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晓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珠海市横琴智慧金融研究院/吉林大学横琴金融研究院院长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常务理事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年12月19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承办的“新文科与一流经济学本科专业建设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珠海市横琴新区智慧金融研究院/吉林大学横琴金融研究院院长李晓教授应邀出席会议并做了题为“新文科与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大会发言。
感谢刘守英院长的邀请,让我用十分钟时间来谈谈新文科与经济学理论与教学的问题。新文科具体到经济学科,涉及到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两个方面,但我觉得首先需要思考一些理论问题,这是比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更为基本、也更为重要的问题。我主要谈两个方面:第一个问题:新文科新在何处?怎样创新?刚才徐司长指出:新文科的最大特征就是时代化、中国化。具体而言,我认为新文科建设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促进学科交叉;二是如何阐释当代中国的历史经验。如何进一步深入推进学科交叉?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老话新说,问题是我们原来做的怎样?是否充分?我想,这不是简单地用跨学科交叉或“通识教育”可以说明的问题。当今时代的科技进步及其成果,如AI、数字化技术等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时代,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且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逻辑。如何切实地将这些科技发展及其成果运用到经济学理论研究、教学和实践当中去,是一个重大挑战。这是经济学理论、科研与教学创新的一个重要的现实背景。与此同时,新文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科学阐释中国七十年尤其是近四十年的历史经验。实事求是地讲,目前中国学术界存在着一种普遍的“焦虑”:如何在理论上阐释近四十年中国崛起的成功经验?这里涉及的核心问题有三个,我提出来供大家思考:一是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研究范式是否可以阐释中国经验?近百余年来,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范式基本上源于西方的经验观察与理论归纳,先是一百多年前经过日本这个二传手,后来是引进前苏联的理论体系,再后来改革开放后直接引进于欧美。所以今天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是,中国的成功经验是否超出了西方学术理论的理解和解释范畴。二是是否能够将中国四十年发展、崛起历程从国家层面提升到文明层面,也就是说,这种文明及其成果是否具有普遍意义?三是对中国道路、经验的观察、解释是进行封闭的、独自的理论思考,还是将中国经验置于世界当中,置于共同的人类文明历程当中进行观察与研究?换言之,认识、理解和阐释中国发展历程的话语体系是中国独有的,还是可以与世界沟通的,是世界通用的?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最基本的问题,必须做出明确的回答。第二个问题:新文科建设中经济学研究与教学面临的几个问题中美大国博弈暴露出中国经济学界的许多问题,例如穴居于自己狭隘的专业领域中,无法理性、全面和综合地观察和分析强大的对手,或者只是在注释、发挥上级的*策和精神,不去根据不断涌现的复杂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刻的理论思考,等等。其实,西方经济学界也有类似的尤其是无法突破狭隘的专业局限的问题,这也是经济学家经常成为学术界嘲笑对象的原因,大体上这些问题属于经济学研究的通病。我认为,在新文科建设中,经济学研究与教学需要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如何汲取当代自然科学的成果,进行更加深入的跨学科融通,推进理论创新。我们都知道,亚当·斯密的所谓”看不见的手”,源于“牛顿的顿悟”。牛顿作为一个大科学家,晚年笃信基督教,甚至为此不惜与质疑基督教的朋友决裂。因为在他看来,宇宙万物被安排的如此井然有序,必定存在着上帝的“无形之手”。后来亚当·斯密借用了这个概念用于形容市场的自发调节机制。事实上,任何时代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很大程度上都与那个时代物理学这门人类认知客观物质世界的学科的进步高度相关。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费尔巴哈机械唯物主义时代,因而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尤其是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同时受到生产关系反作用的归纳,正是源自于对牛顿定律尤其是牛顿第三定律的借鉴。后来,物理学学发展到了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时代,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知进步到以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为研究对象,观察其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它对人文社会科学的重大影响就在于,从研究人类社会进程中的必然性转向更多的偶然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这些在经济学研究中都有体现。那么,如今AI、数字技术等的迅猛发展,将会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内涵、范式和方法产生怎样的影响?值得我们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