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醒醒互联网人的学习ne读书
TUhjnbcbe - 2021/1/25 2:57:00
对于标题的阐述,我是认真的,互联网人的学习,不等于读书。在去年年初,因为疫情,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为了保持一些学习的动力,我就给自己下了一个小目标,说今年我一定要读够本书,也写不少总结与读书笔记。最开始的目的,除了想从书中获得知识外,最主要的,其实就是觉得自己的思维模型,不够系统化,结构化。所以,想要靠书锻炼这种架构式的思维路径。在年末的时候,总结今年读了大概本,然后发了一条朋友圈,大家的评论画风:不得说,我是虚荣的,瞬间觉得,哇,我好棒。但是,虚荣的新鲜劲一过,我问自己:然后呢?读了书后,然后呢?多问自己两遍后,我开始畏惧了。于是,我把读书这件事的本质重新思考,梳理,调整,就产生了今天这篇文章。在生活中,我其实经常会被问到:我最近想了解下xxx,有什么书可以推荐下吗?最开始,别人问,我也就直接说了《xxxx》、《xxxxx》是关于什么的,你可以先看下。被问多了推荐书这样的问题,我会想,他们真的都是想要明确的知道某本书吗?还是说他们其实真正想问的是:我该如何去获得某个方面的知识。只不过,通常情况下,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读书」在读书方面,我是很不务正业的。大家都只知道我喜欢跑步和看书。私下,我也曾是资深蹦迪爱好者,也曾在KTV狂喊6个1。后来,觉得不能就这样玩过去了呀,于是决定还是应该要感受下文化的力量与知识的芬芳,就去读了个“研究僧”。人文方向的研究生,大部分时间就是在阅读文献、写论文。当然我也没有往学术方面去钻研,除了学校规定和必要提交的论文外,余暇时间都在外面实习+旅游。在研究僧这样边读书边实习的过程中,有一种非常明显的感受就是,书本知识和学术研究,是明显脱节于现在的社会发展的。在市场上都已经风靡许久的东西,学术研究才开始跟上。举个例子,在18年的时候,学校课堂里的新闻课程,正在讲解基于新闻理论在研究今日头条App算法形成的信息矩阵与信息茧房,以及对人产生的影响。同频的时间,在学校外面我在电视台实习,有次领导给了个机会,叫我去参加了今日头条的一个活动,然后回来再和大家做个小的分享。活动上,了解了今日头条上内容的基本算法与用户画像,字节工作人员也对现场的媒体人员、创作者创作者做了一些培训,比如,如何在内容中去踩热点、踩地域、踩关键人群,踩兴趣标签。了解这些信息后,随后在头条号的运营中优化,结合当时的18年「俄罗斯世界杯」热点,也出了几篇20多万阅读量的文章。这是我的第一次的互联网思维的启蒙,别人都在开始玩用户,玩市场的时候,学校里的知识还处于分析与研究。研究是滞后的,书本的沉淀更是滞后的。再举个例子,前两年,市场上还有个非常火的东西——电竞,「王者荣耀」「英雄联盟」各种比赛已经火遍全球了,全国各高校的电竞研究才起步,而当时大部分的文章在探讨电竞算不算体育。我不是要去diss学术研究的弊端,社会发展至今,学术提供的贡献,对时代的推进是毋庸置疑的。只是从「市场」和「挣钱」的角度,它是相对落后的。在互联网的游戏中,早,才是优势。而书本知识,需要经过研究、论证、编辑、出版、上市售卖,这一繁琐的过程,得出的信息往往滞后。所以,在互联网时代,读书学习,只是路径之一,且占比不大。学生学习才读书,你我这样优秀的社会人应该有一些自己的成长方式了。相对于同龄人,我的整体成长和信息获取都是滞后的,上大学前没出过省,在读大学期间,互联网经历了14年网约车大战、15年O2O大战、16年二手车大战、17年办公协同大战,而我当时依旧混沌还在摸鱼,日常思考的是今天吃啥?感觉成长最快的时间就是在这两年19年-20年,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知识获取与逻辑思考。当然,这两年我除了阅读了也做了很多其他事,所以我整理了一下,以便大家看到全貌,而不仅仅是阅读。作为一个励志终身学习的成年人,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4个方面:1.可靠的知识源(占比40%)互联网的信息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垃圾信息也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不论是各类门户网站,还是各个平台,各种的标题*,软文铺天盖地。某天,看到呆宝老师分享的一篇文章,讲RSS的操作流程与方法,简单来说,这款软件就是一个「个性化推送信息的服务」,用户自主选择信息,然后由RSS阅读器汇总这些信息,供用户阅读。才发现,原来领导们都是这样收集信息的,于是开始模仿起来。但是在使用中,又遇到一个问题,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找到这个可靠的信息源。在寻找信息源的过程中,这里有几个小Tips:1.不要迷信权威。海龟、博士、专家,一定要谨慎,因为其中不乏有部分都是包装出来的。再其中就算是真的名校出来的,也有比较水的。所以不能以平台、出身来判断他的信息是否可靠。2.不要过度迷信新闻机构。在传播学中有个经典理论叫“议程设置”,意思就是说: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简单的可以理解为,你所看到的是有人希望你看到的。3.判断文章的真实性。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经验,一种是搜索引擎。我个人的习惯,看一篇文章一般看先看文章结构、再看论点、再看他通过什么方式进行论证(这种锻炼依托于以前读论文),是否有逻辑的支撑。大致看一遍能识别出这篇文章的整体水平。遇到你无法判断的,借助搜索引擎去检索知识来源,看出处出自哪里,是否引用准确。这样看几篇之后,觉得质量都不错,就可以把这个作者/机构归纳到「可靠的信息源」中。每个人的专业所需要的信息是不一样的,所以需要去结合自身去找专属于自己信息源。2.搜索引擎(30%)可以很直白的说,大部分人的检索方式都是错的。一提到搜索引擎,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某度和某乎,其实这两者,信息可靠度都不够,再加上检索方式的问题,就更难获取到真正对自己有效的信息了。总的来说有3点:用对搜索引擎,用对搜索语言,用对搜索技巧。1.搜索引擎:Wiki维基百科Google

中英文的维基百科相比较,中文的维基百科检索的词条和篇幅少了很多,所以英文版的Wiki质量要高于中文版的维基百科。

(如果你要问怎么才能打开Wiki、Google,对不起我不知道)

2.搜索语言:英语。英语毕竟是国际语言,英语检索的内容往往比中文检索的质量高,这一点务必承认。特别是一些前沿的东西,国内的硕士以上的论文都必须参考外文文献才能过审。

说个好笑的事情,我的英语水平,了解我的都清楚,4级也是挣扎多次还没过的人。因为这个事情,被嘲笑过多次,我还挺自卑的。

有天,我心情很down,去跟“池上叔叔”聊天(在台湾认识的大龄朋友),跟他说我的困惑,他安慰我说“年轻人,只要身体好,机会很多的”,我赶紧发了个“感动”的表情,下一句话是:“不过要学好英语。”

我回了个“......”

后来,我也常自嘲说,我现在的天花板是英语。

故事的后来,也经历了一些挣扎与学习,现在用的一些软件、系统也是全英语,用起来没有太多障碍,前期可以依赖翻译软件,比如我用沙拉单词,彩云小译等,都非常好用。

另外就是坚持看,坚持在英语系统里去泡着,重复多了就理解了。英语只是工具,不要跟英语本身较劲,跟通过英语去获得的知识较劲。我这种英语水平都可以去检索,你也可以。3.搜索技巧:大部分人一般就是通过关键词搜索,其实除了关键词搜索,小技巧还有很多。比如,区块链与比特币大部分的信息是合在一起的,而你想要搜索区块链但不包含比特币的文章应该怎么去检索呢?intitle:blockchain-bitcoin再比如你想了解某一个具体的信息,去检索某网站上所有的PDF文档,例如:理想汽车。可直接检索site:lixiang.
1
查看完整版本: 醒醒互联网人的学习ne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