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叔来源
良大师前阵子看到网上有人吐槽,说西贝莜面村深圳的一家门店强制收取茶位费,每人5元。事情曝光之后,市监部门及时介入查处,要求该公司全面自查整改。西贝也通过官微致歉,并表示将退还茶位费。这事儿,闹的挺大,连人民日报也进行了跟踪报道。针对“该不该收茶位费”,也有读者给我留言,问我怎么看待。正好我最近想写一篇关于和“吃”有关的经济学文章,一并和你聊聊。01广东的茶位费合理吗?首先,我们还是来聊聊“茶位费”的问题。其实,在广东地区,“该不该收茶位费”是一个存在已久的话题。不管顾客喝不喝茶,一律按人头收费,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这是目前广东餐饮行业普遍存在的情况。很多人不理解,餐厅提供座位和茶水不是理所应当的吗?为何要额外收费?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茶位费”的渊源说起。早在民国以前,在广东普遍存在供劳苦大众饮茶和休息的简陋场所,叫茶寮。在这里,人们只需花极少的钱,就可以在凉棚下歇息,饮上一盅茶。后来,茶寮升级为茶楼,一盅茶也升级为“一盅两件”。除了喝茶,还能点几盅点心:虾饺、金钱肚、凤爪、叉烧包……于是,广东的这种茶楼慢慢演变为交友聚会的好去处,不少人会点上一壶茶,一两样点心。然后他们或者看报,或者闲聊,一呆就是一上午。这样的低人均消费和低翻台率,对餐饮业来说很要命。茶楼如何才能生存下去呢?无非两种方式:要么提高茶水和点心的价格,要么收茶位费。但为什么很多商家宁愿收看似不合理的茶位费,也不想提高茶水和点心的价格?这就涉及到行为经济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心理账户”。比如说,有个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的一个学生每次找他讨论问题,都要坐1个小时的公交车。有一次,教授给了学生块钱,说给他的交通费,结果学生一下楼,就叫了辆出租车。下一次,教授又给了这个学生块,说是劳务费,结果学生把这块钱收好,继续坐公交车回去。你看,同样的一笔钱,仅仅是名字不一样,我们做出的决策就不一样。因为我们把这些钱,归入到了不同的心理账户。正是因为“心理账户”的存在,消费者会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茶楼的经营者虽然不一定懂“心理账户”,但他们却深谙消费者的心理。假如取消茶位费,为了维持收益,就必然要提高茶水和点心的价格,比如说把6元的叉烧包提价到12元,这时消费者估计就要问了:“你这叉烧包难道是龙肉做的?!”你看,虽然最后的消费总额不变,但大家就是不买账。所以,商家只能继续收茶位费。不过,我很瞧不惯的是,在广东,很多和早茶文化八竿子打不着的餐饮企业,也逐渐把茶水费当做重要的创收手段。这就是浑水摸鱼啊。而且,据南方都市报之前的一项调查,南京大牌档、九毛九这些全国连锁的餐饮企业,都只是在广东强制收取茶位费,在外省却不收。这种差别化的吃相,太无情哈拉少了......那么,“茶位费到底该不该取消”?其实早在年,广州市消费者委员会就给出了建议。在其发布的《广州市餐饮业茶位收费情况民意调查报告》中,写道:强制收“茶位费”是霸王条款。但建议取消茶位费不应一刀切,而应在“尊重早茶文化的基础上,区别对待专门的茶市”。我觉得这个建议挺务实,既因地制宜,又防止浑水摸鱼。02为什么有些餐厅要故意做得难吃?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你在高铁站旁边开餐厅,在不用提高成本的情况下,你会不会尽量把饭菜做得好吃?假如你的回答是:“会。”那么不好意思,显然你还缺乏经济学思维。还是说个亲身经历吧:上周末,我带儿子去深圳书城。虽然我们已经吃遍了书城的所有餐厅,发现除了肯德基、麦当劳等连锁餐厅保持了原有的水平,其他餐厅无一例外地让人失望。但看到一家新开的韩国餐厅,我们还是抱着侥幸心理吃了一顿。一吃,果然很难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以前我也有过疑问,直到有一次和餐饮业的朋友聊天,他悠悠地说了一句:“做得太好吃,不划算。”为什么做得好吃反而不划算?朋友是这么解释的:首先,在客流量本身就很大的地方开餐厅,客流已经不是问题,所以最大的问题,就是翻台率的问题。因为单位面积的租金成本确实很高,只有保证翻台率,才能保证利润率。而事实上,饭菜越好吃,食客用餐的时间就越长。比如说:好基友会点上一瓶小酒,一喝就是几小时;闺蜜点上一杯饮料,一聊一下午。出现这种情况,翻台率往往高不了。但他们发现,只要做得难吃点,食客就会草草吃完走人,片刻都不想多留。其次,想要把饭菜做得好吃,往往成本也会水涨船高。比如说要提供更新鲜,更高端的食材,要注重烹调的方法,还要请更好的厨子,这些都需要投入更大的成本。而这类餐厅的常规做法是,请个很一般的厨子,然后把食材做成半成品,采取很简单的烹饪方法,食客点单后,很快就能端上来。这样,成本低,时间短,翻台率也高。最后,这还涉及到一个理论——博弈论。在博弈论中,博弈的次数决定了博弈的策略。在单次性博弈中,声誉不重要;而在重复博弈中,声誉至关重要。像在这种客流量很大的地方开餐厅,商家所面临的就是典型的单次性博弈,他们在乎的不是回头客,而是新顾客。我家住在深圳书城附近,我发现,那些我认为极难吃的饭店,每天还都是爆满。为什么会这样?按那朋友的说法是,这地段,背靠书城、左有市民中心,右有莲花山,每天数以万计的人流。店家只要想办法让这些人进来一次,就足矣,不需要他们来第二次。所以,重点是把门脸整得漂亮点,把菜单做得精美点,放在门口,供人翻阅,一旦这些人被外在美所吸引,进了门,就大功告成。好吃不好吃,不重要,因为根本就不需要回头客。餐厅就这么多位置,只是赚首次来客的钱都赚不完。这就是现实中的经济学,可能有点违背常识,但却是真相。你可以回想一下,无论是在商场、机场、车站,还是在热门旅游景点,你哪回吃过可口的饭菜?这还真不是人家做不好,而是商业逻辑不支持他们这么做。要知道,在客流量大的地段,餐厅缺的永远是餐桌,而不是客流。而商人终归也不是制造美食的匠人,他们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是赚钱,二是赚更多的钱。03一边是俊男美女,一边是中年男女该选择哪家餐厅?如果你去了一座陌生的城市,想去品尝一下特色美食。你发现有两个挨着的餐厅,透过橱窗,你看到,一家里面坐了不少的美女;而另一家里面坐着几个中年男人。你会选择哪个?这不是调侃,还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济学家泰勒·考恩说过一句很直男癌的话:对我而言,餐厅里坐满漂亮女性是一个危险的迹象。我问自己:这个地方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女人?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这其实涉及到餐厅定位的问题。你也许已经观察到一个现象,在一些装修得美轮美奂的网红餐厅里,食客们往往不是在埋头吃饭,而是在疯狂地拍照。同样,在一些交际饭局,大家也不是在埋头吃饭,而是在高谈阔论。察觉到它们的共同点了吗?食客往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根本就不是冲着美食来的,而是为了拍照打卡,或者是为了谈生意,为了会友。而这也正是这些餐厅的定位。为了迎合顾客,商家会不断地在这些方面狠下功夫,烹饪有时反而成了他们的短板。用经济学家泰勒·考恩的话说“这是一个社交狂欢、烹饪衰落的地方。”所以,我是如何寻找美食的呢?比如说,有一次在深圳罗湖的老城区,同一条街上有两家港式茶餐厅。一家的食客尽是时髦的俊男美女;而另一家则大多是中年男女,他们都在安静地吃饭。于是我毫不犹豫地选了第二家。一吃,果然是地道的港式风味。04为什么很多餐厅承诺如果没拿到收银条,可以免单?也许你在很多餐厅的收银台,都看过类似的告示:如果你没有收到收银条,可以免单一次。商家的用意何在?有人可能会说,这纯粹是噱头,因为既然他贴出了这个告示,就一定会提供收银条。说它是噱头,肯定不对。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会理所当然地把博弈的双方看作是商家和顾客。但这里的博弈,其实发生在餐厅老板和员工之间。什么意思呢?为了防止收银员偷窃,餐厅和其他零售商店的老板都会要求收银员做到一点,即实际收到的金额和收银机上显示的金额相符。如果收到的金额更少,则需要收银员自掏腰包,弥补差额。但如果收银员在部分交易中不使用收银机,那么这种监督方式就失效了。比如说,一位顾客点了50元餐,收银员只要不用收银机,那么他完全可以神不知*不觉地把钱装进自己的口袋,或者让顾客扫自己的收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