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画家美女与猴子主流经济学批判
TUhjnbcbe - 2021/3/15 0:09:00
绿色祛除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20/5778505.html

本文来源:私产经济学与伦理学

?摘要:现今的主流经济学家,就好比一个画家。这个画家把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女子画成了一个猴子,然后再建议*府根据这幅画给女孩子整容。主流经济学就是这样的一门害人的学科。

画家、美女与猴子——主流经济学批判文/布尔费墨

现今的主流经济学家,就好比一个画家。这个画家把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女子画成了一个猴子,然后再建议*府根据这幅画给女孩子整容。主流经济学就是这样的一门害人的学科。

主流经济学本身依赖许多的假设条件。但是经济学家又建议*府官员依据这些本来就是假设的条件去“规范”市场,就造成了荒谬的“根据画像给人整容”的结果。

有的人说经济学理论无足轻重,他们错了。人们就是依靠行为—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行动的。对于因果关系的不同的认识,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这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任何试图藐视、篡改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主流经济学批判之一:“完全竞争市场”假设

大学里的微观经济学课本都有“完全竞争市场”这一谬论。“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有:

1、市场上有大量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任何一个消费者的购买量所占的比例都很小,以至于任何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

2、产品具有高度同质性。每个企业在生产某种产品时不仅是同质的产品,而且在产品的质量、性能、外形、包装等等方面也是无差别的,各种商品互相之间就具有完全的替代性。

3、完全对称的市场信息:市场上的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掌握着与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一切信息。

“完全竞争市场”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而且是一个危险的幻想。

第一条就是与实际的市场相反的假设。真实世界的市场总是由有限数量的人组成的,而要达到“完全竞争市场”,就需要无穷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真实世界中,任何一个人的行为都会影响另一个人,每一个买家或者卖家在市场中每时每刻的行为都在影响着价格。价格的形成,本身就是依赖每一个买家和卖家之间的相反的主观价值排序。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的市场。因为这样的话,市场价格就不可能存在。

第二条,完全的同质性、可替代性是不存在的。众所周知,普通的商品都有自己的商标,和或多或少的产品质量差别。即使是通常没有商标的市场,比如农产品和金属市场,质量的差异也是存在的。

即使这些产品完全没有差异,那最起码存在地域上的差别。对于一个在广州的顾客而言,即使他认为位于深圳某仓库的一吨纯铜和地处芝加哥的一吨纯铜没有任何质量上的区别,可是在运输成本和交货时间上也存在差别。

完全的同质性、可替代性要求任何一个客户在任何时间都能用同样的价格取得世界上任何一个地点的完全一样商品,这是不可能的。

第三条,信息不对称是人间的正常现象:你知道我不知道的,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这是多么正常!你若是知道我知道的一切,我干嘛还需要写文章告诉你呢?人类干嘛还需要语言文字呢?信息对称是一个反市场概念。信息对称在三体世界里存在,在人类社会是不存在的。而恰恰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才需要市场去解决问题。

“完全竞争市场”作为学者们的一个幻想,本身并没有什么危害。但是学者们怂恿*府官员去根据这个幻想,要求市场中的企业“充分竞争”,甚至制定反垄断法,干涉本来自由竞争的市场,就更加荒谬可笑了。

主流经济学批判之二:理性人假设(经济人假设)

主流经济学有一个重要的假设,叫做理性人假设(又叫经济人假设)。经济人(Economicman,拉丁语:Homoeconomicus),即假定人思考和行为都是目标理性的,唯一地试图获得的经济好处就是物质性补偿的最大化。这常用作经济学和某些心理学分析的基本假设。

经济人假设据说来自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一段话:“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我们自己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好处。”

之后,西尼尔定量地确立了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公理,约翰·穆勒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经济人假设”,最后帕累托将“经济人”(Homoeconomicus)这个专有名词引入经济学。

理性经济人假设从根本上是错误的。这种错误导致了人们对于经济学的巨大误解。人们因此而认为经济学是冷酷的,不顾人情伦理的冰冷的学科。

理性经济人假设的错误在于把人片面地理解为获取经济利益的工具,而忽略了人的行为的逻辑。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他的目的。当这种目的是获取经济利益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表现为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行动。当这种目的不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的时候,人的行为当然就不会表现为获取经济利益。

我不知道这种显而易见的逻辑为什么长久地被经济学家们忽略。也许是因为经济学家们为了拿学位,获取教职,攫取科研资金,刻意迎合“科学的方法”,将数学引入经济学,而简化人的行为。因为经济利益是可以计算的,而人的喜怒哀乐是无法计算的。

主流经济学滥用数学的问题非常严重,为了能够数学化而扭曲经济学本身。有一个小故事是这样说的:有人在晚上丢了东西,但是只在路灯下面找。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在所有的地方找,而偏偏要在路灯下面这么小的地方,他回答:因为只有在这里才能看得见。

主流经济学批判之三:外部性

外部性是一个神奇的词汇。有了外部性,似乎人间的一切邪恶都能找到施行的理由。

外部性(externality)是指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对社会或者其他个人部门造成了影响,却没有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获得回报。

让我们回顾一下上面提到的“完全竞争市场”假设:“在真实世界中,任何一个人的行为都会影响另一个人,每一个买家或者卖家在市场中每时每刻的行为都在影响着价格。”

既然人的任何行为都在影响着别人,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府可以拿“外部性”为理由奖励或者惩罚任何人呢?

举个例子说:有一个大热天,我走在路上感觉非常口渴。我心里想:要是有个卖冰镇汽水的,我真愿意花10块钱买一瓶!这时候,刚好看见路上有一个卖冰镇汽水的,一问,一瓶才3块。我暗自高兴:这个卖汽水得给我带来了正外部性:7块钱的消费者剩余!

这时候,有一个警察出现了。他说:“由于卖汽水的给你带来了正的外部性,你需要把消费者剩余全部支付给他!”你们说这有天理吗?

这时,可能是刚才那个卖汽水的生意实在太好,旁边又出现一个卖汽水的竞争者。警察连忙冲上去逮捕那个竞争者:“你在这个卖汽水的旁边卖汽水,给他带来了负的外部性!你应该赔偿他每天的利润损失块!”

这就是以“外部性”为理由侵犯财产权的例子。

实际上,因为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人的任何行为都会影响他人,所以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正的和负的外部性。但是外部性不是奖励或者惩罚的理由。因为财产权才是划分人与人的界线的唯一根据。任何有别于财产权的理由,都会被用来侵犯财产权。

(本文的观点和例子很多都取自张维迎老师的讲座《反思经济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画家美女与猴子主流经济学批判