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生存,还是毁灭,你们自己挑啰
TUhjnbcbe - 2021/3/2 0:39:00
北京白癜风哪个医院治得好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漫天霾

自由贸易有利于增进双方福利;

大企业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它们最会服务社会大众,消费者通过金钱投票选择了它们,打压它们就是与大众为敌;

任何管制和干预,必然造成效用损失最终导致所有人变穷……

当经济学不厌其烦地告诉世人这些基本的常识时,一些对经济学一无所知的人总会跳出来说:现实世界中根本没有自由贸易,有些企业就是与权力勾兑或者以次充好不在乎消费者利益,国家是现实存在的怎么可能没有管制和干预?所以啊,这些学经济学的人图样图森破,就爱躲在书斋里闭门造车。幼稚、无知、极端、理想化、乌托邦、脱离现实等等词汇喷涌而出。

这样的指责实在是荒诞不经、莫名其妙。

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动的科学,它揭示人的行动规律、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因果关系,它的任务仅限于此,它的范畴仅限于此。你的现实是什么状况,关经济学什么事?经济学已经把通往繁荣富强的路径指给你了,你不照它的教导做,又关经济学什么事?

牛顿告诉了世人万有引力定律,一个无知无畏的人却就是认为自己能飞起来,结果头朝下摔得稀巴烂,没有人会说是万有引力定律错了,只会说此人是个十足的蠢货;你乘坐热气球俯瞰帝国大厦,然后逢人便说万有引力定律不管用,人家会不会说你是个神经病?

物理学在研究自然现象时,往往会假定一个没有摩擦力、没有阻力的真空状态。这是最“脱离现实”的。现实中到哪里寻找一个真空环境?几何学都是从点、线、面等一些先验的公理出发,演绎推理出一系列定理,用来指导生活实践,它同样最“脱离现实”。因为现实中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一个点,也永远没有真正的圆。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用这些通过纯粹内省的方式得到的科学理论去认识真实世界。我们会思考:是什么使得那个理想的建构不能实现,并尽可能地改变现状使之更接近那个建构。于是,科学家不断地改进汽车和飞机的流线型,使之风阻更小、越来越接近于无阻力状态;工程技术人员不断发明新的设备和器具,使建筑构造更加接近物理学和几何学原理。因为他们知道,越是接近理论建构的状态,他们的机器和建筑就越是性能卓越和坚固耐用。从来不会有人迂腐地说,几何学和物理学构想的状态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因此将那些真理弃之不用。

经济学就像几何学一样,从人类的理性出发,从“人的行动总是用稀缺的手段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一确定的公理一步步构建整个理论大厦,它是演绎推理的科学。它独立于经验,但只要起点正确,推理周延,那么结果必然为真,因此真实世界的经济学既在逻辑上是无可辩驳的,同时也绝对与实践若合符节。指出经济学错误的唯一方式是指出它的逻辑错误,至于所获得的的结果能不能应用于现实,现实与理论的距离有多大,这是另一个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贸易是好的,但是现实中互征关税、设置壁垒,甚至打贸易战的层出不穷,这时候我们应该做的,当然是分析这些障碍产生的原因,千方百计减少它们,尽可能地接近市场经济的状态。而不是说,现实中永远不可能有完全的市场经济,所以就任由其不断恶化,而且反过来指责经济学“不切实际”。

所以,理论如同灯塔,为烟波浩渺的大海上航行的船只提供正确的指引。一个偏离航向的人,应当想方设法去寻找灯塔,尽快回到正确的路径上,而不是作死地说:灯塔的位置不对;更不是削足适履地把灯塔挪到正前方,就洋洋得意地说自己正确。

中国古话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科学必须是“脱离现实”的。物理学若不“脱离现实”,就会得出地球没有自转的荒谬结论,因为现实中铁球从塔顶落下,正好落在了塔基上。经济学若不“脱离实际”,就会得出计划经济强大无比的结论,因为苏联的报表数据是那么漂亮,人民怎么可能排队买面包?

理论要“切合实际”,有什么难的?绝大多数经济学家正在做这样的事。他们被国家豢养,抛弃良知和学术准则,充当权力的吹鼓手,其所谓经济学说,只是权力宣言和施*纲领。正是他们,玷污了经济学的崇高声誉。而国家主义的每一个字,都与经济学理论相矛盾,因为经济学总是主张消解国家的权力,将自由选择的权利还给人民。于是那些掌握权柄的全能王和他们豢养的吹鼓手便处心积虑打压和抹黑真正的经济学,污蔑它不是科学,让人们相信国家是救世主一样的存在,只有服从国家的号令,才能达成富足的目标。

千万不要低估他们的堕落程度。把国家塑造成全能神,鼓吹管制和干预,他们才能保住饭碗。真相就是这么简单。托马斯·索维尔在美国劳工部任职的时候,发现最低工资法会造成更多失业,就去告诉同事不要搞最低工资立法。那些人诧异地说:谁不知道呢?但是不干这些事,我们不都要失业了吗?

劳工部的官僚们最成熟、最现实,托马斯·索维尔这个书呆子最幼稚、最脱离实际。

最“脱离实际”的人还有米塞斯。他只靠一支笔、一沓纸,坐在书桌前就推断出苏联由于没有私有财产,以及由此形成的市场价格,因此无法进行经济计算,必然走向崩溃。他从未去过苏联,当时的苏联蒸蒸日上,各种报表上的数据都很漂亮他也懒得看。他是不切实际中的战斗机。

与之相对,大名鼎鼎的凯恩斯主义代表人物保罗·萨缪尔森是最“切合实际”的。他年还在热情歌颂苏联模式,断言苏联必将在年超越美国,可是话音未落,庞然大物轰然倒塌。他此后的做法更“切合实际”——悄悄从自己的论著中删去这样的段落即可。乔治·奥威尔笔下“大洋国”掌权者应该拜他为师:历史以及历史人物不符合我们的要求吗?那就抹去或者改写历史,直到令我们满意为止。中国有两个成语:“寡廉鲜耻”“掩耳盗铃”,说的就是萨缪尔森。

萨缪尔森最擅长这种绝技,他在对凯恩斯学派漏洞百出的“加速原理”的解释中,为了证明刺激消费能够导致资本品的放大性增长,说“一家纺织品公司资本设备的储备始终保持两倍于其布匹年销售的价值,每年报废并更新一台机器……在第四年,销售额增长50%,机器的数量也必须增长50%,必须购买的不是一台机器,而是11台机器——10台新机器加一台更新的机器。销售额增加了50%,机器设备从1台增长到11台,增长了10倍”。

在他看来,生产活动就像数学公式和定速巡航一样一成不变,机器设备的更新速度以及它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水一样恒定,而且机器似乎自己具备了超能力在那里自行生产和迭代,人早已无影无踪。看到了吗,国家要做什么,他就能论证出这样做的好处,为此不惜出卖良知、戳瞎自己的眼睛,他多么实际啊!

也许是认识到了自己的荒谬和无耻,在后来出版的畅销全球的《经济学》教科书中,这段话同样被他用乾坤大法删除了。原来这孙子是个惯犯!但愿他和他的同侪能一直这样删除下去,直至那本书的每一个字都被删除进垃圾桶,这样才更切合实际。

面对同样的问题,米塞斯这个不识时务、脱离实际的人又说了:人均占有资本量越多,生产的消费品就越多,劳动者的工资也就越高。刺激消费,意味着消耗资本。通往经济进步的唯一可行途径是储蓄和投资,如果产出全部被消费,就没有资本投入到更高生产力、更大产出的迂回生产当中,这就是要倒退到自给自足的普遍贫穷的落后状态。

一个是“脱离实际”的米塞斯,一个是“切合实际”的萨缪尔森,你相信谁?

选择前者,意味着繁荣富强,甚至是生存;选择后者,意味着贫穷落后,甚至是毁灭。

所以,生存,还是毁灭,你们自己挑啰!

漫天雪

1
查看完整版本: 生存,还是毁灭,你们自己挑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