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論者」(Situationist)主要的創始人,法國戰後超現實藝術重要理論健將和實踐者居伊.德波(Guy-ErnstDebord,-),將情境主義的激進藝術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並參照「日常生活批判」(CritiqueofEverydayLife)關於社會生活物質基礎之庸俗化批判的概念,提出了「景觀社會」(SocietyofSpectacle)理論。德波一方面把這一在認識論上具有心理內化性和物理重構性的視覺體驗,運用在「富裕型消費社會」的批判,以區別於古典馬克思主義的「商品社會」,一方面通過馬克思理論的深化,將「商品拜物教」延伸至「符號拜物教」,為當代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欺騙提出了一幅更灰暗的捲軸,描繪出「現代奴性」更鮮明但也更抽象的特徵困境。
之所以稱為「景觀」而不稱為幻象、幻覺、錯覺、虛構,主要理由有二,一是景觀意指一種結構化、操作化、現實化的社會情境,一種身歷其境卻不知身在何處的生活系統,也就是「身在此山而不知雲深」的偽審美狀態;二是景觀並不是「知其不真」的幻覺,也不是「知之為假」的錯覺,更不是「以假亂真」的虛構,而是「知之不知、不知為知」、「虛假即真實」。它涉及了個人辯視能力的喪失、主體地位的對立性轉化、精神分裂下的暫時清醒。它意指被建構的客體反身進行對主體的建構,面具代替了真實面容,被消費的商品轉過來消費購買者。「景觀不能被理解為一種由大眾傳播所製造的視覺欺騙,事實上,它是已經物化的世界觀」。在此意義上,景觀是指「奉假為真」、「認奴作主」。最好的形容是把景觀視為一種「牢籠」,但不是用鐵欄或巨牆築起的囚室,而是用語言、符號、影像、商品、流行等等築起的社會監獄。人們久居其中而不知天外!
景觀(spectacle)一詞原是一個光學名詞,被借用來闡釋視覺藝術的某種效果及其展示。這種視覺效果是經由一組多棱角的聚光鏡片,將所有分離性的視覺要素重新「編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