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导致人们做出反应?
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会觉得经济学离我们很远。可事实上,通过认真观察就会发现,经济学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在生活、工作中,激励无处不在。
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激励指的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人们会对激励做出相应的反应。这里的激励既可以是正向的奖励,也可以是负向的惩罚。不同的激励机制会产生不同的激励效果。
如果某种行为能够给你带来奖励,那么人们就会做得更多、更拼尽全力;如果惩罚某种行为,人们就会在最大程度上去避免这种行为。
一般而言,当商品价格下降时,都会引起人们需求量的增加。以每年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为例,“双十一”最普遍的营销手段是低价、折扣,这些活动会让消费者觉得购买更加划算,他们会因为大幅的降价而囤积许多的生活用品,导致需求量迅速增加。
服装店“以旧换新”的手段同样是运用了激励理论。“以旧换新”是在消费者购买新的商品时,如果能把同类型的旧商品交给店铺,就能享受一定的折扣,其实旧商品对商家来说没有多大的经济价值,只是发挥着抵值券的作用,从而激励消费者发生购买行为。
那什么是惩罚的激励呢?关税就是惩罚的激励,所谓关税指的是引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由*府所设置的海关向其引进出口商所征收的税收。随着国与国之间的发展,贸易战是不可避免的,而贸易战采取的主要手段就是关税,通过提高关税极大地可以减少某国的出口额,影响这个国家的国内生产和就业。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年的“轮胎事件”。年4月20日,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以中国对美轮胎出口扰乱美国市场为由,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请,对中国产乘用车轮胎发起特保调查。6月29日,美国贸易委员会建议在现行进口关税(3.4%—4.0%)的基础上,对中国输美乘用车与轻型卡车轮胎连续3年分别加征55%、45%和35%的特别从价关税。
另外一个与大家息息相关的例子是交通违规的罚款,通过这种负向激励可以提高车主开车的谨慎程度,更加遵守行驶的规章制度。以本人为例,刚拿驾照不久的我迎来了人生的第一张罚单。一次与家人出行,坐在后排的我未系安全带,交警对我进行思想教育并处以罚款。从此之后,每当我坐上车,第一件事就是系安全带!(证据如下哈哈哈哈)
所以,通过适当的激励能对人们的行为做出巨大的影响。
我国房地产调控,买房信贷收紧
随着监管部门出台房地产企业融资新规,我国加强调控房地产行业资金来源和融资方向,适当限制房地产贷款量。设立了控制房地产企业债务增长的“三条红线”,房地产企业信贷紧缩程度的消息再次成为房地产企业信贷紧缩的焦点。
房地产业有很强的投资属性,房地产的资金来源有自有资源、股权融资、银行贷款、私募股权融资、债券融资、资产管理计划、资产证券化等。几乎渗透了整个金融体系,所以房地产调控必须实行“稳键”*策,这是系统规避金融风险的必要前提。
房地产需求可以分为两类:一方面是住房需求,即刚性需求。这一部分是房地产业的合理需求,也是“房住不炒”*策所要满足的关键环节。第二是投资需求。正是投资需求导致了房地产在这二十年的疯狂增长,房地产已经成为金融体系中一只巨大灰犀牛。要想把这头“灰犀牛”关在笼子里,就要强化信贷缺口,促进保障刚性需求和保障房建设,控制房地产行业的资金来源和融资方向,合理限制房地产贷款的范围。
严格控制新增住房贷款比例和“强稳”*策,可以优化金融市场贷款机制。现在的房地产市场有很大一部分市场融资资源。根据调查发现,贷款和债券发行的融资规模将超过亿元人民币。根据央行年公布的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数据,全年融资规模约亿元。用换句话说,仅房地产业就占了社会融资的近三分之一在在信用度方面,大多数银行近三分之一的信贷资源投资于房地产行业。
加强房地产融资监管,通过适度调控和制度约束,限制房地产信贷和融资规模,引导银行优化信贷结构,有利于为实体经济融资留下更多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房地产一直是记录金融风险的风向标。如果房地产融资过于严重,承担了过多的信贷,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状况将非常严重。
由于房地产的行业属性,其高杠杆效应始终与银行信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天丰证券发布的《年房地产行业总结》显示,虽然房地产业净负债率逐步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国有企业的资本充足率保持在60%至70%之间,而私营企业的资本比率较高。此外,房地产贷款的房地产比例也显著提高了我国居民的贷款比例。那个信贷体系对房地产过度依赖的结果,不仅会导致房地产贷款的高风险向整个金融体系蔓延,而且同时也促使居民负债率过高,以减少社会消费,最终实现恶性循环。只有严格控制银行信贷,适当控制房地产贷款额度,才能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降低金融体系的杠杆效应,释放居民消费活力,有效控制系统性风险,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凝聚力量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上海名媛”近日,一篇名为《我潜伏上海“名媛”群,做了半个月的名媛观察者》的文章,披露有大量女性通过“6人拼单魔都顶级双人下午茶”“40人团购外滩顶级酒店”,甚至“共享二手Gucci丝袜”来打造“上海名媛”人设,话题引爆网络。
也有一些人认为自己花自己的钱没有什么值得吐槽的,省钱省时效用最大化。暂且不讨论对于名媛群现象的态度和评价,名媛群出现的背后其实本质上是一些经济学的原理和规律。
这些“名媛”背后,是用较少的金钱置换超额的体验。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他们认为打造一个好的朋友圈人设比所谓的真实感更加重要,所以他们选择牺牲真实、包装自己,从而打造一个光鲜亮丽的朋友圈,看起来过着人人艳羡的白富美生活。在经济学中,这个概念叫做trade-off(权衡)。同时,经济学十大原理的第一条就是:权衡取舍。
同时,很多人评论这些“假名媛们”为了打造自己的人设和满足虚荣心而专门跑去拍照、在群里浪费大量的时间、或者不能理解这样做是否值得。这里可以用经济学中“机会成本”这个概念解释。因为人们在做出一个选择的时候,无论是否意识到,都会放弃掉其他的选择,例如读大学就是放弃了打工可能带来的收益。而机会成本就是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其他用途的最大利益。在名媛群中,这些“名媛们”在选择虚荣心和光鲜朋友圈人设的同时也潜在地放弃了这些本来可以用于学习工作,提升自己的时间。
名媛群出现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存在需求。相比于简单的对一个物品的需求,“名媛们”的需求从一方面看表明了他们有对更美好的生活、用名牌、好享受的向往,是普遍的人们追求快乐的需求,或者叫效用(utility),即人们从商品消费中获得的满意程度。就像拼拼团的“名媛“当事人今天发声说:“我花自己的钱,拼个酒店包包怎么了?”
另一方面,也是被群嘲的地方,就是他们通过是打造出来的人设快捷进入上层社会、实现阶层的快速跨越的需求。供给(supply)与需求(demand)是经济学上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课题。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说过:学习经济学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你只要掌握两件事,一个叫供给,一个叫需求。
具体来说,这个现象包含的是需求定理和供给定理(lawofdemand/supply),即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当一件物品的相对价格下降时,其供给量会下降,需求量也会下降。反之亦然。在名媛群中,因为拼单后享受特定物品或服务的价格降低,所以人们的需求增加;因为对这些类似的名媛群的需求增加,就慢慢地会出现更多的群(比如名媛1群、2群、3群);同时,因为需求增加,市场上衍生出了“炫富供应链”,这就是供给增加,可以看到在某宝上豪车租赁、朋友圈展示面(行话称:旅行社交)的这些细分市场都因为名媛群而得到了发展。
换个角度讲,这些“拼出来”的现象,这种名媛群的出现(甚至流行)是一种潜在的商业模式。它说明今后人们对“所有权依恋”越来越不在意,人们更在意使用权和当期快感,所以车子、房子这些比较贵重的东西,可能都会更注重使用属性。买一个换季很快的爱马仕包需要12万,但是租一个爱马仕包一个月就元,从经济的角度上说,租比买的成本更低,回报率高很多。类似地,前几年流行的共享单车和共享经济的概念也是这个底层逻辑。
对于名媛群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透过现象看到名媛群的背后本质上还是一些经济规律。
年经济金融危机期间,美国媒体发现口红等低价消费品的销量反而大增,这种经济现象被称为“口红效应”。在经济不景气之时,人们对收入和未来预期降低,削减了对大宗商品,例如房屋和汽车的消费,但仍有强烈的消费欲望,转而购买比较低廉的奢侈品,例如口红,多少带有一些逃避现实的消极。
从“上海名媛”的消费模式来看,她们通过拼单满足一时的虚荣心,也有以此逃避现实之感,其实正反映了她们对于自身前途的忧虑和焦躁,不是通过自强和努力晋升阶层,而是希冀用粉饰的朋友圈来建立人设,虚构浮华沾亲带故地挤进阶层。或许她们是贪图捷径,但这却与整个社会营造的价值观一脉相承——对于成功的定义不是看过程,而是看结果。
类似地,在资本市场上,资本热爱追逐浮华的泡沫,这导致懂得卖故事的企业更受追捧,也为企业的虚假宣传、财务造假提供了动机。
总之,“上海名媛”事件还涉猎了许多有关经济学的内容和矛盾,比如这些“上海名媛”以低成本换取高回报的省钱方式塑造光鲜亮丽的人设究竟是“消费主义”作怪,还是一种“反消费主义”的行为?相信诸如此类矛盾点运用经济学原理也能进行科学的区分说明。
扫码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