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吴应辉,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授,院长,基地主任。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国家民委领*人才。担任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理事,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汉语国际传播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国际汉语教学研究》《世界华文教学》《世界华文教育年鉴》《国际汉语教育》《海外华文教育》《民族教育研究》和SinologiaHispanica(《西班牙新汉学》)编委。出版《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理论与方法》《汉语教学名家文选·吴应辉卷》等著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一般课题各一项,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重大委托课题一项,国家语委、原国家汉办等课题1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传播与管理;汉语国际教育教师、教材和教学法。吴应辉
梁宇,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编审,硕士生导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一项,重点课题一项,一般课题两项,负责建设“国际中文教学资源动态数据库”,担任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育年度课题重大委托项目《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资源白皮书》(编号:20YH12E)”副组长。发表专业期刊论文二十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资源研究。梁宇
摘要:国际中文教育作为一个新兴交叉学科,其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构建不仅关系到学科发展,更关乎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和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目前,我国国际中文教育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构建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把握国际中文教育理论体系与知识体系的学科定位。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构建应着力夯实基础,兼顾系统性与分支领域特色、注重原创性与本土性、突出时代性与国际性,遵循主动服务中国国家战略和世界各国中文教育需求,注重继承、转型与重构等基本策略。在内容和框架上涵盖学科基本理论、学科应用理论、区域/国别/语别中文教育特色理论和学科交叉融合理论。国际中文教育知识体系构建应突出特色,遵循本、硕、博分层构建、层次衔接,突出主干学科并充分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注重普适性与针对性。
关键词:国际中文教育;交叉学科;理论体系;知识体系
学科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构建是学科建设的基石,国际中文教育作为一个新兴交叉学科,其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构建不仅关系到学科发展,更关乎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和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从年有学者首先提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专门学科开始,多位学者从学理出发对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1]、学科定位[2]、学科体系[3]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对涉及学科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年年末,国际中文教育大会首次提出构建更加开放、包容、规范的国际中文教育体系。年,国家增设新的学科门类“交叉学科”,这给国际中文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能否在这一新的交叉学科门类之下设置“国际中文教育”一级学科,如何构建世界一流、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以更科学、更完善的学科体系支撑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服务我国国家战略,满足世界各国中文教育发展需求,是摆在国际中文教育学界学者面前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尝试就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定位、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构建提出一些思考,以期对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有所裨益。
一、国际中文教育理论体系与知识体系的方向定位
当前,学术界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定位尚不明确,在学科归属上也存在较大分歧,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理论建构、人才培养、事业发展等方方面面。为此,学科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构建迫切需要从学科定位方面进行思考。(一)国际中文教育是由多个一级学科融合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
国际中文教育到底属于中国语言文学还是教育学,这是一个令很多业内人士困惑而又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国际中文教育并非纯粹属于某个一级学科,而是由多个一级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的学科。它的主干学科是中国语言文学和教育学两个一级学科,此外还涉及外国语言文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哲学、中国史、世界史、民族学等其他一级学科。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国际中文教育交叉学科是一级学科层次上的交叉,而不能理解为这些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层次上的交叉,否则将出现明显的局限性。以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为例,如交叉学科只列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与国际中文教育关系紧密的二级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这样一些虽然关系不是很紧密但确实应该纳入知识体系的二级学科可能被排除在外。而国际中文教育的知识体系中既应包含语言学也应包含文学,既应包含中国文学也应包含世界文学。毕竟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中包括大量的文学作品。[4]在国际中文教育师资培养中,中外文学知识不可或缺,本科层次尤为如此。(二)将国际中文教育提升到一级学科的高度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决定了国际中文教育涵盖较多的知识领域,因而知识体系较为复杂。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首先要厘清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交叉层次。此前,有学者将其定位为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等二级学科基础之上的交叉学科,或将某些二级学科与某些一级学科相提并论,以解释其交叉性的说法均有失偏颇,难免顾此失彼。只有将交叉学科中的“学科”提升到一级学科的高度来认识,才能科学、完整、客观地反映国际中文教育这一交叉学科的全貌。这一认识是科学构建国际中文教育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前提。此外,明确该交叉学科中各学科的地位也十分重要。国际中文教育的主干学科是中国语言文学和教育学两个一级学科,其他学科均处于辅助地位,因而在其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构建中也应该充分体现“两主多辅”的特点,即突出中国语言文学和教育学两个主干一级学科,兼顾多个辅助性一级学科。相关一级学科的交叉融合,既符合当前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实际,也有利于在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分清主次,科学构建。学科名称中的“国际”“中文”和“教育”三个关键词,既突出了交叉的主干学科,又凸显了国际特色,高度概括了学科内涵,因此,“国际中文教育”是一个恰切的学科名称,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学科性质。二、国际中文教育理论体系构建
理论是知识的系统化、概括化、抽象化的结果。理论体系是知识体系的升华,同时又对知识体系建设具有指导作用。理论创新是学科发展的源泉,构建独立完善的理论体系是夯实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具有“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特点。[5]这对构建国际中文教育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一)构建理论体系的思想方法
兼顾系统性与分支领域特色。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囊括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心理学、*治学、经济学、中国史、世界史、民族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与方法,涵盖学士、硕士、博士各学位层次,还涉及许多该学科的外部影响因素,如国家战略、国际关系、语言生态、经济贸易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科理论体系构建中,必须坚持系统论和发展观,正确认识现象与本质、局部与整体、个性与共性、静态与动态、历时与共时、现状与趋势等多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同时,理论体系中应形成若干重点分支领域,通过分支领域的理论建设推动理论体系的整体优化与完善。理论体系构建应既能充分体现学科理论全貌又能突出重点研究方向,既能全面呈现基础理论又能凸显学科发展主流及主要分支领域,既能反映学科建设又能兼顾事业发展,这将是一个既具有较强系统性和整体性又体现专业性和独特性的理论体系,既能看到理论体系这片“森林”的全景,又能细看林中不同“树木”的特点。注重原创性与本土性。国际中文教育是一个新兴学科,其理论体系建设尚处于草创阶段,但我们不能“饥不择食”,应倡导积极构建原创性理论。所谓原创性主要指,积极开拓尚无人涉足或虽有研究但尚不深入的学科基础理论,开展不同区域/国别/语别中文教育相关研究,推出具有原创性的理论成果。国际中文教育创新理论应扎根本土,倡导面向区域/国别/语别中文教育的调查研究,构建与世界各国中文教育实践紧密联系、有益于特定区域/国别/语别中文教育发展的应用型理论或解决方案,使理论研究与各国中文教育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突出时代性与国际性。国际中文教育是一个时代性和国际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体系也应该突出这两个特点。时代性主要指理论体系构建应站在“文明互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对学科和事业发展中现实问题的研究,推出一系列紧扣时代脉搏、指导和解决实际问题、支撑和引领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理论成果。国际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应学习和借鉴国际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体系中业已成熟的理论与方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努力探索第二语言教学普遍规律与中文特色教学相结合的理论和方法。借鉴中要力戒迷信,不能把西方理论当成金科玉律盲目照搬到国际中文教育中来。二是学科理论要体现中国特色,能够在世界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研究领域发出中国学术声音,能够与国际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开展学术对话。(二)构建理论体系的基本策略
增强学术自信,力创世界一流的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中文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母语和中国通用语言,中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文师资队伍和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团队,中国学者应该增强学术自信,应有“舍我其谁”的气概,努力创建出具有中国气派和中文特色、世界领先的国际中文教育理论体系,引领全球中文教育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察势者明,趋势者智,中国高等教育正在推进“双一流”建设,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应顺势而为,在争创世界一流学科的过程中,力争迈上一个新台阶,构建出世界一流的理论体系,为全球中文教育学科发展指引方向。坚持问题导向,主动服务中国国家战略和世界各国中文教育需求。国际中文教育是国家“走出去”战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和谐世界”、促进“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一带一路”倡议五大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6]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应在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世界各国中文教育需求中主动作为,发挥中文母语国的学科优势,推出两者兼顾的理论成果。达成该目标的关键在于坚持问题导向和理论创新,以现实问题为研究起点开展学术研究,以创新理论回应国家语言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课题,逐步形成“实践先行、问题引领、摸石过河、探索规律、理论构建”的学科理论探索路径。为此,应努力筛选当前和今后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理论和实践问题,集中力量开展攻关研究,形成高质量的理论成果和决策咨询报告。如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给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在线测试等带来的挑战,探讨教学模式优化、在线教学资源建设、在线测试设计与实施等方面的理论和策略;从如何促进中文教育进入更多国家国民教育体系这一现实问题出发,探讨中文融入外国国民教育体系的方略与途径;基于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埃及中文教育面临的发展瓶颈,开展阿拉伯国家中文教育专题研究,提供发展路径和解决方案;面对美国为主的西方少数发达国家孔子学院遭遇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西方发达国家孔子学院转型升级的应对策略与实践途径等。顶层设计先行,分工协作推进。国际中文教育是一个崭新的学科,学科理论体系构建应首先做好顶层设计,围绕构建世界一流学科理论体系这一长远目标做好长期规划。然而,由什么机构牵头进行学科顶层设计却是一个问题,是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是世界汉语教学学会,还是高等学校?也许由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基础较好且积极性较高的院校牵头、多所学术力量较强的院校分工协作较为合适。此外,我们还应该围绕长期目标做好中期规划和近期计划。长期规划确立目标和理论体系框架;中期规划确定未来五到十年拟重点建设的理论体系构建项目;近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