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这东西又软又白,人类为它争斗了近
TUhjnbcbe - 2021/2/2 6:01:00
北京比较好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这东西又软又白,小巧玲珑,但凡触摸,大多数人的内心会生出一种踏实的愉悦感——抱歉,请不要过分联想,咱今儿说的是。

其实棉花和我们的生活很近,家里肯定有各种棉制品。之前还有过去*采棉花可以月入数万元的趣闻。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棉花生产成本低、产量又大,太适合成为经济作物了!

当我们翻阅历史,正是这原产于印度和阿拉伯的棉花,贯穿了(甚至可以说是主导了)四百年的资本主义发展史。可惜,这种西汉初年就已经由印度传至中国的植物,并未被重视,直到元代才逐渐大面积种植。

这里也不得不说,虽然在我们的印象中元代比较短命且“反人类”,但元代的贸易发展却世界领先。原因似乎也比较有趣,蒙古人不太瞧得上农业,但为了享受却不能依靠畜牧业,利润颇丰的商业(海外贸易)在元代得到了蓬勃发展。

元世祖忽必烈

欧洲人直到12世纪才接触棉花,多多少少还是与血腥、暴力的十字*东征有关。战争的背景就是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伴随着商人阶级在欧洲逐渐拥有话语权,他们很快就注意到棉花这种利润极高的产品,由于欧洲并不具备大量种植棉花的环境,欧洲的棉花产业直到16世纪初的大航海时代才迎来全面发展。

其实棉花并不值钱,值钱的是棉布和棉织品,伴随着大航海时代引发了殖民扩展运动,不少殖民地成为了棉花种植国,宗主国则凭借不断革新的产业技术成为棉布和棉织品的生产国,再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这种贸易格局的变迁,本身就是近代全球历史变迁的一部分,从臭名昭著的“贩奴三角贸易”到美国的南北战争,从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到我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棉花都起到了核心作用。

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这本名为《棉花帝国》(EmpireofCotton:AGlobalHistory)的副标题是《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对于我而言,这本书与《丝绸之路》一样,并不是像《枪炮、病菌和钢铁》、《精子战争》等书一样使人对某些领域的认知发生质的逆转。而是将原有知识的整合与再梳理。《棉花帝国》用“棉线”将我的很多零散知识编织成了脉络,让我对人类近代历史的了解更丰富。

当然,这只是我作为一个对经济与历史都有相当知识储备的人的感觉。对于更多可能在经济与历史领域涉猎不多的人来说,这本厚达页、近48万字的巨著(注意,页只是正文部分,还有多页全是注释),绝对能开拓你的眼界。

书虽然很厚,但读起来并不算太吃力。因为全书的框架并不复杂。正如汗青堂在《棉花帝国》的推荐稿中提及的,野心勃勃的作者贝克特在本书十四个篇章中讨论了诸多问题,但他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三组:

(1)棉花为何在过去三百年中成了世界经济中最为成功的一种商品?

(2)发端于欧洲的资本主义为何能够借助棉花而生长成为一种全球性经济体制,不仅制造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南北大分流,而且还不可逆转地改变了大多数人类的行为方式?

(3)棉花经济与全球化的关系是什么?棉花经济的全球化是如何发生的?推动它发生和演变的动力和机制是什么?

坦率地讲,我最开始读《棉花帝国》时,未注意到官方的这篇推荐稿,也未想过以这三个角度去“解读”全书。与《棉花帝国》同期阅读的,有《死屋》《被统治的艺术》《偏见的本质》《00年中国艺术史》《汴京之围》《历代官制》《隋唐:盛极而衰的*金时代》和《三国之英雄联盟》(非架空小说、算是白话版的《三国志》)等。

这些书我是交叉阅读,于是读起书来难免思绪乱舞。而且,我是相信书读到一定数量和阶段,是可以一窥“万化归一”的真谛——这有点像物理学中的“大一统”概念。以《棉花帝国》为例,我想到的两个核心词,是与,一个是经济维度,一个是*治维度。

这似乎也可以并轨到书中的三个核心角度。

虽然过去位列全球化的商品有很多,例如橡胶、茶、鸦片、咖啡、瓷器等,但棉花(我们姑且将其定义为棉花、棉织品、棉布等产品的总和,下文同)具备如下几个优势:

第一,能贯穿农业、工业、商业三大领域。这就牵扯到种植、生产、交互三个范畴。以我之见,它是能延展出一条极长的产业链,而且各个环节间十分紧密,缺一不可。考虑到棉花种植、加工、销售的复杂性,很难有国家能独立完成其全部过程。或主动,或被动,全球主要国家都会被裹挟进棉花的经纬中。

第二,棉花的需求理论上无限大,原因在于,棉花不仅可以大规模民用(toC),也可以大规模商用(toB)。

这1点我思考了许久,最后也豁然开朗。相较于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出的轻工业产品,棉花的质量依旧最优,也是资金充裕条件下的更优选。服装产业的更新换代极快,以当代眼光看,每年女性购买的大量棉花衣物更像是收藏品而非日用品。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随处可见棉花的身影。商用领域亦然,像美元纸币中就有棉花成分。

对比起来,橡胶在民用领域的需求不如棉花;同时,瓷器、茶、鸦片等相较于棉花更像是奢侈品,而非必需品。

第三,棉花具备全球化运输中的天然优势。在物流运输中,瓷器、茶、鸦片、咖啡等有相对严苛的条件,像瓷器易碎,茶、鸦片、咖啡等不易长期保鲜。

第四,棉花的成本相对更低,利润相对更高。对于商人来说,逐利的本性使其愿意选择同等条件下的最优解。自然,我们会看到,随着殖民地的扩展,棉花原产地集中在印度、美国南部、中国等地,当时棉花种植者普遍是当地底层民众,奴隶、儿童等。

上述总结的原因并不,但以角度看,棉花这种商品是符合商业逻辑的。但伴随着商业扩展,引发的自然是各个国家、地区间的矛盾,如何就成了问题。

所谓,本质上是经济、*治利益的再分配。英国为了稳固自己在全球贸易中的主导地位,势必要用武力进行保护(书中的一个名词是“战争资本主义”),于是,就会出现殖民地的必然反抗。

基于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何甘地的身旁会有一台手工纺织机。当时甘地倡导"非暴力抵抗",有一个时代背景就是英国将印度变成低端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地——英国当时以极低的成本获取棉花原材料,国内加工后将成品以低价反销于印度。而印度的棉纺织工业更偏作坊,质量和价格与“英国货”对比完全没有优势。

不仅如此,除了压制印度的民族工业,由于大量印度棉农依托英国的棉产业生存,其生存本质上受到控制。例如,年代的国际棉花价格暴跌,印度近万棉农失去收入来源,以至饿死。对了,这里我是想到了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谷贱伤农”。

甘地当时“穿着粗糙的印度土产棉布,且随身携带着传统纺纱机,一有空闲就坐下织布”本质上是个*治信号,以此来提醒印度民众坚守民族独立意识。

那么,英国为何要如此钳制印度呢?这就要说到美国的南北战争。

南北战争前,当时南方种植园经济中的核心作物就是棉花。美国南部凭借土地的优势、低廉的人力成本(奴隶制)、优质的棉花品质,成为了“棉花帝国”中原材料供给端的霸主。当然,南北战争的爆发直接摧毁了南方的棉花经济,原棉的供给数量急剧下降。

经济端和*治端迅速失衡,原棉价格在全球暴涨,原来相对平稳的价格体系濒于崩溃;而位于产业链上端的工厂缺乏原材料,导致工人失业,社会陷于混乱。

单看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也是,当时北方工业发展迅速,但南方的奴隶制限制了人力资源的流动(与发展)。以我之见,也就是“能被剥削的人少了,所以要重新分配资源”。

额外说一句,内战结束后,南方原有奴隶主的利益算是被彻底清盘——注意,是奴隶主,棉花产业在之后依旧蓬勃发展。于是,也不难理解为何林肯会被刺杀。

再说回英国。在美国内战爆发前,英国棉花工业已经出现不少问题。早期的资本主义发展充斥着血与泪——当然,现在也是,只不过换成了其他相对温和的形式。资本家对工人,尤其是童工、女工的剥削几乎达到了人神共愤的程度。

工人运动自然风起云涌,比如年5月爆发的英国宪章运动。对了,欧洲其他国家也是如此,例如著名的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普鲁士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

在人权意识、工会体制等逐步得到重视和发展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列强在无法降低国内棉花产业生产成本的情况下,选择自然是寻找更低廉的生产加工地——你瞧,现在的跨国公司是不是也是这么干的?

这时候,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列强会通过战争打开国门,在中国各地疯狂建厂(有很多都是纺织工厂)——东南亚、南美等地也是如此。

嗯哼,这样再读我们熟悉的历史,是不是感觉又有点不一样了?

对我个人而言,通过书中的介绍和对历史的“逆推”,整个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脉络得以更加清晰明朗。

同时,这本书也有很多“颠覆”我之前认知的地方。例如,从曾经的教科书上,我们获悉大英帝国是因为拥有工业革命的先进技术,后来成为了全球霸主。但在书中的解读中,我们了解到的史实是,英国先是整合了全球的棉花产业链,在棉花生产问题解决后,资本家们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才在技术领域不断推陈出新。

技术与霸权并不是先后关系,而更多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甚至,严格来说,是凭借武力拥有霸权后,技术的革新才择时而动。想来也是,没有稳定的原材料供给,技术革新缺少理由与动力。

读罢《棉花帝国》,让我感触颇多。

从宏观方面看,如果是欧洲人发现并重视棉花开始算,人类围绕棉花的斗争也差不多有千年。岁月的更迭,让高维度的商业利益与*治利益并轨为一体。强大的工业体系必然需要强有力的国家塑造与保护,而国家的强大包括了内部完善的立法、行*、司法、监察体系,和外部的*事力量。虽然我们不能鼓吹“强权就是真理”,但“弱国无外交”,“弱国无贸易”也是真理。

从微观方面看,我想到了魏晋历史与唐末历史,当缺少一个有实权的中央*府,于民族是灾难,于人民更是灾难。各方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征战,吃苦的都是底层老百姓。于是,我们身为一个个平凡的个体,其实真的要珍惜当下的平静而安全的小生活。

另外,我也想到,虽然曾经的棉花帝国已然崩塌,但新世纪的“棉花帝国”依旧延续着。这里的棉花(Cotton),或许就是数据(Data)。D原本就是C的“继承”,从成本论角度来看,其成本趋近于0,而利润几乎无限大——谷歌就是数据王国的大佬之一。

如今,世界强国都在围绕数据展开新一轮的你争我夺,那么,这会给后人留下怎样恢弘的史诗呢?

最后,感谢斯文·贝克特(SvenBeckert)先生写出了《棉花帝国》,感谢引进了此书,感谢系列总是给我新知新识,感谢译者徐轶杰、杨燕的翻译功力让这本其实偏论文的著作读起来相对比较轻松(认真脸)。

刘喜脉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东西又软又白,人类为它争斗了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