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好文分享林毅夫万字长文我的13个经济学新
TUhjnbcbe - 2021/2/3 18:22:00
程少为出诊的医院 http://m.39.net/pf/a_8505686.html
年4月6日7日,傅海棠、孙成刚、沈良三人深入交谈,以下是沈良整理的傅海棠先生的相关观点:

1、组织劳动生产财富(包括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健康财富),然后交换财富的过程谓之经济。研究和促进保证生产劳动秩序运转正常,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谓之经济学。用正确的思维方式,辩证看待经济现象,着眼当下,放眼未来,客观事实解决经济问题,谓之逻辑经济学。经济学不是科学,更不是数学,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公式,没有事先假设的条条框框。经济学一定意义上是一门管理学、一门哲学。

2、考虑经济问题的逻辑是“发展”,即最大的逻辑应是:是否有利于财富的良性发展。人类作为一个群体,其所做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发展得更好。从经济层面来讲,凡是有利于国家和人民高效、稳定、安全、快速地良性发展的,就是好的;凡是限制发展,破坏发展,导致倒退的,都是不好的(年邓小平南巡时曾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用这样的逻辑去分析、判断和推演经济行为和现象,可以称为“逻辑经济学”。“逻辑经济学”几乎任何人都能理解,不需要高学历,只要按照逻辑去推演,就能得到合理的结论和预判。希望更多的人能搞懂经济学,搞懂财富的创造和分配,从而更好地工作、生活和投资。

3、傅海棠研究的逻辑经济学,上下逻辑应是一以贯之的,不能说一个逻辑可以用在这里,而不能用在那里,可以解释A却解释不了B,比如可以解释养猪也能解释盖房子。一个大的经济逻辑应能解释和评判一切经济现象,不能有双重或多重标准。

4、傅海棠研究的逻辑经济学,中心思想就是:高效、稳定、安全、快速地良性发展和财富创造,一切措施都为这个中心思想服务,不能跑题。

5、放眼未来,就是要保生产、促生产;着眼当下,则是要把阻碍生产的因素解决或缓解掉,把有利于生产的因素保持好或进一步发扬。

6、我提倡劳动致富,“劳动致富”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富裕应是劳动造就的,而不是其它因素造就的,二是财富是实实在在的劳动创造的,而不是虚拟搞出的。

7、发展或不发展,在于决策者,在于制度,在于执行,关键是人,而不是所谓的各种经济学规律。

8、西方的经济学理论,重在总结归纳,可能会有这样的问题:现在必须符合过去,中国必须符合西方。这是机械的思路,肯定是不对的。分析的对象不同,结论必然不同,不同的过去必然演绎出不同的未来,中国必然不同于美国。我们要进行经济推演,必须符合逻辑,应根据实际情况,通盘考虑,做好当下,放眼未来。

9、事情应放到整体中全面衡量,不能单独评价,比如不能只看鼻子来评判一个人漂不漂亮。4万亿好不好,要看对整体经济和社会的效应,产能大了,财富多了,人民受益了,就是好事。有人说收储*策费用高,不合算,但收储*策保护了生产者,维护了价格,促进了财富的持续创造,所以也是好事。收储*策的原理就是范蠡的“贵出贱取”。连续丰收可能会导致谷贱伤农,这时就需要国家收储,以此保护商品生产群体,鼓励劳动,促进可持续的财富创造,而在歉收的年份则进行抛储、平抑物价、减缓通胀,以此保护商品消费群体。

10、财富,宁愿多了,也不能缺,不能把财富当成累赘。有人把财富多了当成坏事,这是天大的笑话。适当的过剩才不容易产生问题,短缺才容易产生问题。我们害怕的是不够,而不是过剩。有点余地,有点节余,这是备份,是好事,是可以用来应对风险的。每个家庭还要保持一定的存款呢!宁可多万吨产能,也比少万吨产能好。因为同样的消费群体,其需求是有弹性的,可能一夜之间需求就变大不少,而同样的设备,生产的弹性就很小,不可能一夜之间扩大很多产能。所以产能有一定的备份是需要的,库存也需要一定的备份,这能提高整个产业链的安全运行。

11、路上堵车,这是建路的产能不足造成的,而开车的需求则越来越旺盛,产能明显跟不上需求,最终只能通过限号、限行来压制开车的需求。如果一开始建路的产能就是充足的甚至是过剩的,上海的延安路高架就能建个两层、三层,也就不会出现今天的天天堵车了。有些人只看眼前的事,不看未来的发展变化,修一条路本来想用10年的,结果半年后就堵车了。堵车在汽油和时间上的浪费,日积月累后,其成本一定远高于建路。

12、高铁就不同,一开始还有人担心高铁的投入太多了,担心高铁没人坐、空跑,甚至还调侃说“京沪高铁就是来回运凳子”。现在事实证明高铁的高标准、有备份的建设思路是正确的,而且目前还在大量建设中。其实,计划就应该是去计划超前的事(当然是合理超前,而不是无限超前)。先种梧桐树,再引金凤凰,计划就是要先投入再产出。因为高铁事业受益的是整个社会,所以国家来出资更好。国民坐高铁节约的时间,提升的效率,日积月累后,其产出一定远大于高铁的投入。

13、社会应谨防高福利陷阱,因为财富是靠劳动生产出来的,没有劳动就没有财富增量。退休金过高、社会的直接和间接福利过好,对劳动者是一种变相的打压和掠夺,相当于是鼓励懒散,而对劳动的奖励不够重视,这对整个社会的伤害是比较大的。人性有善有恶,或者说不善不恶,几乎每个人都有朴素的自私,如果不用干活或者少干活就能活得很体面,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干活、少干活,这样一来社会的财富创造力就会下降,国家会走下坡路,欧洲就是范例。

14、高福利、高利息、持续通缩,对财富创造是不利的,对社会是不利的。社会食利阶层越庞大,后续问题就越多,社会劳动阶层越稳定,后续问题就越少。不能让整个社会崇尚食利,应是崇尚劳动,奖励劳动,让劳动者更体面。

15、高铁必须由*府去投,*府去投才能实现效应的最大化。*府投钱建高铁算的是一笔账,个人(民营企业)投钱建高铁算的是另一笔账,这是两笔不同的账,前一笔账怎么算都是赚的,后一笔账算来算去还是容易亏。比如*府投0亿,实际成本往往小于0亿,因为土地是免费使用的,在过程中还消化了闲置产能,解决了就业,增加了多个关联行业的业务量,获得了较多环节的税收,促进了多个层次的消费,即0亿投出去,直接回来的钱就有数百亿,后续回来的钱更多。而个人投0亿,就是投出了0亿。再说回报,国家投高铁,即便高铁运营本身不赚钱,但高铁大大提高了所有乘客的经济效率,为国民节约了大量时间,效率的提高和时间的节约能够增加大量的新增财富创造,由此整个社会财富的增量是非常可观的,全面来看,高铁带来的财富增量不可估量。而个人投高铁,如果高铁运营本身不赚钱,那就是不赚钱的。投高铁的溢出价值归人民和国家所有,私人企业是很难获得的,所以在美国和日本这样的国家,私人企业大量投资高铁是不划算的,这两个国家*府的思路、理念也没有中国那么宏观,所以高铁的大发展是较难实现的。

16、不要老是市场、市场、市场,一味地盲目信任市场的调节。个人认为,唯有计划才能高效、安全、稳定、快速,有更好前瞻性,并且更加利国利民。一个产业的发展,是计划出来的,而每个企业的竞争则是市场行为。比如商品房市场是计划出来的,原本中国是没有商品房买卖的,而各个开发商之间则是相对充分竞争的,互联网行业、新能源行业也是如此。

17、为什么要计划?因为唯有计划才能安全、稳定、高效、快速,一定意义上实现心想事成。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计划无处不在。建造一座大楼,事先要按设计好图纸去做。修建一条铁路,也要计划哪天开工,什么样的标准,从哪里到哪里,需要多少费用等等。就是要出门做高铁、飞机,几点出门,路上需要多长时间,是不是路上有可能堵车,都需要计划好。如果按照自然来,一切都将是效率低下,心想事不能成,结果不可预知。

18、如果市场完全靠自然的力量,以自由的方式运行是很难维系的,即便能够维系,也是难以发展的。比如种庄稼,通过自然的优胜劣汰,剩下更多的可能是稗草,即便稗草被淘汰了,亩产的提高也会非常慢,可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赶上人为的规划和干预。通过土地规划、人工育种、浇水施肥除草,产量就能大大提高。另外,人为的方式还能协调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产量,从而保持收获,保持财富生产,大大减少歉收、饥荒的出现。

19、大多数中国人接受经济危机的理论,是因为上学时课本的内容,以及各个经济学家的言论。实际上,产能过剩,牛奶倒进沟里,是错误的,牛奶是财富,不能倒。牛奶过剩,是相对富人的需求过剩了,穷人的需求还没有得到满足呢?因此,要解决的是如何让穷人变富,让穷人轻松喝牛奶,解决如何让需求提升的问题,而不是如何控制牛奶生产的问题,也不是通过竞争把一部分牛奶生产商搞破产的问题。

20、对实体经济来说,对财富创造而言,没有过热和泡沫一说。虚拟经济可能有泡沫,实体经济生产出来的都是财富,没有泡沫;价格可能有泡沫,财富没有泡沫。房子多了少了,都没有泡沫,房价高了低了,可能有泡沫。当然,价格的泡沫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因为价格是用来调节供求的,价格的高低变化推动供求的动态平衡。可以容忍价格偏高,但不能容忍财富生产的下降。

21、单个行业在个别时段,过剩是可能的,对整体经济来说,没有过剩一说。大蒜可能某一年过剩了,价格只卖1毛钱1斤,但整个社会的商品不会过剩。

22、中国到处在建高楼大厦,有很多工厂,这是财富持续创造的现象,绝对是好事。

23、财富必须通过劳动创造,哪怕是露天煤矿,也要有人发现煤矿,有人开采,有人运输,等等,凝聚了大量的劳动之后,煤矿才变成了财富。

24、中国还有很多GDP没有统计,民间大量的经济行为没有计入GDP,比如农村红白喜事吃喝自助、民间自建房,等等。另外,同样的GDP数字,美国消耗的财富多,留下的财富少,而中国消耗的财富少,留下的财富多,中国GDP的财富含金量更高,中国社会的财富创造和累积效应比美国更好。GDP的高低不能机械对照,GDP和M2也不能机械参考。

25、香港缺乏生产型的实体经济,实实在在的财富生产比较少,又没有真正的货币发行权(港币和美元联系汇率),因此经济后继乏力。

26、有些地方没有钱,比较贫困,往往是因为“晒太阳”的懒人太多了,想办法把“晒太阳”的懒人拉去劳动,让他们有活干,并且有持续的动力干活,财富的创造就会越来越多,不管是个人、家庭还是一个区域就能变得越来越“有钱”。

27、有人说钱投进房地产了,没有进入实体经济是不好的。怎么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呢?钱进入房地产市场,水泥、玻璃、钢、铜、铝、家电……很多个实体经济领域都会受益,能够在各个产业链上提供大量的就业,而就业又带来各种消费,这对实体经济是大大有利的。

28、一定意义上来说,物价无所谓高低,关键是量的多少。房价偏高了,其实就是量不够,大家都想买房,大家都想住大房子,房子自然是不够的,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让房子变多,比如增加土地供应,同样的土地盖更高的楼房,另外也要让开发商有适当的利润,有利润他们才有持续买地建房的积极性,只有建更多的房子,房价才有可能变得不再那么高。

29、上海房价的高低,一方面不能以上海的平均工资来衡量,因为上海的房子是卖给全国的相对富裕阶层的,另一方面还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衡量,人们的收入是在不断提高的,十年前欠银行30万贷款感觉压力很大,现在来看则是很轻松就能还清的。

30、嫌房价高的人,不讲理,至少是有点糊涂的。买房或不买房,这是每个人的自由。不认同“高”房价,可以选择不买房,买了房,若房价跌了,也是自己的事情。若是买不起,则是因为需求太多,供应太少,只有价格高到一定程度,压制一部分需求,才能实现供求的动态平衡。

31、不管是供大于求,还是供小于求,不管是资金过剩,还是筹码过剩,不管是市场恐慌,还是市场亢奋。回归平衡(相对平衡、动态平衡),是一切价格运动的动力。

32、房价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段,就应该是有高低之分的。

33、现在房价确实不低,所以*府一方面出台限购*策,另一方面则是承诺增加土地供应,相当于需求和供给两头都抓,如果两头都抓得硬、抓的好,房价过快上涨的问题就能解决。这也是计划的好处,如果完全市场化,可能上海的房价短期内涨到30万,然后突然暴跌到15万,带来的经济伤害和社会问题就难以解决了。

34、凡是家家户户都买的起的商品必定是数量非常多的,比如衣服、手机、电视、汽车,等等。当初手机、电视、汽车比现在房子还稀缺,价格昂贵,甚至普通的一辆车比一套房子还贵,后来成本下降,生产数量飞速增加,达到了人均数量,所以就进入了普通平常百姓家。手机、电视、汽车,一开始时也只能是少数人可以拥有的商品,只有生产量充分了,才能进入家家户户。各种商品的价格,买不起的原因表面看好像是因为价格高,其实背后的核心原因是生产量不足,就像现在的房子,很多人买不起,那是因为现在城市中的房子的量级达不到家家有房的程度。还需要时间积累和提高生产速度,多生产房子,就要多生产建材,钢筋水泥玻璃等等,所以一是要增加生产建材,二是通过技术革新提高单位劳动产出效率。只要综合生产量级达到了人均家庭数量,自然而然的就会家家都能买的起房,就像现在的轿车,10年前看是天价,不可能买的起,等数量生产量级达到了就轻而易举的进入了平常百姓家。

35、任何商品的价值有大小之分,但其使用价值没有高低之分,只是功能不同。高铁有高铁的功能,自行车有自行车的功能,很多高铁去不了的地方,自行车能够轻松到达。

36、账面财富归所有者支配、管理,并获得一部分收益权,而宏观上来说,实际财富是属于社会的。娃哈哈生产了那么多水,是全国老百姓喝的,万科生产了那么多房子,是全国老百姓住的。宗庆后管理和支配娃哈哈的账面财富,主要是为了企业利润,但本质上和事实上都是在为社会服务,结果是为社会创造了更多财富。

37、企业通过高于成本价卖出商品,赚了价差,获得利润,这是推动社会财富良性循环的动力,只有企业有合适的利润,才能促进它生产更多的财富。

38、企业的利润,不能理解为企业家“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利润就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增加的货币,货币的增加,有利于企业家进行技术革新、增加投入、扩大就业、促进财富生产。企业的利润,可以理解为企业家通过脑力劳动、体力劳动获得的“报酬”,其管理行为、协调资源、分析判断等都可以看作是特殊的劳动行为,这类劳动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标价不同(实际价值是相当的),越是稀缺的时候,其获得的报酬越多。

39、雄安新区有利于疏导北京和天津难以承载的相关功能,中国各个大城市都在做工业或相关产业迁出的事,这能带来更多的建设,也能让企业更新设备,还能让企业迁出的市区贵的土地提升使用效率,也能让企业迁入的相对偏远的土地提升使用价值。

40、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各个主要城市之间用高铁高效连接,一个城市内则用地铁高效疏导,同时高铁和地铁也可以联接,由此一定程度上较好解决交通问题并且提升社会运转和财富创造效率。

41、事实证明,中国共产*是目前世界上最伟大的**、执*者。实事求是来说,中国是越来越好了。中国这些年来,真正落实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任何社会,有问题是正常的,正对问题和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42、美国看上去没有腐败,只不过是把“腐败”合法化了,总统选举过程中的*治献金就是合法的“贿赂”,这是追求后续超额回报的*治投入。

43、同样一件事,一件好事,比如原先的机场不够用了,要扩建一个更好的机场,美国可能用3年完成决策,8年完成建设,而中国则可能用3个月完成决策,2年完成建设。谁更利于社会的发展,更利于人民受益呢?

44、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是一致的,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权贵利益是不一致的。国家受益就是人民受益,比如有人说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国家受益最多,实际上随着房价的上涨,人民的财富也上涨了,随着国家收入的上升,用于高铁、地铁、广场、公园的投入就多了,最终受益的还是人民。当然,人民受益就是国家受益,比如国家不计成本地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高铁,让人民的出行大大受益,而高铁带来的时间的节约和效率的提升则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财富创造,最终国家也是受益的。

45、货币是用于交换的最好的一般等价物,因为货币容易保存,还可以分割,而牛羊不可以分割。

46、货币是劳动凭证、交换媒介、财富符号,不会消失,只会在交换中转移所有权。某甲购买了某乙的房产,某甲申请银行贷款,背负债务,某乙获得现金。现金由某甲的手中流动到某乙手中,某乙购买了某丙的股票,某丙获得现金。简单来说,现金不消失,只是不断流转。

47、货币流通的速度,国家能够影响一部分,比如银行贷款多放或少放,而人心比如消费欲望、投资欲望等国家层面也很难掌控,所以即便同样多的钱,可能会通胀也可能会通缩(因为流通速度不同)。

48、有人对纸币认识不清。以为只要有了钱,就可以不劳动在家享受,等吃等喝。家家都有钱了,都等吃等喝,物质从哪里来。还是那句老话说得好,天上不会掉馅饼,衣食住行任何一样东西都是靠劳动创造的,不是印了钱就有的。

49、*府提高商品交换、货币流通过程中的税收,可以适当减少狭义角度的货币流通量,从而抑制通胀,也可能导致消费和生产动力不足,引发经济低迷。

50、通胀时,若收钱,应收消费端的钱,其实也可以放钱,若放钱,则应放在生产端,生产端钱多了未来的商品就会增多,有利于压制中长期的商品价格。通胀时,应把存量的钱引导到生产端,或者新增一些钱投向生产端,可能短期物价还会涨,但中长期来看,会因为商品供应的加大而让价格下来。通胀时,舆论上可以打压消费,行动上应鼓励生产。不能通胀了就收货币,不管是生产端还是消费端的货币都收,结果往往是因为生产企业和银行的关系更紧密而导致生产端的货币收的更快,通胀也就很难缓解了。

51、通缩时,应把存量的钱引导到消费端,或者新增一些钱投向消费端,可能短期物价还会跌,但中长期来看,会因为需求的加大而让价格上来。

52、经济发展史就是财富不断增加,货币供应不断增加的历史。

53、讨论经济和财富,难免会讨论到幸福。我想社会稳定,没有战争和动乱,几乎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活干,这本身就是最大的幸福,几千年来都没有实现的幸福,现在已经基本实现了。只不过有人欲望太多,有人不懂感恩,有人好吃懒做,所以才不觉得幸福或无法获得幸福。

傅海棠:一个农民的亿万传奇

TUhjnbcbe - 2021/2/3 18:23:00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824581.html

本文内容为林毅夫教授在新结构经济学优秀学子夏令营的开幕演讲

原标题《新结构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结构革命》

第一节

为何要反思发展经济学?

国际上,许多学者已经在发展经济学上做出不少贡献,并因发展经济学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或在学界取得了巨大的声望和影响力。在这种状况下,我们为什么还要提出一个新的发展经济学理论?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白:理论的本质是什么?理论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该根据什么样的原则来反思、批判现有的理论?

理论是社会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个逻辑体系。理论首要的目的是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了解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但理论不是一个简单的逻辑游戏,我们认识世界,提出理论,更是为了指导行动,帮助我们更好地“改造世界”。因此,如果现有的理论不能帮助我们达成这两个目标,我们就应该进行反思,提出新的理论。

在宏观经济学领域,凯恩斯主义、理性预期理论的提出就是这样的例子。现在一般认为凯恩斯提出“凯恩斯主义”之后才有宏观经济学,但其实在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前,新古典经济学对宏观经济现象也有理论。凯恩斯主义之前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供需关系及价格调节能使商品市场、劳动市场自动出清,实现均衡,不会出现长期的失业现象。但在上世纪30年代,西方出现经济大萧条,通货紧缩与大量失业并存,无法用原有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来解释。凯恩斯才提出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存在结构性的刚性问题,造成大量就业,宏观经济无法自发恢复均衡状态,主张*府使用积极的财**策、货币*策,来创造需求,增加就业,使经济恢复均衡。凯恩斯主义理论在当时很有说服力,且影响深远。保罗·萨缪尔森在影响了好几代人的本科生经济学教科书《经济学原理》(第一版)中提到,“我们现在都是凯恩斯主义者”。但到了60、70年代,西方经济又出现滞涨现象,经济增长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增加*府的财*赤字或增发货币只提高通货膨胀率,未能提高就业和经济增长率,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策失灵。于是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卢卡斯在70年代提出“理性预期”理论。认为*府的扩张性财**策和货币*策只会增加人民的通胀预期,而不会改变人的消费和投资行为,所以,只会改变物价水平,不会对真实经济有影响。

一个好的理论首先要能够解释现象,但关键还要看按这个理论做*策,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因为理论无非就是几个社会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个很简单的逻辑体系。而实现的社会经济变量非常多,选取不同的变量作为因,经过不同的逻辑路径,可以导致相同的果。但只有抓住现象背后最主要的原因的理论,用它来指导*府、企业或个人的决策,才能达到理论所预期的结果。

比如针对经济转型之前国有企业效率低、存在预算软约束的现象,产权理论的解释是国有企业为国有所致。预算软约束这个概念是亚诺什·科尔奈所提出,他说在国有企业,*府和企业的关系就像父子,企业有亏损,*府只能给予兜底,而不是让其倒闭,所以,预算是软的。而且,经营得好,收入都归国家,经营得不好,有亏损,*府会给补贴,员工干好干坏都一样,所以,积极性和效率很低。用这样的理论来解释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和低效率很有说服力。但新结构经济学提出了另一个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取得*治独立,开始追求自己国家的现代化,以求民富国强。国强要有坚强的国防实力,要有非常先进完善的*事工业体系。而*事工业不论是在过去或是现在都是技术最先进、资本最密集的产业,发展中国家普遍又都是农业社会,资本极端短缺,不具备这方面的比较优势。这类产业无法在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市场上自发产生,只好由国家直接投资建立,国有企业也因背负国家战略目标所造成的*策性负担,经营中必然出现*策性亏损,只好由*府给予补贴来维持生存。

同样一个现象,可以用产权理论来解释,也可以用*策性负担来解释,并且这两个理论的内部逻辑都是自恰的。但是按照不同的理论来指导*策实践,导致的结果是不同的。按照产权理论,解决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和效率低的问题的对应措施是,切断国家和企业之间的父子关系,使国有企业私有化,以硬化预算约束。但实际情况是,在前苏联、东欧国家,大型国有企业私有化之后,效率不仅没有提高,*府给的补贴还更多。按照理论做*策无法产生预期的效果,就要对理论进行反思。按照新结构经济学的看法,这些企业私有化之后,其所处的产业还是违反比较优势,*策性负担没有消除,国家为了国防安全的需要,不能让其倒闭,还要继续给予补贴。预算软约束没有消除,效率也未必提高,而且私有化的企业拿了补贴变成个人的收益是合法的,寻租的积极性会更高,贿赂*府官员以获得更多的租金难于避免,为腐败提供了空间。如果是*策性负担造成的,短期的解决办法是加强监督让企业不能用*策性负担作为借口来要更多的补贴。长期的解决办法是,增加资本积累,让企业产业从违反比较优势变成符合比较优势,从而消除*策性负担。

所以大家要记住:学习理论的目的是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理论内部逻辑自恰,能够解释现象是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帮助我们改造好世界。如果一个现象能够用一种理论解释,它就一定能够用很多种不同的理论来解释。但不同的理论背后的因是不一样的,对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一样。只有真正抓住现象背后最主要的原因,理论才能指导实践取得预期的结果。如果现有的理论不能解释现象,或者说按照现有的理论做*策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那么我们就要对理论进行反思。

为什么要反思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中比较新的分支领域,主要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很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独立,开始建设自己的国家,追求实现国家的现代化。适应这个需要,发展经济学成为现代经济学中颇具活力的一个分支领域。

在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历代经济学家也一直在对发展理论进行反思:50、60年代提出了第一版发展经济学“结构主义”。结构主义

1
查看完整版本: 好文分享林毅夫万字长文我的13个经济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