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既不是单一的科学研究,就像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方式,也不是单一的哲学研究,就像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研究方式,而是走“折衷主义”或“中间主义”的研究路径,科学哲学的跨学科或“边缘学科”特性符合科学哲学跨越论的互补原理或互补论的跨越原理。除了跨学科的科学哲学,还有跨学科的艺术哲学、宗教哲学、心理和社会哲学等,比如: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门历史哲学,*治经济学主要是一门经济哲学,其次是一门*治哲学。走向科学的哲学和走向哲学的科学符合科学哲学过程论的反等效原理或悖论原理,走向艺术的哲学和走向哲学的艺术同样如此。无论是“两种走向”的前一种,还是后一种,两种走向的终点符合科学哲学或艺术和宗教、心理和社会哲学结果论的等效原理。科学哲学实现了科学和哲学的渗透、融合和转化,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的渗透、融合和转化也是如此,科学和哲学、物质和能量的渗透、融合和互补对应了科学哲学的渗透原理、融合原理和互补原理,而科学和哲学、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对应了科学哲学的转换原理。
科学哲学既然是一门从科学和哲学的渗透、融合和相互转化中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它就有自己的学科体系和科学原理。什么是新科学哲学的“第一原理”——广义等效原理?举例来说,乘客坐在一艘封闭、漂浮在水面的“伽利略号”大船上,近代物理学最早的“思想实验”正是物理学之父伽利略设想的“封闭大船”场景,他用并非虚拟的物理场景证明了,力学原理在不同的惯性系中不发生变化。在封闭的大船上和在敞开的水岸边,一个小球从上而下自由下落的运动轨迹都垂直于船的底面或地面,但从封闭大船内的乘客看来,水岸边一个小球自由下落的轨迹不会是一条垂直直线,反之,从水岸边观察的人士看来,在封闭大船内一个小球自由下落的轨迹也不会是一条垂直的直线,小球在水平方向上随大船一起移动。可以把力学原理在不同惯性系的不变性称之为“伽利略原理”或“力学不变原理”。
爱因斯坦把伽利略原理推广到“爱因斯坦原理”,或将力学不变原理推广到“物理学不变原理”,即:包括力学在内的物理学原理在不同惯性系中具有不变性。如何从科学哲学上解释个别的“伽利略原理”和一般的“爱因斯坦原理”?简要说来,力学原理在不同惯性系中的不变性符合科学哲学一致论的等效原理或物理学原理在不同惯性系中的不变性符号科学哲学同一论的等效原理。对伽利略“力学不变原理”的证明应用了“思想实验”的封闭大船,对科学哲学等效原理的证明同样可以使用假想实验的“伽利略大船”,人们在一个封闭的大船中根本无法判断大船相对于水岸的静止或移动状态,这说明在一个封闭的船体内,人们对船体处于静止态和运动态的判断不具有确定的性质,或人们在一个封闭的船舱中对船体静止性和运动性的判断符合科学哲学或然论的等效原理。在地球和太阳系相对封闭的天体系统中,地球人很难判断在地球和太阳系以外的宇宙时空究竟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过去在哲学史上发生的时空争论从未停止,未来在哲学史上产生的时空争论也不会停止。
每个人都遇到过令人心动、使人惊讶的事情,在“广义等效原理”哲学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多次遭遇了“对面的惊奇看过来”的事例,比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创始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建立者马克思既认为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也认为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和人类世界,可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劳动观点的论述中得到科学哲学的一个结论,即:劳动对人本身的塑造和对客观自然的改造符合科学哲学实践论的等效原理,同样,劳动创造价值和劳动创造人类符合科学哲学创造论的等效原理。马克思提出了新的劳动价值论,实际上也提出了“劳动人类论”、“劳动世界论”,马克思主义触类旁通的学说体系时常让人感到心动和惊讶。
劳动“三大创造”之一是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劳动是商品价值唯一的源泉,英国古典学派经济学家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先后提出和完善了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以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辨证法为理论基础对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行了彻底改造,他在*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区分了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在商品价值中凝结了一般、或抽象的人类劳动,使用价值则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比如:房子是用来住的,车子是用来行的,衣服是用来穿的,粮食是用来吃的。马克思区分了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凝结在商品中没有任何差别的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劳动“三大创造”之二昰劳动创造了人类。恩格斯在年撰写的《自然辩证法》一书提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命题,“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推动了早期猿人向晚期智人的转化,劳动工具不断改进和多样化,食物和物质生产形态随之丰富起来,大脑的容量和智力水平不断提升,劳动实践在几十万年的过程中最终把人和其它猿类区分开来。劳动“三大创造”之三是劳动创造了人化的自然。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劳动说充分说明了,人类以先在的观念性把劳动成果在大脑中设想、设计出来,然后进行实际的制造。人类劳动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而是积极地改造自然,通过物化自然变成人化自然或天然生态系统变成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人的夲质以自然界对象化的形式得以展示。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礼会,“人化自然”从天人对立转向天人合一,战囯时期的哲学家庄子在《齐物论》中巳有论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唯一”。
邓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