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经典解读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TUhjnbcbe - 2021/2/26 1:31:00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巴黎笔记》关系新探

摘要:关于《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巴黎笔记》的关系,以MEGA1为代表的传统主流观点认为《巴黎笔记》中“李嘉图摘要”和“穆勒摘要”写于《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前,以MEGA2为代表的当代主流观点则认为这两个摘要都晚于《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这两个摘要处于《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第一?二手稿之间?事实的真相是,“李嘉图摘要”的写作时间处于《年经济学哲学》第一?二手稿之间,而“穆勒摘要”则在《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后?关键词:《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巴黎笔记》;穆勒摘要;李嘉图摘要;MEGA1;MEGA2作者简介:罗伯中,男,湖南长沙人,副教授,哲学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西方*治哲学、德国哲学研究。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与《巴黎笔记》(以下简称《笔记》)之间的关系是过去50年《手稿》研究中的难点问题?MEGA1的编辑认为《笔记》中《大卫·李嘉图〈*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一书摘要》(以下简称“李嘉图摘要”)和《詹姆斯·穆勒〈*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以下简称“穆勒摘要”)等都是《手稿》的准备性材料,所以他们将“穆勒摘要”编在《手稿》之前(下文将此观点简称“李?穆居前说”)?拉宾挑战了这种观点,他提出《手稿》的“笔记本I”和“笔记本Ⅱ”并不连贯,“李嘉图摘要”和“穆勒摘要”的写作时间处于二者之间(下文将此观点简称“李?穆居中说”)?而陶伯特在承认拉宾贡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笔记》中的“李嘉图摘要”“穆勒摘要”晚于“笔记本Ⅲ”的观点(下文将此观点简称为“李?穆居后说”)?

目前,只有少数学者坚持“李?穆居前说”,其影响也逐渐式微;“李?穆居中说”和“李?穆居后说”争论甚大,其影响大体相当,处于僵持局面?如果我们破除文本证据的绝对化倾向,将文本证据与“思想发展逻辑”的证据结合起来,更加全面地考察《手稿》与《笔记》中“李嘉图摘要”和“穆勒摘要”的关系,我们就能打破现有争论的僵持状况?本文第一部分讨论拉宾对“李?穆居前说”的批判及学者们的质疑,用新论据巩固拉宾的批判;第二部分讨论“李?穆居中说”和“李?穆居后说”的争论,并提出更多新论据支持“李?穆居后说”中有关“穆勒摘要”居后的观点,但对其“李嘉图摘要”居后的观点表示怀疑;第三部分重新审视《手稿》的“笔记本Ⅱ”与“李嘉图摘要”之间的关系,根据“李嘉图摘要”中马克思对李嘉图评论的逐渐尖锐化的规律,提出“李嘉图摘要居中,穆勒摘要居后”的新观点?

一、MEGA1的“李?穆居前说”困境

MEGA1坚持“李?穆居前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一版第42卷就将“穆勒摘要”排在《手稿》之前?拉宾在年发表了《对马克思〈经济学哲学〉中收入三个源泉的对比分析》[1](P-)一文,率先颠覆了人们对《手稿》“笔记本I”和“笔记本Ⅱ”之间连贯性的印象,将《笔记》与《手稿》的关系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在后来出版的《青年马克思》一书中,拉宾对其观点进行了详细说明:首先,《笔记》中的“李嘉图摘要”和“穆勒摘要”,尤其是“穆勒摘要”中关于货币异化的内容,没有出现在《手稿》“笔记本I”中,但出现在“笔记本Ⅱ”和“笔记本Ⅲ”中;其次,“笔记本I”虽然引用了一次李嘉图观点,但这次引用是从毕莱的《论英法劳动阶级的贫困》中的转引;最后,“笔记本Ⅱ”和“笔记本Ⅲ”的思想水平明显比“第一书稿”高,它们广泛运用了《笔记》中李嘉图和穆勒的摘要内容?由此,他得出结论说:“可以把马克思从年10月—年8月这一时期的经济学研究分为两个主要阶段:1)初读恩格斯的《大纲》,摘录萨伊?斯卡尔贝克及斯密的著作(第一?二?三本札记)并完成第一个手稿;摘录李嘉图?穆勒以及其他经济学家的著作(第四和第五本札记),写恩格斯的《大纲》的提要,完成第二和第三个手稿?”[2](P-)由此,拉宾认为,“李嘉图摘要”和“穆勒摘要”的形成时间应该在《手稿》的第一?二个笔记本之间,即本文中所说的“李?穆居中说”?

现在,大部分学者都接受了拉宾对“李?穆居前说”的批判,只有苏联的巴加图利亚?国内学者张一兵教授等非常少数学者反对拉宾的观点[3](P)?巴加图利亚提出,《手稿》的第一?二个手稿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同一部手稿的开头和结尾两部分[4](P-)?这个意见因证据不足一直不受人重视?据服部文男回忆,年在柏林由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所举办的“MEGA《经济学哲学手稿》文本刊行的学术研讨会”上,巴加图利亚的意见遭到了与会学者的否决[5](P)?张教授很早就批评过拉宾[6](P12-14),直到年他还坚持“穆勒摘要”是马克思“走向《年手稿》的真实的逻辑中介”[3](P),痛骂拉宾是“过分的标新立异”,把“文本碎片化”了,“给文本解读带来了不必要的混乱”[3](P)?他的理由是马克思的所有研究都是先详细地占有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深入反复思考,然后才进行自己的思想阐发?他说道:“可以说,在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史中,他没有一次不是在对一个专题?一个领域的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占有之后,并且在对其进行反复的思想实验之后才会动笔写作?”[3](P)他之所以批评拉宾,还有一个原因,是他认为拉宾的那种观点丑化了马克思的学术形象,他说拉宾等人的假设把马克思描述成一个“只读了两本经济学论著便开始对经济学指手画脚,在瞟了几页书之后又发一通议论”“在理论研究上不负责任的学者”[3](P)?

张教授的上述观点是其代表作《回到马克思》的重要观点,与该著作的整体框架?整体思路密切相关,但至今无人正面回应?张教授的这些反驳有两点值得重视?第一,反驳的理由或者诉诸惯例,或者诉诸信念,没有提出直接有效的论据去反驳拉宾,没有逻辑论证上的有效性?第二,在“李?穆居前说”已完全边缘化了的今天,还有学者留恋它,这还是说明拉宾的论证说服力有待加强?拉宾主要诉诸文本学引证的证据,笃信MEGA1的人可用“事属偶然”的理由回应拉宾的质疑?文本学论据只有在一定的思想阐释框架内才能发挥其论证力量,脱离“思想发展逻辑”去追求纯粹文本学论证是徒劳的?“思想发展的逻辑”中的“思想主题”属于思想家的主观世界,而“思想发展的线索”属于读者的阐释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它们的确受制于“阐释者的主观立场”[7](P),但是,“思想发展的逻辑”中“思想水平”与思想者的客观能力密切相关,“思想水平”的进步过程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如果某个思想家已经接受了一个更高思想水平的观点,他就不会将较低思想水平的观点当作自己的核心论点(除非他对这些观点的意义另有说明),更高思想水平的观点的产生时间应晚于更低思想水平的观点?

《手稿》的“笔记本I”有许多主题与“李嘉图摘要”相关,工资观就是典型例子?比较这些文本对相关主题的具体阐述,我们就可以判定这些文本思想水平的高低,从而很容易判断它们的成文先后?“笔记本I”的工资观基于斯密学说,区分了最低工资与最高工资,它认为最低工资是“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费用,再加上使工人能够养家糊口并使工人种族不致死绝的费用”[8](P-),而最高工资是指在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过程中工人获得的报酬?该文本认为,在经济繁荣期间工人的工资比最低工资要高很多,尽管它也意识到了这个阶段工人会因过度劳动而遭受更深的剥削?然而,在“李嘉图摘要”中,马克思明确意识到“笔记本I”中的工资观点是错误的,他说:“对现存状况来说,李嘉图学说仅仅在这一点上是重要的:它指出,积累不断增加时所造成的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和他们利润的降低,完全不像斯密所假定的那样必然造成工资的提高?在一切工业国家中,工人数量超过需求并且每天都会有失业的无产阶级补充,正像他们自己每天补充失业的无产阶级一样?同斯密所说的相反,积累同竞争一起带来一个结果:工资愈来愈被压低?”[9](P38)马克思明确赞扬李嘉图的观点:“李嘉图强调指出:工人没有因劳动生产力提高而赢得任何东西?这一点很出色?”[9](P32)“李嘉图摘要”的工资观正是后来《资本论》工资观的起点?由此可见,“李嘉图摘要”的思想水平高于“笔记本I”,“李?穆居前说”不成立?

二、“李?穆居中说”与“李?穆居后说”的争议

MEGA1的“李?穆居前说”不成立并不意味着拉宾提倡的“李?穆居中说”成立?要判断“李?穆居中说”是否合理,就要将“李嘉图摘要”“穆勒摘要”与“笔记本Ⅱ”“笔记本Ⅲ”中的文本和思想进行仔细比较,这正是“李?穆居后说”与“李?穆居中说”争论的焦点问题?

在拉宾提出“李?穆居中说”之后,陶伯特对《笔记》与《手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虽然陶伯特承认拉宾关于《手稿》的“笔记本I”和“笔记本Ⅱ”之间存在巨大区别,“麦克库诺赫摘要”“普雷沃摘要”等摘要(下面将这几个摘要总称为“李嘉图学派摘要”)处在第一?二手稿之间等观点,但她并不认为“李嘉图摘要”“穆勒摘要”处在这两个笔记本之间,相反,她认为这两个文本应该在“笔记本Ⅲ”之后[10](P)?首先,《手稿》的“笔记本Ⅱ”和“笔记本Ⅲ”只使用了“李嘉图学派摘要”的相关内容,而“没有直接或间接地使用”“李嘉图摘要”和“穆勒摘要”的内容[11](P37),虽然多次谈到了“李嘉图主义”或者“李嘉图学派”,但它们也很少谈到“李嘉图”?其次,虽然“笔记本Ⅱ”和“笔记本Ⅲ”的个别地方提到了李嘉图的观点,但是这些观点并不是“李嘉图摘要”和“穆勒摘要”中的现成观点,它们可以从“李嘉图学派摘要”中找到,而不需要到“李嘉图摘要”和“穆勒摘要”中去寻找[10](P)?最后,“斯密摘要”“萨伊笔记”以及“李嘉图学派摘要”的内容主要是摘录之前经济学家们的原著文字,很少有马克思的评论和自己思想的表达,而“李嘉图摘要”和“穆勒摘要”包含了马克思长篇的评论和自己思想的系统性表达,逐渐具有了手稿的性质,而这说明“李嘉图摘要”和“穆勒摘要”在性质上完全不同于前面提到的这些摘要,这两个摘要思想更加成熟,它们应晚于“李嘉图学派摘要”,也晚于“笔记本Ⅲ”?她甚至断言,这两个摘要大体上是在写完《神圣家族》之后进行的?她说道:“可以认为,马克思在中断了第三个笔记本的写作以后,就可以用好几个星期的时间紧张地写作《神圣家族》?他再次扩大了对资产阶级*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显然,只会在这时它才开始摘录李嘉图的著作《*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和穆勒的著作《*治经济学原理》?”[11](P44-45)虽然她坚持“李?穆居后说”,也承认“李嘉图学派摘要”处于“笔记本I”和“笔记本Ⅱ”之间,但她仍然主张《手稿》内容和次序基本上可以按照MEGA1的方式编排,无须重大更改(只有小标题等处有小调整),其原因就在于“李嘉图学派摘要”的内容以摘抄为主,只适合放到MEGA2的第四部分?这正是今天MEGA2编辑《手稿》的基本方针?

很多人很不认同陶伯特的主张,他们批评陶伯特没有严肃对待学者们对MEGA1的批评,MEGA2的编辑没有显示出足够的新意?此外,MEGA2依据马克思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摘录他人思想的不同来区分MEGA2的第一部分与第四部分,对那些既包含马克思自己思想又摘录了大量他人观点的材料,编辑们就不知道应将它们归入哪一部分,这导致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有重复刊印的现象,如重复刊印了黑格尔哲学的笔记内容?尼琳·卢姆扬策娃?罗扬是这些质疑者的代表,而日本学者根本就不重视陶伯特的观点[12](P8)?

尼琳·卢姆扬策娃认为,“李嘉图摘要”早于“麦克库洛赫摘要”,早于第二手稿?首先,“笔记本Ⅱ”和“笔记本Ⅲ”中有对“麦克库洛赫摘要”“穆勒摘要”“麦克库洛赫摘要”“特拉西摘要”等的引用,年7月31日发表的“评普鲁士人”中对麦克库洛赫的评价和引用培根的话都来自“麦克库洛赫摘要”[13](P)?其次,“唯独”“麦克库洛赫摘要”用罗马字母编了页码,并且像第一手稿一样,开头每页上划分了三栏,后来每页像第二和第三手稿一样分为两栏[13](P)?这两点说明“麦克库洛赫摘要”在第一?二个手稿之间,这个结论与陶伯特的观点基本上一致?但与陶伯特不同,他认为“李嘉图摘要”没有提到麦克库洛赫?普雷沃等李嘉图学派学者的摘要,相反,后几个摘要包含了“李嘉图摘要”的提示,这说明“李嘉图摘要”早于后几个摘要[13](P)?这样,他和陶伯特的结论就完全不同,他认为“李嘉图摘要”早于“笔记本Ⅱ”?

罗扬的观点比卢姆扬策娃更激进?他反驳陶伯特说:“我们可以假定,这些摘录早就存在?但是马克思没有从摘录而是从著作本身中逐字摘引出唯一一段引文,并不说明太多问题?”[14](P)在此基础上,为了维护“李?穆居中说”,罗扬从“李嘉图摘要”“穆勒摘要”与《手稿》的“笔记本Ⅱ”在页码编号方式和纸张上的相似性以及它们与“笔记本I”在分栏形式上的相似性出发,提出了一些更具有想象力的观点,即“笔记本Ⅱ”并不存在所谓前半部分遗失的问题,“穆勒笔记”就是“笔记本Ⅱ”散失的前半部分,“笔记本Ⅱ”就“是马克思在B23c(即‘穆勒摘要’)中所写文本的结尾”[14](P)?他对各个文本之间的思想逻辑也有一些考虑,但他主要强调的是各个文本中主题的相关性?他认为,今天我们看到的“笔记本Ⅱ”的那4页文本与“穆勒摘要”的最后几页文本“异乎寻常地相似”,“穆勒摘要”的结尾转向了“以私人所有为前提”的劳动的讨论,而这又恰好是“笔记本Ⅱ”的主题;“笔记本Ⅲ”的开头有关无财产的大众同财产的对立和自我异化的道路等文字都是“对笔记本Ⅱ第XXXIX页补充”,它们都是“穆勒摘要”结尾处私有制问题讨论的继续[14](P-)?不过,罗扬后来放弃了“李?穆居中说”,转而支持陶伯特:“但是,现在我倒是更倾向于英格·陶伯特的观点,即‘李嘉图摘要’和‘穆勒摘要’是在‘第三手稿’之后才诞生的?”[15](P7)他还说:“马克思中断对穆勒《原理》的摘录而作的那些评论,在明晰性上超过了第一?第二?第三手稿中的大部分阐述?……事实上,他中断对穆勒的摘录而作的评论就能被看作是《年手稿》的继续,或者甚至是‘第四手稿’?”[16](P18)

日本学者很早就独立地得出了“李?穆居中说”的结论,但拉宾?罗扬的观点巩固了他们的看法?韩立新教授将日本学者的观点引入国内?据韩教授介绍,日本学者坚持“李?穆居中说”的理由主要是:首先,“笔记本Ⅱ”和“笔记本Ⅲ”“曾多次提及李嘉图和穆勒的名字,甚至还直接对他们的著作进行了引用”;其次,“笔记本Ⅲ”将李嘉图和穆勒等人的观点同斯密和萨伊等人的观点进行了对照,研究了国民*治经济学内部的差别?韩教授用图表的方式列举了这两个摘要与“笔记本Ⅱ”“笔记本Ⅲ”中的引用的对应关系[7](P)?韩教授还坚持认为,“笔记本Ⅲ”中对货币本质的讨论不仅肯定了货币拜物教的批判,而且充分肯定了货币的社会联结作用,所以,“笔记本Ⅲ”“显然比《穆勒摘要》更进了一步”,“笔记本Ⅲ”要高于“穆勒摘要”[7](P)?

目前,中国有部分学者在韩教授影响下支持“李嘉图?穆勒居中说”[17](P14-16),但很显然,国内学界并不像日本学界那样观点统一?鲁克俭教授就是陶伯特的积极支持者,他认为引用要区分间接引用和直接引用,只有直接引用才有严格的文本学证据的意义?据鲁教授调查,韩教授提到的那些证据从本质上只有一处属于直接引用,但这条引用因为“笔记本Ⅲ”的引用篇幅长于“穆勒摘要”,所以,它不是从“穆勒摘要”处引用的,不能证明“笔记本Ⅲ”晚于“穆勒摘要”[12](P6)?鲁教授认为,这是陶伯特对拉宾文本学的彻底运用,但它反过来摧毁了拉宾关于《穆勒摘要》写于“笔记本I”和“笔记本Ⅱ”之间的看法[12](P6)?

上述争论中,双方都使用了文本学证据和思想发展的逻辑证据?如果研究要取得进展,我们就需要对文本学证据和思想发展的逻辑证据进行更严格规定?在文本学证据方面,页码编排方式?纸张?分栏?在同一个笔记本上的先后顺序等属于比较客观的严格证据,但引证的问题就很复杂,我们既不能单凭两个文本在某个表述上的相关性就断定它们之间有一种引证关系,从而直接判定引证文本晚于被引证文本;也不能仅凭直接引证和间接引证的形式区别,而不顾其引证的具体内容就否定了所有间接引证的文本学论证效力?仅凭《手稿》提到了“摘要”中某个观点或者人名并不能证明“摘要”在前?《手稿》在后,人们完全可以设想马克思在写出某段“摘要”前就已通过其他途径熟悉了该作者的某些观点,从而能够在《手稿》中一般性地提到这个观点?“穆勒摘要”中有很多这样的例证?在摘录了穆勒的《*治经济学原理》的第三章第8节“货币量的管控”问题之后,马克思就开始了很长篇幅的个人创作?在这部分个人创作中,他不仅提到了此前摘录了的穆勒对货币的观点,而且还深入讨论了他还没有进行摘录的穆勒原著第9-11节中有关信用业?纸币?汇票?借据等货币符号,银行业?信贷与道德的内容[18](P-)?在韩教授列出的“笔记本Ⅲ”与“穆勒摘要”相关的三处引文(“李嘉图摘要”相关问题我们到下一节讨论)中有两处引文属于这一类情况,这些引文来自穆勒《*治经济学原理》第一章第7?11-12页;《手稿》“笔记本Ⅲ”的这些表述并非严格引用,只是泛泛地介绍穆勒《*治经济学原理》第一?二章对生产?分配的观点,当时很多通俗*治经济学文章都讨论了这些内容,马克思无须摘录原著就可以写出那些文字,我们不能轻易断定“笔记本Ⅲ”的这几处引用是对“穆勒摘要”的转化?韩教授另外提到的“笔记本Ⅲ”中有一条引文属于直接引用,表面上看与“穆勒摘要”相关句子一致?但正如鲁教授所指出的那样,“穆勒摘要”中的相关句子比“笔记本Ⅲ”中的句子短,所以“笔记本Ⅲ”的这个句子也不可能直接引用“穆勒摘要”?但韩教授说这可能是马克思在写完“穆勒摘要”之后在写“笔记本Ⅲ”的过程中去查找了原著?双方提出的设想都是可能的,这意味着依据这几处引证不可能得到确定的答案?至于罗扬提到的编排方式?纸张?分栏上的证据,由于“李嘉图摘要”与“穆勒摘要”在同一个笔记本上,它只能证明第二手稿与“李嘉图摘要”相关,但不能证明它与“穆勒摘要”相关,因为“穆勒摘要”附在“李嘉图摘要”之后,它完全可能是完成“笔记本Ⅱ”“笔记本Ⅲ”之后再在“李嘉图摘要”剩下的空白纸上进行写作?

在思想发展逻辑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区分“思想的主题”“思想发展的线索”和“思想发展的逻辑”?前两者都是主观事物,与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阐释相关,它们都不足以判断文本客观的先后关系?罗扬对思想发展的考虑停留在思想的主题上,很多国内学者也只是从他们自己构造出来的“思想发展的线索”去判断《手稿》与《笔记》的关系?我们需要重视的是“思维水平”,“思想发展的逻辑”是相对客观的存在,它与作者思维的客观能力,思维水平有关;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文本对同一个主题的观点来判断各个文本的思想水平高低,思想水平高的文本晚于思想水平低的文本?具体到“笔记本Ⅲ”和“穆勒摘要”的比较上,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事实?第一,“笔记本Ⅲ”的货币观点远低于“穆勒摘要”中的货币观点?正如罗扬晚期所说:“如果说他在‘第三手稿’中完全是一般性地谈论‘货币’,那么在‘摘录笔记本’中,在那里所摘录的著作的直接影响下,他一方面区分了金属货币?纸币和信贷,另一方面区分了货币的感性存在及其作为独立价值的本质?”[15](P7)尽管“笔记本Ⅲ”[货币]一节指出了货币是“个性的普遍颠倒”,是“颠倒黑白的力量”的异化现象,但它对货币本性的认识停留在货币是“需要和对象之间?人的生活和生活资料之间的牵线人”的现象层面?这些观点只是马克思早期与赫斯等人交往过程中的不成熟观点,它并没有指出货币之所以能够成为“牵线人”?普遍中介的根据,没有认识货币的本质?而“穆勒摘要”认识到了货币的本质是“价值等价物”,指出了货币与私有制的内在关系,这种认识从现象上升到了本质,它与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货币思想是一致的?韩教授认为“笔记本Ⅲ”[货币]一节的货币观比“穆勒摘要”更进一步的观点无疑是没有根据的?第二,“笔记本Ⅲ”与“穆勒摘要”对“异化扬弃”的看法完全不同,后者明显是针对前面那种观点提出的批评?“笔记本Ⅲ”强调共产主义是“扬弃异化?人向自己因而也向别人复归”,而“穆勒摘要”则在“主体间性”的基础上意识到“笔记本Ⅲ”的“人向自己因而也向别人复归”的“扬弃异化”可能只是信用业渗入内在生命的异化?第三,两个文本最大的差别是它们对私有制与异化的关系的认识深度完全不同,“笔记本Ⅲ”主要从Privateigentum(私有财产)的构词法角度,将私有制的异化理解为对象化从普遍的对象化(爱?感觉?情感?意志等)异化为片面的对象化(单纯占有),将异化理解为“劳动异化”与私有制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穆勒摘要”则意识到了在社会交换的条件下,人的生产不是直接以人的需要为目标的生产,“并不是人为了作为人的人而从事的生产,即不是社会的生产”,它意识到“不是人的本质构成我们彼此为对方进行生产的纽带”的异化现象主要是交换异化与私有制相互作用的结果[18](P)?很明显,《手稿》的“笔记本Ⅲ”思想发展水平低于“穆勒摘要”?

或许人们会因为两个文本的篇幅不同而心存疑虑,韩教授认为“笔记本Ⅲ”[货币]一节的篇幅太短,将它与“穆勒摘要”对比不公平?但我们上述比较涉及两个文本中的个别论点,不涉及文本篇幅问题,这就不涉及公平性问题?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我们至今也没有发现“笔记本Ⅲ”中哪一个观点比“穆勒摘要”的相关观点更深刻,这本身就说明《巴黎笔记》中“穆勒摘要”一定晚于《手稿》“笔记本Ⅲ”?

三、重新说明“李嘉图摘要”与“笔记本Ⅱ”的关系

“李?穆居后说”正确地意识到了“穆勒摘要”晚于《手稿》的事实,但这绝不意味着它是完美的,它在对待“李嘉图摘要”的问题上出现了一些失误?“李嘉图摘要”的大部分篇幅都是对李嘉图原著的摘录,小部分篇幅是马克思对李嘉图思想的评论,在这个文本中,马克思没有系统性地阐述本人思想,这是它与“穆勒摘要”的主要区别,它的地位远远赶不上“穆勒摘要”?这导致很多学者很重视“穆勒摘要”,从而忽视了“李嘉图摘要”?事实上,“李嘉图摘要”对我们理解《手稿》的“笔记本I”如何跳跃到“笔记本Ⅱ”是不可缺少的,对理解马克思的国民经济学批判思想的形成?工资观的形成等问题也有帮助?

目前“李?穆居后说”坚持“李嘉图摘要”居于“笔记本Ⅲ”之后的理由是值得怀疑的?他们认为“李嘉图摘要”和“穆勒摘要”依次出现在一个笔记本中,穆勒在当时的人看来也属于李嘉图学派?既然“穆勒摘要”晚于“笔记本Ⅲ”,那么“李嘉图摘要”也自然晚于“笔记本Ⅲ”?罗扬在其晚期文章中说:“没有情况表明B23c并不是紧接着B23b出现的;相反,自从阅读了麦克库洛赫的《论*治经济学的起源?发展?特殊对象和重要性》,尤其是普雷沃的附录后,马克思便把穆勒视为李嘉图的学生,以至于从此以后他经常同时提到这两个人?因此倒不如假定,在做完B21中的摘录之后,马克思在B23中直接依次摘录了他们?”[14](P-)但是,“李嘉图摘要”与“穆勒摘要”按顺序出现在同一本笔记本上,这只能说明前者早于后者,它丝毫不意味着马克思在写作二者的间隙中不可能去写《手稿》的“笔记本Ⅱ”和“笔记本Ⅲ”;穆勒被人当作李嘉图派人物,但这也不意味着马克思一定要在摘录完李嘉图著作之后马上就要去研究穆勒;“笔记本Ⅲ”在“穆勒摘要”之前,“李嘉图摘要”也在“穆勒摘要”之前,这完全推导不出“李嘉图摘要”在“笔记本Ⅲ”之前?

在文本学论据方面,“李?穆居中说”提到“笔记本Ⅱ”和“笔记本Ⅲ”中三处李嘉图的引证材料中有两处都与“李嘉图摘要”有关[7](P-),陶伯特?鲁克俭等人认为这些引证材料与“李嘉图摘要”原文并不严格一致,他们以这些引证材料可在“李嘉图学派摘要”中找到为由反驳“李?穆居中说”[11](P37)?这些反驳是否合理值得商榷?首先,那些证据的确“不能证明”“李嘉图摘要”早于“笔记本Ⅱ”,但这也不意味着它“证伪”了“李嘉图摘要”早于“笔记本Ⅱ”?其次,目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笔记本Ⅱ”存在缺页情况,我们根本不知道缺页的内容中是否专门提到了李嘉图,所以,“笔记本Ⅱ”的当前版本提到“李嘉图学派”多于提到“李嘉图”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当时撰写的“笔记本Ⅱ”很少提到“李嘉图”?最后,“笔记本Ⅱ”是目前整个文稿中唯一没有摘录文字的部分,马克思无疑是把这个部分当作某个明确主题进行写作,马克思重视宏观的社会意识?意识形态,他批判的对象定位在一个学派,而不是某个个别作家,他无须过多地引用李嘉图?这三点文本学证据上对“李嘉图摘要居后”观点的有力反驳,在此基础上,“李嘉图摘要”还有两个文本学证据让人们有理由设想“李嘉图摘要”居中的可能性?首先,“李嘉图摘要”和“穆勒摘要”的引证材料具有重大的差别?“笔记本Ⅲ”与“穆勒摘要”相关的引证材料直接来自穆勒《*治经济学原理》的原著第一章第5?6页内容,间接引用的词句含义非常模糊;而《手稿》中引用“李嘉图摘要”的相关材料直接出自“李嘉图摘要”中马克思自己写下的评注性文字(“由于国民经济学否认总收入即生产和消费的量……”[9](P39-41),并且这段评注性文字是马克思读完《*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的页内容之后才写出来的,这些文字的引证难度远远大于与穆勒相关的那些文字,这意味着它引证“李嘉图摘要”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其次,卢姆扬策娃和罗扬在前面提到“李嘉图摘要”所在的笔记本在纸张外观?页码编订方式和写作分栏格式上与“笔记本Ⅱ”非常相似,而与其他笔记本有较大差异?这些论证使人能合理地设想“李嘉图摘要”写于“笔记本Ⅱ”之前?

当然,能反驳陶伯特等人对“李嘉图居中说”的批评,并合理地设想“李嘉图居中”的可能性,这并不意味着已经证明“李嘉图摘要”“居中”的事实?要证明“李嘉图摘要”写于《手稿》“笔记本I”和“笔记本Ⅱ”之间,我们必须依靠“思想发展的逻辑”?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两个文本对李嘉图工资观的批判来说明这个问题?前面提到,“笔记本I”还完全停留在斯密的工资观上,李嘉图的工资观对它毫无影响,而“李嘉图摘要”则清晰地呈现出了马克思对李嘉图工资观从好奇?赞扬到反思?批判的逐渐深化过程?在“李嘉图摘要”的第一章第1节中,由于马克思的思想还处在与斯密?萨伊等相当的经济学水平上,他对李嘉图的工资观的独特性表现出了新奇感,完全用肯定的语气来赞扬李嘉图的工资观,他说:“李嘉图强调指出,工人没有因为劳动生产力提高而赢得任何东西?这一点很出色?”[9](P32)到了第5节,马克思开始反思李嘉图,指出李嘉图的循环论证问题,他说道:“……仁爱的李嘉图先生把生活资料说成是工人的自然价格,因此也把它说成是缝纫劳动的唯一目的,因为工人是为工资而劳动的?……国民经济学司空见惯的循环论证?”[9](P35)到了第二卷第18节,在看到李嘉图讨论国家收入和利润时完全不考虑工资和工人,只考虑利润和国家收入时,马克思开始对李嘉图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批评李嘉图的国民经济学“抽象无耻地达到了极点”[9](P39)?最后,在摘录完第18节结尾“各国资本用场分配”后,马克思终于作出了一个实质性的结论,至有害的”[8](P),说李嘉图的学说认为“资本家和工人彼此诈取,才是正常的关系”[8](P)?“笔记本Ⅱ”的[对笔记本Ⅱ第XXXVI页的补充]明确地使用了“李嘉图摘要”对李嘉图的批判结论:“……(李嘉图学派?)从斯密经过萨伊到李嘉图?穆勒等等,国民经济学的昔尼克主义不仅增长了……”[8](P)(“昔尼克主义”就是“犬儒”的另一种翻译)?“笔记本Ⅱ”对李即李嘉图的国民经济学是一种“昔尼克主义”[9](P40)?马克思对李嘉图工资观的批判由浅入深,线索清晰可见?这个过程并没出现“笔记本Ⅱ”中,“笔记本Ⅱ”在刚提到李嘉图的时候就尖锐地批判他,说李嘉图“把人的存在…说成是无关紧要的,甚嘉图的看法就是源于“李嘉图摘要”最后的观点,这只能说明“李嘉图摘要”早于“笔记本Ⅱ”?如果像陶伯特等人设想的那样“李嘉图摘要”晚于“笔记本Ⅱ”,那么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马克思在“笔记本Ⅱ”对李嘉图进行了大量的实质性批判之后,在“李嘉图摘要”中态度发生了度转变,开始赞扬李嘉图,然后发现自己的赞扬不合适,又调转度进行批判,而最后的批判结论竟然就是一开始的观点?这样的阐释一方面显得滑稽?荒诞,另一方面也无法解释“笔记本Ⅱ”对李嘉图的批判思想来自何处?

四、结论

我们已经对《手稿》与《笔记》中的“穆勒摘要”和“李嘉图摘要”的先后顺序进行了讨论?综合前人的对“斯密摘要”等《笔记》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他的写作顺序应该是“斯密摘要”“萨伊摘要”等→“笔记本I”→“李嘉图摘要”→“麦克库洛赫摘要”“普雷沃摘要”等→“笔记本Ⅱ”“笔记本Ⅲ”→“穆勒摘要”?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的上述写作顺序并不会影响单行本《手稿》的编辑,原因在于:首先,包含有大量马克思思想创作内容的“穆勒摘要”已经被我们明确地安排到“笔记本Ⅲ”之后,它不会影响《手稿》的编排;其次,“李嘉图摘要”尽管写作时间处在“笔记本I”和“笔记本Ⅱ”之间,但它以摘要为主,而《手稿》则以表达马克思本人思想为主,二者风格明显不同,作为单行本,它们不适合编辑在一起?日本山中隆次根据“李?穆居中说”编出了将“穆勒摘要”安放在《手稿》的第一?二手稿之间的《马克思巴黎手稿经济学?哲学?社会主义》,这样的文本编排很不科学,其价值不容高估?国内有学者以此编排版为《手稿》的讨论依据,产生了很大的学术影响,但此研究中的最后结论是否合理,实在还需学界进一步研究?当然,对于未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出版而言,如果其出版规模足够大,能收录“李嘉图摘要”,它或许可以考虑取消《手稿》的单行本形式,将目前三个笔记本与其他《笔记》内容(首先应该包括“李嘉图摘要”和“穆勒摘要”)结合起来出版,这样可以更好体现马克思思想的形成过程?在20世纪历史上,《手稿》的历史与种种意识形态争论密切相关,在西方甚至还出现了“两个马克思”论?我们的研究无疑证明了马克思在此时期的思想还非常不稳定?不成熟?很多学者将它当作马克思思想的巅峰,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当然,《手稿》中思想的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并不意味着《手稿》思想肤浅,恰恰相反,《手稿》中那些不稳定?不成熟的私人表述性质使马克思在没有任何压力的状态下展现了非凡的理论创造热情,提出了很多令人震撼的在以后的《雇佣劳动与资本》《*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中才充分展开的新思想?

参考文献:

[1]Lapin,N.VergleichendeAnalysederdreiQullendesEink-ommensindenkonomisch-philosophischenManuskripten”vorMarx[J].DeutscheZeitschriftfürPhilosophie,,17(2).

[2]拉宾.马克思的青年时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3]张一兵.回到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4]巴加图利亚.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学遗产[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5]服部文男.《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的新阶段[M]//韩立新.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日本学者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6]张一兵.马克思《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文本结构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4).

[7]韩立新.《巴黎手稿》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马克思.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9]马克思.“巴黎笔记”选译[G].马克思恩格斯研究资料汇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0]Taubert,I.DieneueEditionderkonomisch-philosophisch-enManuskripte“[J],DeutscheZeitschriftFürPhilosophie,,31(2).

[11]陶伯特.《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产生和保存情况[J].马列主义研究资料,(2).

[12]鲁克俭.“陶伯特说”与“罗扬说”:我们该采信哪个?[J].现代哲学,8(3).

[13]尼琳·卢姆扬策娃.论在《梅佳》2第四部分第二卷中卡尔·马克思的巴黎笔记的发表[G]//熊子云.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译文集.重庆:重庆出版社,.

[14]尤根·罗扬,赵玉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历史学—以所谓的《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J].*治经济学评论,(4).

[15]赵玉兰.关于马克思《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摘录笔记本”的编辑—对话尤根·罗扬[J].国外理论动态,.

[16]尤根·罗扬,赵玉兰.理论的诞生—以年笔记为例[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

[17]姜海波.私有财产的外化与交往异化—解读《詹姆斯·穆勒〈*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J].现代哲学,8(3).

[18]马克思.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0.

文献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51卷第5期。

主编|刘宁宁副主编|葛倩倩责任编辑|王泽云本期校对|王佑华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经典解读年经济学哲学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