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杀熟过吗?
我有,而且频繁发生。
以前下载过一个APP叫做“XX管家”,用起来比好用。有一次我买深圳到武汉的火车票,上面显示票很紧张,买了好几次都没有买到。然后它提示我,加30元可以抢票,我犹豫了一下。然后我打开,结果还有多张票,车票很充足。
还有之前生病每天打车上下班,价格越来越贵,以为是平台涨价,最近好几次和朋友见面,分别时和朋友抢着打车,同样的起点终点,每一次都是我显示的贵。从此这个软件一生黑。
所以当网友纷纷晒出了自己被宰的经历时,我的内心无比激动,甚至想成立一个“大数据杀熟绝地反击组织”。
这种事情并非国内特色。
亚马逊在年就干了一次著名的差别定价实验。一个月后,也是被喷的不行,最后演变成了一次非常严重的公关危机。
何谓大数据杀熟
所谓的大数据杀熟,其实是一种价格歧视,是商家压榨消费者剩余的手段,我们可以简单用几张图来解释。
(图片整合自知乎用户急性子怪脾气)
需求量和需求价格是成反比关系的,需求量越大,需求价格便越低,所以理论上存在一个加个点,使得市场上的需求量刚好等于厂家的供应量,此时阴影部分即为商家的营收。
但对厂商来说,这简直naive,并不是最优的策略,最优的策略其实是——价格歧视。
可以看下面这张图,假设有两个人A、B,他们的需求价格(心里能接受的价格,即心理预期价格)分别是P1、P2。
如果A花P1的钱来买这件产品,B花P2的钱来买这件产品。大家可以预见,这比单纯卖P价格能赚更多的钱。而能让所有用户刚刚好以自己的心理预期买下那件产品,那么厂商最后的营收会变成这样:
通过一段一段的价格歧视,厂家就能赚更多的钱了,这才是厂商的最优策略,图中的蓝色部分,就是所谓的消费者剩余。
在这个万物联网的时代,你在网上所留下的痕迹,就是商家进行价格歧视的手段。
价格歧视作为一个经济学原理,对于厂商来说的确是一个提高利润的手段。但这些厂商的做法对老用户的伤害会非常大,尤其是忠诚用户,很可能是从此粉转黑。
一个相同的商品和服务想要使用价格歧视策略,还有一种方法是优惠券,优惠券系统里面包含敏感性分析,它会分析不同用户的价格敏感度,敏感度越高的用户优惠金额越大。
但是可想而知,这种行为对于老用户明显是不利的。所以,同一个阶段同一个商品,价格最好保持一致。
你看,就是几十块钱的事,但是这几十块钱收的,吃相很难看。常用的软件,我会买会员,而当我发现我这个所谓的会员,所谓的老用户,竟然被不知不觉间多收了钱,我很失望,甚至感到自己被戏耍了。
杀熟时代,我们能做些什么?
1.货比三家:只找最划算的,绝不忠于某个网站或某家店,而是多登几个app,搜一下别家的价格和优惠。商家不是慈善家,如果不能赚钱,他还开什么店啊。
2.技术和市场不断发展,监管要及时跟上。而监管跟不上的时候,消费者要做的,永远都不是去骂另一群消费者蠢。
划重点:大数据本身无罪,
是杀熟的人走了歪路。
做生意杀熟是种销售的手段,传统生意里也有发生。而大数据只是让那把刀磨得更亮了。
什么是大数据?我们可以从它的应用范围里面去理解。
大数据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我们日常用的很多app应用都有这类功能。像今日头条的智能推荐(自动推荐你喜欢的新闻资讯)、知乎的首页推荐(自动推荐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