而这对于农民本身的损失本来不大。
不过因为国家对粮食价格的控制,所以在粮价较往年便宜的时候,*府收价可能会偏低一些,所以使农民的收益出现损失,自然也会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况。
其次,过于丰产使粮食产出变多,本来粮食丰收了,农民的收入会更高些,他们应该高兴才对。但丰收是属于全体农户的,而这样的丰收相对也就不能称之为"丰收"了,因为产量的增加,导致供给超过了市场需求量。粮食的价格就会下降,农民的收入减少。
由于农业生产周期性造成的,农产品的储存不能存放太长时间。在市场交易时,商家会压低价格。在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农民迫切达成交易,这就使粮价进一步下压。
再加之前文提到的人们对粮食需求缺乏弹性,并不会因为大米促销就扛回去几袋大米,所以导致了农产品滞销,故而使农民收入降低。
当年头不好的时候,或者恰逢自然灾害等年头,粮价自然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上涨,虽然人们对其购买力不变,但是人们对因为米价的上涨而感受到一定的经济压力,简而言之就是"钱不值钱"了,这自然也是间接的"伤民"。
其实对于这样的"怪圈"在西方也有独特的解决办法,即通过经济学的多方博弈,哄抬物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方经济危机发生时,资本家将牛奶倒入大海,但我国的农民因为不懂这些经济学理论,所以几乎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那么国家就要为了维护农民权益,以及保障消费者利益而想些办法了。
二、"谷贱伤农、米贵伤民"又该怎么破?
虽然如今我国粮食库存充实、储备充足、供给充裕,并且小麦、稻谷等两大口粮库存处于历史高位,更是能够满足全国一年以上的消费需求。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大意,毕竟粮食价格深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而在这种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上国家更是应该慎之又慎。
而这个经济学"怪圈"又应该如何破解呢?
01:国家多举措稳定粮价
粮价关系着各行各业的市场价,对于国家来说,稳定粮价就是稳定各行各业的物价,而稳定粮价,最重要的时能够确保农民卖得出粮,市场消耗的动粮,这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
其一,实施调整粮价,粮价受到市场的影响,容易带给农民负面情绪,国家在察觉到粮价对农民影响之后,务必第一时间制定相应的方针*策,让粮价稳于预期,有利于农民来年对耕地安排。
其二,发挥市场宏观调控作用,国家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大手"操纵好粮价,加强*府储备吞吐调节,满足加工厂的各项需求,确保市场能够稳定运行。
其三,粮食跨区域流通,发挥国家总揽全局的优势,加强产销合作,在区域难以自给自足或自产自销时,在一定范围内推动"粮食大流通"网络的正常运行,搞活国内各个区间的发展。
02:高科技推动小农发展
对于农民而言,种地已经成了一生最重要的事,但是对于年轻一辈来说,很少有人愿意再留在农村了,那么将来的粮食要如何供应,粮食供应不足之后对于消费者而言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如何让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上升,这也成了时下面临的一个难题。
对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而言,最重要的时从科技入手,将高科技成果惠及千万农民,对于老一辈的农民可能不容易接受这个观念,那么可以采取一定的*策吸引年轻人回乡,再加上新的耕地*策,促进"回流"有效。
而这不妨引入西方对于"农场"的概念,将中国的耕地选择最具有基础地力的进行承包,强化科技支撑,推广良种良法配套等增产技术,提高粮食的单产水平,确保粮食稳增收。
除此之外,因为目前我国面临着耕地面积不足等问题,故而解决粮食生产问题除了从科技入手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保护耕地面积,严防死守18亿亩红线,用好地种好粮,确保各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将一些地区把耕地转化工商业用地的现象扭转。
三、"粮"为民用
如今的粮食问题早已不是简单的由供求关系决定,更多地受到资本与货币的影响,而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粮食生产、消耗最大的国家,自然也受到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